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枫_读书博主

实名认证

读书博主,全网同名,一年读上百本书。 低价转让闲置书给有缘人,都是正版书。

3 关注
7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商业思维# 一家造轮胎的公司竟然做出了一份世界闻名的美食指南。没错,你经常吃的米其林餐厅,其实是法国轮胎制造商米其林评选的。这米其林为什么不务正业呢?《战法》分析了的这个经典案例。
米其林创立于19世纪末,当时大多数人还在使用自行车和马车。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创始人安德鲁眼前:如何让市场增加轮胎需求呢?答案是需要人们购买汽车。那么人们什么情况下会买车呢?当然是出远门的时候。安德鲁进一步想到,这就需要优美的风景和好吃的美食引发人们出行了。于是,一本汇聚了法国知名景点、旅馆、餐厅的小册子就诞生了,这就是最早的《米其林指南》。这种“跨界营销”果然让汽车销量大幅增长,米其林轮胎销量也跟着提高!后来,米其林的指南不断升级,最终成了今天的“美食权威鉴定机构”。这又进一步提升了米其林的品牌价值。看似不务正业的打法却蕴藏着巧妙的跨界思维。
《战法》一书中总共汇集了40个高质量的商业案例。华为打败欧美竞争对手的铁三角模式,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去呼唤炮火”。还有蜜雪冰城农村包围城市的“性价比飞轮”,我特地去买了跟2元冰淇淋,果然低价不是关键,低价还品质好才是关键。
哈佛大学在1870年就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嘉宾商学的创始人吴婷老师一直致力于引入国内,开发本土商业案例。她被评为“中国十大品牌女性”。《战法》就是她的代表作,拆解了大量新时代的企业案例,还提炼了可落地的经营之道。这本书得到了菲利普·科特勒、余承东、周鸿祎等几十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的一致推荐。
世界上最悲催的事,就是别人踩过的坑你接着踩,别人的优秀经验你一无所知。不论你是老板、高管,还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能在《战法》丰富的案例中得到启发。
...展开全文
51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敦煌# 敦煌的命运竟然掌握在一个道士手中!
1900年,被荒漠掩埋了近千年的敦煌莫高窟重见天日。一个叫王圆箓的道士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他进洞翻查了一遍,却没有找到金银财宝,只有成堆的经卷。也许这些文献可以卖个好价钱,于是他找到敦煌当地的士绅来参观。结果这些士绅说这是神物,不可亵渎,告诫王道士封存好。后来王道士只好报告官府,希望得到一些赏赐。敦煌知县取了不少文献来打点关系,其余的让王道士负责保管。
1903年,英国人斯坦因闻讯赶来,他仅仅给了王道士200两白银,就盗窃了大量宝物,雇了40多头骆驼才运得走。他回忆说,驼队准备出发时,“满天晚霞,就像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正在流淌着鲜血”。这些国宝大部分留在大英博物馆,斯坦因也得到了女王的召见,被授予骑士称号。
他带回的宝藏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法国人、俄国人、美国人、日本人都先后到敦煌掠夺。无知的王道士为了金钱,贱价出卖了大量国宝,究竟卖了多少,今天仍是个谜!直到1909年敦煌的价值被国人真正发现时,留下的文献仅残余8000卷。
季羡林说,世界上影响深远的四个文化体系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他哀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所幸经过王国维、樊锦诗等一代代学者的努力挽救,敦煌的魅力得以焕发生机。敦煌艺术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无数中外人士心向往之。
那么我们该如何欣赏自家的宝藏呢?那一座座石窟是什么时候建的?那一尊尊佛像都是谁?那一幅幅壁画画的是什么?传统学者的著作很厚,让人望而生畏。普通人该怎么快速入门欣赏敦煌艺术呢?清华大学的杨琪教授长期从事大众艺术的普及工作,他花了15年时间编写了这本精美的《敦煌艺术通识课》。从敦煌石窟中选取了最著名、做重要的作品进行讲解,通过浅显的文字,把那些晦涩深奥的佛经和有趣的形象,融化在生动的故事中。
这本书能让你轻轻松松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领略中国美学的瑰宝。杨教授说:“如果您读完,增加了一点点艺术自信,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展开全文
87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李子柒# 消失四年涨粉500万,回归6小时播放量过亿。李子柒创造了一个流量奇迹。我认为这个奇迹背后是三个反商业的现象。

第一,慢就是快。
现代商业社会,人人都在追求速度,快鱼吃慢鱼,效率第一等等。很多商家搞流量,不求质量但求数量,恨不得一天在几十个账号发好几条相似的视频。但李子柒的每一条作品都是精耕细作的,拍摄时间有时候不止一个礼拜,可能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这是一种战略耐心,坚持做对的事情,然后做时间的朋友。

第二,内容大于变现。
很多商家以为短视频平台是个天然的广告平台,其实它们是社交平台。你看,某音的slogan是“记录美好生活”,某书的slogan是“你的生活指南”。社交的含义是互相分享,李子柒分享的是田园牧歌的生活,她没接广告也没带货,但个人IP给她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所以商家做账号不要总想着从粉丝口袋里掏钱,当你把粉丝当朋友,忘掉变现,持续向他们分享好的内容,粉丝自然会买单。

第三,真诚秒杀套路。
有些账号很会拿捏人性,发的作品开头很吸引人,中间各种钩子,结尾又有反转。确实,它们能吸引粉丝把作品看完。但是,这种对人性的拿捏能持续多久不被免疫呢?粉丝知道自己被拿捏会有持续的好感吗?但你知道吗?李子柒的作品是没有任何脚本的,镜头不浮夸,配乐不卡点。她展示的都是真实、纯粹的一面。不懂的手艺,她不拍。她想拍的,一定会拜师学到会为止。断更四年,其实她在学习新手艺。真诚,让她获得了广大粉丝的耐心等待。
李子柒做的是反商业的事,却取得了超越商业的收获。
...展开全文
35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心理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那么三个诸葛亮跟三个臭皮匠相比怎样?答案是不相上下。你说3比1我比不过你,但现在三个智商爆表的诸葛亮加起来,难道不能吊打你三个臭皮匠吗?
有研究表明,一个高智商的人一但融入群体,他的智商就会降低。你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在新闻中看到一群专家经过热烈讨论,做出了某项决策,代表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我们看一眼就知道这个决策很愚蠢,还不如一个普通人独立思考的成果。问题出在哪里呢?
群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指出,无论一个人是什么背景,融入群体后,他的明确身份和个性都会逐渐消失,最终沦为不受自我理智控制的玩偶。决定群体行为的关键要素是原始的热情和无畏,无论是哪一个群体,都只能说他们更像一个原始人的乌合之众。
我们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独处的时候往往能产生灵光一闪的好点子,做出高明的决策。但我们在群体当中往往受制于集体情感和思想的制约,不敢提出太个性化的意见,久而久之就被集体带着走偏了。
相反,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显得特立独行甚至不合群。比如任正非从来参加任何企业家的俱乐部;马斯克从小就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
194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管理学# 都说年轻人佛系、躺平、整顿职场,其实那都是表像。真相是,90后、00后不想“伪装”好员工。
“佛系”是因为他们不接受“画大饼”,这一代人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信息获取渠道更多元化,“画的饼”水分有多少他们一清二楚。
“躺平”是因为他们不想用加班、重复劳动这样的方式来表现得很努力。他们要的是能力、效率的提升,而不是低效率的“内卷”。
“整顿职场”是因为他们不接受暗箱操作、潜规则。他们从小被教育要遵守规则,他们想知道明确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90后、00后正在成为职场的主流,如果你是管理者,该如何管理这样的团队呢?这本书会告诉你,不要管理,而是要学会带团队。
“管”是针对事物和流程,而“带”讲的是与人交心,把队伍带起来去达成目标。书中围绕目标、过程、能力和意愿四个维度提供了30多个带团队的解决方案。比如,如果团队能力有限,要“挑软柿子捏”,先选小课题去攻克,用小胜利带动士气。辅导下属有十六字箴言:我说你听,你说我听,我做你看,你做我看。
作者汤老师既有500强外企的管理积累,又有丰富的本土企业管理咨询经验。他在书中列举了大量实战案例,并提供了可以直接使用的工具,手把手教你带团队的方法。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字典,遇到具体问题就去目录查一下,找到对应的招式。
“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粗放式管理过时了。如果你想在管理中抓效益,这本书可以帮到你。
...展开全文
427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黑神话:悟空# 不玩游戏的人怎样评价《黑神话:悟空》?不可否认,这款游戏的爆火一方面带动高端芯片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我们的文化出海,可以说是利国利民。但同时,它也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对于具体的每一个人来说,特别是青少年人群,将来面对越来越多的优秀游戏,怎样避免游戏上瘾?哪怕意志力再强大的人,也要面临这个挑战。
拿我个人举例吧,刚上初中那一年,我们家买了第一台电脑。有电脑必然就有游戏了,从仙剑到三国无双,从侠盗飞车到红色警戒,这些当年爆火的游戏我都玩过。我从小品学兼优、自制力强,但面对游戏的巨大诱惑,也会上瘾,然后废寝忘食。这种上瘾来自游戏精心设计的针对心理的一系列触发机制。你看,打游戏是有奖励的,而且是即时反馈的,比如经验值、虚拟物品等等。游戏中还有不同层次的挑战,难度会逐渐增加,但不会把你难倒,大不了重新启动关卡,每一次通关后的成就感简直太有瘾了!
那我后来是怎么摆脱这种瘾的呢?因为我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游戏的感觉。当时我意识到,学习能满足游戏带给我的一切。每一次考试都像打怪,每一次升学都像通关,每一次分数都是反馈和奖励。于是呢,我就把虚拟的快感给戒了,从此再也很少碰游戏。
走出校园以后,我把人生当游戏了。从职场到创业再到做自媒体,从单身到结婚再到当爸爸,每一道关卡都有无数未知的挑战,但是每一天都在累积经验值,关关难过关关过。未来我的事业、家庭依然有很多变数,但是我会用游戏思维来面对,因为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天命人。
83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好书推荐# 呕心沥血研发出一款AI产品,你会找社会精英代言还是向边缘人群推广?
你可能会说,当然得找社会精英啊,他们有影响力,人脉也广,肯定能大卖!谷歌眼镜的惨败会颠覆你的认知。
2013年,谷歌公司声势浩大地推出智能眼镜,他们找了一群年轻多金的科技精英做代言,想让这些有影响力的大人物把新产品推荐给社会大众。结果人们并不买账,甚至引发了怨恨情绪。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认为谷歌公司故意制造贫富差异,这眼镜就是有钱人拿来显摆的。谷歌眼镜遭到了社会群众的广泛抵制,最终整个产品线被取消,甚至还影响了公司声誉。
一款引领科技的产品,难道找打工人、大爷大妈这种边缘群体站台能大卖吗?
这本书告诉你,真相确实如此。如果是简单的信息传播,那些社会明星确实会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但是任何涉及创新、变革的复杂传播,你都得找社会网络的边缘人来支持。而且当这些支持者的规模达到25%,就能引爆全面的流行,这就是临界变革效应。
书中引用了很多商业的、社会的事件来揭晓这种传播的秘密,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很多企业和组织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底层逻辑在这里!那采取什么具体行动能让人们快速接纳新事物呢?书中梳理了7个基本策略。
这本书对市场营销、商业创新、社会变革等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全文
337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3
#好书推荐# 早在1994年互联网刚起步时,他就预言了云计算、物联网、电子货币、社交网络等等。凯文·凯利被科技大佬们尊为“世界互联网教父”。
他的人生从不按常理出牌,19岁从大学辍学,背起摄影机走遍亚洲长达7年。随后骑行5000公里横穿整个美国体验生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热烈拥抱未来技术,传播思想认知。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是他出版的。第一届黑客大会,是他发起的。
68岁生日那天,这位智慧老人总结自己的生命历程,开始动笔为他的子女写下一些人生建议。几年间这几百条建议广为传播,引起各年龄层的强烈共鸣。于是年过7旬的凯文·凯利集合500条宝贵的人生建议,出了这本新书。我给你读一读我最有感触的三条:
1.当你陷入困境时,把可能行不通的办法列一个长长的单子。这份单子上会冒出一颗种子,这颗种子会长成一个让你走出困境的解决方案。
2.作为一个成熟的人,衡量你成长的尺度是,你愿意进行多少令人不舒服的谈话。
3.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躺在床上睡觉,几乎另外三分之一,是在椅子上坐着。花钱买好床、好椅子,是物有所值的投资。
这500条建议涉及成长、工作、关系、生活等,每一条都简洁有力,充满智慧。你可以把书放在枕边,每晚睡前读几条,结合自己的经历反思。你的认知段位将大有提升,幸福感也会越来越高。
...展开全文
156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心理学# 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参加比赛更容易获胜?在一对一竞技的体育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一方穿红色,一方穿蓝色。你猜那一方赢的概率大?有研究发现,穿红色比赛服的获胜次数明显多于蓝色的一方。为什么?
这关系到人们的认知心理,红色看起来膨胀、强劲,让人更亢奋、斗志昂扬,可以给对手起到警告、威慑的作用。相反,蓝色看起来收缩、抑郁,让人更冷静、平和,不利于激烈对抗。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好好运用心理学上的这些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颜色的衣服。比如,你想展现自己的活力,可以穿绿色;你想显得体贴、知性,那么可以穿橙黄色;你想表现得神秘和成熟,就选择黑色衣服。
55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好书推荐# 大多数时间管理方法都是反人性的。比如教你早睡早起,克服拖延症,做长期规划等等。因为反人性,这些方法实际上很难执行,就算执行到位,也不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难道有顺应人性又能把事干成的方法吗?
有!最近我就读了一本很特别的时间管理之书。作者粥左罗是草根逆袭的北漂一族,从月薪5000到年薪50万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从租住北京五环外地下室到买下三环内100平米的房子,只用了5年。当然现在他是年收入过千万的创业者。而他的秘诀就是这套《成事的时间管理》。他认为“真正的时间管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实打实的成绩,让改变真正发生,实现真正重要的目标”。
而且他主张的方法是顺应人性的,比如不需要刻意解决“拖延症”,可以把它当作提高效率、节省时间的手段。怎么做呢?你可以先预估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多长时间,然后从截止日期往前推,推算出你的任务开始时间。切记,不要提前开始,但是一旦开始,你的效率就会处于爆发状态。
再比如关于计划,他说,计划本身就有“永远未完成”的特质,绝大多数人应该更关注短期目标,而不是长期目标。两个原因,第一,我们不一定有很好的规划和预见能力;第二,即便有这两种能力,这个世界也不会完全按照我们的想法运行。
关于时间管理,粥左罗真的是人间清醒,顺应人性的做法也能让我们更好地落地。这本书从认知讲到行为,从逻辑讲到方法,每个章节都能学到具体有用的内容,还随书赠送了思维导图,一键get全书知识。时间管理就是管理自己完成要做、该做、必做的事情。我们不需要什么三五年计划,好好运用这套成事的时间管理方案,一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生。
...展开全文
273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商业传奇# 乔布斯之后,谁主导了硅谷的发展?是这位,彼得·蒂尔,他领导着一个叫“Paypal黑帮”的组织,成员包括马斯克、扎克伯格,PayPal、YouTube、领英、Open AI等众多明星公司的创始人。彼得·蒂尔是幕后的投资者,也是他们的精神导师。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商业理念都是他的杰作,比如“病毒式传播” “先免费再收费” “先规模后利润”。彼得·蒂尔被追随者们尊称“硅谷教父”。
但这位教父还有很多张面孔:他把科技当做赚钱的手段,在Facebook上市后立刻套现了全部股份。他用金钱和权力助推特朗普上台,以此取得更多政府订单。他策划10年把传媒大亨搞破产,以报诽谤之仇。他追求长生不老、担忧世界末日。
彼得·蒂尔身上这种少有的多样性,被彭博社的首席科技作家查夫金写进了这部传记中。书中完整展现了彼得·蒂尔的传奇人生:从斯坦福高材生到不得志的平庸律师,再到硅谷亿万富翁。有意思的是,作者用新闻记者的犀利眼光,深入挖掘了主人公在硅谷20多年的一言一行,没有一味的吹捧,而是客观呈现了彼得·蒂尔毁誉参半的致富之路。
通过这部比较另类的传记,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这位硅谷教父的成功因素。另一方面,也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硅谷是如何崛起的,乔布斯之后新一代的硅谷创业者拥有什么样的商业理念和价值观。
彼得·蒂尔虽然逐渐隐退了,但他的影响力依然在硅谷延续着,甚至扩散到了全球商界。我认为了解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当今的商业社会。另外,你也可以通过这本《从0到1》,更进一步学习这位商业天才的思想精髓。
...展开全文
223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人到中年# “中年危机”竟然可以科学预测,而且比你想象中来得更快。
我们每个人都担心“中年危机”到来,到时候卷不过年轻人,公司裁员,上有老下有小,很多负面因素会扑面而来。那这个“中年危机”什么时候会到来,有办法预测吗?
有研究表明,职业的巅峰期发生在从业20年左右,人们通常在35—50岁开始步入职业下行期。内在原因是大脑结构发生了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大脑前额叶皮质的性能衰退了。它主要负责记忆、执行、集中注意力。人到中年,前额叶皮质的工作效率会降低,“中年危机”也就来了。
254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
对待一件简单的事,
几乎任何一件事,你都可以极度认真。
把它看作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事,
也许可以认定全世界就系于这件事。
只需要认真对待这一件事,
你就可以点亮天空。
——【每日金句】第205篇
...展开全文
126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好书推荐# 没想到曾国藩一生只打了四场胜仗!有人评价他:自己带兵总吃败仗,建功立业全靠底下将领(“用将则胜,自将则败”)。听到这话,曾国藩总是会心一笑,不是自己不如别人,而是他清醒地找到了自己的优势——调兵遣将,并坚持做这件擅长的事。
忽略自身特点,盲目模仿别人的优势,往往适得其反。如果曾国藩硬着头皮冲锋陷阵,很可能早早就下线了。
如果你明明很努力却没干出什么名堂,很可能是没做好自我定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场优势》,这本书指出,一个人的天生优势都写在基因密码中,跑到别人的主场,永远做不了自己人生的主角。
作者崔璀是知名的优势管理研究者,已经帮助数百万人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适用于职场人士,书中有个观点很吸引我。崔老师指出,大环境变了,所谓进大厂、下海经商这些曾经的标准化成功道路走不通了,未来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
什么是“生存缝隙”?就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哪怕很小众,但是你擅长,并且坚持不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为他人创造价值,直到赢得一片自己的天地。
那如何找到自己的优势?9大优势你属于哪一种?书中有详细的解读,而且还有配套的测评和工具。
...展开全文
202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好书推荐# 据统计,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超过9500万。作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抑郁症虽然病因不明确,但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往往是它的温床。而这些负面情绪来源于人生旅途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学业、经济、情感、健康等问题随着我们成长时有发生。那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解决问题”。
再难的问题,都会有解的!这不是鸡汤,而是一套源自欧洲,在中国本土打磨了10年的问题解决体系——KSME七步法。已经得到企业、学校、家庭、个人等3万多个真实案例的检验,高效解决问题只需要按这7步走!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方法,更刷新了我看待问题的认知:
“你既不是问题的受害者,也不是问题的制造者,你是一位卓越的问题管理者”
“解决问题不是搜索罪犯、归咎责任的过程,而是寻找盟友的征程”
“问题就是机会,不要和问题硬碰硬,要绕到它的后方,找到藏在问题背后的目标”
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个思维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本书有助你换个思维,成为“解题”高手!还随书赠送了1份解题地图和6节音频课。
...展开全文
164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