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带话题#记忆中的年味#,来动态写一写你记忆中的年味,网站将从中随机抽取5位幸运书友,送上精选图书一本~活动时间:1月18日—1月22日
304.5万浏览 718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11/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531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来逛超市
壮观
这个可省老事了
不用一下午闷在厨房炸鱼炸肉
关键炸完了以后啥也不想吃
反正都是摆着好看
直接买买买👍🏻👍🏻👍🏻
...展开全文
1420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9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过年了,在熙熙攘攘的买年货的人群中,在琳琅满目的商品前,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买年肉的一段往事。忆苦思甜不忘本,艰苦朴素谢党恩。
305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家庭烹饪新谱(by焦东樵子)

红烧风鳊鱼
风鱼,以风鳊鱼为最入味,因鳊鱼肚皮肉极肥嫩,背脊肉极细结,而鲜味又极纯正。上海菜场有活的鳊鱼卖,大的有一尺几寸长,清蒸红烧,均很鲜美,若先风而后烧,则更加入味了。兹将风法及烧法,分别详后。
风法——先将活的鳊鱼头壳,用刀背猛击一下,鱼即死。然后剖开肚皮,挖去肚脏,及鱼鳃,用盐将牠周身,及肚皮里,鱼头里,一并用力擦到,放入不底的缸盆或钵内,腌两天,每天须将牠翻两转身,腌好后,将鱼提出,盐水淋干,挂在风口风一两天,就可烧了吃。
烧法——先将风鳊鱼鳞刮去,洗清爽,浇以绍酒,背脊肉用刀多划几划,须划得深。鱼如太长,可分为两段,盛在碗内,腌以酱油,放在一边。取小铁锅一口,置于火炉上烘热,用姜一片,将锅中间及四周擦到,姜弃去。(依照此法煎鱼,鱼皮即不会脱落,并可不再加姜),倒入素油,烧滚,将鱼由酱油提出,放入锅里煎,煎时,须将锅四面欹侧,务使鱼身及头尾都吃足油,随时将鱼用铲刀翻转身,不可煎得过老,两面煎好,加入碗内腌鱼酱油,(先宜少加,俟烧滚尝咸淡后,如太淡,再加。)及猪油白糖本葱,并略加水,将锅盖好,烂约五分至十分钟就好。
料作数量——活鳊鱼一大条(约一尺二三寸长)腌时约用盐小半饭碗,红烧时用,绍酒两汤匙,酱油小半饭碗(咸淡须尝),姜一片,素油五汤匙,猪油一汤匙,白糖半汤匙,葱一根,水半饭碗。

熏笋
笋的烧法很多,最普通的为炒笋油焖笋,不过这两种烧法,虽鲜而不香,人们已吃得厌烦,要不落套,而又能别有香味的,莫如熏笋,但是熏法亦各有不同,须要熏得入味,方才鲜美,兹将熏法详后。

熏法——先将笋(冬笋春笋均可),剥去壳,切去老根,将有毛的笋衣削净,顺长切成二三分阔的厚片,然后切成长条,过长可划分为两段,放在一边。取小铁锅一口,加入素油,置于炭火炉上烧滚,将笋倒入,炒两炒后,加酱油及白糖,再分两炒,将锅离开火炉,再取铁丝瓢一只,架在大碗上,将锅内笋连油倒入瓢内,摊平,一方面将火炉里炭火熄去一大半,上面再摊上一层生姜,倒入厚厚的一层木屑,火炉须放在避风处,等牠发出浓烟时,将笋瓢持在手里,置于烟上熏透,就好。(碗里油可作别用)。
料作数量——笋一斤,素油五汤匙,酱油四汤匙,白糖小半汤匙,木屑约一香烟罐。
...展开全文
852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大年初二回丈母娘家,印像中是没有过的。每到年三十赶早的饭照例没有不来的,既然夜里的饭称之年夜饭,塘山村习俗里的这顿年饭称之年早饭并无不妥。
天露白光前的一小时人人必须起床洗漱,弄吃的人则需更早一小时醒,起身进厨房烧火做饭。我依稀记得女儿零陆年过的第一个这样的新年,而我吃着年早饭已然过去整整二十载,时间过的好快啊!
照常吃完年早饭休息会会,上午一家三口人便会赶往市里吃年夜饭。
大年初二老婆带女儿接着回村里,独留我在城里的家。最初留下来无非是想着能上街出摊卖书,后来是想着网店不打烊,有订单随时发货。今年订单少点,即便有个把订单,留言说明情况,毕竟大过年的会得到理解,不在乎晚一天,也就松驰赚钱的神经,给到一个城里人去到农村感受一年里才有的热闹。过了正月十五出外打拼的人走的差不多,乡村复归宁静,只见河里的水来来回回的流。
天气预报今明放晴,再往后不怎么在意,初二晚住夜,初三回去,心里计划好。
我骑上电动车先去邮局发货,从邮局出来去了趟库房取书,接女儿电话,约火炬(景德镇的地标性建筑)碰头,办事绕点路,担心电不足,下乡的路不敢加速,不多久见不着老婆骑车带女儿的身影。我的性子不赶事的时候,喜欢慢动作,尤其是在依山傍水的乡村路上,头顶一缕温暖的阳光,放飞心灵随田野起舞,一层层的视线划过山峰的曲线,俯身倾听溪流弹乐,鸟儿伴唱,以及途经村庄时风儿吹来一片片扬溢在人们心底里的喜悦之声。
估摸才晚二十分钟吧,快进大门时已望见丈母娘家众人,我进门时听耳朵里传来叫我去大婶子家吃中饭的声音。我稍有些埋怨,骑车一小时多点不给一点松手脚的时间。心里想是一回事,腿跟着走却是另一回事,谁让我骑慢来着,不好意思让一群人等我的。
小婶子捂着腹部跟大叔叔解释,说肠胃不舒服不想吃饭,了解情由后不好再勉强,小婶子便迈腿出了门。
三家子人围桌吃饭,目测有十多个人,各家都有人忙去别的事,例餐不到想必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亦能使我感受到了久违的年味。许是第一次来的缘故吧,几个长大的小孩子分不清谁是谁家的,好在大家随意,端起碗各吃各的不讲客套话。我不喝酒不上桌站着吃,想吃什么菜夹到碗里来,叔叔见我站着劝我坐下,我推却道坐惯的就想多站站直直腰腿,叔叔听完不紧劝随我意。
我喜欢吃乡下土灶上闷出来的蒸饭,一粒粒的爽口香甜,浇上可口的汤汁,那叫一个吃了还想吃。追溯起这种味道,来自于儿时的记忆,父亲单位里的食堂,打上一份白米饭,再舀上一大铁勺子蛋花汤,这就够我撑一周的时间去啃咸菜下饭。
如今的吃用老婆哥哥的话讲就是,古代皇帝的吃不就是和现代人差不多吗?平日里也是这么吃的,就是城里吃的东西没乡下吃的自然罢了。
吃的太饱独自去走了山路消食,回来看会手机不多久犯困。午睡约一个半小时醒,赖在床上看手机到了五点起。丈母娘家敞开的大院子里陆续有人来,见此情景心想中午大婶子家饭局,晚上便是丈母娘家的饭局,明天谁家的我不问,届时自会揭晓。
...展开全文
1436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驱车2小时,逛街10分钟。。
(小白鞋彻底成泥靴了)
406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记得刚出的时候还会特意去找福字来扫,现在都不用扫就可以集齐了。
今天去吃早餐付钱时看到,突然兴趣来了就集了下,没想到一会儿不到两个账号全集齐了。一点挑战都没有。
感觉现在年味也没有以前强了,以前过年小孩到处跑,现在都看不到什么小孩在外面了,都在家看电视看手机。
1321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五豆饭里的"爱恨情仇"
腊月初五的第一顿饭,就是吃"五豆"。家家如此,概莫能外,已形成一种既定的风俗习惯。
五豆饭的具体吃法,因食材条件而略有不同。传统做法是,在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豇豆等,先在清水中泡一夜,第二天早晨起床后,淘米煮粥,放进已泡好的五样豆子同煮,就熬成一锅丰盛的"五豆粥"了。吃五豆饭预示着米、豆丰收。还有俗语说:"吃了五豆就糊涂。"意思是,全年辛勤劳动,节俭过日,但到了过年时,要舍得花钱,过一个红红火火的年。
据说,五豆饭还和大文豪欧阳修颇有渊源。欧阳修自幼家贫但聪慧好学,曾在顺阳地区的破庙里靠卖诗文为生。一日,他上街卖诗,巧遇李员外女儿抛彩择婿,彩球不偏不倚地砸在了欧阳修的怀里。李小姐不惜与父亲决裂,毅然决然地在破庙里与欧阳修成了亲。
抱得佳人归,欧阳修开始有点飘飘然,不再那么用功了。李小姐看在眼里,对欧阳修进行了一番批评,并与其约定:欧阳修只管勤读诗书,钱财用度由李小姐全权负责。
此后,小两口各司其职,小日子过得倒也滋润。两人每天必有一顿豆饭,即使是欧阳修诗文卖不出去的时候,豆饭也从没间断。日子久了,欧阳修不免生疑,但问过几次,李小姐都是敷衍搪塞。
几年后,京城开科,欧阳修想大展宏图,但恐无盘缠,日夜忧愁,不料,李小姐早就为其准备好盘缠,并在欧阳修的再三追问下道出了实情。原来,李小姐在破庙附近开垦了一块荒地,种了些瓜豆贴补家用,不仅小两口改善了伙食,还省出些钱来。
临行前,李小姐又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和豌豆做了一份五豆饭给欧阳修吃,告诫他不要忘记苦日子。
欧阳修进京一举得中,做了大官,逐渐开始贪图享受。腊月初五,李小姐让厨子做了一顿五豆饭,欧阳修一见,甚为光火。李小姐乘机说:"这是我让做的。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欧阳修幡然醒悟,从此,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终成大器。
后来,五豆饭逐渐被民间效仿,相沿成习。目前,腊月初五吃五豆饭的习俗只在陕西、甘肃一带继续沿袭,更多地方认为过年的第一个节令是腊八节。且因五豆饭和腊八粥虽名不同,但做法相近,且时间也相差无几,故而腊八节吃粥的习俗流传得更广些。
...展开全文
753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汤圆,香甜沁人的享受。
正像北方过年吃饺子一样,家家户户吃汤圆是我国南方的传统年俗。汤圆分甜、咸两类,有许多种。甜的有芝麻馅、糖腌猪油馅、豆沙馅等;咸的有咸肉馅、荠菜馅等。不过,过年吃的多是些香甜类的汤圆,基本上不吃咸的。这主要是想图个吉利,香甜馅汤圆,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一家人心想(香)事成、事业兴旺、万事顺心、甜甜蜜蜜。
以前,市场上没有现成的汤圆卖,全部要自己做。那时候,一般的人家过年只春十斤糯米面,大户人家三五十斤,而即使春十斤糯米面也要花半天工夫。尽管吃顿汤圆这么费事,大家小户还是乐意去做,图的是过年讨个吉利。那时,只有大年初一才能吃上一顿汤圆,余下的面粉舍不得吃,都用于招待来客,这是对于客人最尊贵的接待。
汤圆好吃,可做起来很不容易,需要很多工序。首先要做汤圆馅,主妇们早早准备好黑芝麻、花生、核桃、糖等原料。制作时,先把糖蒸化,再把黑芝麻、花生、核桃等与糖水混合调匀即可。做完汤圆馅,还要做汤圆面。做汤圆的黏米要先洗干净,用水泡起来,随时观察是否泡胀。接下来就是磨面了。为了尽早吃到汤圆,孩子们都催促着大人快去磨面,终于盼到磨面的那一天,小孩们随着大人到街道磨盘边排队。那时候,每个街道只有一两个磨盘,大家赶集似地聚集在一起,过年的喜庆气氛弥漫着整个街道….磨汤圆面是个体力活,男人们当仁不让担当绝对主力。主妇负责把黏米往磨芯舀,男人就推着磨盘转。一会儿功夫,雪白的汤圆面浆就流出来了。磨的出口有早捆好的布袋。孩子们都瞪大眼睛看着,唯恐有一点汤圆面浆浪费掉。磨完后,人们回家将盛满汤圆面浆的布袋吊起,大约过滤一天,也就是大年初一早上就可以吃汤圆了。包汤圆是主妇们的事情,煮汤圆前还要先问每人吃多少,严格按个数来煮。
对于汤圆和元宵的关系,很多人都很模糊。事实上,二者的明显区别在于制作方式,南方人做汤圆,先将糯米粉过水揉成团,如果做实心汤圆,就以手心搓揉成小圆子,大多做酒酿圆。如果做带馅汤圆,即搓圆粉团,捏好小口窝窝头,往里面填馅,然后再把口捏实,搓成圆团或者留个圆嘴,便是一枚好看的汤圆了。而北方人做兀宵,大都是以滚的方式,需要工具或机器。如果是人工滚元宵,就在一个很大的扁平箩内,铺上很多白面粉,把事先和好并凝固了的馅,切成一个个小小的正方形丁馅,然后准备大大的平底筛,将丁馅倒在筛内,过一遍水再扔进平箩,并端起平箩不停地摇,丁馅自然会沾上一层面粉。这时,再把沾了面粉的丁馅过水,然后再沾面粉,如此反复几次,直到丁馅沾了数层面粉,一箩雪白浑圆的元宵就做成了。滚元宵需要技巧,如果滚得不均匀,会在煮时破口流馅。滚得好的元宵,趁热吃时,汤馅会像灌汤包的汤汁一样流出来,吃起来很过瘾。
...展开全文
476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年初七,袅袅春幡添思念。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人日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的起源来自古老神话。《庄子·应帝王》记载,古时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三位神仙。倏和忽常去混沌家做客,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两人为感谢混沌,告诉他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混沌按照此说在自己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七窍,人诞生了,而混沌却因此而死去。所以,七日为人日。
汉朝东方朔《占书》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后人在此基础上编造了一些人类起源的故事。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盛行。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人们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唐代之后,人们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辟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既作装饰又用以辟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时至今日,有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要在家团聚。隋朝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说:"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唐代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之感怀。辛稼轩词曰:"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草未青,树未绿,花未红,只从美人头上飘摆的幡胜看到了春天的到来。温庭筠《菩萨蛮》亦道:"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表明隋唐后的人日节,已不仅仅是祈祥祝安,又增添了许多思亲念友的气氛。
...展开全文
1.1万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5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疯狂的七天庙会
年节过后七天是庙会时间,节日的欢娱气氛达到高潮。

逛庙会,风车和纸鱼是常见的风景。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的、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风车是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噗碌碌直响。这种风车有单一的,也有四个乃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

庙会上一路行来,只听风车噗碌碌乱响,纸鱼扑楞楞随风招展:又见凯旋的香客满头金碧辉煌,满面春风,真好像从赵公元帅那里得来了无尽财源似的。各自抵家,绒花金宇分赠家人,元宝、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掸瓶里,大风车就高挂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枣树上。这时满眼的财喜气,满耳的风车声,年意盎然,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展开全文
2.4万人阅读
5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3
#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二十三,糖瓜粘。大年的序幕拉开了👍👍👍
331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539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