#晒晒我的年度购书账单# 最近三年,买书一年比一年少了。今年的购书账,粗略算来,三千有余,卖书收入约六百,折合下来,买书约两千四百元,平均每月两百元左右,一百六十多本。
记得今年记下第一笔书账的时候,我就告诫自己,今年一定要少买,再少买,但是如今看来,还是不少的。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今年所买的书籍。
首先是两部完整的全集:《徐志摩全集》和《罗念生全集》,占去了不少钱。当然也是很值得的,我也很喜欢。
其次是零星的买了《季羡林全集》的前八册。这都是季羡林先生文学方面的著作,不包括译作和学术著作。另外还有文集两本。
再有《穆旦译文集》八册、《王朝闻集》前八册以及单行本十余种。这些都是看到书籍装帧漂亮,喜不自禁才买的,只是至今还没有读。
其余的都是零零星星的单本,文学方面的书偏多。稍微贵点的有《郑逸梅选集》第一卷和第三卷,手上原买了第二卷,现在凑齐。还有关于美学的书籍多种,包括《美学》四卷,宗白华的三本,朱光潜的五本等等。
买书真是有瘾,看到自己喜欢的总想下手,扩散开去,不知串到哪里去,永无止境。虽然心里总想着该收一收手了,但很难做到,希望来年买的能更少一点吧。 ...展开全文
#2024我最爱的三本书# 2024我最爱的三本书
岁末写这个话题,今年是第三年了。写来写去,总写不出什么新意,只是年终盘点的意思。但是再想想,其目的旨在加深自己的读书印象和向书友介绍几本自己认为的好书,——幸而所介绍的真是香花美草,那也是功德无量的。这样一想,还是继续写下去吧。
自从上半年我读了《希腊神话和传说》之后,便对希腊神话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正如郑振铎先生说的:“不懂得希腊神话简直没法去了解和欣赏西洋的文艺,这话是不错的。只要接触着西洋的文学和艺术,你便会知道不熟悉希腊神话里的故事,将是如何的苦恼和不便利。”后来我又陆续购买了多种关于希腊神话的书,也阅读了一部分。所以,接下来我要介绍的,也是关于希腊神话的书。
第一本便是《希腊神话和传说》。德国古斯塔夫•斯威布著,楚图南先生翻译。这一版本的特点是取材范围广泛,从多种不同的希腊文献中将凌乱复杂,矛盾歧出的希腊神话和传说加以整理编排,重述一遍,使前后贯串,形成前后相关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中包括特罗亚的故事和俄底修斯的故事。楚图南先生是老一辈翻译家,译文清晰流畅,行文优美,加上故事的感人至深,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
第二本是荷马史诗系列,其实是两本,因为是姊妹篇,所以姑且算在一起吧。这便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荷马史诗•奥德赛》。这两部史诗相传为公元前九世纪至八世纪古希腊的盲诗人荷马所作,统称“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最早的传世文学作品,已成为西方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前者为老一辈翻译家罗念生和后辈翻译家王焕生合译,后者为王焕生翻译。两者故事也是相互连贯的。
《伊利亚特》可以说是为了世上最美的女子海伦所打的一场持续十年的战争。双方将士死亡惨重,最终希腊联军攻克屠灭特罗亚城,重新带着海伦返回希腊故土。希腊和特罗亚的将士们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记得特罗亚王普里阿摩斯问了海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你是自愿嫁给我儿帕里斯的,还是被逼迫的?如是被逼的,我便将你送还给他们,如是自愿的,我将应战。(大概意思)海伦回答是自愿的,于是一场为了捍卫各自尊严的战争开始了,即使遭到了全城的灭亡,特罗亚人也义无反顾。
《奥德赛》是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各自返回故土,奥德修斯在海上遭受各种磨难与艰险,甚至有美好的诱惑,但奥德修斯最终凭借智慧与勇敢克服一切苦难,始终不为所动,历经十年才返回家乡的故事。更为可敬的是他的妻佩涅洛佩,守卫家园,抚育儿子,苦等二十年,忠贞不渝。即使最后三年多,面对众多的求婚人,她依旧不为所动。奥德修斯终于回到家乡,杀死众多求婚人,夫妻团聚,重为伊塔卡的王。中国古代的王宝钏苦等薛平贵十八年,可是和佩涅洛佩比,还是差了两年。
第三本,也是姊妹篇,算作一本。这是郑振铎先生编译的《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中的恋爱故事》和《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前者编者选取近三十个爱情故事,既有神神之恋,也有神人之恋,既有终成眷属的完美结局,也有劳燕分飞的悲剧收尾,既缠绵悱恻,又荡气回肠。后者是一部更为有系统的希腊神话,编者将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分为七大体系,分别叙述,语言优美生动,故事脉络清晰,是中国读者了解关系复杂的希腊神话与英雄传说的最佳读本。
此外,我读过的和正在读的还有杨宪益以散文体翻译的《奥德修纪》和俄罗斯作家尼•库恩的《希腊神话》,这些都是我非常喜爱的书。但题目只限最爱的三本,我写的已经超标,这里只能一笔带过了。 ...展开全文
#你镜头下的秋天#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唐•李白
拟铭传之行
到铭传去,不是因为那里有刘铭传的故居,也不是因为那里有合肥的最高峰大潜山,而是因为那儿有我久违了的正弟一家以及他们精心培育的“红美人”。
时间过的真快,眨眼间我们相识已有十一二年。那时他们夫妇经营一家生意兴隆的快餐店,我是一家小公司的带班,因为订他们家的快餐,我们一见如故。他直爽而仁厚,我有事找他帮忙,不管是公事私事,只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他都毫不推脱,尽心尽力。而我,给予他的帮忙却很少,因为他是一个能干的人,我却是一个懒散的人。
二〇二〇年初,他们决定放弃城市的生活,回到故乡农村发展种植业——培育红美人。红美人为柑橘下的一个杂交品种,零一年从日本引进,这些年来国内仅浙江、重庆、湖北等地有少量种植,在合肥肥西尚属首创。这么一个全新的尝试,不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眼光和魄力,同时也是个人能力和自信心的完美体现。正弟他们夫妇二人,从承包土地到大棚种植,亲力亲为,不厌其烦,紧接着拜访名师,虚心求教,加上政府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专家教授的指导,终于让几十亩红美人果园初见成效。
开始两年,果树处于生长期,不能结果,他们是只有耕耘,没有收获,这又需要多么大的定力与耐心。经过近三年的苦寒磨砺,细心呵护,二零二二年秋冬,终于迎来了丰收的时刻。接下来的二三年以及今年,仍是硕果累累,可喜可贺。疫情期间我们一直没有见面,联系也少,再加上路程稍远,所以我一直没能亲历果园。这次终于成行了。
这是一个初冬的午后,天气宜人。我们驱车约一小时到达正弟的果园。他早已在路旁迎接我们。四年未见了,正弟依然是那么神采奕奕,满面春风。那一排排整齐耀眼的大棚就在眼前,里面橙红硕大的果实仿佛也隐约可见。我和正弟说,我现在特想尝一尝这红美人的滋味。正弟领我们到果园旁的一所活动板房里,里面放着一篮篮刚摘下的红美人。每一个都大得满手盈握,一刀切下去,果肉橙红,香甜扑鼻。吃下去的口感,唯甜无酸,汁多少渣,从口到喉,到胃肠,无一处不舒服熨帖,仿佛吃了人参果一般。
领略了一番红美人的滋味之后,正弟领我们到一个大棚的门前,说是这里红美人长的最好。我们踏在柔软的土地上,穿梭在绿叶青葱,果实累累的果树间,俯仰皆是一簇簇硕大的红美人,扑鼻而来的是果树果实的清香。我们一边前行,一边采摘,享受着这户外田间的野趣,不一会儿,便已采摘了满满一篮。前后同行者不乏其人,都各有所获,满意而归。
我看到如此充满生意的场景,不禁替正弟高兴。肥西铭传一带,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就是人才辈出的地方,特别是近现代,刘铭传、张树声以及他们的后人张氏四姐妹等,无不是或建功立业,或才华横溢的人物。当代人更是勤奋务实,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像正弟这样自主创业的人士,在当地也不乏其人,实在是令人钦佩,正如刘铭传的两句诗——“名士何妨茅屋小,英雄总是布衣多”。
十一月中下旬至十二月上旬正是红美人成熟采摘的时期,秋去冬来,不冷不燥,身在合肥周边的人士,或喜食新鲜橙果的朋友,闲暇休息之时,铭传井王红美人果园(隽丰采摘园)确实是一个绝佳的去处。
去之前已和正弟说好,这次相见,酒是决不能喝的,因为他之前和我说过,到铭传来,不喝酒是不行的。尽管以前我们大杯小盏的不知喝过多少次,每次无不尽兴,但这次毕竟路途较远,安全为主,改日合肥相聚,我们再不醉不归。
一顿丰盛的晚餐后,在灯火点点的夜色中,我们启程返肥。那红美人甜美多汁的回味,以及正弟对我们的情谊,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 ...展开全文
#我所在城市的书店# 我所在城市的书店
——逛书店的回忆
我居住的城市是一个省会城市,书店当然不会少。而我要写的书店,只限于我逛过的书店,记忆深刻的书店。说到逛书店,早已成为一种美好的回忆了。——保守来说,我至少已有六年没有正式逛过书店了。
我是二〇〇〇年来到这个城市的,那时我在北一环的十六所上班,每到星期日休息,我就到市中心四牌楼一带的新华书店、省图书城去看书。因为刚上班,收入少,往往是看的多,买的少。我早期的一些藏书便是在这些大书店买的。后来在我不断的走动摸索中,才发现了那些让我至今难忘的小书店,因为在小书店中能够买到更价廉物美的书。
两年后我搬到了南二环江汽厂附近,虽然离市内较远,但每逢周日,我忍不住还要到市内逛书店,不去的话,心里总是痒痒的,坐立不安。我常逛的书店是三孝口的科教书店以及它旁边的几个小书店,其实重点是那几个小书店。书店的名字是天天书店、爱知书店……往北走,省博物馆斜对面还有一个博学阁书店。我每月总有几次在这些书店里流连徘徊,最终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这时老婆孩子也从老家来到城里,因为我逛书店的事,老婆没少和我生气。一来是因为她想逛商场而我却爱逛书店,二来怨我老是买书多花钱。记得有个周日天气阴沉沉的,还下起了小雨,看来不能外出了。但我的心里确实着急得慌,中午饭后,竟然雨过天晴,好像老天眷顾我似的,我不顾老婆的反对和生气,独自一人到市内去了。一路上其实我心里也挺愧疚的,觉得不在家陪老婆孩子,强硬的随着自己的性子出来,确实是不该。但是最终,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天还是买了四本书回去——《欧•亨利小说全集》。
这时,在我住的旁边,开了一家张俊旧书城。每到下班,我就步行去看书买书,不过几分钟的路程。由于张老板收书越来越多,二环路这个店面眼看难以容纳,于是张老板搬到了丹霞路大学城一个更大的场所。虽然离我的住处远了许多,我还是去了好几趟,买了好多书。直到我搬到离市内更远了,才没有去。
现在再回过头来说市内那几个小书店。某一个周日我去逛书店,才发现不知因为什么原因,那几个小书店同时搬迁了。只记得爱知书店搬到了金寨路和庐江路交口,博学阁书店搬到长江饭店附近。按图索骥,爱知书店我又去了几次,刚开始,书店面积挺大,过段时间,或许是因为不景气,让了一半面积给一家早点铺。每次去,即是没有我特别喜欢的书,我也总是买上几本。因为这家书店的老板非常规矩,也是一个爱书的文化人,好像是姓崔。书店里新书是新书,旧书是旧书,价格分明,即使旧书很新,也是标的旧书的价。世界文学名著文库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中的一些,我都是从爱知书店买的。
后来因为我坐车不方便,便很少来爱知书店了。我一般坐车是直到三孝口,而爱知书店要往南往回走,而且较远。这时我主要是到长江饭店边上的博学阁书店。这家书店的书价更为便宜,有十元一本的,有半价的,而且都是正版书。大家都称老板为老赵,他不在时,他的老婆在店里照看,买的多还能再打折。我说我有六年不逛书店之前的两三年,几乎每月都要到博学阁去两三趟,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所以我对博学阁书店的印象最深。今年四月的一天,我因有事和姐夫到市内,从长江路南侧桐城路向四牌楼方向走,蓦地看到了博学阁书店,原来它从原址搬到了这儿。虽然是行色匆匆,我还是进店浏览了一会,和老赵打个招呼,然后恋恋不舍的去了。
另外,步行街上原来也有几家小书店,稻香楼对面有一家育才书店,五里墩,龙河路附近,南七附近也有几家小书店,都是我以前常常光顾的,只是没有市内的那几家频繁而已。如今,却都已经成为陈年往事了。
听说,非常有名的连锁书店钟书阁前段时间也已经落户本城,而我因为没有那份追逐繁华的心,始终没有去逛。——我好像一直没说我所在城市的名字,它是安徽合肥。 ...展开全文
#初秋微凉# 翻检一下以前收藏的旧报纸,想扔却舍不得扔,这是一些多么有趣的文字啊!
#喜欢的书籍题签# 我喜欢的书籍题签:
海上述林——鲁迅
季羡林全集——欧阳中石
儿女英雄传——钱钟书
故宫退食录——王世襄
拈花集——田汉
冰心译文集——赵朴初
我的母亲——刘海粟
杨刚文集——夏衍
朱光潜美学文集——叶圣陶 ...展开全文
#夏日絮语# 话说插队
公司食堂不大,只有两个打菜窗口,但吃饭的人却很多,每天饭点时都排着长长的队伍。现场无人维持秩序,人多杂乱,所以插队的事时有发生。
插队,北京话叫夹塞儿,无论是从社会道德,个人素质,还是公司形象来说,都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应该大力遏止的。 我长期混迹在众多循规蹈矩的队列里,对于插队的情况见多不怪,和大多数人一样,始于愤怒,既之无奈,终于麻木。不过对于这些插队者,经过我长期的观察和分析,倒是总结出了这样几种类型:
一是“直奔主题”型。这种人进了食堂,不管队伍长短,旁若无人,径直走到打菜窗口,看哪边菜适合自己口味,便和哪边前头第一人并列,接着递出饭盒,打好直接拿走,一副“白发三千丈,脸皮一堵墙”,“死猪不怕开水烫,我是牛二我怕谁”的傲然姿态。这种人是可恨之人。
二是“遮遮掩掩”型。这种人进了食堂,也是不管队伍长短,蹭到队伍中某个熟人处,顺势插进队里,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这种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心智摇摆,如同身处一潭污水边缘,摇摇欲坠,如果有人拉他一把,他就是清白的,否则他就会被玷污。这种人是可怜之人。
三是“最终堕落”型。这种人是排队的,还暗暗发誓绝不插队,但见到别人插队,心里不免着急,蠢蠢欲动,最终在前面还有三四人时,把持不住,挤到前头抢了先。这种人犹如古时候的寡妇,矢志不嫁,即将修成正果时,却为外界所扰,方寸错乱失了身。这种人是既可怜又可恨之人。
据说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今年便要停止出版了,原因是中国人的文明已经进步了。当年他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无情的剖析中国人的劣根性,是很能给人以警醒的。但如今看来,劣根难除,我忍不住也想对夹塞儿的说一句:丑陋的中国人! ...展开全文
#夏日絮语# 三篇写狗的小说
很多年前,我读过宗璞的一篇小说《鲁鲁》,记得是写人和狗的故事,当时感触极深,至今难忘,但具体情节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这次买书,凑齐了紫丁香文丛,宗璞的《风庐故事》也在其中,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的又重读了一遍其中的《鲁鲁》。范家姐弟对鲁鲁的爱,鲁鲁对他们一家的忠诚眷恋,依旧令我感叹不已。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深通人性,是人类生活中最忠实的伙伴。鲁鲁便是这么一个可爱的小狗,“他四腿很短,嘴很尖,像只狐狸;浑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而且他还会和人握手,会作揖,解人语,实在是人见人爱。最感人的一次是姐姐夜晚没有回家,一家人万分着急,不知所措,鲁鲁主动请缨,去找姐姐。经过一番山路水路的奔波,终于在山谷中一块大石边找到了睡着的姐姐,然后鲁鲁又带着姐姐回家。从此一家人更爱鲁鲁了。后来因为抗战胜利,范家一家要回北平,却不能带着鲁鲁,于是决定把鲁鲁送给也爱狗的唐伯伯。他们走时,鲁鲁被关在花园里,彼此的心痛是可想而知的,姐姐弟弟的哭泣,鲁鲁的变了声的嗥叫,想挣脱绳索……最终鲁鲁也接受了唐伯伯,但却逐渐的瘦了,还常常跑到附近的瀑布去坐着观瀑,发出悲凉的哀号,因为姐姐就是在瀑布边生病晕倒,和鲁鲁永诀的。
另外还有两篇写狗的小说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也不妨介绍一下。
一篇是马克·吐温的《狗说的故事》。顾名思义,这篇小说是把狗拟人化,狗叙说的故事。狗的家族也有美好的优良传统。狗狗的母亲常常教导他要在危难中见义勇为,不逃避,并且以身作则。当狗狗被卖给别人家,临别时,母亲再次叮嘱狗狗。狗狗没有辜负母亲的教导,一次主人家的育儿室着火,当时只有一岁的小主人在床上,狗狗先是吓得跑到门口,但立刻耳边响起妈妈的临别赠言,于是狗狗冒着火海,回到床边,用嘴咬着娃娃的腰带,连拖带拽,把娃娃一路拖出了房门,救了娃娃的生命。这家男主人是“科学家”,惊异于狗狗的理智,竟然拿狗狗的小狗娃娃做实验,他是证明了他的理论,但小狗娃娃却乱撞几圈后顷刻扑地而死。当把小狗娃娃掩埋之后,狗狗还以为像平时和小主人种花一样,小狗娃娃会重新活过来。掩埋的听差都看不过去,眼里含着泪花,拍拍狗狗的脑袋说:“可怜的狗儿,是你救活了他的孩子呀。”
另一篇是日本作家二叶亭四迷的《平凡》,里面的十至二十章是一个独立的写狗的短篇,可以取名为《我和小花的故事》。狗的名字叫小花,是我在幼年的一个春雨连绵,微有寒意的夜晚得到的。那时它还是幼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小花都在成长,感情日深,以人为喻,甚至比弟弟还亲。我在学校总是把自己舍不得吃的菜带回来留给小花吃,小花也总是离家老远来接我。小花大方天真,它从不吝惜自己的食物,别的狗狗可以反客为主吃它盆中的食物。它不知人间的险恶,对谁都表现出他的天真友好,终于在一天等我放学的时候,被打狗队的人打死了。作者发出的一番感慨令人惊叹:我为什么没训练小花,使它瞧见人就认为是恶魔,并且一生睁大了眼睛警惕着这个世界呢?因为它在我们的爱抚中成长起来,才成了这样天真的狗,正因为是天真的狗,才终于遭到残忍凶狠的人们的毒手,而横死了。
这三篇小说都传神的刻画出人和狗之间最默契最和谐的融合情景,但同时也谴责了人类的残忍和自私,唤起我们内心的爱和恨。
写狗的小说也许有很多,就目前我读到的,则以这三篇为最佳,有兴趣的书友不妨读一读,不要被我浅薄的叙述所蒙蔽,原作实在是感人至深,精彩得多。 ...展开全文
#423世界读书日#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而每年到了这个时候,一年的时光便又不知不觉的快要过去三分之一了。
不知道该为自己找个什么合适的理由,到目前为止,今年读书竟然才读十本。是工作的繁忙,还是自己的疏懒,自己也想不明白。不过我自己也说过,读书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领悟或从中得到教益。
到目前为止所读过的书中,特别推荐两本,一是《希腊神话和传说》,二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在传世的世界经典名著中,不可能每一本都适合自己,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最合自己口味的。以上两本是今年目前所读书中,给我震撼最大的。
其实我们一生读不了多少书,尽管我在拼命的屯书。世间的好书实在是太多了,即使那些我们想重读的书有时也不能如愿。正如吉辛在《四季随笔》中所说的:“然而,我们不能再把它们握在手中了,岁月飞逝得太快了,剩下的年华太短了。”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买书亦然。即使知道自己一生读不了那么多书,可依然毫无止境的买下去。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依然在买书,最终是欲望战胜了自我。
#老后藏书归何处# 老后藏书归何处
这个话题,对于每一个真正的爱书人、藏书人来说,都会有一番自己的肺腑之言要倾诉。只不过整体的基调难免略显悲凉和无奈。
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藏书人,大多并不是十分富有的人。他的每一本藏书都是用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或从书店,或从地摊,或从网上买来淘来的。它们当时都带给我们无限的喜悦,美好的期待,乃至长久的精神慰籍。
这些书在藏书人的眼里,已不单单只是一本本作为物体的书,而已化成具有人格精神的伴侣。当初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它们都犹如新妇一般,让我们倍加爱怜。时过境迁,也许有的已经色衰爱弛,有的如青春女神赫柏一般青春永驻,有的虽然年华已逝而风韵犹存,有的虽经岁月摧残而更显沧桑之美。不管它们的面容如何变化,我始终没有抛弃它们,坏者修之,烂者粘之,污者净之,变形者压平之,尽量让它们在我面前都保持较为体面的外貌。
囿于居住条件,书房狭小,原本的一排书架渐渐一层一层的客满,对于后来者,我不得不费尽心思,合理利用每一寸空间,添置尺寸适当的新书架,好让它们宾至如归。如今,我坐在小书房中,一面临窗,三面环书,窗子是飘窗,在飘窗台面的左侧,我又靠墙安置了一个一米高的四层小书架,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四面环书,坐拥书城。只不过这个城小一点而已。
目前我的书房容量几近于饱和,但购书藏书方兴未艾,所以骤然说到老后藏书归何处这个话题,实在是猝然临之而吃惊。人最宝贵的当然是生命和健康,但除此之外,人总得有点爱好和兴趣,这便牵涉到身外之物。我于身外之物中,最宝贵的便是我的藏书。从小喜爱读书,到长大了渐渐买书,如今人到中年,书虽然没读多少,但却收藏颇丰,即使说不上成千上万,也可谓琳琅满目。每一本书都是我当时的兴趣所在,都是我当时的喜爱所招,都曾经过我双手轻轻的抚摸,爱惜的翻阅。每一本书也都给我无尽的眷恋之情,仿佛我的知己一般。
我想我的一生将与书为伴。随着生命的渐渐老去,将来无论居住何处,我都会带着我心爱的书籍。当然有些书现在正在孔网上出售,希望最后留下自己最喜欢的,永远不会厌倦的一部分。
当我生命活跃的时候,书和我始终是紧紧相连的,和我的心一起跳动的。父母给了我一颗心,书却使我的心跳起来。
当我的生命渐渐被黑暗笼罩,我与书俱散,我与书俱忘,相忘于天地间,何来归处? ...展开全文
#这些书可以搭配一起看# 这个话题也可以说明读书的先后顺序问题。我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就有这方面的亲身体会。
前段时间我看了《浮士德》,只能说看完了,但收获不大,领悟不深。诚如译者绿原所说,这本书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后来我又读了古斯塔夫·斯威布的《希腊神话和传说》。书中的故事非常吸引人,那些神、人以及半神半人的艰险磨难,正义勇敢,智慧德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有特洛亚的故事和俄底修斯的故事,前者其实就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后者就是《奥德赛》。我现在正在读伊利亚特,如果不是希腊神话和传说给我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我是很难理解诗歌体的《伊利亚特》的。而且我觉得,如果单纯是了解故事而不是研究,读了《希腊神话和传说》之后,可以不必再读《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另外,《浮士德》中也穿插着希腊神话中的神、人等,不事先了解希腊神话,确实不容易读懂。
因此,我觉得要读这几本书的顺序,可以先读《希腊神话中传说》,再读《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最后再读《浮士德》。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过一段时间,我准备再读一遍《浮士德》,来验证一下。
#淘书小记# 购《穆旦译文集》小记
《穆旦译文集》共八卷,2005年10月初版,我这套是2020年8月第二版第一次印刷,印数二千册。封面装帧悦目有手感,印刷纸张也可称上乘。但美中不足的是,第一卷开篇,两张插图之后即是《唐璜》的译本序(王佐良作),接着便是正文。这非常令我诧异,如此上档次的一部书,竟然没有任何的前言、出版说明等等,真是不尽如人意。同时,我心中在疑惑,不知是不是出版社的错误排版,流落在外,抑或是本来就是如此?还请方家指正。对于这套书,说句真心话,心里很失落!
从网上查阅2005年第一版,知道那套书并非如此。第一卷的开篇是有东西的。首先两张插图之后,第一页正面是出版说明,其内容如下:
出版说明
穆旦,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现代著名诗人和翻译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同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名著。本译文集收入穆旦先生所有主要的译作,它们共分为八卷:
第一卷 唐璜(上)
第二卷 唐璜(下)
第三卷 拜伦诗选 济慈诗选
第四卷 雪莱抒情诗选 布莱克诗选
英国现代诗选
第五卷 欧根·奥涅金 普希金叙事诗选
第六卷 普希金抒情诗选(上)
第七卷 普希金抒情诗选(下)
第八卷 丘特切夫诗选 朗费罗诗选
罗宾汉传奇
这些译作最初是由国内数家出版社出版的。此次集中出版,根据译者家属的意见,没有刻意追求当时的译名与现今译名的统一,尽可能地保留了译者原先的译法。有的译作当年发表时没有前言,有的译作只有后记;此次结集出版,基本上保留原貌,没有增补前言或后记,特此说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2005年6月
其次,第二页正面是穆旦译文集顾问委员会,格式如下:
穆旦(查良铮)译文集
顾问委员会
名誉顾问
巴金
顾问
杜运燮 周与良
辛笛 唐湜
郑敏 袁可嘉
杨宪益 巫宁坤
杨苡 邵燕祥
李方 刘玉山
这一页就是这些内容。这些名字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界、诗歌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当时顾问中的前四位已经去世,姓名打了示亡号,其中周与良是穆旦的妻子,2002年去世的。巴金在是年的十月十七日去世。
最后第三页的正文,是周珏良先生的一篇论文《穆旦的诗和译诗》,作为代前言。由于文章篇幅过长,不再援引。
在此之后,应该才是《唐璜》(上)的正文。
综上所述,可见这套初版译文集的开篇概貌。不知为何,2020年再版的这套书竟是这样的省减,好像一位急于出嫁的姑娘一样,毫无打扮、装饰,就急冲冲的上轿了。
2024年3月8日
(部分图片引自书友书摊,特此说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