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记#

5月18日,又是一年世界博物馆日。博物馆是一个能直接感受历史和文明的地方,一件件文物在时间中留存,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段静静流淌的故事。曾有什么博物馆或者文化遗产让你印象深刻吗?欢迎来话题下分享
2683.6万浏览 1.1万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5/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夜读】宋莉华:《封神演义》“神”在哪儿?
#访古记#
324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访古记# 由于工作需要,在闭馆日近距离观看了鲁迅纪念馆的珍贵藏品!
15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
149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关注
#访古记# 多一点忍耐,就会少几次后悔。少几次翻脸,就多几个台阶。多几次听不见,就少几次庸人自扰。少撂几句狠话,就多一些余地。
100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访古记# 稷山稷王庙。稷山稷王庙又称后稷祠,创建于元至正五年,是农耕时代特有的印记。稷山稷王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留最完整的一处专祀谷神后稷的庙宇;集石雕、木刻、琉璃为一体,堪称古建筑“三绝”。稷王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楼、泮池、过亭、姜嫄殿及两侧钟、鼓楼和东西垛殿。现存过亭、姜嫄殿及东西垛殿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其余建筑皆为清代。、保留最完整的一处专祀谷神后稷的庙宇;集石雕、木刻、琉璃为一体,堪称古建筑“三绝”。尤其是钟鼓楼,飞檐翘角,高低错落,琉璃流光溢彩。
204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钩沉】纪习尚:杜甫如何吃上蔬菜
#访古记#
288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访古记# 河南博物馆九大镇店之宝介绍
‌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馆之宝‌分别是:

1.‌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距今约9000年,用鹤类尺骨成,是中国最早的可演奏乐器,改写世界音乐史‌‌。
2.‌杜岭方鼎‌:商代早期,高87厘米,重64.2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商早期最大的青铜器之一‌‌。
3.‌妇好鸮尊‌:商代晚期,通高45.9厘米,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鸮型酒器,造型实用且纹饰精巧‌‌。
4.‌玉柄铁剑‌:西周早期,全长34.2厘米,是我国目前经科学鉴定的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
5.‌莲鹤方壶‌:春秋时期,高1.26米,被誉为“东方最美的青铜器”,展现春秋时期的艺术风格‌‌。6.四神云气图壁画‌:西汉早期,长5.14米,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墓室壁画‌‌。
7.‌.‌武则天金简‌:唐代,长36.2厘米,是中国唯一现存的帝王金简,揭秘武则天晚年思想与信仰‌‌。
8.‌汝官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北宋,高19.5厘米,是汝窑传世品中唯一一件完整的天蓝釉器物,堪称宋代美学极致‌‌。
9.云纹铜禁‌:春秋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失蜡法铸件之一,代表古代精密铸造技术的巅峰‌‌。
这些镇馆之宝不仅展示了河南博物院丰富的藏品,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展开全文
7143人阅读
20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03
115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65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访古记# 【夜读】顾农:卢肇的《送弟》诗

文章来源:文汇报2025年03月31日

晚唐文学家卢肇(字子发,818—882)出身贫寒,由于他一贯勤奋苦学,又意外地得到当朝权臣李德裕的关照,于会昌三年(843)以第一名荣登进士第,这就是所谓状元了。中国人历来高度重视状元,穷小子卢肇年纪轻轻竟然获此殊荣,肯定前途无量啊。

此前卢肇参加过两次进士科考试(840、842),皆名落孙山,而这第三次进场,忽然中了头彩,他兴奋极了,写诗道:“桂在蟾宫不可攀,功成业熟也何难。今朝折得东归去,共与乡间年少看。”(《成名后作》),这时他显然不知道自己的“折桂”实有特别的缘由:先前当李德裕于大和九年至开成元年(835—836)被贬官至卢肇的故乡袁州(今江西宜春)任长史时,卢肇曾投卷拜谒,李大人很赏识这个寒门小子的学问才华(参见傅璇琮《李德裕年谱》,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53页)。等到会昌三年开考时,主考官王起(吏部尚书)来问已是宰相的李德裕有什么人要照顾,李大人原是不赞成宰相干预科考的,这时却顺便表扬了一下袁州的卢肇,这在他不过是爱惜人才奖掖后进的意思,而卢肇则喜从天降,立刻跳过了龙门。

但是后来卢肇的仕途并不顺利,先是长期充当幕僚,多年后虽然当上了京官、地方官,政绩也很不错,却甚少升迁,后来又突然遭到罢免,还乡。晚唐党争甚烈,政局混乱,李德裕遭到对立面的排挤,于会昌六年(846)失去了相位,后来更被流放去了海南,曾经受惠于李大人的卢肇自然也就很难有什么好事。在古代的官场里,人际关系的影响一向是很大的。

卢肇的学问才气主要花在辞赋方面,所作有八卷之多,其中《海潮赋》一篇尤为出名,得到过皇帝的赏识;他的诗文成就不算很高,传世者仅存零星,但仍有值得关注之作,其中有一首《送弟》诗最有意味:

去日家无担石储,
汝须勤苦事樵渔。
古人尽向尘中远,
白日耕田夜读书。

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位贤弟还比较年轻的时候,主要内容是要求他在家好好干活,刻苦读书。卢肇兄弟的故家相当贫贱,卢肇通过艰苦奋斗实现了阶层的跃迁,而其老弟似乎既怕吃苦,又觉得学而优也未必能入仕,即使当了官又随时可能翻车:读书有什么用!卢肇告诫他说,不必管这些,还是要刻苦读书,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脱离尘俗的低级趣味。

“古人尽向尘中远”,这句诗包含了卢肇关于人生的深刻认识。卢肇自己曾为“学霸”,科举场中也曾非常得意,但高光时刻一过,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线上及其稍后一度领先,并不代表就能一直领先,学业水平的高低与官场是否得意,也未见得能够完全一致。在人生的长时段里,影响一个人沉浮起伏的因素太多了——但是尽管如此,年轻人仍然绝不可以一味听从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而应当脚踏实地,刻苦用功,既靠劳动养活自己,又尽量向高远处努力。

青年人一定要有高远之想。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思想境界,这比一切蟾宫折桂、功名富贵都更加重要。“向尘中远”这四个大字表达了一种积极而达观的人生态度,“勤苦”则是远离尘俗的必要条件。凭这一首诗,卢肇已经可以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光荣的地位了。

附图为北京孔庙的《元明清三朝进士题名碑》局部
...展开全文
202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访古记# 和田玉灵猴献寿
规格: 14.6×7.6×1.2厘米 重 78克。
玉质温润细腻,沁色自然,刀功老道,皮壳包浆一流,雕刻生动,线条流畅,品相完美!
96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访古记# 春节旅行第十五站,稷山青龙寺。青龙寺始建于唐龙朔二年,寺内建筑年代跨度较大,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其中腰殿、大雄宝殿及耳殿为元代遗构,其余建筑多为明代重建。殿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元代壁画,其壁画艺术被誉为“元明两朝绘画杰作”,与永乐宫壁画齐名。这些壁画总面积190余平方米,内容丰富,涵盖了佛教、道教和儒家文化,展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场景。《释迦牟尼说法图》《弥勒佛说法图》《水陆画》等壁画,人物形象生动,色彩浑厚,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38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0
#访古记# 【夜读】张明 马云丰:唐宋文学中的“梦”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03月28日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梦”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美学符号。在唐宋文言复生故事中,“梦”的书写犹如一面多棱镜,既折射着士人心灵深处的理想追寻,又映照出社会现实的斑驳光影,具有理想性、批判性和超越性三个方面的美学特征。这些特性在《广异记》《酉阳杂俎》《玄怪录》等书中,皆有所述,成为解读唐宋文人精神世界的密码。

在现实中,人们无法通过控制梦境去满足或实现某种目标和愿望。但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想象与建构,利用梦来满足主人公或作者的期待与愿望,从而传达梦的理想性美学特征。

在唐宋文言复生故事中,通过梦来展现其理想性美学特征的故事不在少数。作者通过这一形式,来表现死而复生故事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梦成了主人公往返异度空间的渠道。作者通过梦境实现自身的理想,展示主人公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寄托。作者在描述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过程中,自身的审美体验在作品中自然流露,美好愿望和理想也得到寄托。从这一层面看,梦境中的理想性特征既有小说主人公理想的实现,也有作者理想和心愿的表达。如《玄怪录·古元之》中,主人公古元之喝醉后发病,梦中进入异度空间,被神人古弼带去和神国。和神国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敌人,没有战争,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切都是如此祥和安宁,是人们眼中典型的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本是古人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环境,作者依据自身的想象和创作,安排主人公古元之在梦境中进入异度空间,并跟随神人一同游历有着世外桃源之称的和神国,这是古元之的理想。他在梦醒离开和神国后,仍然依依不舍。和神国不仅是古元之的世外桃源,也是作者牛僧孺的世外桃源。作为中唐时期重臣,牛僧孺一面为安史之乱后出现的藩镇割据而担忧,一面则是深陷朝中的政治漩涡。仕途上的波折使其身心疲惫,文学作品是其寻找精神归宿的途径,古元之梦中的和神国便是牛僧孺一直寻找的世外桃源,是其内心理想的外化。

梦本身具有虚幻性。基于梦的这种特征,作者往往会用梦作为自身艺术创作的载体,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进行批判和抨击,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因此,唐宋复生故事中的梦具有批判性的美学特征。如《续玄怪录·薛伟》讲述县主簿生病,梦中进入异度空间,梦见自己化成一条鱼,在江海中自在游动,不料因饥饿而被自己的下属抓到,在厨师欲烹饪的瞬间,薛伟复活并召集众下属,讲述了这一离奇之梦。

这则复生故事与其说是奇幻小说,不如说是带有寓言批判性质的故事。文中一开始便提到主人公薛伟是因病而进入梦境。随后,梦境中的薛伟脱衣进入水中碰见鱼头人。鱼头人对其进行忠告:“恃长波而倾舟,得罪于晦;昧纤钩而贪饵,见伤于明。无或失身,以羞其党,尔其勉之!”但变身为鱼的薛伟并未听取鱼头人的忠告,最终因饥饿咬钩而被人钓走。作者借此梦,对那些一心追逐功名利禄、汲汲于世俗进取的人予以嘲讽与批判。他们在努力向上攀爬的过程中,厌烦了其中的勾心斗角,满心渴望回归本真。可当真正回归本真,获得短暂的自由与洒脱后,却发觉自身缺乏独立生存的本领。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他人算计利用的命运,沦为他人获利的工具。

唐宋文人通过梦境叙事实现了对现实维度的双重超越。在复生故事中,主人公由梦进入异度空间,梦醒即复活。因此作者在创作梦境之时,梦境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既能超越世俗观念的束缚,也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复生故事中,作者通过虚拟的境遇,使主人公进入异度空间,在异度空间中游览或完成任务,最终以各种原因复活,回到现实世界。梦境与复生故事相结合,加强了故事本身的虚拟性。在唐宋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梦中游冥复生作品,如《广异记·卢弁》《酉阳杂俎·李简》等。此类故事对于现实时间的超越也比比皆是,如在《续玄怪录·薛伟》中,当薛伟梦中变鱼复生之后,问旁边人过去了多久,文中写道:“谓家人曰:‘吾不知人间几日矣?’曰:‘二十日矣。’”梦中时间的变化较为随意,但在作者的创作中,常常将梦中与现实的时间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梦中时间的重要,体现其对现实时间的超越。

在唐宋文言复生故事的梦境迷宫中,能够触摸到一个时代的精神体温。理想性、批判性、超越性三重美学特征的交织,既构成了特定历史语境的文学镜像,也彰显着中国文人的精神追求。当古元之徘徊在和神国的余韵中,当薛伟凝视着钓钩上的自己,当卢弁站在时空交错的节点上,这些文学梦境超越个体生命的悲欢,成为民族集体记忆中的文化原型。(作者张明、马云丰分别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
...展开全文
189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夜读】蔡辉:蒲松龄为何爱写狐
#访古记#
293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访古记# 和田玉观音牌
规格: 7.9×4.5×0.9厘米,重 86克。
玉质温润细腻,皮壳包浆一流,雕刻生动,线条流畅,品相完美!
71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0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