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惬意# 虽已入秋,还是夏的景致。海风带来的薄雾,在艳阳初跃的一刻便消弥在苏北大平原上。人们躲着秋老虎,远行的计划一推再推。
平原上,有动车时时穿过小站呼啸而前,那鸣笛仿佛是引诱,是嘲弄,笑话那些卧游的旅人。
乡村是静谧的,田野里生机盎然。今年秋季丰稔在望,这是庚子年中唯一值得安慰与庆幸的。
有鸟背着朝阳飞来,快门闪过,画面更似“落霞与孤鹜齐飞”,但,少的是苍凉,多的是希望。
#踏春好时节# 清明时节,苏南已现暮春象,许多花早就开败了,比如玉兰和桃李。连油菜花也开始收花了,景致已无法与苏北相比。
尽管只相差两三度,此时的苏北大平原,你若来了,美得眼累腿乏不愿离去,仿佛置身于画中一般,也唯有此时,才能真正理解那句“青春作伴好还乡”。
#踏春好时节# 二师傅常笑我菜,围棋水平只有23级,古琴也只会弹入门的两支小曲。
但,无妨。围棋,我有我爱的方式。我可以收藏到很多块精美的对弈人物瓷片,也可以收藏到远至宋元的围棋子。
古琴,我也有我爱的方式。虽然对老琴只能在博物馆隔着玻璃观望,但可以买几床自己中意的新琴,用余生将它们慢慢养老。
也可以淘各式各样包含古琴元素的物件,比如琴谱,瓷器,茗壶,木雕,书画,甚至墨块。
如果实在对经典大曲心向往之却手力不逮,那也不是没有办法融通呀。我完全可以弹《捣衣》和《潇湘水云》这种洪浩大操,且很有味道,只不过就第一句而已嘛!
菜,又不是不可以爱。
#春日寻味# 鱼,是食材里最易烹饪的。一要新鲜,二要水活。这么说好象搁哪样都能说得通,比如泡茶也是。湖水烧湖鱼是绝配,大火烧小火炖。
鱼又是极难做的一道菜。因为种类太多了。比如杀鱼去腥就是一道关。鲤鱼去线留鳞,鲫鱼去鳞去黑膜,泥鳅去土味,烧酸菜鱼的还要去刺片成薄片。
鱼太大就嫌锅太小,整条又怕不入味,切段又怕不美观。鱼太小又嫌烧好全是头和渣渣。
肉食性的鱼适合清蒸的多。草食性的鱼适合做鱼丸鱼片的多。杂食性的则适合红烧的多。
太鲜的鱼杀完适合晾晾,盐渍入味。鲜鱼臭烧,臭鱼辣烧,鱼和虾齐烧,都会有惊喜。不管啥鱼咸些才能真正入味下饭。
和鱼绝配的是豆类比如豆腐,最佳佐料是辣椒和香菜。
有些鱼是坚决不食,一是油炸后红烧的,二是味太淡的,三是开春带籽的。 ...展开全文
#春暖花开# 二师傅中午独自去林中探秘,傍晚又带我领略一遍,还说风水特好。
这不就是二十多年前我们带着一帮人采茶的地方嘛。一搜寻,果然在路边发现了遗存的老茶树。这些茶树未着修剪,节气虽过春分,它的还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模样。
我们穿过林中磕磕绊绊的小径,惊起水塘里的一只野鸭,“嘎”的一声飞向远处的天空,头也不回。
夕阳堕堕的就要落下去了,光线一下子暗了起来。远处田野边白花花朦胧一片的,其实是一棵开得正盛的白玉兰,那活力逼得我们不敢靠近。
#春暖花开# 当我们崇拜神时,我们其实在赞叹神身上所具有的人的美德。
当我们讨论人性时,其实在说兽性,我们在用仅存的羞耻心将它冠以人性之名。
当我们惊讶于兽类互助、不弃、母爱时,其实是在控诉人不如畜牲。
#博物馆# 南博的老茶馆在民国风一条街的尽头。引人入胜的是进门的照璧和茶馆里戏台。这两处的构件看样子都是花了大价钱从别处旧物移装过来的。光凭这,就能轻轻松松的营造出浓浓的晚清民国风。这是其他店里的复制品无可比拟的。
对着戏台的大厅,横五纵五排列着八仙方桌。刚走进来,每张桌上都摆了盘围棋,有两位女士不知是游客还是闲着的员工在下五子棋玩。等到下午戏快开演时再来,就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围棋早已收走,每桌齐整整的放着一只装满了的热水瓶。
进来占座的需要每人点一泡茶,价格从28元到58元不等,茶食的费用另算。大厅里有四五位茶博士负责收拾桌面和续水。戏开演后。没有点茶入座的游客也可以围着店外半人高的木栏站着听。
茶馆的上座率不错,基本上满了。每桌平均消费打底得一百元。有些客人听到一半就走了,可能是赶时间,也可能因为不是自己家乡的地方戏不太喜欢。真正爱听戏的都留到了最后演员谢幕仍久久不愿离去。
南博大门外有许多提供人工讲解的人在招揽生意,进馆后也会有。馆内也有Ai眼镜讲解租赁,60元每位。但生意似乎都不太好。我就听到一位旅客向同伴抱怨说,他并不需要每个点每件都听,那样既累且无趣。
参观博物馆,人们最想要的是看,看了新奇,开个眼界,自己去感受古物的美,双腿肯定是要受罪的。大多不想再听正二八经历史课,更想听的是故事传说。
#听戏# 今天是女同胞的节日。在南博老茶馆看了四折传统柳琴戏。其中《孽海花.情探》一折演得尤其好。自拟一联:
千抹万描唱念做打,无非劝人为善。
出将入相才子佳人,全是世道人心。
#春暖花开# 生在杭州的人是幸福的。幸即幸运,福即福气。能融深厚文化底蕴且又引领现时潮流的活力城市,放眼全国,唯有杭州。
平等待人,是刻在骨子里的修养。也许是对曾经偏安一隅后高贵的折中。不象有些城市,明明上数三代,甚至自身即是农户,却除己之外,满眼尽是乡巴佬。
最近杭城在办市民兰花节。赏兰的路线都有好几条。人们将精心培养的兰花,从家里搬至公园,群芳共赏,争奇斗艳。
兰花我是门外汉,我只看那些供兰的盆子。一盆好花,一半花好,一半盆妙。记得五六年前,一只民国紫砂兰盆卖出了让母亲咋舌的价格,我就笑她农村老奶奶真没见过世面。
花盆当以泥盆瓦盆砂盆为妙。可现在的人只图好打理,基本都用不透气水的花花绿绿的釉盆。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
#人工智能对文化创作的影响# 没有思想与灵魂的人与机器何异?当这样的行尸走肉越来越多时,上天便开放了Ai。它将远胜过行尸走肉,但我只能称之为“它”。
人类的进化不一定只有生死更迭一种式样。奴隶主看着囚徒的奴隶,心中油然而生的自由感会让他们妄想永生。而奴隶主在人世永远都若隐若现。
Ai人永远无法替代人类,这一点是确定不变的。它只会淘汰象人的那类人,因为他们早应死去。说到底,它只是工具,类人的工具,现代类人猿而己。只会给出不同结果的搜索工具,充其量只是高级参谋,它的所有想法只存在于以往的人的思想里,它当不了主宰,做不了帅。
问题是,就怕当帅的人类糊涂,哪怕只是一时一刹那,那也是极其危险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险。
高级的人类从此会脱离体能的捆绑,在脑力上再也用不着再做填空题,论述题,而只做判断题和选择题。可最难的恰恰就是判断与选择。
人类最终将亡于Ai。正如割伤手的,一定是那把锋利无比的刀。刀,终有一天,也会抹断柔嫩的脖子。
而这与自杀和它杀无关! ...展开全文
#人工智能对文化创作的影响# 最厌就数这种阴嘶鬼冷的天。年前洒过一阵刚够给麦追肥的小雨,过了雨水也没见再落一滴。不落也好,倒省去风雨兼程的苦。
腊梅败了春梅开,小雪大雪也如期失约。
黑科技连珠炮似的放,唐探和哪吒在吹反攻的号角。似乎用不了多久,肉身一族即将被汰洗,仅会留下精英的一波。
死亡率上升,不婚和出生人口越来越少的根本原因是能量守恒,。这是在给机器类人腾地让道。
同班同事脑梗了,肉身牵绊灵魂,唯有借假修真。
#返乡途中的感怀# 初二的朝阳,初一的树。这是老家的年在心底的剪影。流淌在心底的还有一夜无梦的自然醒。
平安的企冀没有距离。在这断亲的年代,我依然在心底执固。
也许,新春你并未收到我亲说的祝福,真不为别的,只是固执的认为,我那语言的薄浅无法表达爱意的深诚。
苍白啊,苍白的烟火,只能奢侈的在乡郊升起。而我,只喜欢这平凡的灯火和不灭的星光。
还有这蓝蓝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