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kw8586

实名认证
3245 关注
1030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赵恂九(1905-1968),原名赵忠忱,笔名大我、竹心、猪心。出生于奉天金州(今大连市金州区)三十里堡。
1925年入旅顺第二中学,因品学兼优荣获金州辽
东育英会奖学金。1929年毕业后进入大连《泰东日报》社任编辑,在该报社十五年间做过政治、经济、社会、地方、文艺副刊等版面的编务,担任过编辑人、整理部长、论说委员。
1937年以“日本内地视察团”团员身份去日本旅行一个月。1944年,因故被免去编辑人职务。三四十年代,赵恂九曾创作过二十三部中长篇小说,是当时大连一位闻名遐迩的小说家,数量之多为大连作家之冠。其作品主要有《荒郊泪》(诚文信书局出版)、《声声慢》(连载于《泰东日报》1940.1.9-1940.9.28)、《故乡之春》(连载于《泰东日报》1941.4.22一1941.11.19)、《梦断花残》(发表《麒麟》1941年创刊号)、《他的忏悔》(连载《泰东日报》1934.6.19-1934.11.23)、《水中缘》(连载《泰东日报》1932.7.9-1932.12.6)、《海滨<芳亭》如此年华《梦逝<情系云山》雨过天晴风暴风狂)<鸾飘凤泊》(实业洋行出版部)、《春梦》(诚文信书局康德九年出版),等等。
日本投降后,赵恂九于1946年创建金县第二初级中学,任校长,第二年被免职。后任普兰店国民党县师资训练班教育长。国民党吉林省长梁华盛委任他为《吉林日报》副刊编辑。吉林解放后,他曾在鹤岗煤矿做文化教员。1950年回乡。1952年被判刑15年,在狱中他创作了《监狱之花》。1968年在泰来劳改农场病故。
...展开全文
628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3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江笑笑 (1900-1946)独脚戏艺人。浙江杭州人。与王无能、刘春山上海滑稽戏开山鼻祖之一。早年在饭店学厨师,后拜双簧演员黄杏珊为师习艺,并私淑杭州著名小热昏(小锣书)演员杜宝林。初,江与黄合作演‘戏迷双簧’3,江充下手,演‘阳面’,民国十三年(1924)改与赵希希搭档,民国十五年起长期与鲍乐乐合作。民国十六年,江、鲍到上海后不久,改演独脚戏,演出于‘天韵楼’,‘大世界’等游乐场。起初借独脚戏之谐音,自称所演为‘踱觉戏’,意为在踱方步之际思索编戏,针贬时弊,领扬好事,引人觉醒。后亦用独脚戏之名但标榜“社会滑稽”,影响遂日益扩大,为独脚戏的名牌,世人称他与鲍乐乐为‘江鲍’,后人称他与王无能、刘春山为‘滑稽三大家’。民国三十一年3月20日,江与鲍乐乐组成第一个专演滑稽戏的笑笑剧团。该团网罗了当时大部分著名独脚戏演员,对独脚戏向滑稽戏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江之表演,以面部表情‘假’,‘憨’取胜,俗称‘呆派’,扮演乡间土财主、老色鬼、吝啬鬼形态通真,入木三分。方言极佳,特别是杭州、绍兴、宁波乡谈十分地道。以‘说’见长,每每在段子最后进发一个大‘噱头’,以出人意外而使观众笑声四溢,回味无穷。代表作有《清和桥》《水果笑话》《贪小失大》等。‘做功’亦好,其相当部分段子在‘说’中带‘做’产生笑料,如《绍兴人乘火车》《瞎子借雨伞》《火烧豆腐店》《大闹明伦堂》等。‘唱’段则有《毛毛雨》《路遥知马力》《‘一二八’大鼓》等。江还注重化装表演。在烟(鸦片)、赌、娼三毒猖獗时,他与鲍乐乐演出的《路遥知马力》对对此作深刻揭露,江头戴开花帽,身缚烂草绳,腰插假烟枪,穿上一件千疮百孔、贴满当票的脏长衫,显示了独脚戏化装表演的独有风格。江的嫡系弟子有徐古董、金不换、王啸天、黄笑飞、陈笑影等,未行过师礼的门生甚名,同行都尊称其为‘江lao夫子’。姚慕双、周柏春、笑嘻嘻等继承了他以‘说’为主的表演风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笑笑曾灌制独脚戏《一二•八》《滑稽毛毛雨》《黄慧如》《水果笑话》《宁波空城计》等唱片约三十张。所编演的独脚戏作品,曾编成《江鲍笑集》四集,其中第一、二集于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第三、四集,原稿毁于民国二十六年‘八一三’事变中。 ...展开全文
1622人阅读
2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8
#我最爱的民国小说# 1946年12月,在上海的《伉俪》期刊月刊里,一部长篇小说开始连载,这部小说记载了一位富家女与一个穷小子为爱坚守的故事。
而这故事却不是虚构的,它记录的是作者林淑华与她丈夫徐惠民的一生,是他们从生离到相守,再到死别的故事。
这部以作者亲身经历创作的小说出版之后,受到了不少读者喜爱,还被称之为现代的《浮生六记》。
林淑华原名方德闳,曾用名方健。解放后,她在上海市文化局工作,又改名方健明,沿用至今。
林淑华只是她的笔名,但最为世人熟知。
林淑华是与张爱玲等人齐名的民国才女,民国女作家很多,有成就的也不少。
然而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林淑华却有着一场纯粹坚定的爱恋。
她相爱的对象不是什么豪门子弟,也不是什么名家,而是一个籍籍无名的穷学生。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很多人都向往绵绵无绝期的爱情,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从一而终了?只是不管尘世如何荒凉,总有那么一些人在坚守着自己的爱情,民国才女林淑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只是她的爱情太凄凉、太沉重。
林淑华和恋人徐惠民原本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林淑华是与张爱玲、苏青比肩的海派才女,是一个不愁吃穿的大小姐,而徐惠民则是出身贫寒的穷小子,门不当户不对,可是两个人却互相倾心。林淑华为了爱情放弃了父亲给自己安排的富家子弟,苦等八年终于等到了学成归来的徐惠民。两个人结为夫妻,还有了两个女儿,可是仅仅相守两年,徐惠民就因病去世了。
林淑华忘不了两个人曾经的深情,她抚养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小女儿,写下情真意切的《生死恋》缅怀自己的爱人,她用余生都在想念着爱人、坚守着自己的爱情。
林淑华决定要坚守自己的感情,要永远记住自己和徐惠民的这段感情,才华横溢的她从1946年12月起,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生死恋》并且在上海的《伉俪》月刊上连载。
这部小说就是根据她的自身经历创作的,记录了她和徐惠民两个人之间的深情。
此书声声泪,字字血,让人泣不成声、不忍卒读……
这部小说刊登后深受读者喜爱,林淑华和徐惠民两个人之间凄美而绝怨的纯真爱情感动了无数人,连载结束后小说被先后印刷了几十万册都销售一空,林淑华和徐惠民的这段感情被读者评定为民国年代的十大爱情之一。
悲情才女林淑华,苦等恋人八年只换来两年婚姻,却余生都在想念都在坚守自己的爱情。

岁月太短,一生只够爱一人。
他们的感情只能用凄美来形容,正如“不得长相守,空留长相思”。因为这样的感情难以遇到,所以人们纷纷感叹林淑华和徐惠民的绝恋,但正如林淑华所说,现在的人无法坚持正确的选择,即便遇到了能够全心付出感情的人,也可能错过了。在感叹他们相守短暂时,人们同时也羡慕那样赤诚的爱恋。
...展开全文
1923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7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为隆重的节日,按照中国旧历来迎接中国新年的到来。这一新春佳节,处处气象一新,家家户户喜迎新年。但就在这“辞旧迎新”“万象更新”之际,又特别讲究个“旧”字,旧风俗、老规矩得一例照旧,这个年才过得像模像样、有滋有味。但随着岁月流转、时光飞逝,移风易俗也在所难免,总有那么一点旧时“年味”会不复存在,让人追怀不已。那么,怎样留存、怎样持守这些风俗传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也逐渐衍生出一门专业学问,那就是民俗学。
说到民俗学与春节,则不能不提及《新年风俗志》一书。此书于1932年9月在浙江绍兴新河弄的绍兴印刷局印制完毕,在绍兴汤浦的民间出版部悄然面市。不久,上海、北平、杭州各地也陆续有此书发售,一时风靡于街头巷尾,大有人人争睹的意思。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比较简洁,主画面选用了常见的拜年场景,画面上红烛高烧,香雾袅袅,一对老夫妻端坐在堂前,手持红包,两个头扎小辫、天真烂漫的孩童正在给老人磕头拜年,屋内的陈设、人物的衣着都洋溢着那个时代浓郁的气息。画面下方是周作人的题字:“娄子匡编著,新年风俗志,周作人题”,以及一枚“越周作人”图章。遒劲飘逸的题字,和鲜活明快的画面相映成趣,令人过目难忘。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大有新颖可观之处。除主编者自序外,还分别收录了周作人、历史学家顾颉刚以及德国学者爱堡哈特的序言。三篇序言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搜集整理新年民俗的重要意义,并给这本书极高的评价,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大的“广告”作用。正文部分是二十七篇风俗志,分别记述了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南、甘肃、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十三个省中二十七个地区的春节习俗,内容包括年节礼仪、休闲游戏、时令美食等,多姿多彩、生动有趣。文字之外,书中还收录有二十六幅图画,画面上有“刘海戏金蟾”“文武财神”等吉祥图案,也有各地年俗的写真画面,如广东的舞狮、云南的荡秋千,以及北京的玩鱼灯、抖空竹等,为我们研究晚清及民国时期的年俗提供了难得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开篇部分有一首“引歌”,文末有“余音”一曲,分别选用了川滇地区和广州的新年民歌,歌词读来朗朗上口,一股浓郁的年味跃然纸上。
这本书原名《中国新年风俗志》,本是娄子匡、顾颉刚、江绍原等人创办的中国民俗学会编撰的学术书籍,专业性较强。主编者娄子匡为浙江绍兴人,是现代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1935年1月,该书正式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了一些图片资料,文字语言也变得通俗易懂、老少咸宜,出版后十分畅销。1949年后,此书还多次重版印刷,影响深远。
...展开全文
1626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9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中国之命运》是在1943年3月10日出版的。据透露,此书乃“国民党顾问”陶希圣为蒋介石捉的刀。
陈伯达所写的《评〈中国之命运〉》,虽以个人名义发表,但行文处处以“我们共产党人”的口气,况且又是在中gong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势必被认为是中gong对《中国之命运》的抨击,理所当然引起全国的关切。
1943年7月21日,为中gong中央宣传部起草致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并转各区党委电,指出:
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一文,本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并广播两次。各地收到后,除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外,应即印成小册子。一切干部均须细读,加以讨论。一切学校定为必修之教本。一切地方应注意散发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应乘此机会作一次对党内党外的广大宣传,切勿放过此种机会。
批判《中国之命运》是指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党争、 政争意识形态之争的历史上分水岭式的重达事件,同年1月,英、美分别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平等新约》,官布取消其在华治外法权;同时宣布承认中同为世界上四强之一。同年5月,第三国际解散,蒋介石决 心利用”双重”有利形势,取消共产党。3 月,由陶希圣执笔以蒋介石名文撰写的《中国之命运》出版。这本书污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新式军阀”、”变相割据”, 在两年内要消灭中g。该书的出版,是蒋 介石在为发动内战做舆论准备,同年5月至9月,中g中央对《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有 力的批判。艾思奇、范文澜、胡乔木等人积 极撰写文章,其中,以陈伯达发表于7月21 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评〈中国之命 运〉》文章影响最大。当大,中g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印发该文的通知。国民党要求其干部人手一册《中国之命运》; 而中g中央宣传部要求其干部人手一册《评 〈中国之命运〉》。前者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后者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对《中国之命运》的批判,提高了人民对围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的警觉性,促进了国统民主运动的新发展。
...展开全文
1648人阅读
3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0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陶希圣(1899—1988),名汇曾,字希圣,以字行,笔名方峻峰。湖北黄冈人。主编《食货半月刊》,著有《中国社会现象拾零》、《当代中国史学》、《潮流与点滴》(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等。曾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与高宗武逃赴香港,揭露汪日签订卖国密约内容。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去重庆,任蒋介石侍从秘书,起草《中国之命运》,任《中央日报》总主笔,成为国民党权威理论家。
提起陶希圣,就不得不提到轰动一时的“高陶事件”。就是在高宗武与陶希圣,追随汪精卫政府,到最后幡然醒悟,并且将汪精卫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卖国条约公之于众,揭开了日本想要分割中国的阴谋。
虽然在一开始,陶希圣误入歧途,追随汪伪。但到后来,他迷途知返,让众人也看清对汪伪政府的虚伪面孔,也算得上是一种将功折罪。书生出生的陶希圣,即使是晚年回想起此事。也认为是一种遗憾。满怀沧桑地道:“书生论政,论政仍是书生。”书生论政,的确容易沦为纸上谈兵,但也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书生理应背负精忠报国的碧血丹心。
1860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关于书的梦# 《志痒素描集》陆志庠作。1936年上海独立出版社出版,中国图书杂志公司代售。封面及版权页均注明“漫画丛书第三种”。书前有作者自画像和作者《序》。共收作品60余幅,均为描绘上海世态人情之生活速写,其中反映城市下层劳动者生活的作品给人印象尤为深刻,每幅画都配有意味深长的题目,如《孤立游离的妇女》《饥饿的逼迫》《工价污浊空气的双重压榨》《租借地的形成》《居处的骚扰》《受暴虐的惨苦》《不幸运的儿童》《不适当于这样的年龄》......
1836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印象深刻的乡土小说# 熊佛西 (1900~1965)江西丰城人。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毕业后曾任辅德中学教师,后赴美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文学。回国后历任燕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戏剧系主任,上海剧专校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戏剧电影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剧协常务理事。192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铁苗》、《铁花》,戏剧剧本集《佛西戏剧集》(四册)、《佛西抗战戏剧集》、《赛金花》、《上海滩的春天》,专著《写剧原理》、《过渡及其演出》、《佛西论剧》、《戏剧大众化的实验》,散文集《山水人的印象记》等。
3074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6
#访古记# 徐訏 (1908—1980),浙江慈溪人。一位曾被称为"鬼才"的教授作家,林语堂认为他是与鲁迅齐肩的“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在港台评论界,他被视为 “世界级”作家,是文学全才,小说、新诗、散文、戏剧样样都写,样样都精。”
徐訏1927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31获得哲学学士学位,留校担任助教,并修读心理学,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有相当了解。1933年赴上海,从事写作、任职杂志。1936秋,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1938初回国,到已成"孤岛"的上海,致力写作,卖文为生。1937年徐訏发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说《鬼恋》,一举成名。《风萧萧》于1943年3月起在重庆《扫荡报》副刊连载,引起巨大轰动,居当年“畅销书之首”。

《风萧萧》是一本奇书!
抗战时期的“孤岛”上海,秉持独身主义的青年哲学研究者“我”,美国海军军官史蒂芬夫妇、百乐门红舞女白苹、光芒万丈的混血美女梅瀛子,具有音乐天赋的美国少女海伦……一干人的情感纠葛中参杂着中、美、日三方间谍的较量,那些偶遇有刻意的安排,那些猜忌有另外的真相,那些真真假假的情感波澜有虚有实……
整个故事读起来有轻轻松松、谈情说爱、杯酒言欢的惬意和婉转动人,同时也蕴含着人生之路的探寻意味、斗智斗勇的不露痕迹、暗涌潜荡的惊险刺激。
抗战最艰苦的1943年,这部小说在重庆的报纸连载,引起巨大轰动,"重庆江轮上,几乎人手一纸",再现"洛阳纸贵"。这部小说雄踞当年“畅销书之首”,这年也因此被称为“徐訏年”。

《风萧萧》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言情、间谍畅销小说的先河,是类型小说的典范。这部作品一度被视为 “特务文学”受到批判,进入新世纪,因雅俗共赏的趣味、浪漫唯美的色彩、生命哲学的意蕴等多重价值重新被重视,再度焕发不竭的生命力和艺术光彩。正如王蒙先生所言:“现在读起来,仍然令你爱不释手。”
...展开全文
2323人阅读
2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4
#访古记# 《夜谭随录》内容十分庞杂。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原书十二卷一百四十一篇。题“霁园主人闲斋氏著,葵园主人兰岩氏评阅”。作者和邦额(1736—1795 以后),字*斋,号霁园主人、蛾术斋主人,满州镶黄旗人,著有《蛾术斋诗稿》等。成书于清乾隆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本衙刊本;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本衙刊本;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刊本;清光绪二年(1876)爱日堂刊本;民国上海进步书局“笔记小说大观”石印本。1986年岳麓书社排印本,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本衙刊本,1995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影印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

作者生平喜人说怪,书中也多演述狐鬼妖异之事,文笔效法《聊斋志异》而时有新意。
作者认为,“怪”与“常”是相对而言的,大至天地万物,小至一身之耳目口鼻,皆有见闻所不及的成分,这就是“怪”存在的现实根据,“有其事必有其理,理之所在,怪何有焉”。这一指导思想使这部小说独具异趣。同时,作者摹写自然景物、市井风习、人情世态,无不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显示出较强的写实性。书中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大多是借助神怪形式来表现的,而警策味甚浓,反映了神怪小说世俗化的倾向。如《崔秀才》、《陆水部》、《谭九》、《潘烂头》、《铁公鸡》、《张五》、《赵媒婆》等;其有关爱情题材的故事,也有相当的深度。如《梁生》、《藕花》、《倩儿》等,某些篇章甚至有《红楼梦》之韵味。

该书内容主要一部分得自民间传说,一部分采自他书。书中一部分作品富有社会意义,揭露了统治阶级骄奢残暴的本质,如《铁公鸡》《新安富人》《某王子》等。一部分写人妖相爱的故事,表现了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的爱情理想与追求。但书中因果报应和封建礼教思想也时有流露。

全书半为传奇体,半为笔记体。其主要内容描写了满族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封建社会的炎凉世态,如《某马甲》描述一满族旗兵家庭生活困苦,妻子难以为生,为鬼所缠,几欲悬梁自尽,《谭丸》篇托写鬼域一旗装少妇,饥儿呱呱待哺,室内一贫如洗,整日衣衫褴褛,眼泪洗面的惨状,表现旗人生活穷困,并寄予深切同情“鬼而贫也,尚有阳世以为不时之需,人而贫也,其将告助于谁氏耶?”;《崔秀才》揭露了世态的薄情、丑恶,《袁翁》《铁公鸡》谴责了为富不仁,《某王子》《某太守》斥骂了腐朽官吏的“官高人品低”“兽心人面”,《陆水部》更对封建皇帝的草菅人命表示不满,对被雍正帝流放处置的汉族知识分子陆生楠深表同情。

写性爱,特别是写平民青年男女的自由爱情的作品,在本书中占有较大比重。其写法基本上接近于《聊斋志异》,其总的思想倾向则接近于明末的新思潮或某些写得较好的话本小说,有时甚至显得更为“开明”。作者所强调的并不是什么“礼法”、“贞烈”等陈旧观念,而是正当的人之大欲。所描写的人物,大多是所谓“情种”,而不是“淫夫”“荡女”。作者既不理睬道学家,也较少迎合庸俗的欣赏趣味。先举几个内容较为特别的例子。《闵预》篇是写尼庵变为“淫窟”的,情节内容较为接近《僧尼孽海》等书。在多数情况下,这种题材不是被写成淫秽作品,便是对尼姑大事谴责。而本篇却是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提出来的,描写的分寸也较适当。在篇后还写一篇很长的骈体“赞语”,作者认为,这些尼姑本来是过着正常人的生活的,后因遭遇种种不幸,才被迫出家的。“旷夫怨女,仁政最怜失偶;孤鸾寡凤,诗人致慨离群。”因而,主张让她们改头换面,返本还原,重新回到正常生活中来。而这“岂非正风俗之一端乎?亦是顺人情之大道也”。显然,这是一篇立意严肃的作品,对“被变成妖的人”是深表同情的。《小怜》篇写一个聪明活泼,伶牙俐齿的狐女同一书生结为伴侣,同时又与这个书生的好友关系很好,三人时常在一起嬉戏。但夫妻有夫妻之道,朋友有朋友之义,狐女对此二者并没有混淆。开始书生还颇有“妒意”,经狐女部白,也便坦然了。这是一个颇为新颖独特的少女形象,在她身上似乎体现了某种新的人伦道德的萌芽。在一些写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的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大批纯洁可爱的平民青年男女的形象,特别是以狐媛鬼女身份出现的少女,写得尤为出色。本书在描写性行为时,个别作品的个别段落。也有格调不高之处,但通篇还是好的,不能视为所谓“艳情小说”。

本书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许奉恩的《里乘》、须方岳的《聊摄丛谈》等,无论在思想倾向方面,还是在艺术风格方面,都与本书十分相近。邹弢的《浇愁集》一书中的许多细节描写,都是摹拟本书的。《夜雨秋灯录》也受到本书的某些影响,如其《铁锁记》篇即是据本书《米芗老》篇改写的。袁枚《子不语》中有《喀雄》、《淘气》等十余篇是据本书缩写的。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曾多次提到本书,并连同《聊斋志异》等书一起,不指名的批评本书描写房帏之事“点缀敷衍,宛如目睹”,是一种罪业。
...展开全文
2257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3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包蕾(1918—1989),原名倪庆秩,笔名叶超。现代剧作家、童话作家、儿童文学家。浙江镇海(今宁波)人, 自幼喜爱文学。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1941年肄业于复旦大学。中学时代曾自编自演过独幕剧.话剧。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三队演员、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国泰影片公司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主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编剧、另影协第四届理事。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包蕾童话选》、美术片剧本《金色的海螺》、剧本《三人行》。他的作品收入《包蕾童话剧作选》。作品风格多样,有的单纯明朗,有的诗意盎然,有的偏重于情节的叙述,有的着力于意境的渲染。1936年,在李公朴主编的《读书生活》上发表了处女作独幕剧《释放》。接着还写了《汤饼之喜》《照章办事》《拿破仑在后台》等剧本。1937年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十三队。后又参加上海青年救国服务团,为宣传部副部长,负责编辑《抗日救亡报》,并开始儿童剧的作。进行抗敌宣传活动,并创作了十个儿童剧,于1940年结集《祖国的儿女》出版,后又编写了多幕剧《雪夜梦》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为《时事新报》副刊《文艺》和《联合夜报》副刊《娱乐报》撰写影评,并于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到1939年间,连续写了《谁插的旗子》《小同志》《一条心》《胜利的新年》《犹太人起来》等十多个儿童活报剧,后结集为《祖国的儿女》(1939年少年出版杜出版)。1940年写了儿童多幕剧《雪夜梦》,揭露反动派的醉生梦死,描写了儿童的悲惨生活。抗战胜利后,以写作为生。1946年到1949年,曾先后写作电影文学剧本《三人行》《青山翠谷》《平步青云》等,还写了儿童剧剧本《胡子和驼子》(1946)、《巨人的花园》(1946)、《瓶里的魔鬼》 (1948)、《寒衣曲》〔1948)、《玻璃门》(1948)。此外,还写了童话《石头人的故事》(1946)、《愚笨的裁缝》(1946)、《富人和厨子》(1946)等。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先后在少 年儿童出版社和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为孩子们创作出版了《小咪和毛线球》(1954,少年儿童出版社)、《小金鱼拔牙齿》(1957,少年儿童出版社)、《猪八戒新传》(1962,少年儿童出版社)等童话和童话集。其中《美丽的小金鱼》《猪八戒吃西瓜》《小兔子“我知道”》等已改编成美术电影。1962年根据阮章兢的童话改编的剪纸片《金色的海螺》,在亚非电影节获卢蒙巴奖。粉碎“四人帮”后,又编写了不少风格新颖的美术片文学剧本,如《画廊一夜》(与鲁兵、詹同合作)、《象不象》(与詹同合作)、《斗狼记》《三个和尚》等。还出版了童话集《火茧与金鱼》(1979,四川人民出版社)、《三个和尚》(1984,少年儿童出版社)。后又出版美术片脚本《天书奇潭》和长篇童话《斩龙少年传奇》等。
...展开全文
2080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转发动态
@书友kw8586:
上新 3件商品
2023-04-02
1 评论 6
677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转发动态
@书友kw8586:
上新 2件商品
2023-03-31
1 评论 5
630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说说她的故事# 酒井法子 — 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酒井法子的名字对于90后,00后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对于70后和80后来说,她是永远的青春记忆。

酒井法子,一位在亚洲拥有相当知名度的日本艺人。酒井法子从80年代末走红,一直到被发现吸毒,一直是日本人心中的清纯女神,尤其在90年代在全亚洲拥有广泛影响力。90年代,日本某著名杂志到中国向100名年轻人做过一个调查:“你们对日本最熟悉的人是谁?”
其中,有97个人的答案是:“酒井法子”。

酒井法子是日本一代玉女掌门人,当时,即使没有看过听过她的歌,看过她演的戏,也一定看过她那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海报和画册。酒井是那个时代最红的女星。不但酒井的歌带、写真集都是那个时代的抢手货,酒井的清纯美丽也一度成为众多男生的理性择偶标准。
现在已成大叔的70后和80后们青春时代一定少不了酒井法子甜甜的笑容,男生心目中遥不可及的梦中情人说的就是她。酒井法子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美貌,集清纯、温情、智慧于一体。她嗓音极佳,还有出色演技。她的歌曲《碧绿色的小兔子》在日本传唱度极高。

1987年,她以本名“酒井法子”出道,凭借单曲《宁为男孩》走红,成为当时最红的偶像型歌手,获得“碧空云雀”的美称,并开始接拍电视剧和广告。90年代中期,是她事业的顶峰,红遍了全亚洲。

时过境迁,她经历了辉煌和低谷,曾经作为清纯玉女代表的酒井法子已经成为过去式。但酒井法子作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永远不会被忘记。
...展开全文
2230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6
#书学论证与考究# 中医书籍《伤寒指掌》又名(感症宝筏),清朝医学著作,作者 吴贞,字坤安,浙江归安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
《伤寒指掌》成书于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共4卷,卷一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二述三阴经及瘥后诸病,卷三论伤寒变症,卷四列伤寒类症。 吴氏所说的伤寒,实为广义伤寒,包括伤寒和温热二类病证。其立足伤寒,融合温病,提倡兼收并蓄,为寒温融会医家的代表之一。
本书原名《伤寒指掌》,后经邵仙报评述,何廉臣重订,改名为《感症宝筏》。书中首论正伤寒六经本病,次述伤寒变症、伤寒类症。论述时首列主要症状,次以方证并治,古法、新法博收,古法本《证治准绳》、《医宗金鉴》、《伤寒来苏集》等,新治则参叶天士、薛生白治医心得。全书以温热立论,条分缕析,示后人以寒温分治规矩,确属中医临证之“宝筏”也。
6796人阅读
6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