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破月儿白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46 关注
109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梦想# 有段时间我疯狂的迷上了自己做首饰,不仅仅是因为商店里的小饰品卖的贵,而是我个人认为首饰这种东西也非常的讲究眼缘。

有道是“爱美之心人皆有”,大多数的女孩子都喜欢首饰,有钱人可以买价值不菲的珠宝,普通人家可以买几十块钱的精品店里的精美饰品,首饰首饰,以美学为代表制造出作品成为打扮人的一种装饰。

我选择了绕线为技艺的方法来做首饰,这是一种源自古埃及的古老的制作首饰的方法,所用到的材料大多数是金属丝和相应的配珠。

刚开始我没有任何的基础,只好从各大的网站上不断的搜寻视频自学,当我比葫芦画瓢做好第一只绕线戒指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简直要把我淹没,似乎自己制作饰品其实也没有自己想象般的那样为难,难于不难之间只隔着你到底做不做的问题。

后来我又随着视频教程学习的更复杂些的绕线技法,绕出了一个太阳形状的吊坠,我把这个吊坠放在一个画有小女孩的图片上,构成了一幅“女孩逐日”的画面。

那个时候我辞了工作,考研失败,赋闲在家,我急需向所有人证明自己,证明自己辞职的选择不是任性,我不是一个一无所成的废物,我的生活不能整日被乌云笼罩,我焦虑的内心住着一个小小的太阳,我始终不肯承认也不愿承认我是一个失败者。

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有获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只不过我学会了忍耐,我不再单单的为无法预知的未来感到焦急,而是真的觉得不安的时候就去做事,只有认真做事的时候,心才是踏实的。

我是一个追逐太阳追逐梦想的女孩子,那个绕线太阳吊坠是我亲手缠绕出来的,因为即便是生活目前看不到阳光,我也希望可以自己亲手制造出属于自己的太阳。

有时候,人的爱好与喜欢不单单是喜欢,它承载着梦想,我想要追寻自己的梦。

朋友你呢,还在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吗?
...展开全文
612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14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些千古名句出自唐代诗豪刘禹锡的文章《陋室铭》中,提起《陋室铭》就不能不想起刘禹锡,提起刘禹锡就不能够忽略他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在荥阳有一个专门的刘禹锡主题公园,我有空来这里赏玩,只见这里不仅有刘禹锡的个人铜雕像,还有刻有“陋室”二字的纪念石碑,还有一间用竹子为材料的还原版陋室。

记得中在上高中时背诵《陋室铭》这篇文章,直让人背的头昏脑胀,其实不仅仅是《陋室铭》,很多千古名篇背诵时都是让学生无比痛苦的,可在痛苦的记忆时刻,脑海中强势的被动感受文章中的绝字佳句,在会背后逐字逐句的回想不能不被文豪们的魅力所折服。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是怎样的一种旷达?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氏,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并称刘柳,足见刘禹锡的文学巨匠地位。

这座刘禹锡公园并不算很大,但里面有湖水,也有供游人休憩的小亭,还有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林间道路。路上立有十二道牌坊,牌坊旁边立有牌子,上面刻满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更是根据刘禹锡出仕为时间轴,为游客展现不同时间的刘禹锡任官在何处,年岁几何。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古人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他们所留下的文字却能够穿透时空,把这些遥远,跨越了时间空间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斯人不在,文字永存。

文字的作用就是为了留给后世的人们瞻仰他们的精神所在,这也是我个人的游园所得。
...展开全文
252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你知道枸杞叶的嫩芽能吃吗?

在农村田地或者荒郊野外以及村口小路的沟壑两旁,常常能看到长满了红果子的野生枸杞灌木丛。这些枸杞丛在夏天的时候开出一朵朵淡紫色的小花,等到快秋天的时候,一条条长长的枸杞荆条就会结出小的像小拇指一样大小红红的枸杞。

这些枸杞看着可爱,果实也鲜红诱人,但送到嘴里边一尝,却不是想象般的滋味甜美,反而是有一种说不出难形容的甜不甜酸不酸的奇怪滋味。

枸杞性温可滋补,常常可以在药膳里看到它的身影,国内最出名枸杞就是产自宁夏的宁夏枸杞。

枸杞对于我们这些在村里长大的孩子来讲并不陌生,因为这并不是一种很名贵的药材,相反则是村里路边很常见的,只要有一点土壤就可以长出大片灌木丛的平凡野草。它的生命力旺盛的很,就像狗尾巴草一样,压根不需要被人注目,自在的在无人看管的土地上自由旺盛地生长蔓延着。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枸杞叶的嫩芽能够做菜吃,还是家中长辈告诉我的。枸杞的果实枸杞子并不能做一道可以常吃的菜,没有人拿着一盘红红的枸杞当菜吃,但是初春的枸杞叶嫩芽却可以。

我们那里把春天时枸杞丛刚发出的嫩芽叫做杞杞芽,采摘这种杞杞芽的时候,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掐掉这枸杞丛发出的嫩芽尖儿,而且一定要指甲能够掐动才行,若是掐着有点费劲,或者是不能掐动,这就说明这叶子已经老了,不好吃或者是不能用来做菜了,这就像采茶农采茶时也得采摘茶树的嫩芽一样。

采杞杞芽倒是不需要什么物质成本,只需要要人工采摘,不过既然是想品尝春天里的一道野菜的话,自己采摘的乐趣也是一种独特的快乐。

我的老家里有一个荒院子,因为多年无人打理的而长出了满园的荒草,其中就有很多野生的枸杞灌木丛。在春天刚来临时,灌木丛发出了很多很多嫩绿的枸杞嫩芽,我采摘了很多,回到家里,先轻轻地用清水将这些杞杞芽浸泡一遍,把水分控干之后,把水烧热,把这些嫩芽放在锅里焯一下,佐上蒜末生抽精心调制,便做成了成了一道滋味爽口的凉菜。

这杞杞芽入口先是清香,丝毫没有野生植物的酸涩味道,配上辛辣的蒜汁儿,反倒有种和谐的清爽滋味,就好像春天的清爽含在嘴里。

枸杞的嫩芽被掐去之后,枸杞丛不但不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反而会长出更多的茂密的枝丛,也就是说它的嫩芽越采摘枸杞丛就会越旺盛,这也象征着野生植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且不息,这不就是春的化身吗?

东君送春来,万物解冬寐,枸杞发嫩芽,食之好滋味。

诸君不妨尝尝这杞杞芽的美妙滋味。

你们那里会做杞杞芽吗,朋友们都怎么做呢?
...展开全文
162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旧书的意义# 最近回到家乡所在的小县城,我突然特别想去年少时自己最爱逛的旧书铺去淘淘书。

这家旧书铺是我所知道的小县城里的唯一一家旧书铺,也是我少年时接触到的第一家旧书铺。

这间旧书铺的主人是一位老大爷,第一次见他时他的年纪大概也有六十岁左右,那么现在也应当有七十多岁了。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叫旧书铺时是我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这位老大爷的旧书铺门前用旧纸箱板做了个简易的招牌,挂在这简陋的铁门前。上面就写着“旧书”两个字,然后他的书店门前用一个个破旧的塑料筐子盛满了一摞摞漫画书,这些书就摆在了小店的门前。

正是这些漫画书吸引了我的视线,因为被家长限制看电视,看课外书就成了我闲余时光的最大乐趣。

我在这家旧书铺里淘到了clamp大神的《x战记》还有《圣传》,这开启了我别样的品味漫画年华。

当时我只用了两块钱就买到了三本《圣传》,这对我来讲是意义非凡的,因为这些漫画书把我的零花钱得到了最大的升华,漫画故事给我带来的乐趣是多年后回味起唯美的故事还能让人嘴角上扬的存在。

我在老大爷这里曾经花过两块钱淘到过一本新凤霞的《少年时》,后来查孔网时发现这本书已经溢价到了70块钱。我也曾在老大爷这里花了5块钱买了一本《鲁迅全集》的硬装版,孔网上我看到有人卖这本书是50块的价钱。

当然我也有在老大爷这里淘过很多普普通通品相一般的书,破旧的封面,就像内藏珍珠表面却残缺的珠蚌,难掩文字的风华。一本书真正的价值其实还是在于内容的独特性,书中文字才应当是书本最珍贵的存在。

我很想回到老大爷的书铺去看看,没有任何原因,即便是知道在那里可能难以淘到品相好的书,不过就像是一种旧怀念的驱使,我想念曾经淘书的旧时光。当年我少年穷,兜里没钱,这里便是我的醉梦乡一般。如今有钱了,淘书的幸福感却很难再在他乡遇到。

不过我去了之后却发现老大爷的书店门没有开,这一切可能是巧合,可能老大爷还没开门,可能是老大爷刚好家中有事,甚至也可能是老大爷的旧书铺再也不会开了……

但不管怎么样这间旧书铺都保存了我年少最美好的淘书以及读书回忆,也为我以后喜爱收藏旧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光容易把人抛,但愿不是物是人非,过几天有空我再去旧书铺前看看,希望这次老大爷的旧书铺门能够敞开。
...展开全文
319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中医古书# 这本古书是小时候我从外婆家的一个小紫色柜子里面翻出来的,当时这本书的品相挺好的,书页都不残缺,可能是因为我的保存不得当,今天我从柜子里翻出来的时候已经残缺成这样了,让人非常的惋惜。

从外婆家拿回这些书已经大概快十几年了,古籍的保存真的是非常困难,书页残缺成这样,实在是让人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因为当年我记得我拿出来的时候,这本书保存的都相当完好。

《图绘针灸易学》这本书,我看了一下孔网,似乎没有同样的书籍,这让我没办法进行一个合适的市场参照。

我记得从哪部纪录片里看到过有人专业从事古代书籍的修缮,对于残缺的书页可以修补,这两本书目前在我手里确实也是没有什么太多的用处,我希望路过的朋友可以帮忙看一下这两本书,现在市场价值到底值多少,如果合适的价格的话,我愿意转给有缘人。

因为在我的手中,一来我家不是医学世家,针灸知识对我们来讲实在是过于深奥,二来恐怕也不能够完整的保存这些书,实在是有些浪费资源,喜欢的朋友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
...展开全文
176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0
#最美人间四月天# 这个大松塔是我和先生在去云南旅游时时,我花了5块钱在路边小摊上买的。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因为实在是从未见过这么大个的松塔。虽然我在吃松子的时候老是好奇,这松子到底是从哪里长出来的?

在我所在的城市里,从来没见过松树会长松子,校园里高大的松树没有长松塔,路边绿化地里倒是有美观的迎客松上长了婴儿拳头大的松塔,可是我从未见过里面长有松子。难道是因为松树的品种的不同吗?或许这婴儿拳头松塔确实是长了松子,但个头太小堪比芝麻所以我瞧不见。

当时导游告诉我,5块钱买这个松塔实在是太亏了,因为在他们云南的境内,这种松树松塔太常见了,到原始松树林树下去拾也能拾得一筐。

但我真的很好奇,这么大个的松塔,我长这么大以来从未见过,这感觉就好像在没在海边住过的孩子见到海岸上好看的海螺一样,这松塔对我来讲有种激动人心惊艳的美丽,我认为它也特别的有趣,用来做纪念品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个松塔里面装满了松子,一摇它就像一个大铃铛一般哗哗响,我从松塔里倒出一颗松子轻轻咬一口,剥出里面的果仁,放进嘴里吃起来有些清香,似乎没有炒好的松子那么油腻香甜,但也是别有一番味道。

这么大的松塔,我买了两个,像宝贝一样揣回家里,放在玄关的柜台上做了一个装饰品。

我真的觉得大自然非常的神奇,大松塔带给我的幸福感就像南方的孩子见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雪花一样,10块钱买来的幸福,我认为是非常值得的。

不知道朋友你们的家乡有没有这样的松塔呢,我很好奇要怎样采摘这种大松塔呢,是等它自然落下在地上捡拾,还是拿专用工具去采摘呢?
...展开全文
369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19
#最美人间四月天# 春天到了,构树上长了很多构絮,这些构絮长得像绿色毛毛虫一样,一串串的挂在了构树的树枝上。

可能有些害怕毛毛虫的朋友们看着这些构絮有些害怕,但实际上构絮却是难得的山野美味。

刚开始长辈告诉我构树上的构絮可以用来吃的时候,我非常惊讶——这个看起来像绿色毛毛虫一样东西真的可以吃吗?

这构絮吃起来是什么味道呢,会是苦涩的有些像青草一样的味道吗?

不过长辈们既然说这东西能吃,反正这是野生野长的有机产品也不要钱,我就拿了一个篮子在河边构树丛里采摘了一篮的构絮。
长辈告诉我,做构絮要蒸着才好吃。

把采摘来新鲜构絮,放在水里浸泡,简单洗涤去上面的灰尘,就可以控水晾干准备做菜。

洗过后的构絮要控一夜的水份,等到它的水分控干了,再把这些构絮放在蒸笼屉里,撒上一层薄薄的面粉,然后大火蒸大概10分钟,就可以出锅准备调制成菜品。

蒸出锅后的构絮,颜色变得浅绿,颜色就像是被太阳晒得失了色的绿布,在其上淋上拌好的蒜汁就可以准备开吃了。

我尝了一口蒸好的构絮,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吃过这种东西。

出乎意料的没有任何的涩味,相反,构絮入口唇齿间有股柔软清香的味道,拌着蒜汁的辛辣味儿,吃起来有种别样的柔和协调感。

有道是最美人间四月天,四月的人间不仅有美丽的花草,为世间带来旺盛的生机,也有别样的山野美味让人品尝,怎一个美好了得?
...展开全文
8213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8 40
#槐花# 槐花味虽美,槐树却遭罪!
又是到了一年之中槐花盛开的时节,槐花味道清香,有凉血止热的功效,摘下来的新鲜槐花,配上大肉可以做成清香美味的槐花肉馅饺子,咬一口香而不腻,口齿清香回味悠长。

如果把槐花焯水,和上粉条肉馅,蒸成槐花陷包子,四月的槐花鲜的让人食欲大开,三两口就能解决一个槐花大包子。

槐花这么清香,这么好吃,割槐花的人就实在不客气。

我家附近有个小小的闲地,长了不少的野槐树,往年这个时节槐花盛开引来的不仅是勤劳的蜜蜂,还有拿着自制割槐花工具的采槐花人。

工具是自己制作的,用一根长长的木棍,这个木棍得又细又长又结实,棍子粗了的话举着太累,棍子短了够不到树顶上开的最盛的槐花,棍子顶端绑着一个类似农具镰刀似的弯刀,举着棍子从树枝上略过一下子就能划下好大一片树叶枝丫包括槐花。

采摘槐花没有错,可是我今天看到被采槐花后槐树的惨状,忍不住一声叹息。

有道是万物循环往来,生生不息,槐树被略去槐花其实并不妨碍什么,顶多阻隔些蜜蜂进行花粉授粉罢了。

可是今年的摘槐花人,不知道是怎样的狠心肠,大有将槐树四分五裂劈开之意。

只见槐树原本粗壮的枝丫像是被凌厉的工具狠狠劈裂撕扯开,树枝上有些槐花还只有青青的花苞还未来得及盛开,就被人扯了下来,有的花苞实在是太小,像是青涩的豆子,似乎食用价值太小了,就随着弃在地上的大段槐树枝丫被风吹日晒,因为失去水分而逐渐枯蘼。

槐树简直要被采摘槐花的人用工具撕裂的不像样子了,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杀鸡取卵,只想着今年的槐花好吃,明年的槐花就无所谓了吗?

树也是会疼的,就因为是野生的槐树,就算是被人四分五裂也无所谓吗?

树疼不疼我并不知道,都说草木本无情,可是我却看着这残景有些心疼。

槐花好吃,槐树遭罪。

不知这残败的槐树明年可还会有槐花盛开?
...展开全文
5328人阅读
4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8 45
#读书记# 如果自己的丈夫不幸含冤入狱,而妻子在漫长的等待中下决心要狠心离开丈夫,你会指责这位妻子的不忠吗?
妻子是否就应该对丈夫不离不弃,哪怕度过漫长孤独时光,哪怕夜夜独自一人忍受形单影只以及思念的侵蚀?
《美国式婚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原本一对儿幸福且平凡的美国黑人夫妇,平静的生活突遭意外,丈夫不幸含冤入狱。女主在为丈夫洗清罪名坚守的过程中遭受了非凡的心理煎熬,夫妇之间发生了复杂情感纠葛,女主同时陷入自己的丈夫和自己青梅竹马的情感纠葛之中,最后所有人都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从而看透了婚姻的真谛。

我认为这本书的关键词在于婚姻,家庭,爱还有责任,以及体谅。核心观点在于我们是否应该按照世俗的观点去维持一个婚姻,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真正的了解一段婚姻。

阅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触非常的深刻,因为这是一部篇幅很长的小说,而且这个小说里面的情感纠葛非常复杂,让我读完之后,心情也随剧情的发展感到非常的纠结。我自己就是一名已婚人士,男女主之间的通信,让我看了之后非常的动容,因为我感觉真的是艺术源自生活,而艺术又高于生活,这些事情这些语句的刻画有时候真能让我想象想出自己所遭遇的一些事情,感觉与之特别有共鸣。

男主和女主在狱中通信的那些信,我看了之后感觉我好像自己也化为了书中的人物一样,用他们的视角去看待每一件事的走向,从而写下自己内心的情感,写下自己的爱与恨,乐与悲。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不是以传统意义上的眼光去看待婚姻,而是在现实社会的打磨下,逐渐成为坚强的人,从而看透婚姻的本质,最后得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人生真理。不折磨自己,也能够放过他人,我想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事情。
...展开全文
247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1
#淘书# 淘旧书的美好——花小钱,收获大快乐
我上中学时,我家附近开了一间小小的旧书屋。店主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大爷,他从早到晚,搬一把藤椅,坐在书店门口看人来人往,从不主动招呼客人,只在书店门口用一张旧纸箱做成简易的招牌,上面写了大大“旧书”两字。

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或许是因为我是独生女的缘故,当我沉浸在书中故事的海洋中时,我从不觉得自己孤独,相反会有一种满满的充实感,有书相伴可以陪我度过漫长独处时光,可以说看书,对我来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上学的时候,电子书并不达,即使发达,我爸妈也不允许我拿着手机或者是其他电子产品来看书,因为太贵并且费眼。所以我若想看书,就得买书。

可是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级,我自己又没有经济来源,无论是衣食住行,都要张嘴向父母要,自己的零花钱有限的可怜,买书对我来讲,负担有些重。

在一次很偶然的情况下,我走进了这老爷爷的旧书铺。

我刚进老爷爷旧书铺的时候是因为好奇,我并不知道这家旧书库里面会有怎样的书?旧书是不是很破旧,内容不是不是都是没人要的废书旧书?

但当我进去的时候,却发现什么书都有,有文学名著,有小说,还有历史类的书,甚至还有些畅销类的书籍。这些书的表面虽然略有些黄旧或破损,但书页的内容却是干净整洁,丝毫不影响阅读。最重要的是,这些书的价格,是超乎我想象的便宜。

一本原价30块钱的书,这位老大爷只要了三块钱,这对爱说的我来讲,真是一种意外之喜,所以,闲余的时候淘书就成为了我自己的一种额外的乐趣。

我一有闲余的零花钱,就会跑到老大爷的旧书屋里,看看他那里是否上新旧书,害怕自己下手晚了好书就被别人淘走。我曾经在老大爷这里花了两块钱,买了一本新凤霞的《少年时》,这本书在现在的书店里很难买到,这本书的出版年龄甚至比我的年龄都大。

后来我无意上网站查了一下这本书的价格,出乎我的意料,这本原价两块钱的书,现在市价竟然要到了70块钱。这真真是淘书的意外之喜,原来书籍还有收藏价值。

说到淘书,鲁迅先生曾经也是一名淘书客。鲁迅在赴日留学时,除却衣食住行费用后实在是囊中羞涩,可他一旦有闲余的钱,就立刻去书市淘书。每每从二手书摊淘得好书,鲁迅先生就高兴的犹如得了宝贝一般,把书捧在怀中,带回住所仔细阅读。

胡适先生曾经收藏一本潘用微的《求仁录》,这本书是珍本,他把这本书放在自家的保险柜中,不轻易外借。他的好友钱穆曾经借过这本书一次,钱穆在还书后念念不忘此书,偶然有一天,钱穆在书市上淘书,忽在一个摊位上惊见与胡适收藏的那本一模一样的书,他心中狂喜,只用了几角钱,就把这本《求仁录》珍本买了下来,这件事被他的朋友们传为趣谈,大家淘旧书兴致更加高昂。

我的好友小天,特别喜欢买书,她的书柜里放满了书,她会不定期的清理出一些不太需要的书籍,然后把书单放在朋友圈里,送给需要这些书的朋友们。

在小天看来,这样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既解决了她书柜位置不足的问题,又能够把书送给需要的人,特别的环保,也特别的节约利用资源。书籍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之一,旧书的流通有助于我们提高书籍资源的利用率,这对我们节约地球资源,保护环境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淘旧书,不买新书,不仅仅能够节省我们钱包里的金额还能够为节约资源做出一份贡献,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展开全文
3.9万人阅读
1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2 110
#读书记# 《御香缥缈录》读后感——浅谈德龄公主眼中的慈禧太后

《御香缥缈录》作者是清末著名郡主德龄郡主所作,本书于作者离开慈禧太后身边三十七年后写成,算是一本带走自传性质的回忆录。西方社会都称德龄为“德龄公主”,她其实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因为在宫中当过慈禧的御用女官,深得慈禧欢心,于是破格赐德龄为郡主,后来德龄在清朝亡国前夕移居美国,向西方媒体展现东方王室的魅力,西方媒体尊称这位神秘的东方公主为德龄公主。

在《御香缥缈录》这本书中,德龄通过回忆她做女官时,如何伺候慈禧太后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安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别于有距离感的影视化慈禧,展现了一位非常生动形象的慈禧太后形象。

因为德龄曾作为慈禧太后的御用女官,又是清朝著名外交大臣裕庚之女,因此她这本书里对于慈禧形象描述可信度非常高。在她的笔下,慈禧时而威严,是个高高在上的封建王朝女君主;时而是为有品位的懂衣饰装扮之道爱美女士……我们一同随着作者一起,看德龄郡主眼中的慈禧太后,究竟是怎样的形象。

一、尝遍满汉美味,对于美食颇有心得
在《御香缥缈录》这本书中,德龄郡主记录了慈禧太后钟情的各种美食,比如名菜樱桃扣肉,清炖鸭舌等。她在书中记载慈禧一天就要吃300道不同的菜。一日三餐共300道,意味着每餐就有100道美食。
这100道美食,慈禧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吃完,于是慈禧命太监取她所钟意的每样美食夹上一筷,尝上一口。对于慈禧钟情的菜肴,她最多只能尝上三口,因为宫中有古训,君王不可以被人窥得喜好,怕有人会在餐中下毒,于是慈禧只能换着花样吃不同的菜,因此她品尝过的菜肴种类繁多。
慈禧食欲之旺盛,曾令德龄震惊。据德琳郡主在书中记载,慈禧太后即使在后花园散步时,也会有一队人专门搬着小型炊具在她身后跟随。如果慈禧散步走累时,她就停下让这些下人立即准备好炊具,为她烹饪美食,慈禧就在一旁歇息着,等着品尝鲜美的菜肴。
但是慈禧不仅仅会吃,而且她也是个非常有想法的美食家。在去往天津的旅途上,有官员向慈禧献媚,献上了当地特产大鲢鱼。慈禧太后先命人先将鲢鱼清蒸,她在品尝过一口清蒸鲢鱼后,又命太监将这条鱼的鱼骨剔除,仅用鱼肉配上鲜嫩豆腐,做成一道极美味的鱼羹,德龄被慈禧太后赏赐了半碗鱼羹,她在文中讲到那鱼羹滋味鲜香滑口,令人恨不得把舌头也要吞掉肚里去。

二、酷爱华丽衣饰,暮年不减爱美之心
德龄公主在书中记载,宫中有专门的绣娘秀女为慈禧整日整夜的制作华美衣物。慈禧的华丽衣服鞋子,全是这些绣娘们纯手工一针一线绣成,衣饰上的珠子也是采用当时最好的南海珍珠,一件衣服所耗费的人力心力,实在是算世所罕见。
书中记载慈禧的衣物竟有多达3000多件,这么多的衣服她根本穿不完,那些从来都没有穿过的衣服鞋子完工后捧来被慈禧看上一眼,就被放入了宫中的专门仓库中束之高阁。
德龄公主在慈禧身边做女官时,慈禧已近70岁高龄,但慈禧依旧非常爱美。
慈禧为了显年轻长年累月的命太监为她染发,但是那时候中国的染发膏都会把头皮染黑,无论染发技术怎样好的太监,都会免不了让慈禧洁白的头皮蹭上黑色的染发膏。为了讨慈禧开心,德龄自告奋勇为慈禧从法国托朋友买来进口染发药水。慈禧对此非常期待,令德龄亲自为她染发,好在进口药水非常管用,慈禧的白发在一夜之间被染黑,而头皮依旧洁白无比,开心的慈禧赏赐了许多贵重物品给德龄。
由此来看,慈禧的爱美之心,在暮年依旧不减。即便早早的失去了丈夫,可她对美的执念早已刻在了骨子里。

三、独断执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在德龄的眼中,慈禧是一位非常固执的人,这或许是所有上位者的通病。在慈溪坐上去往天津的火车上时,为了打发无聊,她曾随手玩了一个带有迷信色彩的小游戏。这个小游戏是随手掷一个鱼骨头,如果这个鱼骨头立起来,就证明将会有好兆头,如果这个鱼骨头掷了三次也立不起来,就意味着这个人这段时间运气不好。

慈禧第一次掷鱼骨头,没有立起来,她心有不甘,于是又掷第二次,第二次也没有成功,慈禧就紧绷着脸,掷第三次,还好第三次终于立了起来,慈禧就喜笑颜开。不过德龄依照她对慈禧的了解,即便是第三次的鱼骨头没有立了起来,慈禧也会依然不放弃,她绝对会一直坚持掷到鱼骨头立起来为止。

因为她是高高在上的女皇,区区一块小鱼骨头,她想掷几次就这掷几次,谁敢规定她只掷三次才能让鱼骨头立起来呢?由此看来,慈禧的性格非常的执拗,只要是她心中所想的事情,哪怕打破规矩,也要达成目的。

德龄笔下的慈禧威严且生动,从很多有趣的事例描写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慈禧,或许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为了揭开清朝皇室的真面目,让大家近距离感受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
...展开全文
375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5
#买书记# 我特别喜欢孔夫子书网里面的书,因为我淘到的这些书都带有着历史独特的味道,是现在书面上的书找不到的历史厚重感。有些书比我的年龄都要大,书里书外的历史,承载岁月时光,这些书带来的不仅仅是泛黄的纸页,微醺的岁月味道,是真的让人沉醉幽静时光。

我为什么这么执着于有年代的书本呢?在我小的时候,没有伙伴玩耍的时候,看书就成了我打发时光的一个慰藉。

小的时候我特别爱在农村的姥姥姥爷家玩耍,记忆中姥姥家有一个紫檀色的小柜子,那个柜子里面放满了微黄的小说,我到现在都记得这些书的名字,有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还有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以及讲故事《今古传奇》。

这些书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一样,给我展现了许多神奇的故事,那个时候我才上小学,但不妨碍我读书中的故事,或许有时候我并不能理解书中的故事中背后的深意,但也不妨我看书看得津津有味。

从此,这些泛黄的,有着古旧历史的,有岁月醉人味道的书,就成了我童年中难以泯灭的一种美好记忆。以至于我成年之后有闲钱之时,我就像饕餮一样,倾其所有零花钱把这些书囊入怀中。

有的人喜欢买包包,有的人喜欢买化妆品,每个人喜好不同,当我收到整箱的书,打开箱子,摸着这些泛黄的纸页闻着这些微醺醉人的书香时,那种满足感真的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书大多数保存的比较好,每当我摸到这些书的时候,我都要反复的洁净双手,拿着干净的软布,轻轻的擦拭着封面上并不存在的灰尘,这是我对书最大的敬意与虔诚,古人有焚香沐浴洒扫仪式以表示对所做事情的尊重,我虽然做不到那样有规矩,但是洗净双手,手捧软布轻柔的擦拭书本也是我对书的最大敬意。

淘书真乃人生最大之乐趣,我想我会乐此不疲。
...展开全文
1.3万人阅读
4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