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摄影师赫达·莫理循进入北京八宝山刚铁庙,为在此养老的太监拍摄了一组照片,记录了这一群社会边缘人最后的生存状态。我们结合史料,一起了解太监历史的余光。
刚铁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历史悠久,是明清太监的养老院,寺庙附有农田和菜园,足以自给自足。太监年老之后,失去了劳动能力,就要被赶出宫外。他们回到社会上,既没有谋生能力,又无家可归,只能到北京周边的寺庙、道观栖身,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
清朝灭亡之际,溥仪小朝廷保留了太监制度,宫内依然有800-900名太监服役。1923年6月27日晚,建福宫突起大火,烧毁房屋三四百间,烧毁的宝物无法计算。溥仪认为这是太监搞鬼,偷盗了宝物,企图纵火灭迹。他一怒之下裁撤了700多名太监,只留下100名侍奉几位主子。这么多太监突然被赶出宫,毫无准备,一时之间不知所措,有的大声痛骂,有的大声痛哭,场面极为凄凉。但溥仪决心已定,没有挽回的余地,他们只好四处寻找居所,其中一部分就流落到了刚铁庙。
据统计,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周边容纳太监养老的寺庙、道观约有30座上下。为了退休后能顺利进入庙观安身养命,太监未退休时就得积攒钱财,捐赠给庙观购买土地、房产,或者直接将自己购买的土地、房产捐赠给庙观。只有拿出真金白银,才能让自己的晚年有个着落。
当然,也有为数不少的太监身无分文,找不到栖身的地方,出宫后不得不流落各处,没多久就因冻饿而死。据溥仪的堂弟溥佳说,太监被驱逐出宫之初,有300多人住在地安门雁翅楼内,衣衫褴褛,像逃荒的难民。1924年春,经历了一个冬天之后,这里的人所剩无几,其中一部分真的找到了居所,其余人的结局不言而喻。

年轻时因极度贫困而阉割入宫,服役期间受尽劳苦和折磨,出宫后又不被社会接纳,太监的命运真是悲惨。
1336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5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1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