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中国之命运》是在1943年3月10日出版的。据透露,此书乃“国民党顾问”陶希圣为蒋介石捉的刀。
陈伯达所写的《评〈中国之命运〉》,虽以个人名义发表,但行文处处以“我们共产党人”的口气,况且又是在中gong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势必被认为是中gong对《中国之命运》的抨击,理所当然引起全国的关切。
1943年7月21日,为中gong中央宣传部起草致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并转各区党委电,指出:
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一文,本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并广播两次。各地收到后,除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外,应即印成小册子。一切干部均须细读,加以讨论。一切学校定为必修之教本。一切地方应注意散发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应乘此机会作一次对党内党外的广大宣传,切勿放过此种机会。
批判《中国之命运》是指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党争、 政争意识形态之争的历史上分水岭式的重达事件,同年1月,英、美分别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平等新约》,官布取消其在华治外法权;同时宣布承认中同为世界上四强之一。同年5月,第三国际解散,蒋介石决 心利用”双重”有利形势,取消共产党。3 月,由陶希圣执笔以蒋介石名文撰写的《中国之命运》出版。这本书污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新式军阀”、”变相割据”, 在两年内要消灭中g。该书的出版,是蒋 介石在为发动内战做舆论准备,同年5月至9月,中g中央对《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有 力的批判。艾思奇、范文澜、胡乔木等人积 极撰写文章,其中,以陈伯达发表于7月21 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评〈中国之命 运〉》文章影响最大。当大,中g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印发该文的通知。国民党要求其干部人手一册《中国之命运》; 而中g中央宣传部要求其干部人手一册《评 〈中国之命运〉》。前者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后者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对《中国之命运》的批判,提高了人民对围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的警觉性,促进了国统民主运动的新发展。
陈伯达所写的《评〈中国之命运〉》,虽以个人名义发表,但行文处处以“我们共产党人”的口气,况且又是在中gong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势必被认为是中gong对《中国之命运》的抨击,理所当然引起全国的关切。
1943年7月21日,为中gong中央宣传部起草致各中央局、中央分局并转各区党委电,指出:
陈伯达《评〈中国之命运〉》一文,本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并广播两次。各地收到后,除在当地报纸上发表外,应即印成小册子。一切干部均须细读,加以讨论。一切学校定为必修之教本。一切地方应注意散发到国民党军队中去。应乘此机会作一次对党内党外的广大宣传,切勿放过此种机会。
批判《中国之命运》是指国共两党在抗战期间党争、 政争意识形态之争的历史上分水岭式的重达事件,同年1月,英、美分别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平等新约》,官布取消其在华治外法权;同时宣布承认中同为世界上四强之一。同年5月,第三国际解散,蒋介石决 心利用”双重”有利形势,取消共产党。3 月,由陶希圣执笔以蒋介石名文撰写的《中国之命运》出版。这本书污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新式军阀”、”变相割据”, 在两年内要消灭中g。该书的出版,是蒋 介石在为发动内战做舆论准备,同年5月至9月,中g中央对《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有 力的批判。艾思奇、范文澜、胡乔木等人积 极撰写文章,其中,以陈伯达发表于7月21 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评〈中国之命 运〉》文章影响最大。当大,中g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印发该文的通知。国民党要求其干部人手一册《中国之命运》; 而中g中央宣传部要求其干部人手一册《评 〈中国之命运〉》。前者说,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后者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对《中国之命运》的批判,提高了人民对围民党政府发动内战的警觉性,促进了国统民主运动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