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印本中的历史#

小编看到有书友分享了一些过去的油印本,没有花里胡哨的设计,朴朴素素,实实在在。 你还留有过去的油印本吗?
103.9万浏览 153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9/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油印本中的历史# 时代的眼泪:油印试卷
估计现在的孩子都没见过图一的东西,包括已经长大成人的某些大孩子。我们上学时,出卷子都靠油印,每个老师都有这么一套工具,包括油印纸,钢板,专用的带尖儿的笔(那个具体叫什么名字就不记得了),往上刷墨,然后用滚子从上到下滚一下,就能出来一张试卷。给学生做的时候,经常弄的满手黑。那时候每个学校都有文印室,数量多时,有专门的机器,一张一张的飞出来,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就不知道了。
有时候老师会“抓壮丁”,让某些学生去帮着印试卷。那些学生“被抓”回来居然挺高兴的。
不知道油印试卷是什么时候尘封的,七零八零应该见过,九零后就不清楚了,反正现在是看不见了。
1.4万人阅读
5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53
#油印本中的历史# 最近收到五六七八时期中日友好纸品历史资料,没想到在五六七那特殊时期还进行各种各样交流展览!!这些网上都能查询到,可不是捏造的呦!只展示是历史资料,不探讨各种各样信息!
87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油印本中的历史# “油印本也是一种版本”,这是已故文史掌故作家郑逸梅老人生前说的话 ,他不仅这么说 , 也身体力行地收藏 “油印版”图书 。油印本虽小众,但感兴趣收藏的书友也不少,这册李根源《叠翁行踪录》一出现,我在一番争夺后,据为己有,甚是欣喜。
是书为1975年滇云曲石精庐印版,出自李根源五子李.希.泌校字,孙婿宋善生刻印,版面极精,孔网查询记录十五年前出现过一册,此为第二次,属油印本珍本。
李根源,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云南腾冲人。生于云南腾越,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
民国十二年后,李根源离职居于苏州,专心于史籍和金石的购藏,收书多留心地方文献,尤嗜好金石,从政从军之余,“唯以搜罗古籍珍本金石碑文为乐”,曾到江南搜集碑刻356种,为此写有《吴郡西山访古记》。在重修《云南省志》之时,他分纂金石卷,仿缪荃孙《艺风堂金石文字目》之例,编纂《云南金石目略初稿》4卷,章炳麟题字,民国二十四年由李.希.泌校印。李根源家有藏书楼“曲石精庐”、“柱笏楼”,编有《曲石精庐藏书目录》3卷,未刊刻。全国解放后,将家藏图书数万册,碑志近百方,悉数捐给国家。子李.希.泌,任职于北京图书馆,编著有《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著有《迭翁行踪录》、《曲石文录》、《曲石诗录》、《镇扬游记》、《雪生年录》等20余种。
4997人阅读
5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52
160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175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油印本中的历史# 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民众冲进监狱,抓住了恶贯满盈的监狱长,想要先审判再定罪。没想到其中有一人大喊,应该直接把他处死。这句话瞬间激起了民众,他们直接将监狱长打死,然后还冲到大街上,杀害了很多其他无辜群众。

勒庞刚开始不明白,为什么一向温和的巴黎群众会如此恐怖,后来研究完大众心理学之后才懂得,这就是群众的传染性。

当你是一个独立个体时,不会容易被外界影响,但一旦融入集体,各种情绪扑面而来,瞬间就会传染到你。
群众顺从的冲动可以是慷慨的或残忍的、英勇的或懦弱的,但冲动总是势不可当,以至于个人利益乃至对生命的保全都难以占上风。刺激因素多种多样,群众又总是顺从,所以群众也极为多变。群众里的一切情感和行为都有传染性,其强度之烈足以使个人乐意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是与个人天性背道而驰的倾向。如果不是因为成为群众的一员,人很难具有这样的倾向。
...展开全文
189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油印本中的历史# 无意之中收藏了这些当年的内部学习材料,不敢也不能上架,只能继续压箱底。其实对这段历史并不是很了解,看来只能自己把这些接段性历史课好好的补学一下。
226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油印本中的历史# 波浪终会归于平静,喧嚣也会止于安宁,一切都在运转,有始有终,无限循环
191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油印本中的历史# 今年录取“火爆”的三类专业,大量高分考生闭眼冲,网友呼吁理性
大家好!一大批连环画拍品今晚结拍,包括红楼梦一套,铁道游击队一套等欢迎大家前来抢拍,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 !
211024年高考本科阶段的录取工作已经基本结束,绝大多数考生收到了期待已久的录取通知书。今年的录取情况令人瞩目,不仅因为考生们的成绩,更因为他们在志愿填报上的大胆选择。大量高分考生放弃了985、211等名校,转而选择一些“冷门”院校的热门专业。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网友们纷纷呼吁考生们理性报考,不要盲目跟风。毕竟,“火爆”的专业也未必适合所有人。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和上海海关学院成为今年录取中的黑马。这两所学校虽然并非985、211院校,但其录取分数线却超出了不少传统名校。许多考生手握600多分,直接选择这些院校。为何这两所学校如此“火爆”?原因不外乎其毕业生在公务员考试中的录取优势。据数据显示,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大多进入了政府机关单位,考公成功率高达八九成。这样的就业前景无疑吸引了大量考生,尽管这些学校在传统观念中并不显赫,但其“体制内”优势显然更具吸引力。

警校公安类专业的火爆同样超乎想象。近几年,这些专业的录取分数逐年攀升,今年更是出现了惊人的高分录取案例。例如,浙江一名672分的考生放弃了浙江大学,选择了浙江警察学院。这一选择背后的逻辑显而易见:相比于选择就业前景未知的专业,考生更倾向于选择毕业后有高入编概率的警校公安类专业。尽管这些院校在合并之前多为二本,但高就业率和稳定的编制成为考生心中的“黄金选择”。

定向就业专业如定向农学生、定向医学生、定向师范生等也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这些专业在提前批次录取中就已经展现出“火爆”态势。以浙江丽水学院为例,这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定向招生录取分数达到了历史新高661分。定向委培生的吸引力在于毕业后即有编制,这比起所谓的985、211光环更具实际价值。考生们宁愿选择这条“稳妥”的路,确保未来有一个稳定的就业前景。

热门专业是否会一直热门?曾经风光无限的土木工程,如今却成了冷门。热门和冷门的变化让人意识到,四年的大学生活能否带来理想的就业结果,远非眼下的录取分数能决定的。追求稳定的编制和高就业率固然重要,但考生和家长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盲目跟风并不明智。

高分考生今年选择非传统名校的热门专业,主要是为了追求稳定的编制和高就业率。四年后的就业市场充满变数,今天的热门专业未来未必依然热门。考生和家长们在填报志愿时应当理性对待,不要被眼前的热门所迷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考虑长远发展,才是明智之举。毕竟,未来的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才是考生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重点。
...展开全文
1251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1 评论 20
#油印本中的历史# 徐德秀同志的报告。历史上曾有两次油印高峰,一是战争年代,二是“文革”时期。进入新时代,告别了铅字,更告别了油印。一百年的油印史与石印、铅印并列同等的地位。留下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印刷界、学术界尚对油印本不够重视,而民间也日趋流失殆尽。有志之士曾呼吁保护“油印书”,若干年必成善本,不能不说是一卓见。近日淘到一本1968年油印的《徐德秀同志的报告》,徐德秀,何须人也?首都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驻清华大学第二团副团长、首都工人国庆观礼代表第二连指导员、北京变压器厂工人、厂革委会常务委员。时间:1968年10月7日上午。他都讲了啥?工人住在中 南 海、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参加国宴、忆苦、清华大学形势大好、进清华、清华的一般情况、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清华的形势大好 越来越好、一切胜利都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225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油印本中的历史# 解放初期至六、七十年代,各高等教育院校油印出版教科书相当盛行,因纸张质量和油墨的质量对存放要求较高,装订也没有统一标准,脱页和散页相当严重,留存品相较好的较少。有很大一部分专业课本都是以后教材的初稿,所以油印书籍的收藏及保存也越来越受到藏书爱好者的重视。
252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
#油印本中的历史# 绿树浓荫春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苍青的湖光山色,惹人驻足春日当空学农的同学们一片繁忙
在劳作之余同学们创作了各式各样的小报用艺术之笔,绘出学农之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99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油印本中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早期,战后中国的经济重建取得了长足进步。此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层认为当前的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于是决定在1958年初开始“大跃进”。中国人民全力以赴计划在15年以内(或者更短)超过英国,同时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为达成这样的目标,钢材产量在当时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指标。很快,大量小型炼钢炉布满全国。在农村,大量的人民公社纷纷兴起。公社的生活完全集体化,包括大量集体食堂。
人们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147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油印本中的历史# 哲学有持久的吸引力,让人不会感到无聊,让人总有事情可干。因为在哲学中是没有终极答案的,你总是要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重新回答问题。哲学不像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知识,后者的更替速度越来越快,十几年前的文献你就不用关心了。不久前我跟一位工科教授说:你十年前的论文恐怕已经没人理睬了,而我27年前的博士论文现在还在重印呢。在人文科学里面,在哲学中,没有人说这个问题我已经彻底解决好了,哪怕解决好了,也还可以摸索不同的路径。哲学是高度有趣的、不可固化的、永无止境的知识。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有趣,让我们消除无聊,而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就是无聊。研究哲学的人仿佛什么都要关注,对什么事情都要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一点当然也会带来不利,人们会说哲学太飘、太空了,这是有可能的,事情总归是两面的。然而我认为仍旧好处居多,相比于哲学,其他的专业都显得比较局限和狭隘,不能形成整体的和全面的思考。而我们这个高度专业化的时代更需要哲学这种整全的思想方式。

痛苦和无聊是人的常态,通过艺术和哲学这样的创造性活动,我们便可以缓解这种痛苦。
302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