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欣赏

实名认证
136 关注
1849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夏日絮语# 晚清老照片:私塾先生、大学老师、官学教练、帝师

9月10日是教师节,相信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向老师表达了敬意。今天我们回顾历史,通过一组老照片重返晚清,看看那时候老师们是怎么给学生上课的。
240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0
#一叶知秋# 这四个女孩拍于百年前,从右到左:林徽因、曾玉儿、王次亮和王孟瑜!

这四个女孩在拍照时或许从未想过,她们的这张合影在一百年后仍然会被如此多的人所欣赏。从右至左,她们分别是林徽因、曾玉儿、王次亮和王孟瑜。这张照片不仅记录了她们的青春岁月,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让后人得以一睹她们的风采。
460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3
1910年,山西祁县,两名不满十岁的孩子结婚并生子,照片中小夫妻穿着粗布长衫并排坐在一张矮凳上,女的还在给孩子喂奶,稚嫩的脸上感觉隐含着些许不安。
当时还有照片为证,据记载男的九岁,女的八岁,而且生下的男婴五官端正,肢体健全,只是体型极小。这件事在清末被列为“中华奇事”之一。
773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慈禧的“真实照片”,被美国博物馆珍藏至今,这才是她真正的模样
705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晚清那时候有彩色照片吗?小编你忽悠吧?”我每一次刊发晚清彩色老照片的时候,总有网友留言表示质疑。

其实网友的质疑是合理的。晚清确实没有彩色胶卷和相关摄影术,但当时的照相馆和摄影师也确实为顾客制作出了很多彩色照片。
1359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0
对于历史,我们多半借助文字记载,然后再加上合理想象,来构建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近代以来,随着摄影术的传入,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又多了一个维度,那就是老照片。今天,我们通过一组清末民初老照片,来还原100多年前的人物及其生活。
977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清末民初,朝代更替,改天换地,老百姓的生活有大幅度的提升吗?社会面貌有大幅度的改善吗?以前我们都看过相关的文字记述,今天再给大家推送一组直观反映当时民众日常生活的照片,两相对比,你觉得能不能互相印证?
891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1938年3月的神头岭战场上,八路军129师386旅围歼了大批日军。在386旅两个老团参战的同时,也带了一个新成立的补充团。

虽然说是补充团,但其实“名不副实”,该团其实就是以正规团的标准去建设的。之所以挂了“补充”的名头,主要还是受当时的番号所限。这就跟《亮剑》中的独立团、新1团、新2团其实是一个意思。

不过在新团刚成立时,武器装备没有着落,自然跟红军团、主力团那是不能比的。

这个团的团、营、连、排、班(长)各级都是从老部队中抽调来的,另外从772团抽了3个老连队,分别编为1、5、9连(即每个营的第一个连),架子搭起来后,除了少部分的老骨干,就都是新参军的战士了。

由于武器装备奇缺,只有3个老连队和新连队里的班排长有枪可用,其余的新战士都还操弄着红缨枪之类的冷兵器,有的战士甚至还是赤手空拳,连大刀片子都没有。

武器装备又缺又差怎么办?只能是跟敌人去要了。而补充团的首战,就是在神头岭。

我军在抗战中规模的扩大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其中有两点我们更值得注意,第一:武器装备从何而来?第二:战斗力如何生成。

当时国内有的军队之所以战斗力越来越差,主要就是经常将新部队直接拉上去,一打就垮了;而在老部队中,往往也是让新兵在一线顶着消耗,这样伤亡就特别大,新兵不待锻炼出来就伤亡掉了,而留下的反倒多是些老兵油子。

我军的作战习惯恰恰与之相反,新战士参军后都有老兵去带,尤其参加首战的时候,都是老兵冲锋在前,新兵逐渐学习和适应战斗。对于新部队而言也同样如此,首次参加战斗一般都是跟着老部队在打,边打边学,首战打好了对于之后部队战斗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正是因为有这个特点,所以我军新部队、新战士往往能避开初战的重大伤亡,还能逐渐跟着老部队、老兵比较快地形成战斗力。如此一两年时间打下来,自己也就成了老部队、老兵了,又能去带接着以老带新,如此不断发展壮大。

但是这种模式也不是无代价的,那就是老兵骨干的牺牲往往会比较多,所以我们看当时的作战,八路军连排班长的伤亡比例,都是非常高的,干部、骨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是讲缴获装备,之所以先讲这个战斗力的生成模式,是因为它跟武器的缴获、分配和使用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说武器装备主要靠缴获,那么缴获来的武器怎么分配?是谁缴获了就归谁用吗?自然不是这样子的。

在神头岭战斗前,补充团的装备很差,很多新战士用的还是红缨枪,所以战斗前的口号就是“矛子枪换三八式”。

在神头岭战斗中,补充团还真缴获到了80多支步枪和4挺轻机枪,其中一挺歪把子是9连新战士周复堂从一辆大车下的日本兵手中拖出来的。

9连是当时团里的三个老连队之一,有个老红军就说:这玩意儿你用不来,不如咱俩换换,看这新的三八大盖多威风。连长看到后则走过来说道:八路军有纪律,一切缴获要归公,说着就从通信员手里拿了支老套筒过来,递给了周复堂。
...展开全文
893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越南自卫反击战中的越南女兵。
862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1930年代,摄影师赫达·莫理循进入北京八宝山刚铁庙,为在此养老的太监拍摄了一组照片,记录了这一群社会边缘人最后的生存状态。我们结合史料,一起了解太监历史的余光。
刚铁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历史悠久,是明清太监的养老院,寺庙附有农田和菜园,足以自给自足。太监年老之后,失去了劳动能力,就要被赶出宫外。他们回到社会上,既没有谋生能力,又无家可归,只能到北京周边的寺庙、道观栖身,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清朝灭亡之际,溥仪小朝廷保留了太监制度,宫内依然有800-900名太监服役。1923年6月27日晚,建福宫突起大火,烧毁房屋三四百间,烧毁的宝物无法计算。溥仪认为这是太监搞鬼,偷盗了宝物,企图纵火灭迹。他一怒之下裁撤了700多名太监,只留下100名侍奉几位主子。这么多太监突然被赶出宫,毫无准备,一时之间不知所措,有的大声痛骂,有的大声痛哭,场面极为凄凉。但溥仪决心已定,没有挽回的余地,他们只好四处寻找居所,其中一部分就流落到了刚铁庙。
据统计,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周边容纳太监养老的寺庙、道观约有30座上下。为了退休后能顺利进入庙观安身养命,太监未退休时就得积攒钱财,捐赠给庙观购买土地、房产,或者直接将自己购买的土地、房产捐赠给庙观。只有拿出真金白银,才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着落。
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太监身无分文,找不到栖身的地方,出宫后不得不流落各处,没多久就因冻饿而死。据溥仪的堂弟溥佳说,太监被驱逐出宫之初,有300多人住在地安门雁翅楼内,衣衫褴褛,像逃荒的难民。1924年春,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这里的人所剩无几,其中一部分真的找到了居所,其余人的结局不言而喻。

年轻时因极度贫困而阉割入宫,服役期间受尽劳苦和折磨,出宫后又不被社会接纳,太监的命运真是悲惨。
...展开全文
1331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5
今天为大家刊发的这一组老照片拍摄于1907年前后,记录了清朝灭亡之前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场景。大清走向覆灭之际,人们的精神面貌是怎么样的呢?这些照片以记录人物为主。他们并非在历史上留下声名的王公大臣和社会名流,而是中下阶层的普通人。虽然有的家境比较好,但也没有做过什么值得书写的好事或坏事,就连摄影师也没有记下他们的名字。正是这种普普通通,恰好还原了晚清民间的真实社会生活。旗人的生活全靠朝廷发放钱粮来保障,他们不用为挣钱谋生奔波,过着衣食无忧的小日子,养花遛鸟斗蛐蛐,别提多惬意了。不过,晚清朝廷财政拮据,拿不出钱来拨付给旗人,因此旗人的好日子算是到头了。
965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厦门是风光秀美的旅游胜地,独特的人文景观令人沉醉,一年四季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你知道150年前的厦门什么样吗?我们通过一组老照片,穿越到1871年的厦门。摄影师:约翰·汤姆逊。
在晚清的福建,杀婴(5图)现象依然存在,遭此厄运的自然都是女婴。厦门一些士绅或富商集资设立了育婴堂,收养那些女婴,以减少悲剧的发生。父母把女婴送过来,还可以得到5便士的奖励。好心人也可以到这里来领养孩子,但要证明自己声誉良好,能真正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
在外人面前 图四,夫妻之间不会紧挨着坐下并深情对望,彼此感到难为情。约翰·汤姆逊安排他们坐在一起,让他们互相看着对方,但丈夫露出害羞表情,不好意思正视妻子,把眼睛看向别处。从着装看,他们家的生活条件在中等以上。
956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奇奇怪怪的“买门口”:清代一些女子为逃避婚姻,嫁给已死男人

在清代,因为专制时代礼教的钳制,男女婚姻上有很多怪现象。比较常见的就是“守贞节”,丈夫去世,妻子不会改嫁;还有“阴婚”,将已经去世的男女结为夫妻。

本文要介绍另一种很少受到人们关注的现象,那就是女子“慕清”(俗称“买门口”)。

父权时代盛行包办婚姻,婚龄男子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女子当然就更无从选择。痴男怨女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结合,由此酿成的婚姻悲剧所在多有。
婚后,女方要做家务,养儿育女,要伺候公婆和丈夫,生活会非常辛苦。如果家庭不和谐,女方往往要承担道德指责,仿佛她是导致不幸的罪人。

清朝广东妇女之中流传一首歌谣,诉说婚后生活之苦: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唔干入下间(厨房)。下间有个冬瓜仔,问安人老爷煮定蒸(问公婆煮还是蒸);安人话煮,老爷话蒸,蒸蒸煮煮都唔中意,拍起台头闹一番。三朝打烂三条夹木棍,四朝跪烂九条裙!”
鉴于这些情况,清朝有些女子难免有了恐惧心理,想拒绝、逃避婚姻,但是“女大当嫁”已成道德铁律,单身到老的话就难逃某些传统观念的审判(如死后成孤魂野鬼)。不愿嫁人,又不想承担道德风险,于是就有了“慕清”,即嫁给已死的男人。

广东许家有一个女儿到了结婚年龄,她请求父母允许她“慕清”。父母不同意,她就说:

“姊以遇人不淑,贻父母忧。倘女亦然,不重有忧乎?且女弱,亦不任中馈事。苟或遁迹空门,是废大伦,诚不可也。若女萝乔木,得托清门,无废大伦而克成素志,父母何病焉?”

许氏女这番话的大意是:我姐姐的丈夫对她不好,你们担心。将来我再遇到这样的男人的话,你们岂不是更担心?况且我体弱,承担不了繁重的家务劳作。如果找个过世的男人嫁了,既完成了伦理要求,也能实现我的愿望,岂不两全其美?

父母犹豫再三,为免女儿受婚姻之苦,最终答应她“慕清”。之后,许氏女有了名义上的婆家,有了名义上的丈夫,但她实际上过着单身生活,“窗明几净,焚香静坐而已”。

清代学者俞樾称“慕清”之举为“非礼之礼”。
...展开全文
487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五十年代雕花八仙,杨长发,湖北沔阳当时最牛的雕花艺人,绝版欣赏,视觉震撼,不藏私,大家共赏。这样的八仙您见过吗?请加精,让更多人看到,作者高价购得,让民间艺术再现辉煌。
561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
国庆阅兵老照片(二):那些年,天安门的热闹景象。
1.2万人阅读
2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