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貞堂

实名认证
6 关注
19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174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岁末又至,收到新日历

2017之前的有没有不太记得了,之后除了2023因疫情忘了收,其余的都收了,2019淹没在书堆里,等着我拯救。
1097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6
#读书偶得# 我们都知道,这条路将通往哪里!
236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174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174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读书偶得# 对人类生存观念和方式的伟大追寻

不只是一部经济思想史,更是一个个关于创造观念的故事。

《美丽心灵》作者西尔维娅·娜萨构思十年,在本书中带领读者从马克思到哈耶克,从韦伯夫妇到弗里德曼,以宛如亲临历史现场的生动笔触,进入人类史上十二位杰出经济学家的生命历程,展开一场近代与现代经济学发展史的壮游追寻之旅。

从英国文豪狄更斯所处时代的伦敦切入,审视一八四○年代以来,英国贫富极端的阶层,逐步引介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时间横跨两世纪、地域广及欧美亚的多位经济学家,看这些人如何从观察反思所处的社会环境,提出改变人类思考、生活以及大历史的经济学说。

与众不同地将重点聚焦于每位经济学家的人性而非理论,极具感染力量。他们的人生际遇与个性,都将让读者在溯寻经济学思想演变的过程之际,对生命的可能及世界演进产生不同观点,犹如涟漪,持续扩散。
...展开全文
244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读书偶得# 用法律帝国指导民主实践

《法律帝国》是德沃金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法律哲学领域的必读经典。在这本书中,德沃金对法律、自由、权利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构建了一个以整全法为基础的法律哲学体系。

一、法律与道德
德沃金在本书中强调了法律与道德的紧密联系。他认为,法律不仅是社会规则的一种,也是道德原则的实现方式之一。法律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道德的不足,同时,道德也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重要依据。这种看法与实证主义法学派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认为法律与道德没有必然联系,法律只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

二、整全法与特殊惯例
德沃金反对惯例主义和实用主义这两种法学观念,提出了整全法这一新的法学观念。他认为,惯例主义和实用主义都忽视了法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无法解释法律的稳定性和变化性。整全法则将法学与裁判统一起来,使法律的内容取决于对同一法律实践的更精细、更具体的解释。这种看法强调了法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强调了法律实践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三、权利与责任
德沃金在本书中强调了权利和责任的重要性。他认为,法律不仅赋予公民权利,同时也赋予公民责任。这些权利和责任是法律实践的基础,也是社会公正和平等的重要保障。这种看法与自由主义法学派相似,后者认为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

四、法官的角色
德沃金认为,法官在法律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法律的解释者。法官必须独立自主地规划最佳未来,不拘束于其行为必须具有相互间的原则一致性这个制约性要求。这种看法与实用主义法学派相似,后者认为法官在法律实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五、结论
总的来说,《法律帝国》是一部深入探讨法律、自由、权利等重要议题的经典著作。德沃金以整全法为基础的法律哲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了法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强调了权利和责任的重要性。这种看法对于我们理解法律的本质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全文
335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最喜欢的历史类书籍# 一本书了解当代俄罗斯
220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读书偶得# 谁之优美,何种崇高?

康德的美学专著,为《判断力批判》奠定了基础。作者认为,优美感和崇高感是两种不同的审美体验。优美感是基于主体的自由想象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感,而崇高感则是基于主体的理性与情感的冲突而产生的一种敬畏感。现实中,女人偏重优美感,而男人偏重崇高感。

读《论优美感与崇高感》是很多年前的事了,过去几年又两度把它拿出来翻阅浏览。

一是约10年前,一部学术论文《论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的横空出世,当然,这篇论文招致来的是一片骂声,我除了读过论文名字也没看过内容,所以不想对论文评议。但论文作者有一点把握没有问题,就是他理解了康德所要表达的女性的“优美感”和男性的“崇高感”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理想化的婚姻观。这也是逐渐被人们忽视的。

二是这一两年女性主义兴起,各种话题、事例进入人们的视野。很多女性主义者过于强调“平权”,而忽略了人自身生理上和自然上的特征,从而打乱了一种相对的性别平衡之美。我所理解的美绝不是脱离现实的空想之美,而是基于天性的,相对“平等”基础上的权利和权力的和谐。权利是权力的母亲,权力产自权利,只有权力顺从地成为权利的孩子,这个社会才有谈“平等”的基础条件。有没和崇高是权利,而不应该成为权力。

一直强调女性主义恰好是不符合女性主上对等,不需要特别去强调。

权力关系对等,这是一个相对的有限的对等。因为从自然角度上讲,男人和女人没有绝对对等的权力关系。这是很多所谓的“女性主义者”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当然,我说的“权力关系对等”是自然意义上,而非社会意义上的,我一直反对人为制造的不对等“权力关系”。

现在网络上谈的“男女不平等”也好,性骚扰甚至性侵(男女双向)也好,前提应该是自然而非社会意义的“权力对等关系”,否则,这就不会是一个纯粹的“性”问题。具体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发生男女关系的是上下级,那这种关系就不是自然意义上或者说生理意义上的男女关系。涉及到了社会“权力关系”,问题就会复杂得多,有些问题就很难说清楚。

虽然这只是一个视角,但十分重要。
...展开全文
378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读书偶得# 这是一本看来绝望的书,但它也让人看到光明

《县乡中国》姊妹篇
田野调查力作
聚焦县乡学子的困境与前途

这又是一本对中国现实的白描书,不得不说,面对现实的时候,我们都是不免有无奈感和无力感。

很多文字,读来都是绝望的,《县乡的孩子们》也是如此,好在绝望中总能看到一丝光明。

我们是在走一段很难的路,但走出去也就是时间的问题,长与短,都改变不了最后的走向。

《县乡的孩子们》是《县乡中国》姊妹篇,由《县乡中国》作者杨华与中南大学雷望红老师二人领衔的,对县乡孩子们及其生活、学习等现状进行的“田野调查”。

很喜欢这种田野报告,只讲案例,不讲大道理,用事实告诉大家,现状如此。可能背后有很多的原因,比如现实的、历史的、政策的、社会的等,但无论如何,目前就是这个样子。

全书六个部分,都是带有问题意识的,比如县中与乡校的情况、留守儿童、校园欺凌、陪读妈妈、“双减”和教改带来的影响、县域职教情况、民办教育的发展等等。

北大社会学系周飞舟教授评价本书,“比新闻报道更深入教育本身的问题,比教育学的分析更贴近社会生活的逻辑”,这也确实是我读本书的感受。
...展开全文
282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生活与读书# 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字,是民族的灵魂
214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读书偶得# 最近巴以冲突,想起了是不是要读读这本书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于1996年出版的著作。书中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发展给出了一些分析和预测。

该书的主要观点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将不再由意识形态划分,而是由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所主导。

亨廷顿将世界划分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zheng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他认为,这些文明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将成为未来冲突的主要根源。

西方文明在全球化进程中遭遇了其他文明的挑战和反抗,尤其是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他建议西方文明应该维护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利益,避免过度干涉其他文明的事务,寻求与其他文明的合作和对话,以维持世界秩序的稳定。

对最近的巴以战争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些启示:

首先,该书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巴以冲突的根源。巴以冲突是典型的文明冲突,其根源在于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宗教、文化差异以及历史遗留问题。

其次,该书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巴以战争的未来走向。亨廷顿认为,文明冲突将是未来世界的主要冲突形式。因此,巴以冲突很可能还将持续下去,并有可能演变成更大规模的冲突。

按照亨廷顿的分析框架,文明的冲突是一个主要视角,虽然巴以冲突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但是,宗教和文化差异是巴以冲突的根源。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根源,才能找到解决巴以冲突的有效办法。

当然,这只是理解问题的一个范式。亨廷顿过于简化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忽视了不同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变化,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他也过于悲观地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可能。

世界格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未来提供了无数可能性,不能单向度地看待发展,人们应该保持开放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寻求更加包容与和平的世界秩序的构建。
...展开全文
380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恶毒的天才”,穿透人性的经典

不阅读老陀不知道何谓真正的绝望,没读懂老陀不知道何谓真正的希望。

第一本读的老陀的书是《白痴》,第二本是《罪与罚》,第三本是《卡拉马佐夫兄弟》。

最推荐哪本?当然是《卡拉马佐夫兄弟》,虽然前两本也很震撼,但远远不上这本。

大学刚刚毕业的我,结束一天的劳累,在出租屋昏暗的灯光下,打开《卡拉马佐夫兄弟》,沉迷于文字构建的世界里,那是一生无法忘记的场景。

小说根据一桩真实的弑父案写成,围绕扑朔迷离的案情讲述了父子两代人的纠葛,但这不是罪案小说,而是一幕幕关于人性、信仰、道德的辩论。

整部小说有两个层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桩弑父案,而受害几个儿子在某种程度上有串谋之嫌;但深层次上,这是一幕关于人精神的戏剧,讲述了一个信仰、猜忌、理智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

这部小说中有许多经典的对话,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伊凡和阿辽沙之间的《叛逆》和《宗教大法官》两章。在这里,伊凡表达了他对上帝和世界的不满和怀疑,以及他为什么拒绝接受上帝的创造和救赎。他用一个想象中的故事来说明,如果耶稣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时代再次降临人间,会如何被宗教大法官逮捕并审判。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凡对于自由、权力、奇迹和信仰的看法,也暗示了他与自己心中的魔鬼的斗争。阿辽沙则代表了一种温和而虔诚的基督徒,他虽然无法回答伊凡的质疑,但仍然对他充满爱和同情,最后用一个吻来结束这场对话。

这两章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高超的文学创作,也是整个小说的精神高潮。它们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类问题的深刻洞察,也引发了无数读者和评论家的思考和讨论。

这部小说写作于俄罗斯的旧鲁萨,而真实的罪案也发生于这座小镇。

我读的是耿济之译本,很流畅。另有臧仲伦、荣如德、徐增亚等人的译本,各有千秋。

顺便推荐老陀的中短篇小说选,收入了《穷人》《白夜》《地下室手记》等名篇。
...展开全文
275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读书偶得# 90年前的震撼预言!中国版《动物庄园》

老舍的《猫城记》是一本寓言,更是一篇预言。

之所以预测震撼人心,不是因为作者有超能力,而是因为他对人性有着十分透彻的认识。

和《动物庄园》一样,看似讲动物,实际是讲人。事情最终发生在人身上,而非动物身上。

兽性是单纯的,人性是复杂的。因此,体现在兽身上的人性不啻于一种讽刺。

一名飞机机师到火星探险,飞机不幸坠毁,流落到一个特别地方——猫人国,这里住着半猫半人的生物,他们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如今其国家已日薄西山。

猫人们的生活腐败、堕落、愚昧、暴力,他们迷恋迷叶,沉迷于享乐,对外界一无所知。猫城的政府也是腐朽无能,皇帝荒淫无度,大臣贪污腐败。

主人公在猫人国与形形色色的猫人交往,如精通瞒和骗的政客、不能抵御外敌却抢掠本国民众的兵丁、夸夸其谈的学者、误人子弟的教授、眼高手低的大学生、争风吃醋的家庭妇女等,无论男女老少、尊卑贵贱,全都丧失了活力、尊严和正义感。

他亲眼目睹了猫人国将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变卖给其他国家,而制作这些艺术品的工艺早已失传,如果不是卖给外国,这些文物迟早会被他们自己毁掉。

他也亲眼目睹了猫人国都城的破败与恶臭,人们不仅不关心公共卫生,就连自己的家中也乱七八糟,生活在垃圾堆中也能安之若素。

在猫城的经历,让“我”对人类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他意识到,人类社会也存在着许多猫城一样的弊端,比如腐败、贪婪、愚昧、暴力等。

老舍先生的通透在于,看到人类的未来可能是毁灭性的,他却用一种近似幽默的方式书写,这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疏解。

有句话说:告诉你真相,不是让你悲观,也不是让你愤怒,而是让你准备好怎么应对。

所以我不认为《猫城记》是一本悲观的书,所谓的悲观,其实大多是在幻象中产生的。一旦清醒,直面真实,人的所有情绪都显得是那么的乏味、单调和无力,现实如存在主义所言,你只是——在世界中。
...展开全文
206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最喜欢的历史类书籍# 《中国新史》“新”在哪里?费正清晚年看中国

《中国新史》是汉学家费正清生前所纂写的最后一本研究著作,在他去世前两天亲自送达哈佛大学出版社。因此,本书可以说是费正清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的集大成之作。
与他以前的著作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第一,研究时段变化,从断代史到通史。之前费正清关于中国史的著作主要是关于近现代史,而这部《中国新史》是他第一部涵盖从远古到当代的全面性的中国历史书,它不仅总结了他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也吸收了其他学者的最新观点和发现,使之成为一部权威性和参考性很高的作品。
第二,研究模式改变,从“冲击-反应”模式到“中国中心论”。在费正清的早期著作中,他提出了“冲击-反应”模式来解释中国近代史,认为西方列强的冲击是导致中国近代变革的根本原因。而在《中国新史》中,费正清逐渐修正了这一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史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中国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他还强调,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独立国家,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标准来衡量。
第三,研究维度调整,从宏观叙述到微观研究。费正清的早期著作主要采用宏观叙述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史进行整体性的概括和分析。而在《中国新史》中,他更加注重微观研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还利用大量的档案资料和实地调查,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见解。
第四,研究视角变换,从西方视角到多元视角。费正清的早期著作主要从西方视角来研究中国,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衰落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在《中国新史》中,他更加注重从多元视角来研究中国,对中国内部的各种力量和矛盾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最后,研究聚焦调整,本书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相联系,它强调了中国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也分析了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挑战,使之成为一部开阔视野和增进理解的作品。
《中国新史》也是一部反思之作,费正清改变了他先前的一些观点,比如,日本侵略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等,这些都值得关注。
本书没有简体中文译本,不习惯读英文版的书友可以找台译本《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
...展开全文
250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