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

42万浏览 53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5/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读书记#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以其丰富的人物群像、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著称,其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无疑是全书最为动人的一条线索。然而,当我们探讨“名著必然有爱情”这一命题时,需要更为全面和深入地分析。
首先,从《红楼梦》本身来看,贾与林的爱情确实构成了小说情感层面的重要支柱。这段爱情悲剧不仅展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多面,还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如家族利益与个人情感的冲突、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等。爱情在这里不仅是人物情感的表达,更是社会问题的载体,体现了作者曹雪芹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然而,将这一特例推广到所有名著上则显得过于片面。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往往是因为它们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包括但不限于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历史性等。爱情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确实在很多名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所有名著都必须以爱情为主题或包含爱情元素。
例如,《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爱情无疑是其核心主题之一,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束缚,但这部巨著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广泛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社会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展现了极高的历史性与思想性。
再如,《战争与和平》这部俄国文学巨著,虽然包含了丰富的爱情故事,如皮埃尔与娜塔莎、尼古拉与玛丽亚之间的情感历程,但托尔斯泰的笔触更多地聚焦于19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包括拿破仑战争对俄国社会的影响、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农民起义的爆发等,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人性善恶、信仰与救赎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其文学深度与思想广度远远超越了单一的爱情主题。
又如,《百年孤独》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兴衰史,构建了一个既奇异又真实的马孔多世界,其中虽然穿插着家族成员之间复杂的爱情关系,如第一代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乌尔苏拉,以及后来几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但《百年孤独》的核心远非仅仅讲述爱情故事。它更深刻地探讨了孤独、遗忘、命运循环等哲学命题,以及拉丁美洲历史、政治、文化的独特面貌。马尔克斯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笔法,将现实与幻想巧妙融合,展现了一个既超越时空又紧贴人性的叙事宇宙,其文学成就和思想深度使得《百年孤独》成为了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这些作品,无论是《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还是《百年孤独》,都不仅仅局限于爱情主题的描绘,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社会、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复杂议题,展现了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探索重要载体的无限魅力。
...展开全文
623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5
#读书记# 在《红楼梦》中,贾赦夸赞贾环作诗好的行为,其实蕴含了多层次的复杂情感和动机,具体来说:
一、对贾环的同情与认同
贾环作为庶出之子,在贾府中的地位远不及嫡出的贾宝玉,经常受到忽视和批评。在中秋夜宴上,贾环和贾宝玉一同作诗,但贾宝玉的诗得到了赞扬,而贾环的诗却遭到了贾政的批评。这种待遇上的不公,让贾赦对贾环产生了同情。同时,贾赦从贾环的诗中看到了与自己相似的气质和想法,即不必过于苦读,只要略通文墨,便可在官场上游刃有余。这种认同也让贾赦更加倾向于夸赞贾环。
二、对贾母偏心的抗争
贾赦作为贾府的长子,虽然袭了世袭的爵位,但在贾母心中,他的地位却远不如小儿子贾政和嫡孙贾宝玉。贾母对贾宝玉的偏爱,让贾赦心中多有不满。在中秋夜宴上,贾赦讲了一个关于偏心的笑话,结果惹恼了贾母。这更加坚定了贾赦要维护贾环、抗争贾母偏心的决心。因此,他夸赞贾环,并赏赐了许多东西,实际上是在向贾母表明自己的立场和不满。通过表扬贾环,贾赦不仅为贾环争取了应有的认可,也间接地表达了对贾母长期以来偏袒贾政一系的不满。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贾母意识到家族中每个子女都应得到公平对待,不应因嫡庶之别而有厚此薄彼之分。
三、对家族未来的考量
处事哲学之;贾赦作为贾府的长辈,对家族的兴衰有着深刻的忧虑。他深知,若贾府一味依赖贾宝玉这样的读书才子,而忽视了其他子弟的培养,一旦贾宝玉无法承担家族重任,贾府将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贾环虽非嫡出,但也有着一定的才学和潜力,只是常常被忽视和打压。贾赦夸赞贾环,实际上是希望借此机会激励贾环,让他能够更加自信地成长,未来或许能成为贾府的另一股力量,共同支撑家族的繁荣与稳定。
四、个人性格与价值观的体现
贾赦的性格中不乏玩世不恭与圆滑世故的一面,他深知在复杂的家族关系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他夸赞贾环,既是对贾环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自己“不以出身论英雄”的观点

...展开全文
773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3
#读书记# 📚读书让人不惑,赚钱让你不屈,这两样你总得做好一样吧。
202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读书记#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力量推动你往前走。
只要打开书,就随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们没有办法无限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读书便是最好的方法。

爱书的人,可以拥有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478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关注
#读书记# 《再读简爱》
不知道这本书藏在家里多少年了,十年以上应该有吧,我记得我有,却找不出来。记得刚来孔网写这本书的读书记时,到处翻都找不出来这本书拍照,不得已还借用了一个书友的书图片,当时还费力P掉人家的记号。
我买这本书时,当时好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和作者像,一种很熟悉亲切的感觉。今天终于无意间从箱子里翻出来,离写那个动态已经过去了三年,时光荏苒。我坐在地上,一页一页翻开,像打开一个尘封的记忆,那么这几日就把这本书仔细再读一遍吧。

“我喜欢同她相处,一半是因为她机灵而有头脑,一半是因为她的神态使人感到无拘无束,她比我大几岁,更了解世情,能告诉我很多我乐意听的东西,满足我的好奇心,对我的缺陷她也能宽容姑息,从不对我说的什么加以干涉,她擅长叙述,我善于分析;她喜欢讲,我喜欢问,我们两个处得很融洽,就是得不到很大长进,也有不少乐趣。”~简爱

我也喜欢和这样的人相处,我希望我也是那样的人。
那么,就沉迷读书吧!

23.04.18
竹隐.随笔✍🏻
...展开全文
4万人阅读
7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4 79
#读书记# 这本《读胡适》几乎包含了我对书籍所有的偏爱: 牛津出版社,精装竖版繁体,作者董桥,有关民国文人的主题。当然是不惜代价也要给我的书架添一本。断断续续看了几个月,昨天终于看完了,没有预想的那么吸引我。一直很喜欢董桥的文字,小品文的孟浪,政论文的辛辣,都是我所喜欢的。这应该是作者唯一一本写人的书,而且写的是作者尤为敬重的大家,整体行文感觉略为平淡。
1809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6
#读书记# 静默三天,志愿服务之余,安心读读书、写写字,很难得😽😽😽
753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读书记# 平凡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

不知不觉,焦虑,已经成为这一代成年人的常态。

我们一边和别人较劲,一边暗自担心,自己的生活陷入某种困境。

各方面的压力,像一座座沉重的大山,把人压得喘不过气来。

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所以我们都在拼尽全力,争取多一点的保障。

或许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许是一个能赚钱的副业,或许是一份让人有安全感的薪水……

与其说大家陷入了“物质焦虑”,不如说,我们都在渴求更多的“确定性”,以抵消对未知的恐惧。
...展开全文
1.6万人阅读
4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44
#读书记# 我的读书笔记:
如果花了20万还没有实现前期定下的市场目标,那就赶紧撒手。要知道,那些“锲而不舍”的传说,实际上是创业者的毒药!
804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读书记# 读书笔记(二)续磕三毛之品读老三毛

读书消夏,尤其是读完会心一笑。如果还能在可乐中加点冰就更是美味。而这种阅读消夏的美味在幽默阅读中最佳。

前阵子读三毛,一口气把三毛的流浪记、解放记、从军记读完,并且把反复咀嚼的历史味道挖掘拍照作为消化。今次来读国外的这个老三毛还是如此,而且不受文化差异影响,大部分的趣味点还是在生活之中,且还有一部分富含生活哲理。

老三毛即是阿达姆松。因为他和我们的三毛一样头上也是三根毛,所以今天很多人读到阿达姆松的故事就直接唤他做老三毛。老三毛之所以在国内这么受欢迎,是他的内容和作者都很共产主义,不受作者在西方国家本身这个限制条件困扰。作者是穷苦人出身,做过木工和煤炭工人等生计,不能完全说喜欢画画,但是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了漫画中,也算是喜闻乐见、与世共享了。如果非要追究作者的人生经历,甚至你也可以把他看作中年版的王冕。毕竟作者五十多了才让阿达姆松出版面世,而他本人也没有享受多久出版红利,可如今阿达姆松的形象和漫画本身已经在世界漫画史上留下必须浓墨重彩的一页。

死磕老三毛和死磕中国的三毛差不多,但三毛里的历史风景有着很多我们自己的历史生活影子和民俗物件。但阿达姆松的故事里则是有传统城市化后的常见笑点。甚至我们看到以为富豪才会抽的雪茄都能出现在阿达姆松的形象里。我只记录了一部分我觉得笑点或者说幽默点比较低的格子画作为不解处,或许它们不是不幽默,而是对我们来说显得正经或假正经乃至喜闻不乐见或根本看不见了。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我看的版本有评注版,我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幽默点。

《大材小用》中阿达姆松老爷爷把一小木桩劈砍成小条,我最终也没看明白他砍成小条做什么用。画面最后一幅倒是他抽了一只烟的模样。尽管能理解费劲功夫把木材削细了,算是讽刺?反讽?还是没明白个中意味。不过如果你知道作者本人做过木工的经历,或者倒是可以理解为他取材生活的创作方式。
《上当的扒手》主要是无法理解钱包是如何通上电的,还有这个有什么意义?谁会出门专门搞个这样的装置?难道是故意引诱小偷打算抓捕?挂在脖子上的就是连接兜里钱包的通电装置?那究竟是什么呢?难道是蓄电池?那得多重?而且阿达姆松的创作很早,那个年代挂个蓄电池不可能吧?窃以为或许是作者当时遇到过类似的扒手事件而做的遐想?然后映射在阿达姆松的形象中作为现实生活中的“无声的控诉”?。
《好友》我倒是看了第三遍才明白老友见面握手过了的喻义,但是回过头来思考的是为什么我会看了第三遍才明白。给自己的理由是三格漫画未画满,和长期四格思维转变上有点慢半拍,而且这种喻义太普通,反而是自己想多了。《不幸的帽子》同样也是不是第一遍就看明白的漫画。直到写下这些文字再看时我才搞懂“撞帽”的尴尬含义。我大致思考了下原因是之前我太专注于文字,把思绪放在了“不幸”二字上,抛开文字再看一遍反而豁然开朗。

上述两则一时半会儿没让我马上get到幽默点的漫画让我更加明白了看幽默漫画的不同见地。就好像我们看一个事物永远不应该以对错论一样,多元多角度看问题往往就是有不同的结论甚至症结。我们囿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往往看待事物只在一面,这就难免失去客观或更偏向于主观。尤其是职业病或职业习惯更是容易让人陷入一己之见。有时候,放下来,再回过头去看一下,或许就能有佛家所谓顿悟之感。

当然,说起来死磕。我在读阿达姆松吃罐头的这组漫画时实在无法理解意图。表现手法上为什么一定要画个门让他进去弄罐头呢?门口的斧头什么作用呢?直接画自己开罐头不容易不就好了?这组画的幽默点在哪里呢?我只是看到了开罐头不易但开罐头不易的过程反而本该是幽默点却被隐晦掉了,那幽默点哪里去了呢?私以为这点上,这一幅算不上阿达姆松好的作品。

夏日酷暑,高温难消;三伏天读着漫画其实是为了避开大部头和难啃的书。但纠结的我还是在读书思考中陷入了死磕的轮回。无论是三毛还是老三毛,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是他们作品中反映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意味深邃又引人发思。年轻的漫画作品不少,但更多的偏向于浅尝辄止的一时之乐,始终还是局限于娱乐作品的快餐式漫画。最终,那些亘久弥远的漫画作品里折射出的东西,才是需要学习和坚持的。
...展开全文
4.2万人阅读
5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6
#读书记# 读书笔记(一)死磕三毛

最近读三毛有点上瘾。2020年读《三毛从军记》时对三毛的版本发生兴趣,顺便简单的写了点口水文章发在孔网,但留下了更多的是疑惑。这些疑惑是穿越了时间的,也是时代留下来的印记。因为三毛的故事是连环画呈现出来的,画出来的东西总是带着作者时代的烙印。他很难超前,也不一定完全严谨追溯,但却一定有着当时的时代特征。于是,我再读三毛时,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故事情节本身,而是画作背后的背景时间以及反映在画作里的那些不太容易被注意到的背景衬托物。比如此前在从军记中的版本文章里我提到的那些居家物品,有一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甚至进入博物馆,即使是在农村,在城市化的今天也变得难觅踪影。

读三毛的作品选集时,我看到了从军记、流浪记意外一些经典却被忽略的场景及故事。但也再次注意到这些作为辅助背景的事物的时代魅力。比如三十年代早期三毛中的体重秤、三毛阅读的《人猿泰山》故事〉、放在肚子里的热水袋、骗人药品“一壮服”等都折射出了时代特征。如果不细心,真的会惊讶于直到今天,大家还在用着同样的热水袋捂肚子、基本相同的体重秤量体重、类似“一壮服”的“大力丸”即使是在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也忽隐忽现的蹦哒在我们眼前和新闻里;当然,很多人也想不到的是三毛那会儿就已经在看《人猿泰山》的故事,而实际上《人猿泰山》在二十年代就已经畅销且在三毛的年代已经看上了《人猿泰山》的电影,以至于你甚至可以想象在大上海鲁迅许广平夫妇就有可能在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

当然,还有五十年代初张乐平先生根据回忆直接以三毛为眼写四十年代美国大兵的横行,并且时间、日期、被欺负的人的名字都清清楚楚:1946年朱阿七在延安中路嵩山路口收旧货,美国大兵拿皮鞋来卖,换了钱就走了,另一美国宪兵过来打了他还把钱和鞋都拿回给那个大兵;1947年8月27日,陕西南路复兴中路口,三毛向王继昌打听时间,他拿出的怀表被美国大兵抢走。他追上去结果被美国大兵和宪警抓走了……这样的场景是如此的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单又明了。甚者,谁又能说不是史料见证呢?朱阿七和王昌继,如果是真实的姓名,他们作为小人物就这样被张乐平先生铭记,而他们的名字也从此因为三毛作为代表成为“他们”,以见证抗战战后内战期间在华美军暴行的一个侧面。我不知道如何去形容或描述自己再次读到三毛看到“他们”时的心情,但却感慨于张乐平先生以漫画形式辗转于文学和史学以外的另一种不经意的历史叙事,这和我在《三毛从军记》里读到的簸箕等小物件具有异曲同工的奇妙相遇。

我就这样死磕着三毛的故事,随后还买了《三毛流浪记》的全集。其实三毛的漫画背后还有很多跨越时空的对话。比如在读三毛时,我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和读书有关的叙事场景,前述读《人猿泰山》不是不论,还有三毛拿“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开涮、书房免进的对策、《看书妙法》中的调侃等等。而我隐约觉得《看书妙法》的调侃背后有着1946年的时事新闻,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去了解张乐平先生创作背后的故事罢了。

另外,像是讥讽公共场合吸烟、大街上对着井发呆引来众人一起围观的效应等等,都是我们至今都能感同身受的存在,可见漫画创作反应的社会背景所具有的艺术穿透力。虽然不一定做到多读几遍,其义自见。但漫画形式的好处就是简单直接,如今再读三毛却是再读已经不是此中人。或许是成年后读三毛的乐趣变得现实了,但张先生创作时也是成人+童年的复合创作,让三毛有了艺术生命力外的亲和力。我注意到早期的三毛和我们认识的三毛是完全不一样的。三十年代的三毛没有苦儿流浪记的味道,更多的反而是都市小男孩家中日常,甚至有点《父与子》的味道。三毛不仅可以读书看报和小朋友玩,偶尔还“调戏”下邻家小妹妹,给成年人的世界来点小孩子经常来的调皮捣蛋等等。我们认识的三毛,无论是流浪、解放、从军,那些熟悉的三毛多数还是建国后的创作。但不管怎么说,三毛作为一个强大的IP,他的穿透力实在是强,他影响了几代中国少年儿童,直到今天。

我到今天,依然还是不一定能get到三毛早期作品中的一些“笑点”。比如称重为零是否是三毛不懂操作?那如果不懂这个设备的读者如何能把它视为笑点呢?热水袋装肚子里为什么就能算走路神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都会物换神移,斗转乾坤下很多物件也会退出历史舞台,到那时候,剩下的可能只有IP和IP承载的文化内涵。今天,三毛这个形象还在继续跟着时代在创新,手上看的这本三毛就隶属于一家三毛名字命名的文化发展公司,曾经在央视看到过一部三毛科幻化的动画片,或许来自这家公司的创新成果。不知道若干年后,当我们的时代走向所谓人工智能时,还有没有人记得三毛和这个IP下的时代精神?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无论三毛的走向如何,我依然会关注他的发展,就像我现在死磕着他的父亲文笔下的最初形象。
...展开全文
1万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0
#读书记# 最近读的书:《生死疲劳》。距离莫言以此作品,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已是近十年的事了。
293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
#读书记# 有些书我是买不起的,但我也可以学学钱默存先生,把藏书的外延扩展至图书馆。今天有点失望,没找到想要的书,不过,却有意外收获:《域外汉籍珍本文库》和《四库全书图典》。我想它们应该会带给我一些快乐的。翻书翻累了,出去走走,拂过的,已是吹面不寒能醉人的春风了。
2721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8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