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3月的神头岭战场上,八路军129师386旅围歼了大批日军。在386旅两个老团参战的同时,也带了一个新成立的补充团。
虽然说是补充团,但其实“名不副实”,该团其实就是以正规团的标准去建设的。之所以挂了“补充”的名头,主要还是受当时的番号所限。这就跟《亮剑》中的独立团、新1团、新2团其实是一个意思。
不过在新团刚成立时,武器装备没有着落,自然跟红军团、主力团那是不能比的。
这个团的团、营、连、排、班(长)各级都是从老部队中抽调来的,另外从772团抽了3个老连队,分别编为1、5、9连(即每个营的第一个连),架子搭起来后,除了少部分的老骨干,就都是新参军的战士了。
由于武器装备奇缺,只有3个老连队和新连队里的班排长有枪可用,其余的新战士都还操弄着红缨枪之类的冷兵器,有的战士甚至还是赤手空拳,连大刀片子都没有。
武器装备又缺又差怎么办?只能是跟敌人去要了。而补充团的首战,就是在神头岭。
我军在抗战中规模的扩大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其中有两点我们更值得注意,第一:武器装备从何而来?第二:战斗力如何生成。
当时国内有的军队之所以战斗力越来越差,主要就是经常将新部队直接拉上去,一打就垮了;而在老部队中,往往也是让新兵在一线顶着消耗,这样伤亡就特别大,新兵不待锻炼出来就伤亡掉了,而留下的反倒多是些老兵油子。
我军的作战习惯恰恰与之相反,新战士参军后都有老兵去带,尤其参加首战的时候,都是老兵冲锋在前,新兵逐渐学习和适应战斗。对于新部队而言也同样如此,首次参加战斗一般都是跟着老部队在打,边打边学,首战打好了对于之后部队战斗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有这个特点,所以我军新部队、新战士往往能避开初战的重大伤亡,还能逐渐跟着老部队、老兵比较快地形成战斗力。如此一两年时间打下来,自己也就成了老部队、老兵了,又能去带接着以老带新,如此不断发展壮大。
但是这种模式也不是无代价的,那就是老兵骨干的牺牲往往会比较多,所以我们看当时的作战,八路军连排班长的伤亡比例,都是非常高的,干部、骨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是讲缴获装备,之所以先讲这个战斗力的生成模式,是因为它跟武器的缴获、分配和使用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说武器装备主要靠缴获,那么缴获来的武器怎么分配?是谁缴获了就归谁用吗?自然不是这样子的。
在神头岭战斗前,补充团的装备很差,很多新战士用的还是红缨枪,所以战斗前的口号就是“矛子枪换三八式”。
在神头岭战斗中,补充团还真缴获到了80多支步枪和4挺轻机枪,其中一挺歪把子是9连新战士周复堂从一辆大车下的日本兵手中拖出来的。
9连是当时团里的三个老连队之一,有个老红军就说:这玩意儿你用不来,不如咱俩换换,看这新的三八大盖多威风。连长看到后则走过来说道:八路军有纪律,一切缴获要归公,说着就从通信员手里拿了支老套筒过来,递给了周复堂。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