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世界

实名认证

强哥

441 关注
2998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读书偶得# 小时候经常忘记吃饭,甚至就快忘记回家了,常常蹲在小人书摊上看的昏天黑地,好几次把小人书摊的摊主搞得挺无奈,天色都暗了我还依然痴迷,就等我一人无法收摊,最终小人书摊主都得求我别看了,他要回家吃饭了或者他要收摊了,也有几次摊主还委托我帮他看着摊,我非常高兴的答应了,因为不出几分钟他就回来了,每次得到那种信任总是令人特别开心。

《聊斋志异》是自己最舍得用零花钱去买的书,但钱太有限了,只能在每次买的时候总是进行各种翻阅,以便选到更好的再取舍,后来断断续续也买了十几本,但就是没有财力补齐,心里非常遗憾……2020年还是念念不忘的补齐了。

而《东周列国》是在同一条街的11号院,小名叫亲蛋蛋儿的,在他家看到个别残缺本,尽管不完整但每次看完意犹未尽,就像做了一场梦,常常沉浸在小人书里拔不出来,恍惚回到家……好几次被骂,因为误了饭点,其实骂声一句都没进了耳朵,根本听不见
后来感觉看了一部分太不过瘾了,专门攒了零花钱到宽银幕旁边的小人书摊(那里书多,摊最大)还有迎泽公园里的小人书摊都是比较大的书摊,去看各种想看的完整版,那时虽然年纪小,但是体验到了至乐莫如读书的感觉那种欢喜无与伦比!

后来发展到特别喜欢看《山西民间文学》,经常自己买下来,在路上就开始边走边看,硬是看到路灯都亮起来还迟迟不归家,有几次看书太投入还不小心撞到了电线杆上,现在就是把《山西民间文学》六个字写出来,都能很快回到当年的欢喜状态,这些书给了我小学期间太多美好的时光和遐想的空间,后来之所以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就是为了把以前小人书里的碎片记忆补齐,带着兴趣去读书已经成为习惯,感谢小人书的开启。

可惜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体验过小人书的乐趣了,那时候小人书缜密浓缩且非常讲究的画面,提供的信息量更大,比现在的画面更讲究情节的展现,通过提炼的文字和浓缩的画面,启动小孩子内在不同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对文字的感受力!

有时感觉太多的声音和过多的画面辅助,反而有点限制孩子内在自身的想象力,包括自发的探索动力和一个人体验内在世界安静又丰富多彩的美妙!

小人书,真心怀念!用黑白线条勾勒的世界很精彩,总算备齐了一整套,也是圆了小时候的一个大梦。

再次挑出来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真心欢喜,快乐无比的时刻总是和钱没有太大的关系。

整理藏书,早已忘了,还有惊人的发现。

曾经拥有的时光,重映。

好像久未重逢的老相好,对视良久,温柔止水。

收藏旧书是一种爱好,登堂入室、是一门永无止进的大课堂,让人如痴、如醉的投入,仿佛进入世外桃源一般、、、

整52度出口汾酒喝下二两半花生米小菜随意(量不能多更不能少)醺飘飘脑洞大炫感觉恰是淘到一本本心仪的旧书兴奋的感觉异曲同工之妙… …

爽吧
...展开全文
2.8万人阅读
49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5 492
#踏春好时节# 天高云淡悠然飘,碧空如洗心境净。 风起轻吟山水间,逍遥忘忧任心情。
334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2
#踏春好时节# 香菱学诗
菱花空对雪澌澌,秋月寒窗夜夜心。
石上三生磨玉骨,诗成谁见泪痕深。
香菱在《红楼梦》中三次咏月的诗作,展现了其学诗过程中从生涩到成熟的蜕变,也体现了曹雪芹对诗歌创作的深刻见解。以下是对三首诗的逐一点评与分析:
第一首诗:
月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点评:
1. 语言直白,词藻堆砌:首联“月挂中天”“影团团”等描述直白浅显,缺乏诗意;颔联“诗人助兴”“野客添愁”对比虽有意趣,但用词粗糙(如“玩”“观”),被黛玉批评“措辞不雅”。
2. 意象重复,合掌之病:颈联“翡翠楼”“珍珠帘”“玉镜”“冰盘”堆砌富贵意象,两句意义雷同,犯了“合掌”诗病,浪费篇幅。
3. 情感空洞,缺乏新意:全诗仅停留在描写月光明亮、月形圆满的表层,未融入个人情感,显得空洞。
总结:初学之作,受前人咏月套路束缚,形式合格但缺乏灵魂。
第二首诗: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点评:
1. 意象穿凿,偏离主题:首联“非银非水”刻意绕弯,反而失去自然美;颔联“梅花”“柳带”与月关联牵强,被宝钗指出“句句写月色而非月本身”。
2. 比喻生硬,矫枉过正:颈联以“残粉涂金砌”“轻霜抹玉栏”喻月,比喻过于雕琢,显得刻意,甚至“像在装修”。
3. 局部进步,尾联出彩:尾联“余容犹可隔帘看”意境清冷,借残月暗喻孤寂,渐显情感深度。
总结:虽尝试突破,但因过分追求雅致而陷入堆砌,仍显匠气。
第三首诗: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点评:
1. 情景交融,情感真挚:首联以“精华难掩”暗喻香菱身世(被拐卖却难掩才华),尾联借嫦娥之问抒发对团圆的渴望,全诗融入个人漂泊之痛,情感深沉。
2. 意象含蓄,烘云托月:颔联“砧敲”“鸡唱”通过月下捣衣声、黎明鸡鸣,侧面渲染月光之寂寥;颈联“绿蓑”“红袖”以江上笛声、楼头倚栏的画面,暗示望月怀人之思,句句不直言月却处处有月。
3. 结构严谨,对仗精妙:颔联“一片”对“半轮”,“千里白”对“五更残”,时空交织,意境开阔;全诗起承转合分明,尾联升华主题。
总结: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既符合咏物诗“不即不离”的标准,又以个人身世赋予诗作灵魂,堪称佳作。
三首诗的整体对比与创作启示
1. 从技巧到情感的升华:前两首拘泥于形式与词藻,第三首则通过情景交融,将情感注入诗中,实现了“诗以言志”的本质。
2. 学诗过程的隐喻:香菱的进步印证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暗示其才华与出身(甄士隐之女)的关联。
3. 曹雪芹的诗学观:通过黛玉之口强调“诗贵新意”“寄情寓兴”,反对堆砌与穿凿。
香菱的三首诗不仅是其个人成长的缩影,也揭示了诗歌创作的真谛:唯有将生命体验融入文字,方能超越技巧,成就动人篇章。

...展开全文
560人阅读
2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4
#我思故我在# 凭栏
青山
独倚危楼望海涯,连天巨浪卷尘沙。
云沉远岫千峰暗,风啸长空万树斜。
禹甸山河埋断戟,汉家宫阙噪栖鸦。
而今百代烽烟尽,闲看江湖飞乱花。
313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怀旧老物件# 看了这个老票据,这才知道;80年代抽奖,能抽客货车、拖拉机、三轮车、收音机,还有耕牛一头。
229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红楼梦研究# 贾宝玉讲耗子精的故事主要有以下几层用意:

逗林黛玉开心
宝玉讲这个故事是为了逗黛玉开心,让她不要贪睡。当时黛玉午睡,宝玉担心她睡出病来,便编造这个故事来逗她,让她觉得有趣。

表达对林黛玉的喜爱
宝玉通过故事中的“小耗子精”来表达对黛玉的喜爱。故事中的小耗子精虽小却极灵巧,变成的小姐又极标致,这可以看作是宝玉对黛玉美貌和聪慧的赞美。同时,故事中的“香玉”暗示了黛玉的珍贵,宝玉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黛玉的珍视。

暗示宝黛之间的感情
从故事的情节来看,小耗子精要偷的“香玉”正是林黛玉,而宝玉自比耗子精,暗示他混迹于姐妹之中,只为偷取黛玉的芳心。这种暗示表达了宝玉对黛玉的深情,也反映了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反映人物性格特点
宝玉把黛玉比作“口齿伶俐,机谋深远”的小耗子精,这并非贬低,而是从侧面反映了黛玉的聪明和机智。黛玉虽然体弱多病,但心思细腻、言语犀利,宝玉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她,既符合黛玉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他对黛玉的了解和欣赏。

隐喻宝钗对宝黛爱情的潜在影响
有观点认为,故事中的“小耗子精”可能暗指薛宝钗。宝钗被比喻成“小耗子精”,暗示她对宝黛爱情的潜在影响。宝钗在贾府中处处察访打听,她的行为和心思被比喻成耗子精的“机谋深远”,而她试图窃取的“香玉”则可能象征着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

体现文化内涵
故事中提到腊八节的习俗,以及“香芋”与“香玉”的谐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这种文化内涵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层次,也展现了曹雪芹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展开全文
683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比起中国古典小说及国外小说好在哪里?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在文学价值、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在叙事手法、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上超越了同时代的中外小说。以下从几个维度分析其独特之处:
一、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对比
1. 人物塑造的复杂性
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多以类型化人物为主(如忠义的关羽、鲁莽的李逵),而《红楼梦》首次以“圆形人物”为核心,赋予角色多面性与成长性。例如:
贾宝玉既是反叛者,又是贵族社会的寄生者;
林黛玉既才华横溢,又敏感多疑;
薛宝钗看似完美,却深藏压抑与妥协。
女性角色尤其摆脱了传统小说中的工具化形象(如《西游记》中的女妖、《金瓶梅》中的欲望符号),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2. 主题的超越性
- 《西游记》以宗教寓言解构社会,《金瓶梅》以市井欲望揭露人性,而《红楼梦》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探讨了“繁华与虚无”“情与空”的终极命题。
- 通过“大观园”这一象征空间,展现了一个微观社会的兴衰,将家族悲剧上升为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
3. 叙事手法的革新
- 传统章回小说多依赖线性叙事(如《水浒传》的“聚义-招安-覆灭”结构),而《红楼梦》采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网状结构,通过诗词、谶语(如判词、灯谜)预埋伏笔,形成严密的因果闭环。
- 打破“大团圆”结局传统,以悲剧收场,颠覆了明清小说“惩恶扬善”的教化模式。
二、与国外经典小说的对比
1. 社会批判的隐晦与深刻
- 相比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或狄更斯《雾都孤儿》中对社会矛盾的直接揭露,《红楼梦》的批判更为含蓄,通过细节隐喻封建制度的腐朽(如乌进孝交租暗示经济崩溃、贾赦强娶鸳鸯揭露贵族堕落)。
- 与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对个体命运的探讨不同,《红楼梦》将个人悲剧与时代命运紧密绑定,形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集体性毁灭。
2. 悲剧美学的独特性
- 西方悲剧多强调“英雄的抗争与毁灭”(如《哈姆雷特》),而《红楼梦》的悲剧源于“无可逃避的宿命”。角色越试图反抗(如黛玉葬花、宝玉摔玉),越凸显出个人在礼教、家族、时代枷锁下的无力感。
- 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相比,《红楼梦》的“太虚幻境”“风月宝鉴”等意象,将现实与虚幻交织,形成独特的东方神秘主义美学。
3. 文化内涵的厚度
- 《红楼梦》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涵盖诗词、戏曲、饮食、建筑、医药、礼仪等细节(如茄鲞的制作、海棠诗社的雅集),其文化密度远超《战争与和平》对俄国社会的描写,或《唐吉诃德》对西班牙风情的呈现。
- 通过“真假”“阴阳”等传统哲学概念,构建了多层文本意义(如“甄士隐”与“贾雨村”的谐音隐喻),形成西方小说难以复制的文化深度。
三、独一无二的文学价值
1. 情本体”的哲学高度
曹雪芹将“情”提升至本体论层面:宝玉的“情不情”(对无情之物亦赋予情感)超越了世俗爱情,成为对生命本质的关怀。这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个体情感宣泄形成对比。
2. 诗化语言的巅峰
小说中数百首诗词并非附庸风雅,而是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延伸(如黛玉《葬花吟》预示其死亡,宝钗《咏白海棠》暗藏其处世之道)。这种“以诗为骨”的写法在东西方小说中均属罕见。
3. 现代性的超前意识
- 对女性命运的悲悯(如晴雯、鸳鸯的抗争)与19世纪女性主义文学(如《简·爱》)形成跨时空呼应;
- 对权力与资本的解构(如王熙凤“机关算尽”的结局)暗合现代批判理论。
-结语
《红楼梦》的卓越,在于它既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又以超前的艺术眼光突破了时代局限。它不依赖宏大叙事或奇观情节,而是通过日常细节的累积,揭示人性与社会的本质。这种“以小见大”的创作理念,使其在东西方文学中独树一帜,成为跨越时空的永恒经典。
...展开全文
506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清明花开# 芳原绿野恣行事,
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
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
不妨游衍莫忘归。
...展开全文
1930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7
#踏春好时节# 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
你​偶尔撒了个小谎,
​成了全天下的焦点,
​孱弱的身躯,
斯文的笑意;
怎么能承受?
这春天的雪,
这春风的寒,
这春日的干;
一把火就燃出了,
这沉默的语言,
​如何以这种方式,
匆匆开启:
人间四月天!

...展开全文
208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我的踏春小记# 七绝·迎春花

嫩黄点点报春知,
不待东风第一枝。
莫道此花形影小,
敢争先发未嫌迟。
1040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5
#学习与思考# 唤醒思考的种子
——从两则故事看有效思考的力量
一、当知识沦为机械复读
英语课堂上,我的一位朋友从七年级起便强调英语作文需分三段式写作。三年时光流转,临近毕业时,她询问一名学生:“作文该写几段?”学生脱口而出:“四段。”见老师错愕,他慌忙改口:“两段!”见老师神色愈发凝重,他试探着说:“一段?”最终,老师无奈摇头:“I am speechless.”
这看似可笑的对话,折射出一个隐秘的痛点:当知识仅以“标准答案”的形式被灌输时,学生的大脑便成了被动的存储器。他们或许能条件反射式地回应指令,却从未真正理解规则背后的逻辑——为何要分段?如何谋篇布局?这恰如柏拉图所言:“教育不是往桶里倒水,而是点燃火焰。”若我们只关注形式上的正确,而忽略思维路径的引导,知识便如浮萍,难以在学生心中扎根。
二、破局之道:让知识在思考中重生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位学生考研的故事。她的专业课成绩高达143分(满分150分),当被问及秘诀时,她的回答令人深思:“每次给师姐讲课前,我总会提前两小时将内容反复梳理,直到能流畅讲授。”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实则暗含认知科学的深层逻辑——费曼学习法的核心正在于“以教促学”。当学生被迫将知识解构、重组、输出时,大脑中负责深度思考的前额叶皮层被充分激活,神经突触在反复连接中形成稳固的知识网络。
认知心理学研究证实:被动听讲的“知识留存率”不足10%,而主动教学的留存率高达90%。那位考研学生无意识中践行了教育心理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她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与传播者。正如苏格拉底“产婆术”所揭示的真理:真正的教育不在于给予答案,而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分娩思想。
三、思维觉醒:从“要我学”到“我要思”
两个故事的对比,撕开了传统教育的隐伤。前者的学生将作文分段视为“猜谜游戏”,后者的考研者却通过输出倒逼输入,让知识内化为思维武器。这印证了教育家怀特海的观点:“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力。”
我们若想点燃思考的火种,需完成三重跃迁:
1. 提问设计:将“该写几段”转化为“为何分段能增强说服力”,用开放性提问触发思维齿轮;
2. 情境构建:如让英语学生化身“阅卷老师”,分析不同段落结构的优劣,在角色转换中理解规则本质;
3. 反思闭环:借鉴“学习金字塔理论”,搭建“输入-加工-输出-反馈”的完整链条,让知识在应用中升华。
四、结语:教育是思维的摆渡
那个将作文段数“越猜越少”的学生,何尝不是万千课堂的缩影?当我们把教育沦为标准答案的搬运工,我们培养的不过是精致的复读机;唯有将知识转化为思考的燃料,才能孕育出真正的智慧。
教育的终极使命,是让学生在离巢之时,不仅带着满腹经纶,更怀揣一套自主思考的算法。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填满桶”,而是致力于“点燃火”,那些曾被视作“特殊”的孩子,终将在思维的星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谆谆数载落浮尘,忽见燃薪火色新。
莫道灵台皆木偶,启思原是点灯人。
...展开全文
1134人阅读
2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4
#我思故我在# 于挫折中砥砺前行
罗曼·罗兰有言:“累累的创伤,乃生命赐予汝之琼浆,因于每一创伤之上,皆镌刻着前行之履痕。”斯言诚哉!初遇此言,往昔岁月如潮涌,将我裹挟回高中那段青涩却充满砥砺的时光。
彼时,高一物理于我而言,恰似横亘于前行路上的巨岩,屡试屡败,成绩不尽如人意。年少气盛,心有不甘,我发愿定要攻克物理难关。于是,补习成为我高中生活中的重要篇章。它恰似在心海划行的舟楫,在岁月的波涛中留下道道水痕。最终,虽仅考入一所末流师范院校,但这段经历,宛如淬火之于钢铁,让我在挫折中涅槃,在磨砺中升华。
物理学习的困境,迫使我摒弃浮躁,沉下心去探究知识的内核。我逐渐领悟,知识的掌握绝非简单的博闻强记,而在于深度的理解与剖析。每遇一道题,我皆字斟句酌,剖析题干中的每一句话,如同侦探在犯罪现场搜集线索,将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完整的证据链。当这些线索在脑海中汇聚成清晰的轮廓,答案便跃然纸上。这种思维的锤炼,不仅提升了我的物理成绩,更赋予我一种理性思维的视角,使我在看待世间万象时,能透过表象洞察本质。
补习期间,政治学习亦迎来转机。往昔死记硬背,效果不佳。后来,我尝试运用形象思维,将抽象的政治概念具象化。如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时,我联想到县委、县政府所在的那条大街。在脑海中构建出这条街的轮廓,再将政治制度、人大职能等知识要点,如街边的商铺、往来的行人般逐一添入,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有序,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这段岁月,亦教会我为人处世的智慧。在挫折中徘徊,难免心生迷茫,但我明白,做事不可一根筋,需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困境中,有人称之为坚持,有人视之为煎熬。而我深知,成功往往只在多坚持一下。这“一下”,是黎明前的曙光,是沙漠中即将抵达绿洲前的最后一步。
毕业后投身工作,我将这份韧性融入职业追求。大事难以企及,便专注于每一件小事,日复一日,将小事做到极致,便铸就了不凡的工作作风。人生轨迹,亦因这一个个扎实的脚印而愈发圆满。关键时刻,能吃苦、肯吃苦,成为我在职场中稳步前行的基石。
婚姻亦是人生的重要课题。初涉爱河,与伴侣相处,方知合适比单纯的好看更为珍贵。在相互尊重、平等商量的氛围中,我们共同经营着这个小家,让爱在理解与包容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回顾往昔,挫折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我前行的路。正如古语所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那些曾经的累累伤痕,如今皆化作生命中的熠熠珍宝,伴我走过风雨,迎来彩虹。

​自题(真韵)
百创千痕砺此身,风波踏尽识迷津。
春山雨后荆榛路,犹有青藤可问津。
...展开全文
1748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