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菓

实名认证

困难不悲观,挑战不投降,投降只会被人蹂躏,敢于亮剑、提刀跨马向前冲!

83 关注
822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我的选书标准# 我喜欢选有插图的书读,说不上是标准,更多的是个人喜好。
我在自有大仓库选书读,一般就两种情况最典型,一是找能立马解决问题的书,如带图片烧菜的书,或繁简字体对照的书等。二是闲时随意读的书,如电影杂志、林清玄散文、红楼梦等。也会读海量藏的老报纸上的文章内容,都是随手拿的,这个都算不上是读′书′。
说起来惭愧,藏书是很多,真正读完的书实在不多,有些三心二意,在这里谈自己的″选书标准″,着实让书友们笑话了。
我喜欢选有插图的书读,倒也不是自己的文化水平太低,只是总感觉,读纯文字的书很累,有一望无际之感,眼睛受不了,读着读着脑子也不太好使了。哈。如有插图的话,文字读起来就有了画面感,再枯燥的文字也有′故事性′。就算是读粗枝大叶一点,也无妨,因为图片辅助了记忆。至少过段时间,也能回忆起章节内容或论点或那种意境。
回想,这个喜好,可能也跟儿时,大字不识几个,但我喜欢看连环画--那种街边的书摊,一分钱一本借着看的有关。现在再看连环画,只是感觉文字太少,都不出详情细节,不过瘾了,更喜欢读带插图的原著。
自己的′选书标准′,都是根据喜好来的,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某段时间里读书的目的不同,标准自然也就变化了。但我更喜欢读带插图的书。
...展开全文
372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3
#老后藏书归何处# 看到这个话题,我思考了一整天,似乎很难有最佳方案之类的。那么,我就假设自己老了,想处理家里的一千册藏书说起:
处理藏书需要个前提,我希望自己家的小辈子女也能一起参与。
我想,任何事物都是有二八定律,我的藏书也一样。这一千册书,大概八百册是普通书,或者对我来说价值不是太大的书。
这些书,或者卖给书商,或者当垃圾卖,或者捐图书馆,或摆摊、挂网上卖,这些,我就交给自己子女(小辈)去处理了,卖钱捐赠自留怎么处理都行。
余下大约两百册,是对我来说珍贵、重要、喜爱的书,怎样处理呢?我把它们大概分为三大类,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类,家族谱写到我这个人,能用上的书。这类书,与我人生大转折、履历经历等有紧密联系的,能讲出我的故事的书或报纸。这些实物书上,或留有我的笔记,或上面发表过文章的,以有我签名印章等为佳。我就叫上全家族老少亲戚,搞一个小仪式,郑重地把这些书交给小辈子女留存。
第二类,古籍善本珍本孤本。这类属′硬通货′随着时间流逝,保值增值。问子女,愿不愿意收藏保存。如不要,就捐图书馆,优先我们国家一些不发达地区中小学图书馆,这里或许更需要它们,对他们来说,书更有价值。
第三类,自己在书上写过笔记的书,或者珍贵、重要的书。这类书,由我亲自处置。优先赠送专业对口的学生,然后是子女、亲朋好友,喜欢都可以赠送。剩余下的,或售给书商。
老后,藏书第一要紧:二八分;轻八重二。优先归子女收藏,其次赠需要的学生,然后归图书馆,售爱书之人(或书商)。既然是藏书,每一本书籍或多或少投注了我的情感,尽量不会让它们变成废纸浆。
话题虽有一些沉重,但写完这些,我似乎释然了。
...展开全文
2万人阅读
69人点赞
收藏 1 13 69
#如何布置书房# 唐《敦煌变文章·伍子胥变文》有段文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比管仲乐毅之贤,抱膝危坐,笑傲风月,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我感觉,哈,布置书房摆放书架就按这个来么:
书架最最上层顶上,摆天文类书;最最下层格,放地理类书;最中间格层,适合收纳人文小说故事类书。书架中上部放哲学思思辨类;中下放科学生活类书籍。书架左右空间,可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摆放就行。
书房最好有窗户,一是利于藏书通风。二是创造阅读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意,抱膝危坐、笑傲风月之境。三是有白天有明亮的自然光的话,阅读不伤眼,不伤神。书房、书架,不需要太豪华,定位成“帷幄“”茅庐”,一桌几椅,简洁简单、干净整齐就行……
书友,您这么看呢?
547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读书要不要做笔记# 读书做笔记,我感觉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因为一本好书,只有认真地读了,手脑心有了同频互动协作,有了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读出“味”来,才能体现出读书这一脑力活动的价值,才对得起自己所花费的时间。
但我读书,笔记绝大部分是不记在书本上的。实在要记,也是选用铅笔浅浅写下最少的字。
一是,自己的字写着写着就变潦草了,怕影响再次阅读时的心情,哈;
二是,我读的书,大部分是自有仓的书,是万万不能在上面写字的。实物实拍、如实描述,是我们店的诚信之本,售原汁原味的旧书,也是书友选购旧书的乐趣之一所在;
三是,俗话说白纸黑字么,直接在书上写笔记,对我来说,有结论之意,书没读懂读通,精华没掌握吸取,下什么结论呀。
我读纸质书,纸张基本是保持干干净净的,但读书过程中,大部分是把笔记语音转文字,存在手机“笔记”APP里的,以后翻看、拷贝黏贴、添加删除也方便。
哈,读书,记笔记更多的是辅助,“书”只要能读进去,笔记形式完全可以多样化的,不记笔记直接记于“心”更佳。
不知道读者您,读书时要不要做笔记呢?欢迎留言探讨
...展开全文
1.9万人阅读
6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60
《归国》手抄本寻源
#手抄本之美#
2.3万人阅读
5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50
#趣谈购书印章# 系列之五: 官方印章的全新形式一一电子印章,真能替代传统实物官印吗?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种全新的印章出现了,它就是电子印章。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传统办公模式逐渐向信息化办公模式转变,纸质文书的流转形式,也随之向电子文书的流转形式转变。为能够在确保电子文书有效性的同时,也使得电子文书能与传统纸质文书具有相同的公文视觉效果,从而提出了“电子印章”的概念。

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之后,电子印章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与应用,有了较快的发展。“电子印章”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公章的认知,它管理方便、使用安全,具备与传统实物公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电子印章技术,以先进的数字技术,模拟传统实物印章,其管理、使用方式符合实物印章的习惯和体验,其加盖的电子文件具有与实物印章加盖的纸张文件相同的外观、相同的有效性和相似的使用方式。

电子印章在公信体系中还不是必须,还有很长路要走,需历经辛苦和付出代价,是否必要,值得探讨。

下面列出有利因素:
1,电子印章克服了传统实物印章的许多缺陷,安全性有了更好的保障。
2,电子印章符合传统习惯,在传统办公行文模式向信息化办公行文模式过渡阶段,使得电子签名可视化,对电子签名的推广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3,方便异地盖章,节约了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

不利因素:
1,中国的《电子签名法》颁布以后,为保证电子文书真实性,采用电子签名技术已很充分,电子印章是基于电子签名技术,优点几手相同,随着电子签名广泛使用接受,电子印章的生命力值得怀疑。
2,电子印章目的最终只是解决可视化问题。但涉及政策法规、标准化、安全和直接经济投入等许多问题,巨大代价只为满足一个视觉效果,质疑其必要性与合理性。
3,使用电子印章,使得文书真实性、安全保障等变得非常复杂,技术的弱点、漏洞、管理等安全风险问题,需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消耗!?
4,如何防止电子印章被非法复制利用问题。研究关键技术对抗犯罪技术等等。

显而易见,电子印章不但带来了现实的、没必要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还成了一个多余的包袱。
...展开全文
1.3万人阅读
4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1
#趣谈购书印章# 系列之四: 中国古代官印的历史及印章文化

在我国,印章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说,自从有了文字以后,便有了印章。虽然它们并不可能同时出现,但两者出现的时间应该不会相隔太远。

印章最初是作为一种政治权力的象征,只有官方才能使用。那个时候,朝廷任免官吏,地方官府发布公文,官府之间公文往来,都要加盖印章。随后,印章由官方逐步推广到民间,最先的时候是文人士大夫们把它作为一种身份凭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更好地区分官方印章和私人印章,就规定皇帝专用的印章叫“玺”,一般官方和私人用的印章只能叫“印”。

到了汉代以后,又把将军们用的印单独分离出来,并把其称为“章”。从这时候起,人们就把官方和私人用的统称为“印”,武官们用的统称为“章”。“印章”一词就是这样来的。

到了宋朝时,有人开始在自己收藏或创作的书画上加盖自己的印章,一方面是用来表明这是自己的作品,另一方面当然是用来证明这是属于自己的藏品。因为这类印章只用在书画上,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印章称为“图章”。

印章最初的功能,和我们近代在使用的火漆印很相像。在纸张没有发明之前,只能把字写在竹简上。官府之间的公文往来,为了不泄密,就用绳子把竹简捆扎起来,同时在绳子打结的地方凿一个方形的槽,在槽内填入带有粘性的泥丸,最后把印章捺在泥丸上。待泥丸干燥后,成为坚硬的土块,叫做封泥。后来纸张和绢帛逐渐取代了竹简木片,印章开始印在绢帛和纸上了。

古代印章制作的主要方法,有雕琢、浇铸和陶土烧制三种。制作印章的材料有金、银、铜、铁、玉、石、骨、木、瓷、玻璃、水晶等。

印章上所使用的字体,也随着汉字的发展演变而不断变化,有篆书、隶书、楷书、宋书等。

印章的尺寸也是非常丰富的。战国时期的印章中有一厘米见方的,甚至有比黄豆粒还要小的。东晋的印章比较大,有一颗道教徒雕刻符咒的印章,在四寸见方的枣木上,刻了一百二十个字。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更大的木印,木印长一尺二寸,宽二寸五分,简直就是一块相当大的木板雕刻。

由于印章的大小和材质不同,所以它们的重量也不一样。战国的一种特殊的印章只有几克重,而故宫博物馆珍宝馆陈列的三方清代金印,每方却重四十多斤,二者之间差距巨大。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自2005年4月1日《电子签名法》正式实施,官方印章,出现了的全新形式——电子印章。它的出现,完全打破了人们对传统公章的认知。这里不展开讲了,如读者书友们有兴趣一听,我或在系列五中略谈。

(本篇非原创,由智菓搜集整理,作为科普小知识,供书友读者参阅。)
...展开全文
9419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7
#趣谈购书印章# 系列之三,为什么现代中国官印变成圆形的了?

既然方形官印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为什么到了现代,又变成了圆形的呢?

这当然是因为新中国的成立。

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枚圆形官印,就是1931年制作并启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这枚印章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由于这枚印章需要将镰刀、锤子及其它图案加入,并且要置于印章正中央,因此,必须打破中国官印只有文字没有图案的传统。如果不采用圆形,而继续采用方形的话,就没有办法做到对称与美观。所以只有抛弃传统的方形,而采用西方的圆形。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当时的国印仍然还是方形的。不过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在很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向当时的“老大哥’苏联进行学习。

1955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国家机关印章的规定》,规定国家机关公章改为圆形,省部级以上公章中央为国徽,其余机关公章中央为五角星,并且规定了各级印章的尺寸。至此,中国的官印完全的由方形转变为圆形,从那时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在中国,只有在一个地方还能看到仅存的正方形官方印章,那就是印在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了。不信,你可以拿出来看看哈!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种全新的官方印章出现了,它就是电子印章,这里暂不展开说了。
...展开全文
1.1万人阅读
44人点赞
收藏 2 2 44
#趣谈购书印章# 为什么我国古代官印是方的,而现代官印是圆的? 系列之二: 西方的官印是圆形的

西方官印的出现,要比中国晚得多,直到中世纪前,才出现了官印。与中国传统官印不同的是,西方的官印并不是方形的,而是圆形的。

从19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工商业的发展,传统的火漆封印和印章戒指不再适合日常需要,于是出现了用金属或橡胶制作的带柄圆形图章,蘸取墨水后盖在文件上。

由于西方国家官印除文字外,通常还包含徽记,印章布局以徽记为中心,文字分上下两排从左至右环绕徽记,故其印章多为圆形。

西方印章的圆形布局结构,影响了今日世界大多数国家。

在系列之三,会讲到: 为什么到了现代,中国官方的印章变成圆形的了?是否是直接受到西方官印的影响呢?
...展开全文
5304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1 2 33
#趣谈购书印章# 为什么我国古代官印是方的,而现代官印是圆的? 系列之一: 中国古代官印为什么是方形的呢?

对于喜欢美术的我,对印章并不陌生,在看到这个问题之前,我真的没有意识到还有这种区别,随后激发了我刨根问底的兴趣。

在中国,自从印章被官方正式使用以来,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采用西方的圆形公章为止,几千年以来,官印都是方形的。为什么会如此呢?

一、与民间大量的私人印章区别开来。印章并不是官方独享的,民间私人拥有大量的印章。私人印章中有一部分是方形的。除此而外,在私人印章中还存在大量的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不规则形状的印章。为了与这些印章区别开来,就把官方的印章统一规定为方形的。

二、这是由汉字的结构决定的。对汉字而言,不论其笔画多少,也不管采用什么文字书写方式把它们刻入印章,比如篆书、隶书、楷书、宋书等,最终这些汉字整体形状都呈方块状。因此在雕刻印章的时候,为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对称之美,所以便把印章制成了方形。

三、把印章制作成方形,除了上面两个原因之外,可能还与印章之初的制作技术有关。印章的制作使用,几千年前就出现了。在远古时候,人们制作器物时都是纯手工打造,因此很难将一个不规则的物体打磨成像我们现在的圆形印章那样圆润的形状,而且圆形也不好用刀篆刻。而方形印章,不管是制作的容易程度和篆刻文字时的方便程度上,都要优于其他形状的印章。

所以我们先祖开始时的印章就是以方形为主。后来就一直沿用下来。从秦代一直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了。
...展开全文
4.9万人阅读
75人点赞
收藏 1 13 75
#自己装帧一本书# ~从起草、绘画、染色,设计、排版,选纸选材、快印,裁纸、装订,封面激光雕刻,粘帖合成,自己全流程装帧一本书。

这本"书″,我是手工制作的样书,更多的是形式上的"书"。主要内容是:《泰伯三让天下》,图文并茂式的故事连环画(十多页局部),虽没全部画完,但作为样稿,这些画幅已足够了,因为后续的版面、节奏、风格、形式是与前面一致的。

在这里,略过内容、重点介绍下这册″书″的形式,或叫书的外观,与大家分享,制作的趣味、探索、思想 :

封面封底,各选用一块光滑平整的竹板,加激光雕刻凹凸图案,想法是,中国古代秦汉时的-竹简,演化而来,拿在手里,有一定的厚重感,适当″压手″,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对″书″的一种尊与敬。

封面的四个主体文字,我是从无锡本地最早的官方文体--《至正》中精选出来的,与封图案:泰伯让天下的故事相呼应。

书脊,是的是粗麻袋布,与封竹板,表面光滑形成对比,在颜色上又形成了统一。

那么,封竹板、泰伯让天下的画图、《至正》字体、麻布书脊,和谐中有对比,体现出一种厚重感、历史感了,这些正是我要明确传递表达的信息。朋友说或叫作味道。🤭

至于说内页,样纸是采用的80克白牛皮纸,不是纯白色的,带点轻微的白灰,不反光、不刺眼,挺度手感较好,也比较吃墨,比普通双胶纸,成本要高些的。

内页装订,采用常用的,16张对折一组的锁线装订,无特别之处。

这本形式上的″书″,是我从″想″,到″专一构思″,到试着″动手″,到实物″成书″的过程,中间不以内容为限制(跳过了内容的完整),是种自我的突破尝试与创新!人生也是一样的,就算失败了又何妨,也许惊喜,就在执着时的不经意间!

智菓原创码字,转载注明出处,谢谢!
...展开全文
7031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9 43
#你还在记日记么?# 昨晚我画的三把扇子,孩子带学校去了,反馈: 老师非常高兴、喜欢很……。好么,孩子今晚邀请我画:“战斗名族”的仙女达莎·塔兰,与一个小白脸(跟我说了名字,我记不住,想半天叫不上名字),哈。说送给同学,是她们最喜欢的人物,同窗珍贵,友谊无价……难度从昨天的一级飓升到八级了。

悄悄的说: 图第二张是刚上手时,画坏的🤭(仙女么,五官是黄金分割比例: 多一分嫌长,少一分嫌短),被我折起来了。第一`三张图,是在总结(2)画坏那张基础上再画的,也就这水平了。

再说下面几张图,我说不上名字的小伙,要个老命了,现在孩子们审美怎都这样的?!无从画起,只能重点画一只眼与遮眼头发。拿到的照片应是网上的小照,放大糊的很,那就半想像着画了。画着画着,脑子里不自觉的胡思乱想“戏子误国”“小白脸”“娘娘腔”……不行了不行了,跟不上时代了🤭

同窗、友谊!在我心中是无比珍贵。一晚上,两张半画,孩子有邀请,力所能及而已……
...展开全文
2282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5
#你还在记日记么?# 毕业季,孩子感谢师恩,买了几把空白扇子,向我发“邀请订制小礼物”。哈,我刚好晚上有闲,动脑筋花了一个晚上,先画个三幅,与当下时节有关的小画。水彩,加水粉,随想随画、点到为止,也不知画的好不好!反正,孩子很是满意,她还把扇子,一个个的套个透明袋,装在一个盒子里,说明天带学校去了……

借此机会,想说,工作再忙再累,生活再怎么平淡,停下来小憩,“美”与“爱”就在你我身边。
3764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6
#油印本中的历史# 闲聊大学油印本:
我收藏有近百本各大学院校的油印本(教材)。收藏这些油印本,似乎是在自然而然中积累的,想来,可能是受我小姨的影响,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她刻苦学习那些“深奥”的大学油印教材与试卷,从代课老师,到中学化学老师,从教研组长、教导主任至校长……不经意间,油印本,成了人生转折的象征印象了。

物以稀为贵,大学油印本,以出版教材的油印初本,或由著名教授编写等,收藏价值高。

如下图展示的一册油印本:《图书馆-情报学引论》,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主任、副教授宓浩编著于1984年。宓浩提出″知识交流论″,丰富了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说。从1981年起,其致力于将《图书馆学基础》与《情报学概论》综合为《图书情报引论》,而我藏的这本油印本,正是其多年研究成果代表作品,现已无处可觅。

大学的油印本,基本都按需而印,够本校一个班或一个年级同学使用数量就行,一般不会多印,而留存下来的极少或已消失了。

油印本,成熟于七、八十年代,这个时期硬笔书写技巧,硬笔字体欣赏能力、油墨这三者都已经成熟。

大学油印本,顶盛于七十年代后期,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期间,大学教材奇缺,许多大学院校老师、教授,自己动手编写,或手刻钢版,或铅字机打腊纸,或翻印正式教材--绝大多数以便捷的油印本的形式呈现。大学油印本,一直与正式出版的铅印教材并存着。随着许多油印本(正式教材的油印初本收藏价值高)陆陆续续被正式出版,印刷教材的足量与丰富,八十年代后期,又随着日本打印机的传入、普及,大学油印本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

尘封多年的油印本一角,整理后,多多交流分享!
...展开全文
1.1万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3
#为MU5735祈祷# 坠机消息对于疫情下人们的心情,无疑是雪上加霜!祈祷生命奇迹的发生!……
830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