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爱博容

实名认证

爱读书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37 关注
115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恭喜谷爱凌# 某音刷谷爱凌小时候的视频,有两段印象很深:一段是谷爱凌空中翻转时摔倒出现短暂失忆,她哭喊着说自己想不起来为什么在这里,谷燕很沉静,没有大喊大叫,而是轻轻抚摸她的头,慢声细语的问话,然后配合工作人员检查谷爱凌去就医。
还有一段是谷爱凌发烧半夜喊喉咙疼,哭泣着抱着妈妈,谷燕也是安静地抱着她安慰,而不是大呼小叫满屋乱窜。
人在焦虑害怕或者狂躁的时候,特别需要安静但强大的依靠,旁边人的冷静能让处在情绪旋涡里的人逐渐镇定下来。
但我见过太多家长在孩子需要镇定的时候表现的比孩子还惊慌失措,大呼小叫歇斯底里。本来事不大,但造成的氛围却加剧孩子的情绪恶化。
做个情绪稳定的妈妈,无论在孩子幼年、青年还是成年都能提供一个情绪避风港而不是制造风浪比“培养”本身重要。
5187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6
#忆二战# 二战期间曾执行过307次轰炸任务的Vasily Reshetnikov在谈及夜间轰炸任务时谈到:夜间投弹时轰炸机飞行员并不总能准确地评估命中效果。但是要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并不难,如果中弹区域突然燃起持续性大火或发生了巨大爆炸,那就可以说炸弹肯定击中了什么东西,大火表示油库,大爆炸表示弹药库,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但如果高爆炸弹在爆炸后发出的巨大火光即刻就熄灭了,飞行员就会感到非常失望:这说明他们没有击中任何重要的目标。
没有燃起持续的大火就意味着炸弹没有击中一个重要目标吗?事实证明实际上是看起来“落空”的炸弹可能比落到机场储油罐的炸弹造成更大的损害。
例如,有一次在斯摩棱斯克,向敌方机场扔下炸弹爆炸后既没有引起火灾也没有引发更大的爆炸。这次行动可能被人们遗忘了,但随后一份的情报指出这些炸弹击中了一些住宅建筑,大约有200名德国空军的飞行人员和技术人员全部遇难!
于是准备为执行此次任务的人员授奖,但是已经查不清是谁执行的投弹任务了。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1943年5月3日的明斯克,德军用了3天时间埋葬被炸死的飞行员。
227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
#鸡汤文# 美式快餐,碳酸饮料,含糖高的加工食品是各种慢性病的源头,从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到癌症。
糖尿病的一个早期预警信号,是看血检里面的 sgpt, 所谓 "血清谷丙转氨酶",如果超过 25,尽管医院里列出的正常范围可以到 44, 你的肝脏可能就有点问题了,要管住嘴,悬崖勒马.
各种鸡汤文就类似果糖和碳水化合物,焦虑情绪类似胰岛素抵抗 ,越焦虑,就越喜欢读煽动起情绪的鸡汤文,然后更焦虑。间歇性断食类似深度思考。深度焦虑和烦躁的杠精,类似一种精神上的糖尿病。
381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考研# 亲戚发牢骚家里的孩子,本科毕业了,继续拼考研。
其实很多本科生毕业后都是想直接参加工作的,那为什么还要去考研呢?是对科研兴趣浓厚,醉心于理论研究吗?90%都不是,是因为需要那张文凭。
不管是现在求职也好,考公也好,研究生起步已经是标配。再去看看那些大企业的招聘,除了最高学历,第一学历也要纳入考虑范围,也就是说,你一步都不能掉链子,才能保障在毕业后有份差不多的工作。
要是不考研,别说你能力多么强,多么有工作能力,没人认的,大多数大学生也没那么多能拿得出手的实习和亮眼的成绩,只能拼拼文凭,起码先踏进门槛对不?
所以你说考研是大家主动愿意的么,很大程度上不是,是卷,是被迫,是不得不,是明知很难也得上,是明知混学历也得上,是心知肚明不读研连个考公资格都没有。
别无他法,当你无法抗衡大趋势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始终能站在要求之上。
这就是现实!
...展开全文
1.9万人阅读
55人点赞
收藏 2 5 55
#朋友相聚# 昨晚接来电,聚个餐呗,老同学聚个,我问,哪年的同学,初中,一瞬间有点恍惚,半天没想起曾经的同学有谁。
同学、好友、朋友间的关系是如何变淡的。
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跟所谓的朋友:同学,根本不是同一类人,只是在某个时间点 我们出现在同一间教室。
我们需要有人陪我们一起上课吃饭喝酒撸串买衣服,而恰好他们也有这个需求,所以我们各取所需 天天在一起。
这让我们误以为彼此情感上很近,实际上,我们只是空间上近而已。
664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2
#李云迪# 对李云迪被拘留、全国通报、艺术品全部下架,最近被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同事问我对于这个事情的个人基本认识。
一,我是底线较低的人,所以我会认为双方或多方自愿、均为神智正常的成年人、且不妨碍其他人的行为,无对无错。
(当然这里面每个要素,都能讨论。
比如什么叫自愿、什么叫妨碍。
权力下游是否有自愿,是一个问题。
双方或多方的父母家人配偶,他们的感受或利益是否被妨碍到了,是另一个问题。)

二,我认为遵纪守法是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你违法了,于是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个事,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在发生。

三,法律有可能是滞后的,或者未必是正确的。
比如美国曾经严格禁酒,英国曾经把同性恋入罪。
而反过来,有很多年,很多国家都不曾把恋童入罪。

四,如果你要讨论法律对错,应该去和立法机关讨论。
如果你不想遵守这法律,你可以换到行使另一种法律的国家或地区。
作家福斯特写过一本小说《莫瑞斯》,算是半自传体小说。
里面他写到自己请医生矫正自己的同性恋倾向,医生说:无能为力。
但建议他去意大利等当时同性恋不入罪的国家生活。

五,而如果,你身在这个法律的管辖范内,违背法律,这种情况下——讨论对错,有何意义?
...展开全文
335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7
周一早上又扒拉着爬起床去上班,又开始繁忙的一周,面包没啃完,屁股没坐热,看到工作安排就知道又是加班的一天。
其实很多人还没意识到,996最可怕的其实不是劳累和压榨,而是对黄金年华的精准截取与用后即弃。
二十出头你能扛,甚至能感到意气风发与自我实现,然而三十岁你还能扛吗?
人没办法一直二十出头,但企业永远不缺二十出头的人涌入。对于大城市,二十出头的人甚至是过剩的。这个事有多可怕你仔细想想就知道。 ​​​
474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5
#婚姻# 我想很多伴侣能够终老一生,未必是出于爱,可能更多的是出于恐惧。
因为他们想像不出除了眼前的这个人,有谁在他们暴露出自己所有的缺点、不堪后,还能做到不离不弃。
他们不相信另外有人能像现在的伴侣那样完全接纳他们。
怕被抛弃的恐惧,使得他们不得不在有明显缺憾的婚姻中苟且一生。 ​​​
413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1 评论 4
#词汇量# 近来越发信奉有个说法,大意是说,两个人相处的质量和状态,是由他们所拥有和掌握的词汇量决定的。太对了。
在一个本语言书,听到一句话:词汇量不一样的人,是不能在一起的。词汇量,即信息量、信息密度,甚至是内容的质量、视野、观点、关注的层面,甚至包括趣味、审美。
我们总是被同频率,或者更高频率的人和事吸引,某种程度上,都是被'信息量'吸引。尤其是新的信息量。
一个词汇量只有100个的人,很难理解词汇量达到1000个的人是如何思考这个世界的。这两种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里,因为对这个世界的理力。
695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8
最近各种孩子培训班,都跑小区里,见人就发传单。观察了好久,都在围绕孩子的兴趣来说服大人缴费。孩子的兴趣哪有那么简单,多数家长其实连孩子的真正的兴趣都不太清楚。
孩子兴趣的发现发展需要有宽松的成长环境。幼年的充裕的玩耍时间,青少年大量接收多种信息,都有可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现实是,大部分家庭都早早逼迫孩子把全部时间投入机械的死记硬背中,从人一生的发展来看,很大概率是得不偿失的。
第一,要有空,空闲全都塞满了,怎么发展兴趣? 第二,孩子要能自主,他们自己说了算吗?时间的不均等分配,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游戏,他们可以自主吗?第三,整个受教过程当中要能比较广泛的接触到更多学科,更多游戏,更多信息,才更可能发育出兴趣。
6900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31
#离婚# 偶遇多年未见的同桌,聊了半天,在搞离婚,折腾半年,搞个手续都需要提供充足的理由,来证明你们实在过不下去了。理由稍微不到位,就离不了婚。
我想到了淘宝,淘宝对我最大的 启示就是一它开发 了“七日无理由退换”。
它堂堂正正说:拒绝、不需要理由。
我们好像一直生活在一个”拒绝需要理由“的文化里。
如果有人追求你,你不打算接受,仿佛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你是好人,但我们不合适。
对方往往还不放弃:我哪里不好,我改。
不婚不育,需要理由,你得说明你是恐男你是有事业追求还是只想恋爱....
而闲杂人等,还在不停说服你:社会责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如果人人都不婚不育你怎么来到这世上的一奇怪,你也不是啥重要的人,你来不来这世上,有区别吗?大家不都是蝼蚁般的生命嘛。
而事实上,在淘宝推出“七日无理由退换”之前,我自己也没想过:拒绝,是可以无理由的。
你爱我,我不爱你我不需要理由。我只用说:谢谢,抱歉。中国其实也应该是无过错离婚制,也就是,其实离婚应该是无理由的。
你不想过了,你就可以离。其他的拒绝都应该一样,只要是合理合法的,拒绝不需要理由。
...展开全文
3197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27
#孩子成长# 昨晚小侄子看到我把手机屏幕上跳出来的“红包”叉掉,他好奇的问到,你为什么不打开?我说,那是骗人的。
事实上,有许多类似的情况我都不得不告诉他,那是骗人的。他们这一代孩子,似乎从小就要过早面对一种事实,那就是很多事情是骗人的,这与家长努力为他们维持的“美好”世界有悖。
这和我们小时候被告知的,你是从垃圾桶里捡来的,或者你不听话会被人贩子卖掉的之类恐吓有所不同。
我不知道这对他们的成长会有什么影响,毕竟历史上似乎也没有哪一代人需要从小对“骗人”或者说“套路”习以为常。
5111人阅读
2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4
#中年妇女# 曾经听过一个讲座说的是中年妇女,四五十岁的妇女们很容易忙于家庭和工作事务,忽略了自己的灵识。
灵识,就是觉知能力,感悟能力,以至于记忆力,理解力,觉察力。中年女人很容易变的妒忌,唠叨,怨气,庸俗,令人退避三舍。其实就是放弃修养灵识,向外过多要求的结果。
中年妇女保护好自己的灵识,是非常重要的,真正让妇女们发光的不是羊绒大衣和香奈儿,而是清醒,敏锐,自控,独立的灵魂和人格。
普通妇女培养灵识的方法是多读书,欣赏艺术和电影,闲暇时间多亲近大自然,学习一样东西。不过分干预老公和孩子,多关照自己的内心。
200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任何关系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有人进入了新阶段,其他人就必须跟着改变。今天的这人,不能用昨天的眼光去看待,更不能用昨天的态度去对待。
775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关于怎么评估自己# 人经常会高估自己,男性喜欢高估能力,女性喜欢高估颜值,年轻人喜欢高估智商。非名企不进,不涨薪就不跳槽,非有钱人不嫁,总觉得别人没你聪明,自己一定能占到便宜。
但问题是,谁是傻子,谁来买单?
自知之明是非常宝贵的认知,只有你自己的“报价”和“价值”接近的时候,你才有市场,别人也才能觉得你是个靠谱的人。所以你自己自认为如何不重要,早去市场上检验,市场的反应比你的自我认定,更加真实可靠;真金白银买你单的人怎么想,更值得参考。
能够交易,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格,才是价值的体现,人最怕错误评估自己,最后陷入自欺的泥沼。
能力可以增长,颜值只会下滑,智商基本固定。人身上周期波动较小且与真实世界紧密相关的特质是:性格、对金钱的态度、处理亲密关系的智慧。
279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