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彦伟石家庄

实名认证

开卷有益 读万卷纸书,行万里心路!

30 关注
77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朝霞满天
75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大槐树 寻根祭祖
125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今天在富平
1138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4
昨天👀秦俑
126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尊敬的客户您好:
受全国部分城市及周边地市降雪天气影响,省内及周边城市部分高速路段出现不同程度封路及堵车,您的快件送达时间可能存在晚到,请您耐心等待。感谢您的理解及支持!
180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初六, 开(始)发(货)🤝
219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766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连载2
@金冰池:
老笔记本中的老年画
作者:金冰池

我喜欢过去精致的老笔记本,犹爱看里边精美的彩色插画,有美术、有摄影,五颜六色煞是好看,绘画作品繁花似锦、异彩纷呈,木刻版画、重彩年画或国画、油画、水粉画,风格迥异、争奇斗艳。既实用,又美观,一个小小笔记本,是当时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备物品。
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精神文化的娱乐载体比较匮乏,人们工作之余便习惯于写日记,以记录自己的工作思想来抒发情感,或互赠笔记本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就算是当时知识分子的高雅时尚了。
笔记本小巧可爱,携带方便,随时都可以书写,每当聚精会神的思考时,突然翻到漂亮的插画页,就会豁然开朗、心畅脾爽,醒目提神,启迪头脑。尤其是名画家的精美绘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过目不忘。这些漂亮妍美的书画作品,形式上是插在了笔记本中,而实际上是插在了人民群众的心里。
我最喜欢老笔记本中的老年画,这种情结是缘于小时侯的年俗,家家户户普遍过年都张帖年画,把家居布置的喜庆祥和、红火热烈,十足的年味,会让百姓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呈现出家家吉庆有余、吉祥如意,处处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快乐气氛。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万物轮回、时过境迁。那些承载着亲切温暖的时代气息和早已尘封过时的重彩年画,至今仍萦绕脑际挥之不去。
美好的年华颇令人怀恋,美丽的事物犹令人追忆。至今我还依稀记得一些年画的作者,有杭稚英、谢之光、金梅生、金雪尘、李慕白、忻礼良等,他们都是大师级的月份牌年画画家,高超奇特的擦笔画法,堪称独创绝活,描绘的靓女俊男,娇艳多姿,鲜活传神,折射出中国人民美好安逸的幸福生活。
建国后随着社会政治风气的转换,年画內容也为之面貌一新,紧紧围绕吉祥太平、丰收富裕,工作学习、美满幸福的主旨而贯穿始终。姹紫嫣红的重彩年画,源源不断的流入了千家万户,五彩缤纷的吉祥吉庆,给百姓送来了祝愿祝福,使人民群众得到了精神文化的巨大满足。
近年来,帖年画的习俗已渐行渐远,年画的收藏价值却越来越高,收藏年画的群体也是不断壮大。其势头如火如荼,其交易火热火爆,目前的价格尚能接受,而民国“三剑客”的月份牌年画,却是极其昂贵,存世真品不多,赝品不少,以趋小众收藏,多数藏友只能望月份牌兴叹,已是可望而不可及也。
我虽然非常喜欢,却经济条件有限,只好把这种殷殷情怀,寄托于老笔记本的插画中,来汲取艺术的营养,来弥补精神的饥渴。曹操是望梅止渴,我是望画垂涎,异曲同工,唯欲使精神境界得到满足耳。
在我的笔记本藏品中,凡有年画插页的,我都视为宝贝,而悉心呵护、敝帚自珍。艺术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间,凡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事物,就一定具有深厚的艺术生命力,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就是传承不息的重要源泉。

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六日于红楼真梦斋。
...展开全文
2022-12-06
1 6 81
229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
已解×,待出发!
354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您的“宝物”已启程!
一帆风顺啊!
307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因为疫情,暂时封控,静待发货!
406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市场经济,不看就卖。
@吞烟狻猊:
#收书人的苦与乐#
收书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全部,过年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期盼。因为过年没处找货源,即便是存书无限,还是期待每一天都收获新书出现。收书是一种学问,你觉得有些书是垃圾书不敢要,有些人就敢要,人家还能卖了,这就是每个收书者,对于书的经营理念不同,有些人经营书是大货中价快走,小货底价量走。要多了还赠之,收书要时刻洞察市场,时刻看懂顾客的心理变化,收书不可被顾客牵着走,收书要时刻掌握住书价,和出价走时走势,大货不可永抗,小货易可永负一百本书,花二百元钱,五本卖了四百五,省下的普通货,我就不太再意卖多少钱了,人生易可糊涂易可精明,书价到了不卖,错失买主,再想找下一个,那你只有后悔,书有千万种,买家一两人,这就是现实卖书的写照,有些人卖书只所以最后卖成烂纸也走不了,就是因为把生意,做成了省衣,最后又五角钱一斤卖给了废品收购站。这样的例子太多,书卖了是商品,卖不了是废品,你心里想的也许和你最后得到的结果真的不一定一样。
2022-02-03
1 11 39
237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转发动态
@聆乐艺术品:
#附郭沫若签名,毛泽东选集第一版#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

新华社北京8月10日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学习毛泽东思想、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迫切需要,1951年10月12日,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主持编辑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正式向全国发行。

毛泽东对《毛泽东选集》的出版非常重视,他自始至终参与了《毛选》第一卷的编辑工作,参加选稿和确定篇目,对大部分文章进行精心修改和校订,并为一部分文章写了题解和注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发行后,各地群众踊跃购买,第一次印行即达106.6万册。随后,1952年4月、1953年4月、1960年9月,《毛泽东选集》第二、三、四卷相继出版发行。《毛泽东选集》先后被译成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和几十种外文版本,在全国和世界广泛流传。
《郭沫若》签名 ——毛泽东选集(第一版)
¥8500.00 九五品
2022-01-21
1 评论 25
249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转发动态
@晴耕雨读堂:
#读书偶得#
【钩沉】“江湖”再无米格

文章来源:央视军事2022-01-21

它叱咤天际80余年,曾是苏联战斗机的代名词,一度是美军飞行员的噩梦……

它就是米格战斗机!

然而就在2021年年末,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正式批准了米格并入苏霍伊的有关事宜。这意味着,从此“江湖”再无米格。

今天一起来回顾米格设计局的辉煌过往和衰落历程。

“米格”这个名字
从友情和热血开始

1938年,一位才华横溢的苏联飞机设计师米哈伊尔·格列维奇进入了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工作,在那里,他与另一位飞机设计师阿尔乔姆·米高扬一见如故。

图二:格列维奇(左)米高扬(右)

1939年,斯大林任命米高扬来领导一家新的试验性飞机设计局,米高扬同意了,但要求调格列维奇来做他的助手。在米高扬的坚持下,新的飞机设计局以两人名字,命名为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这就是米格设计局的由来。

崛起!一战成名!
米格-15超越美国战机

1939年,米格设计局拿出了他们的第一件设计作品米格-1战斗机。(图三)

然而,米格-1和它的改进型米格-3虽然有着优秀的高空高速性能,但飞行稳定性不佳,低空性能非常糟糕,还存在诸多设计缺陷。这使得二战期间,米格设计局的名气远不如苏联的拉沃契金设计局和雅克夫列夫设计局。

真正让米格设计局从一众苏联飞机设计局中脱颖而出的是米格-15战斗机,于1949年投入服役。(图四)

在抗美援朝作战中,采用后掠翼设计的米格-15对美国仍采用平直翼的F-80、F-84等战斗机发起致命打击,对战F-86也是毫不逊色。

苏联飞行员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利用米格-15垂直机动性好、火力猛烈的特点,常在高空设伏,发现美机编队后便俯冲而下,发起攻击,给不可一世的美国空军以沉重打击。以至于美国飞行员恐惧地将米格-15经常出没的清川江至鸭绿江一带,称为“米格走廊”。

米格战机的巅峰时刻
冲击超音速、突破热障

在米格-15和米格-17的基础上,米格设计局开始向超音速发起冲击。

1953年,世界上第一款量产型超音速战斗机米格-19首飞成功。但是米格设计局对此并不满足,很快推出了能飞到2倍音速、升限超过2万米的米格-21。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米格-21诞生出难以计数的衍生型号,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的喷气式战斗机,直到今天仍在许多国家服役。

随后,米格设计局又向热障发起冲击。1964年首飞的米格-25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能飞到3马赫、3万米高空的量产型飞机。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机体是米格-25克服热障的原因之一,但当时西方国家对此并不知晓,以为苏联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钛合金加工技术而大为震惊。(图五)

米格-23是米高扬主持设计的最后一架战斗机。它的可变后掠翼设计使得战机在获得强大的高空高速性能的同时,又有效兼顾了低空和起降性能。它还配备了功率更强大的雷达和R-23中距空空导弹,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图六)

高山流水觅知音
米格之名永不变

1964年,格列维奇退休,按照苏联惯例,米格设计局应改名为米高扬设计局,新研发的战机也将改名为米高扬战斗机。但是米高扬却说:“米哈伊尔尽管离开了这里,但我们的飞机现在叫米格,将来也永远叫米格”。于是,米格战机的前缀从未有过改变。

1970年,米高扬逝世,享年65岁;而他的挚友格列维奇则在1976年与世长辞。

从繁荣走向没落
不受待见的米格-29

上世纪70年代,米格-23逐渐成为苏联的主力战斗机。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航空技术出现了一些突破性发展,以F-14、F-15、F-16等为代表的西方战斗机陆续服役,使原本以F-4“鬼怪”等第二代战斗机为假想敌的米格-23战斗机陷入“一出生就落后”的尴尬局面。

在压力之下,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力学研究院拿出了翼身融合的升力体布局方案。苏-27战斗机和米格-29战斗机都采用了这种气动布局,但是由于定位不同,这两种外形相似的战斗机迎来了迥异的命运。

米格-29作为前线战斗机,要求能在野战机场起降、能够快速出动夺取前线制空权、便于大规模生产。因此米格-29没有采用先进的电传飞控技术和静不稳定设计,发动机推力大但油耗高,机载电子设备也较为简单。(图八)

在当时的苏联作战体系下,这些并不是问题。然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米格-29较小的航程、载弹量和落后的航电设备使其在军售市场上难以和苏-27系列竞争。再加上几次局部战争中的糟糕表现,米格-29的销量远远不如苏-27系列。

同样随着苏联解体而夭折的,还有米格-1.44战斗机。这款曾被米格设计局寄予厚望的下一代战机,仅制造了一架验证机,便销声匿迹了(图九)。

2021年12月,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宣布启动米格和苏霍伊的合并事宜,为米格设计局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从创建到崛起,从巅峰到没落,历史改写,辉煌不再。对此,我们只能说一句:再见,米格!
...展开全文
汉英.英汉军事大辞典
¥120.00 九品
2022-01-21
1 评论 31
235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转发动态
疫情封锁期间,英国图书行业反而迎来了一定的机遇
2021-12-20
1 评论 40
138人阅读
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