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第一奸臣——高俅
《水浒传》有四大贼臣:“蔡京、童贯、高俅、杨戬四个贼臣,变乱天下,坏国、坏家、坏民。”高俅最坏,把梁山好汉都给害了,人们对高俅恨的是咬牙切齿。
我今日无事,特来为高俅平冤。
高俅实有其人,在当时官场上也是有名字的,但《宋史》并未为其立传,其他史籍也几乎没有记载,只在某些笔记中冒了一个小泡,可见此人没甚大功劳,也没甚大罪恶,不值得史家提笔,说白了就是一个“普通的官”,或者是“庸官”,但又比其他官稍微出名一点,以致施耐庵也听说了。
史记“靖康元年,五月十四日,高俅卒于开封。”此前三月,有太学生陈东痛斥“宣和六贼”: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高俅不在其列,后来六贼多被诛杀,高俅无事。
高俅结局已明,那么高俅是何出身,如何发迹的?
《水浒传》中说他:【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亦胡乱学诗书词赋。】,就是说这是个市井之徒,还会耍点把戏,这倒是可信。高俅死后,大臣李若水上疏奏了高俅一本,说他【以市井之流,充胥吏之役,论其人则甚贱也。】,同样说高俅出身低贱,之前是给人家当奴仆用的,可见《水浒传》有关高俅的记叙基本源于史实。
那么高俅给谁当过奴仆呢?不是别人,正是苏轼“苏学士”。《水浒传》中不敢写苏学士,恐玷污了历史名人,写成了“小苏学士”,即苏轼之弟苏澈,让苏澈来背这口黑锅。这锅太黑,苏轼背不起,也不能背。但电视剧中直说是“苏东坡”。
南宋·王明清的笔记《挥麈后录》说:【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东坡先生好笔墨,亦喜好笔墨之人,高俅“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草札颇工”,能写出一手好字,自然会受到东坡先生的赏识,东坡将其收纳在麾下也是正常的,再说东坡本人交友不择人品,但有文采,必然赏识,曾有人劝告东坡慎重择友,东坡不以为然。
高俅跟随苏轼,不知为何,苏轼把他荐给曾布,即曾文肃,但曾布家的奴仆太多,没有接受,苏轼又把他荐给王晋卿。
王晋卿者,名王诜,乃大宋开国大将王全斌之后,宋英宗之驸马,匹配蜀国公主,是哲宗和徽宗之姑父。英宗死后,神宗即位,神宗死后,神宗有十一子,第四子哲宗即位,哲宗死后,哲宗无子,神宗第九子端王即位,即徽宗。苏轼与王诜在英宗时已认识,且交往密切。
一日,端王上朝,路遇王诜,端王乃向王诜借梳子梳理鬓角,遂对此梳子十分喜欢。下朝后,王诜派高俅送此梳子到端王府,时端王正在踢球,高俅技痒,秀了几下脚法,端王深为赞赏,遂留高俅于府。后来端王即位,曾布、高俅等亦有帮助之功,徽宗以曾布为相,王诜为节度。
徽宗欲抬举高俅,但苦于高俅无有功勋,也不是班科出身。按大宋律例,非有边功者不得为三衙,三衙者,乃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掌管统兵之权。遂命高俅到西北边疆从戎,为边帅刘仲武之部下,又四、五年,升客省使,后又升为横班使臣,后又升都指挥使,后又升都虞侯。大观二年,升步军副都指挥使,进入三衙之列。政和元年四月,升马军副都指挥使,同年八月,升殿前副都指挥使。高俅十来年飞黄腾达,非其边功卓著,实乃皇恩浩荡之故也。政和七年,加官为太尉。宣和四年,拜为开府仪同三司,位列使相,并统领朝廷八十万禁军。徽宗赞之曰:【高太尉智敏而行完,才宏而量博;弧矢之威天下,妙臻百中之能,诗礼之帅中军,雅著异闻之善。】
高俅本不是将才,如何统领禁军?但只败坏军政,无所作为。靖康之难时,京师禁军不堪一击,金兵势如破竹,摧枯拉朽一般打破开封,俘虏徽钦二帝。虽然主责在于二帝及奸臣,但高俅之责仍然不得推卸,难逃后人清议。
与北宋六贼相比,高俅并未和蔡京、童贯等人狼狈为奸,陷害忠良,也未贪图功劳,联金灭辽。他虽握有兵权,但未挟军乱政,也未纵兵害民,他虽恶,但还未恶到十恶不赦的地步。
《水浒传》说他【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其实也不尽然,他知恩图报,对苏轼一门非常照顾,且将刘锜举荐给徽宗,后来成为抗金名将。
他和梁山也扯不上关系,宋江这等梁山小贼,区区三十六人,尚不足以惊动高太尉。
高俅死后,宋钦宗剥夺了他的官爵,没收了他的财产。靖康二年,金兵押送宋室大臣、家属北上,高俅一家也在押送之列,其有四子,三个死在押送途中,只有高尧明南逃归宋,出任知县。高尧明之后人,早已穷困潦倒,无以为生,乃将徽宗赐予高俅之书帖卖给岳飞之孙岳珂,赖以活命。此后,再无高俅后代之记载。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