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我国的社会将出现很大的问题
——诚实守信的学生无路可走
当我们谈到“诚实守信的学生无路可走”时,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愤怒、不解或者无力感。
但如果换个角度来看,这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或者说某种“失衡”的表现。
我们不去直戳“矛盾核心”,但你细想,问题的根源,其实从一些日常现象中早有迹象。
今天不谈激烈批判,只聊看透的智慧,用更高维度的方式应对复杂问题。
本质一:游戏规则的“另一面”
社会就像一个大棋盘,有些规则摆在明面上,有些则隐藏在角落里。
而那些遵守明规则的人,常常发现自己“下不过”懂暗规则的人。
这让人感觉,诚实守信的人吃亏,而会“变通”的人一路顺风顺水。
1. 规则的双重标准
规则分两种:
• 显规则:我们从小被教育的,比如“努力就会有回报”“诚信是立身之本”。
• 潜规则:那些没人明说,但却悄悄存在的东西,比如“关系就是生产力”“会做人比会做事重要”。
问题在哪里?
显规则更像一种“理想标准”,而潜规则更接近“现实运转”。
当显规则和潜规则发生冲突时,那些依赖显规则的人,往往感到迷茫和挫败。
但你细想,潜规则真的无法改变吗?
其实,它并不是不可逆的,只是需要足够的智慧去识别和适应,而不是盲目对抗。
2. 规则运转的失衡感
我们看到的“失衡”现象,其实是因为资源分配和规则设计上出现了“偏差”。
有些规则在设计时看似公平,但在执行中,却暗含了复杂的“弹性空间”。
至于这个空间如何运作?心照不宣。
你会发现,“诚实守信”往往被误解为“不懂变通”,但实际并不是这样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能看清局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一味对抗或妥协。
本质二:诚实守信不是问题,智慧才是核心
很多时候,我们说“诚实守信的人无路可走”,并不是因为品质不好,而是因为这些人缺乏将品质与现实结合的智慧。
1. 诚实守信≠情商低
很多人误以为,诚实守信的人“太直白”“不懂说话”,所以吃亏。
但实际上,正直的人并不需要直来直去,而是可以用更聪明的方式表达自己。比如:
• 指出问题时,不要用刺耳的语言,而是学会“先给台阶,再提建议”。
• 表达自己时,不是直接说“我不同意”,而是试着说“或许我们可以试试另外一种方法”。
诚实和智慧的结合,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你可以坚持自己的底线,但方式上,可以更加柔韧和灵活。
2. 不改变规则,但可以改变“玩法”
有些规则看起来无法改变,但实际上,“如何在规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空间”才是更高的智慧。比如:
• 如果你发现显规则无法实现目标,那就换个方式,比如寻找规则边界的空间(当然,这不代表突破底线,而是灵活变通)。
• 不用急于“改写”规则,而是先学会适应,找到自己的发力点,逐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这种“隐忍而灵活”的智慧,才是正直者在复杂环境中站稳脚跟的法宝。
本质三:社会需要的是平衡,而非极端
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其实并不完全是对“诚实守信”的否定,而更像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偏移”。这种偏移并非不可修复,只是需要更多力量去寻找平衡。
平衡是社会发展的长期课题
没有哪个社会是完美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暗面”。而作为个体,你需要做的不是纠结这些“暗面”,而是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注入更多正向的能量。比如:
• 坚持诚信,但不要迂腐;
• 学会适应规则,但不放弃底线;
• 追求理想,但不拒绝现实。
这种平衡的智慧,才是面对复杂社会的真正解法。如何应对:不妥协、不极端,用智慧穿透复杂现象
如果你是一个坚持诚实守信的人,但又觉得社会现实复杂难懂,不妨试试以下几点:
1. 学会“看懂”规则,而不是单纯服从
规则分明与暗,运转逻辑并不简单。你的第一步,是学会识别这些规则,并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盲目对抗。
2. 用柔韧的方式坚持价值观
正直不是固执,而是有原则的灵活。你可以坚持自己的底线,但表达方式要带有温度和弹性,这样才能既守住自我,又赢得尊重。
3. 将能力作为底气,将智慧作为工具
在这个时代,能力是不可替代的底气,而智慧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当你拥有强大的能力,又能灵活处理复杂关系时,规则反而会为你服务,而不是你被规则束缚。
留白之间,看清自己和社会的平衡点
诚实守信不是“无路可走”,而是需要找到更高维度的生存智慧。规则的复杂性不可避免,但如何在规则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却是每个人的选择。
最后送你一句话:“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智慧去破解;不完美的世界,用你的方式去找到平衡。”别焦虑,看清局面,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然后从容地走下去吧。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这个社会怎么了?这个社会已经病了,人丢掉的是礼义廉耻,金钱已经成了这个社会唯一判别人好坏的标准,形式主义,浮夸之风愈演愈烈。没有主见,愚昧,奴性更是比比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在公共场所发生,冲击着许多家庭的平静生活,一处常年开放的市民活动场地,平时被认为是“绝对安全”的,竟然成了意外发生的地方。珠海汽车撞人恶性事件,仿若一面冷峻的镜子,直直地立在社会的大道上,映照出诸多隐藏在繁华表象下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停下匆忙的脚步,陷入深沉的思考。快节奏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压力如同影子般紧紧相随,人们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心灵在物质与精神的夹缝中艰难喘息。情绪作为心灵的晴雨表,一旦失衡,便可能引发如这事件般可怕的连锁反应,让理智的堤坝瞬间崩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社会观察# 这个社会太复杂
各种垃圾人垃圾信息充斥着弥漫在社会中
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社会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
无可代替
各自行走在各自的人生活动轨迹中
延伸出去
低层次的人热衷于低级趣味快乐
鸡零狗碎 勾心斗角
本事不大 心眼不少
中层次的人热衷于研究经济
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性
高层次的人 普通人够不着 也很难见得到
高层次的人和低层次的人
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不在一个层面里的人
考虑问题 看待问题
永远不同
看待问题不同 结果也不同
中国社会各阶层收入分析大致为:
月收入5000以下为低收入人群
月收入5000-10000为普通人群
月收入1-3万为小康收入
月收入3-5万为中产收入
月收入5万以上为高阶层没有上限
不同的人群不会轻易产生链接的
就比如高收入的不会和低收入的交心 交流
阶层这个概念是存在的:
当官的找当官的玩
经商的找经商的玩
打工的找打工的玩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鱼找鱼 虾找虾 乌龟只会找王八
不处于同一阶层的人
聊不到一起 也坐不到一起
自古以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现在也是 将来也是 千年以后依然是
有人摆烂 得过且过
有人努力往上爬
抓住一切机会和资源
不同的生活
不同的结果
弱肉强食的社会
没有父母的托举
家庭的背景
社会资源
普通人想出人头地
难如登天
十年寒窗不如三年经商
三年经商不如祖上扛枪
你出生在普通的家庭里
就注定你大概率是个普通人
普通家庭的人 想要逆天改命
需要三代人共同努力从爷爷辈开始到了孙子辈后代才能享受到上一代人的努力换来的资源 牛奶和面包
看透事物的运营规律和本质
才能明白普通人为什么会普通
很难跨越阶层的
不相信的话?
跟社会过过招
你就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社会能帮你找到自己处于哪个位置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非常有意思的一句话:
以前的社会土匪聚在一起成天到晚商量的是怎么样把有钱人的钱整过来?叫劫富济贫 替天行道。
现在社会可他妈牛逼了,土匪一天聚在一起,商量的是怎么他妈搞我们穷人的钱?怎么割我们穷人的韭菜?
这个社会戾气越来越重了
🤓🤓🤓😎😎😎
#社会观察# 中国文科生为什么表现得越来越差
法国奥运会我们派出两千多名媒体记者,但为什么在舆论方面表现得那么弱?
我们的运动员受到欺负时,他们在外国人面前只想做谦谦君子,舆论上唯唯诺诺。
当今的文科生,如律师圈、文科教授圈、经济学家圈、作家圈、书法圈、美术圈、演员圈,这些圈里有很多人风评都不好,逐渐让“公知”变为贬义词,成了“公蜘”。
中国的“文科生”整体上表现得越来越差!
原因何在?
毛主席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中来。
对于生产斗争,读书的出发点慢慢变成成为人上人,只想坐办公室而不是劳动,故很多文科生越来越脱离实践,他们见解是从书上而来,到论文中去,书上到书上。
对于阶级斗争,他们更是缺乏,都搞出“阶级斗争熄灭论”了,他们很多也拒绝甚至害怕谈这个话题,他们没有很好为社会大多数人发声,甚至走向反面为精英和西方代言,逐渐像古人只会钻研四书五经,只不过不仅仅是“四书五经”,还有西方的那套话术,久而久之,他们除了会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充当西方一些价值观的喇叭,并没有其他所长。
像北京下场雪就一夜变为北平,各种唯美、怀旧和煽情,他们何曾去想民国的北平下雪,一夜会冻死几十个人,这美对当年北平很多底层来说就是灾难。不是说不能去怀旧和感慨,而是他们屡次搞这种脱离人民性而向往精英化,很多说法压根没有站在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去看问题,多了逐渐让人失望和反感。
对于科学实验,主要是理工科在搞。
也就是他们的读书出发点,学习过程,毕业工作,都慢慢偏离“正确思想”。
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和西方国家打舆论战,为什么我们经常处在下风?多么怀念曾经有段时间我们对全球输出意识形态,美国都胆战心惊。
《红旗》杂志撤改,停止意识形态输出后,美国松了一口气,而且还反过来输出各种普世价值观。明明现在的发达国家主要还是以前的列强,人家打造两个样板就能忽悠各国人民,多少资本主义国家拉美化,他们压根不关注,因为这帮发达国家掌握着舆论话语权,没有力量与之抗衡。
从1978年开始,史学内部有不少学者认为应当反思过于“极端”的阶级斗争学说,适当进行改。80年代至90年代,现代理论传入中国,对革命史观造成冲击。90年代,美式现代化史观在中国文化界大行其道。同时,文化保守主义对阶级史观、革命史观也造成影响。到了新世纪,后现代史学慢慢兴起,阶级史观不断被否定。
这几十年中国的文史哲传媒等专业的学生,用的教材几乎是西方那套话术,你的剑都不是自己的,和别人论战可想而知。
不管人们承不承认,人类社会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精英阶级一直致力在做:精英们如何长期有效地统治大多数的底层?
封建社会,皇权对官僚集团,则利用一派制衡另一派,用科举制压制士族门阀,当然也逐渐发展让民间大部分人痴迷于钻研四书五经,让他们除了会研究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并没有其他所长。
资本社会,资本集团对上层用两党来制衡,对底层用的是身份政治,让新移民和当地人对立,让男性和女性对立,让素食主义者与肉食主义者对立,让环保主义者和工业主义者对立,让同性恋和异性恋对立,让白人和黑人对立等。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团结大多数底层,而不是分化,让他们团结起来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
后来为什么有所变化?
有人认为这样“耽误了几十年发展时间”。
所以需要重新设计。
这或许就是本质的原因吧!(明海)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成功学大师”的骗局
成功是什么?′怎么才算成功?当官、发财、出名是成功么?
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都是轮回、折腾。所谓成功学,是当代最大的骗局。
社会上的“成功学大师”们都在忽悠,你上当,他发财,他成功;你若不上他的当,你就成功了。
学会认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知足常乐。把得失之心放下,把成功和不成功的概念放下,保持一颗平常心,只管耕耘,莫问收获,微笑着生活,微笑着离世,想回来还可以回来,想不回来就找个清凉世界休息,那你真的是成功了。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文以载道,诗以言志”,那么多诗人、文豪,写那么多文章、诗词,难道是“吃饱了撑的”?
屈原,算是文化大家吧?写了几首牢骚读,“一怒踏进万里涛”,他是吃饱了撑的?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是吃饮了撑的?位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岳飞庙,每天都有人凭吊。修建岳王庙、凭吊岳武穆的,难道是“吃饱了撑的”?
葛剑雄的这篇文章叫作《中央文史研究馆葛剑雄:中国文化能不能走向世界,要从这几方面看》。虽然标题似乎是指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内容却是劝中国文化,最好不要走向世界。
葛剑雄说什么呢?
葛剑雄认为,“文化在人民生活生产中间产生。”这句话没有问题,我赞成。接下来,葛剑雄又说,“有人开玩笑地说,‘文化是吃饭了撑的’。这话虽然刻薄,但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这个就是胡说八道了。
昨天看了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曾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馆长的葛剑雄教授,就文化问题的一通演讲后,我觉得,我这种水平极低、资历极浅、能力极差的人,似乎更有资格谈文化问题。
一个头衔那么长,似乎很有社会地位、很有影响力的所谓大学者,信口雌黄,让人很不舒服。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他吐槽日本企业“人穷志短”,大部分只在乎降低成本,完全没有心思去思考如何创造一个新时代。
作为日本知名的学者,三浦展早在2012年就预测了第四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意识到消费不是用完就扔的浪费,不是无尽疲惫的消耗,而是自我充实,人际链接带来的愉悦更是超过商品本身带来的短暂满足感。他的研究成果没在日本商界引起太大的波澜,却给中国企业家带来深刻的启发,倍受青睐。
时隔11年,三浦展再次预测第五消费时代即将到来,人们将进入“孤独社会”。这本书前半部分系统梳理了日本社会百年以来的消费发展史,从1912至今跨越了四个消费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征,都有企业把握了趋势迅速壮大。后半部分则大胆预测第五消费时代的特征,在人口下降、老龄化的趋势下,人们的孤独感将不断加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虚拟化将深入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影响人们的消费方式。
虽然三浦展的研究样本是日本社会,但中国的消费市场也正经历着相似的发展轨迹,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的消费趋势,在“孤独化”的社会中洞见照料市场、情感经济等商机,也有助于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和生活方式。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为什么时代飞速发展,人反而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容易出问题
从来没有看到那一代人像现代的这一代父母这么焦虑,像现代这一代孩子躺平的速度这么快,像现代的这一代人的父母花钱这么多养不活的孩子。
#社会观察# 还能再无耻点儿吗?
我印象中这句话是王朔说的,不知道谁给按到了莫言身上。
也许我记错了,不过谁说的不要紧,要紧的是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社会有一种无耻,就是用毫无同情心的赞美的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比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如果,我们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我们为什么要勤劳勇敢善良。我们身上固有无法去掉的奴性吗?
孔子有过千古一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而我们这个社会在大行其道地断章取义,无德地宣扬着前半句。
作为穷人,作为百姓,只是弱势群体。社会应该给予的是同情、关怀和帮助,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和虚伪的赞扬,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智力有问题,要么道德有问题。
一个人,就是你再无耻,再为了利益,也应该有底线!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中国最大的祸害,必须马上根除,否则后患无穷!
短视频是新时代的宠儿,有无数的光环。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弊的一面。但,它的弊,已经远远大于利了。
短视频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思想毒瘤,成为新时代的“鸦片”。它以人喜欢的方式,将无数的毒思想传播给每一个人。
短视频以短平快的方式刺激着人邪恶,贪婪,放纵的一面。
短视频带崩了中国的伦理关系,带坏了所有年轻的孩子,带偏了没有经历生活和学识不多的中老年人。
大家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现在人戾气特别重,动不动就大吵一架,随意的分手离婚,甚至一切的关系都不那么在乎。
短视频中有太多太多,不适合青少年和成年人看的内容,可创作者为了吸引流量却不断的将内容极端化。
短视频中隐藏着无数的“毒思想”,“如三角恋,离婚流,乱伦潮,毒鸡汤等等。”大多数人把极端的个例情况普遍化,让人和人之间产生了各种的对立关系和消极厌世心理。它把崇洋媚外的思想宣传到了极致,把最朴实的劳动人民贬低的像奴隶一般。
穷富对立,男女对立,父子对立,官民对立,把矛盾无限的放大再放大。有不少年轻的孩子,因为短视频的洗脑离开了人间,有本来非常和睦的家庭,因为短视频的挑唆走进了离婚的程序。
现在人与人之间,不信任,不帮助,如同仇敌一般。而这些短视频的创作者们,还在每天如何想着创造出更极端,更低俗,更能刺激大家的内容,去赚他们的钱。
短视频,该有人管了。
我们必须让正义的声音传播出来,让为民谋福的声音有发声的地方。不能再让这些垃圾的,有毒的内容,再去影响到我们。我们已经被短视频荼毒了太久太久,导致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在泥潭之中。这些害人的,造成国民不团结的,人民不和谐的内容必须根除掉。这些内容的创作者,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虽然我们言论自由,但这也已经危害到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幸福,必须严惩!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这种钱的人,比发国难财更为可怕,对我们的伤害更大。再这样下去,不需要敌人的枪炮,我们就自行瓦解了。
一个平台,应该是让人看了以后,社会更加和谐的,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的;一个平台,应该是为人民发生,解决问题的;一个平台,应该是让无数劳动者能赚到钱的。
请各种同胞,同志,各个领导们赶快管制这些平台和内容吧。不能再让它荼毒我们了!
虽然从现在开始已经晚了,但我们也只能从现在开始了。(清醒的他)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当今社会的十大现状:
第一,实体店都不赚钱了。你可以去街上看看,有多少店铺写着转让,有多少空店,有多少店铺都在给房东打工,大多数实体店都在硬撑,现在开店可以说投什么亏什么。
第二,你会发觉现在不仅网红,各大明星,草根都在直播带货了,说明什么?说明这个行业真的很赚钱,连歌星演员都不演戏唱歌了,也说明经济真的不景气。
第三,广州外卖员本科率达到20%,说明曾经的天之骄子也不好找工作了,都来送外卖,跑滴滴了,毕竟肚子比面子重要,现在满大街的都是外卖小哥。
第四,以前经常下海创业当老板,现在老板没人想当,都想当网红,为啥?因为来钱快,容易一夜暴富呗。
第五,你有多久没去实体店买东西了,几乎想买啥,都是打开手机购物app直接下单。现在的电商活动层出不穷,都快把实体店给干趴了。
第六,开发商是拿地越来越多,房子是越来越不好卖了。二手房呢,有价无市,也是不好脱手。而房子不好卖,影响的是行业是非常多的,比如建材,家电,家具,等等。
第七,以前我们出去都要叫出租车,而且态度服务十分差。现在呢,你想去哪里,直接打滴,非常方便。
第八,现在的人越来越懒惰了。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不想出门,直接叫外卖,而且直接送到你家,就差给你喂了。
第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冷漠。很多年轻一代不在走亲戚,不在和朋友聚会,每天下班就是玩手机,对亲朋好友的人很陌生,却对手机的陌生人很热情。
第十,男生不在追女生了,有钱不用追,没钱你在怎么追也没用,一心搞钱。而结婚率是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焦虑,抑郁,内心急躁不安等各种情绪交织在每个人心里。 ...展开全文
#社会观察# 如今是个“为了升学,家长四处奔波,他们在为了什么……?”的年代,我想他们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更加优秀,为了祖国未来的花朵绽放地更加绚烂!
别人家的孩子一直是个令人羡慕嫉妒恨的词儿,除了考大学之外,如今孩子们升学不仅仅靠考试,大概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思路,但是一到考大学,马上又收紧了,这几年高考加分项越收越紧,大有堵住一切歪风邪气的决心和架势。虽然同是升学,两种取人标准迥异,每种做法各有说辞,而且看似都能自圆其说、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作为普通民众,也只能顺应潮流,适应规则了。网上看了些关于孩子入学方面的问题以及一些特长生的报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太优秀了,但有两篇文章的配图让人感到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用句现代人给古人拟定的过气时髦话来说就是:元芳,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