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 记忆中的年味# 年初七,袅袅春幡添思念。
正月初七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即"人的生日"。人日在我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日的起源来自古老神话。《庄子·应帝王》记载,古时候有倏帝、忽帝和混沌三位神仙。倏和忽常去混沌家做客,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两人为感谢混沌,告诉他说:"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混沌按照此说在自己身上一日凿一窍,七日凿好七窍,人诞生了,而混沌却因此而死去。所以,七日为人日。
汉朝东方朔《占书》云:"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后人在此基础上编造了一些人类起源的故事。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盛行。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人们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唐代之后,人们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两汉魏晋时江南一代的人日习俗:"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这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七这天,将七种菜合煮成羹汤,食之,可以祛病辟邪,并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成人的形象贴在屏风上或戴在头鬓,既作装饰又用以辟邪,或剪纸花互相馈赠。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时至今日,有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要在家团聚。隋朝诗人薛道衡《人日思归》说:"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唐代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之感怀。辛稼轩词曰:"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草未青,树未绿,花未红,只从美人头上飘摆的幡胜看到了春天的到来。温庭筠《菩萨蛮》亦道:"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表明隋唐后的人日节,已不仅仅是祈祥祝安,又增添了许多思亲念友的气氛。
1.1万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5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