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小卒

实名认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专注本地史志资料,结全国广大书友交流探讨,

273 关注
699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邂逅凤山泉儿头石牌楼》(下)
“以白云为藩篱”出自柳宗元写的《马退山茅亭记》。“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以白云为藩篱,以碧山为屏风”,其实就是没有藩篱和屏风,但是彰显了一种简朴的风格,“昭其俭也”。此匾用在这里就是告诉我们,虽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我们不去发现、发掘,这些美就不会呈现出来,不会被欣赏到。

现在遗存的这座石牌坊,虽然已经缺了半个角,但依旧挺拔雄伟。透过匾额,让我们的眼光更加宽阔。让每一个人都要善于发现美,要善于表现美。我们自身的美,也要借助其他人去呈现,不主动去发现美,我们这个世界就会缺少美。这也是春天邂逅凤山石牌楼带给我们最好的惊喜。
3034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7
《邂逅凤山泉儿头石牌楼》(上)

春天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就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农历二月十五是传统岁时文化中一个颇具诗意的日子。这一天,正值仲春时节,草木萌发、百花初绽。得闲,有空,一定要好好去户外放松一下。平时骑行总是想走远,最近的地方却很少来驻足。“凤山春色”历来是太谷十景之首。春天来了就去城南凤山好好看看吧。

凤山又名凤凰山,一说岭势似凤;一说曾有凤鸣于上故名。山在太谷侯城乡东山底村南,是离城最近的山,历来为太谷民众游憩之处。原来山顶有福缘寺空王佛殿,相传建于唐代。院中有八角形五级的佛塔三座,可惜寺庙与中间一塔(2008年已复建)毁于日军炮火。山顶凤凰池尚存,凤山之半山腰为龙泉寺,俗称“泉儿头”,离龙泉寺东二里便是酎泉寺,俗称“神头”。

据老年人回忆,当年逛凤山的情景:阴历三月十六日赶庙会,一早出了太谷城东门,过侯城村就看到了一股清泉,山麓下古林参天处就是酎泉。人头躜动,熙熙攘攘,甚是热闹。逛了草木华滋的神道宫,喝了茶,消消停停的沿山麓走上二里路,出东山底村沿着沟又是一沟细流绕着一连串小庙,这就把你引入了龙泉寺口的石牌楼足下。过了牌坊,满目是坡上的大树纤草,伴着两耳的水声鸟语。缓缓的山径,带着你去访还未见面的龙泉寺,路不长,可寺藏得深。走着,走着,稍仰头就看见凤山顶上红墙里的梵宇、佛塔,慢慢的再走上几分钟,迎着你来的是水阁凉亭,高耸的戏台和对面水母洞上的“转角亭”(亭和廊呈曲尺形),过了戏台,正对着山坳才算看到了慕名而来的龙泉寺。进到龙泉寺的大院落中,赏了牡丹,看了翠竹(竹在山西中部是十分难得见到的珍品)。吃了过午的素斋,就可以真正的爬凤山了。山在一片树丛中映成了绿色。县志上说的”“每当春雨初霁,青苍幽靓,望若画图”,真有这种味儿。一路上,吟着清人的“春日凤山道中”诗:“花溪明媚柳溪斜,彳行山中景更嘉,万顷松云遮鸟道,四周岚翠绕人家。水穿岩脚泉能语,苔长峰腰石作花,长啸一声千壑应,林西惊起半天霞”。登上了山颠,参拜了空王佛殿,看了三座佛塔和凤凰池,再远眺夕阳时西下时太谷城中的市庭,白塔和足下的阡陌,村庄。乘着余兴,在这华灯初上时,尽了一日游。

如今,再去凤山,早已改变了往日路径。人们每逢假日游山,都是到新修的凤凰山森林公园广场(原来的马鸣峪谷口)放怀心情,亦或是旁边的酎泉寺祈福平安。原来的凤山龙泉寺,由于道教的入驻改为龙泉宫,成为太谷道教协会的重要宗教场所,几近荒废的寺庙在严道长的住持下,正慢慢的修复,如今已初巨规模。期待如民国县志记“今日之寺之兴,其殆吾邑将复机乎……”

在龙泉宫山门外,现在还有一座残缺的石牌楼。它就是太谷现存三座石牌坊之一,龙泉寺石牌楼。这是一座宽七米高五米的三间“冲天”石牌楼。匾为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书写,额坊上刻游龙,花板为透雕的琴棋书画。四根方形的石柱高耸屹立,梯形的夹柱石上,是群狮戏珠的圆雕,俯仰相望,左右呼应,昂首挺胸,张牙舞爪。十二对小精灵,形态各异,造型逼真。坊额、柱廊皆为回字或菱形的勾连图案,镂刻而成。额顶上凸起处,刻着“龙泉寺”三个大字,赫然醒目。

不知什么原因,对于此石牌楼的建造年代,各种出版物都无记载。不巧有偶,早些年曾收藏了一本赵铁山先生书法拓本册页,此拓本收录了此石牌楼匾额内容。中间石匾分别是“游于是乎始”、“以白云为藩篱”。南石匾为“广如奥如”、“迩延野绿”。郭齐文老师《书法家赵铁山》一书中还录有北石匾“息焉游焉”、”远混天碧”。但郭老师把它们定为无年考。然而拓本册页里可以看到在“以白云为藩篱”的石匾下有明确的落款“建于甲子秋中,省斋书”。具此可以确定此石牌楼建于民国甲子十三年,也就是1924年秋。距今有一百年了。这些石匾内容多取之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诗词散文。

“游于是乎始”这句话出自唐代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原文为:“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意思是“这以后我才知道以前的游览不能算做游览,真正的游览从这一次才开始”。从石匾看以看出,凤山春色历来就是古今文人墨客首选游览抒怀之地。

“迩延野绿”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散文《永州韦使君新堂记》“外之连山高原,林麓之崖,间厕隐显。迩延野绿,远混天碧,咸会于谯门之内。”这段文字形象地描绘了近处的野草和远处的绿色山野在谯门之内交汇的景象,强调了顺应自然和合理治理的重要性。此匾用在这里,一说明了此牌楼的实用功能为进寺山门牌楼,二也区分了山内与山外的景色不同。

“广如奥如”出自唐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的意思为:游玩适意的去处,大概有两种境界:开阔的地方和深幽的地方,仅此而已。
...展开全文
1634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8
#书中的旅行记忆# 《今日小记》
之契约文书整理

​霜风初起,浮云流逝。谁知明日初冬是否暖阳伴随?循环往复,便是这宇宙亘古不变的规律。200年前的你们正在伏案书写彼此承诺,何曾想到200年后我的见证。
​ 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整理,从朋有那里转藏过来的一堆废纸终于有了眉目,今特记录以抒怀。这批契约文书出自太谷某村,大概有七十多份契纸外加两本年终汇集账本,还有几份晋商收款便折等。完整契约有四十七份,基本完整的十份,残件十几份,官方契纸有八份。时间跨度一百四十年,从清嘉庆十六年到新中国成立五年止。内容涉及田产绝卖、土地典让、谷商商号开办、辞退分家、借贷担保等等诸多方面。尤其还有少见的绝无瓜葛约、卖墙约、过继约等。这些契约文书记录了当年太谷民众的锁碎生活,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贫富依附关系等,弥补了县志正史等官方文献的不足。对于研究太谷社会基层,谷商发展,家族管理有着无可替代的史料价值。
记得原山西大学副校长、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行龙老师曾和我说过:“我们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解读宏观的制度,必须靠当时的契纸文书遗存去深入发现研究,才能透彻的了解历史,发现问题。”自从和行龙老师认识后,我对纸制品收藏有了更高的认识。虽为一介贫民,紧靠打工为生。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收集这些陈年老纸,但有了爱好,让我的平静世界有了涟漪的快乐。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拿着镊子毛刷喷壶等工具,爬在地板上,像外科大夫做手术一样,把一个个时间揉成的纸团,轻轻的让它们舒展开来,再拼接装裱,仿佛穿越一般,让历史展现在我的面前。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爱好,没有人理解知道,或许这也是最好的生活解压方式。只有在这个时候,我对生活没有了一丝抱怨,而是充满了积极向往。
每天快乐一点,做一件自己爱做的事,生活足矣美好!

甲辰霜降次日西山榰客记于弘书斋
...展开全文
4464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3
#夏日絮语# (接上文)从山西中药厂酒厂建厂到如今已走过四十多年,厂里生产车间酿酒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同时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酿造师傅。因此西山底高粱大曲白酒,得以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现在村里已有山西广誉远龟龄集酒厂、黄河药厂酿造车间、太谷通欣堂黄酒厂、太谷九香源酒坊、太谷龙汇泉醋坊等酿造企业。
自从李老师把这幅字赠送给我后,我便请著名装裱师郝朝平师傅纯手工修复托裱。过了一个多月,郝师傅告我说已经装裱好了,今日取回,挂起欣赏时,李老师的话犹在耳旁。我一定会好好收藏,它不仅是一幅字,还是一段情,更像一杯大曲酒。回味悠长,甘醇清爽!
写于2024.5.17清晨
139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夏日絮语# 《西山底大曲酒的“香心”趣闻》
张艳兵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天,忽然接李昌福老师的电话,让我去老师家帮他收拾书房。就在收拾之际,李老师在他的放书画的柜子里找到一幅有些破损的书法作品,是已故著名医药家杨巨奎先生的墨宝。一张有些残破的宣纸上用草书写着两个大字――“香心”。我仔细一看,没想到这幅书法作品是杨老先生和李老师共同创作的。不禁有些好奇,李老师见我这样,就对我说:“要是喜欢就送给你吧”。顺便让我坐下来,给我讲这幅作品的创作缘由。
这幅“香心”的草书作品,是在本世纪初的一个夏天的下午书写的。李老师说,当时他已经不在山西中药厂工作,由于对影视文学的痴迷,他当时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一门心思搞影视创作。杨巨奎是山西中药厂长,对李老师的志向非常支持,所以当时并没有让厂里给他停薪。李老师因工作关系与杨老交集很多,后来正是由于杨老的大力支持,李老师才写出了科教电影《药苑明珠》,故事片电影剧本《龟龄集传奇》,这样李老师就在影视创作上迈出了一步。之后,李老师凭借自己的实力,走出了山西,先是被借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由影视研究所所属影视中心任编剧,自此开始闯入京城的影视界打拼,不久他的几部作品密集播放,在影视界有了一定影响。尽管那些年李老师走南闯北,埋头于影视文学创作,但他始终对故乡太谷充满了挚爱之情。回顾他在山西中药厂工作的10年种种情形,而这10年对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成长很关键。李老师特别庆幸自己遇到了杨老先生,对他的帮助是无以言表的。很长时间了,李老师许久未见杨老了,恰好太谷报社主编《星期天》专刊的魏亦农老师约稿于杨先生,想邀请李老师一起去采访老厂长。当时已退休的杨先生在家乡正积极筹建黄河制药厂。于是,李老师和魏老师等一行人驱车赶到了太谷城南十五里的西山底村的黄河制药厂,专程拜访了杨先生。杨先生是位声望很高的中医药名家,对中医养生文化的研究很有造诣,就此他精心准备了稿子给魏老师。那天,杨先生忙中抽身,热情接待了李老师一行人。因久未见面,杨老先生和李老师他们聊了许多,快到中午時,省城突然来了不少客人,李老师和魏老师他们起身告辞,被杨先生拦下,说这顿饭吃不吃不当紧,但今天的酒一定要喝。時值午时,杨先生特设酒宴款待李老师他们。知道李老师善饮,便拿出自己陈放多年的西山底大曲酒来招待。对酒当歌,唱尽人间百事。三巡过后,醉意微醺。几人雅兴即来,魏老师想求杨先生写幅字,杨先生就让人取来文房四宝,让李老师先写,李老师谦辞推让。杨老说今天的酒不能白喝,咱们就以酒为题,你们都得写,不但得写,还得喝。李老师推辞不过,便拿起杨先生书桌上的毛笔,连声“好酒香满山”,便在纸上写了一个“香”字,又畅饮了一口。杨先生已成微醉状态,说“酒香沁心脾”。便从李老师手中拿过毛笔补了一个“心”字,并题“醉翁字醉心不醉,心心相醉谁能醉?我心永久醉!”,盖章赠于李老师。李老师接过一看落款,几人相视大笑。原来杨先生落款写成“杨巨补心”少写了一个“奎”字。随后杨先生在旁边专门写了一句“醉了没写名,再加一个奎。”送给李老师收藏,以铭记此次喝酒趣事。李老师还说,此次喝的西山底大曲酒,杨巨奎先生为它的诞生付出了很多心血。
李老师讲完故事后,便把这幅已经珍藏三十多年的作品铺在书案上,取出毛笔题了跋语“九十年代,与杨对饮,酩酊而书。醉后只写香而辍笔,杨公补心之。”最后,李老师将这幅字赠予了我(一是承蒙李老师厚爱,二是我与杨先生为一个村的。),并嘱咐一定好好收藏。
这幅“香心”草书作品,承载了太谷文人墨客对饮趣闻,也引出了我们对西山底高粱大曲白酒诞生的历程的回顾。这款酒甘润绵软,清香爽口,醇厚柔和,自然协调的特点。近半个世纪来,太谷人对它已经耳熟能详,有口皆碑。
山西中药厂药酒厂约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专门生产优质大曲白酒,是专供调制龟龄集酒的基酒。龟龄集酒是1974年根据宫廷秘方龟龄集开发研制的,1978年正式批量生产。采用优质汾酒为底酒,以传统名药龟龄集为主,与现代生产工艺结合生产的保健养生酒。从问世至今,畅销不衰,历年获奖无数,是山西中药厂的主要产品之一。1980年,龟龄集酒获得山西省优产品后,山西中药厂在厂长杨巨奎的带领下,积极筹建自己的白酒生产基地,经对几处泉水化验,因西山底村的泉水清澈甘醇,其性极效汾阳杏花村“古井”。最后选址在西山底村东的,原山西中药厂鹿场改建为山西中药厂药酒厂白酒生产基地。专门聘请山西汾酒厂的人员技术、引进设备。从清香型原酒到成品药酒,一条龙专业化生产程序,确保了药酒质量稳定。山西中药厂药酒厂还结合太谷粮食局酒厂,太谷酒厂等生产工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西山底大曲酒酿造技艺。
从山西中药厂酒厂建厂到如今已走过四十多年,厂里生产车间酿酒人换了一批又一批,同时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酿造师傅。因此西山底高粱大曲
...展开全文
188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今日小记》
甲辰孔网首单,杨澧仕女画被南京书友收藏。算是龙年开门红吧,纪念一下。
已故中央美院党委书记杨澧(1930年6月-2022年1月15日),山西太谷人。大学学历。1948年赴延安大学学习,后留校在文艺工作室任美术组长。1953年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员。曾任中央美院版画系副主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副秘书长、第五届全国委员。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研究室顾问。
今天是大年初二,太谷这边是祭祖的日子。八点回村上坟祭祖。看着坟头上枯草一木,残雪萋萋,心里说不出来的惆怅充噬全身。其实每个生灵就如烧过的枯木,终是灰飞烟灭。每每上坟祭祀,烧纸钱,供果品,逝者真的知道么?真的有魂魄么?没有!其实都是我们慰藉心灵,慰藉自己的那点点思亲之情。人为了生活,天天奔波,365天只有此时,面对着先祖坟头才会释放一下自己的思亲之念。
人到中年,总有怀旧之感,每个老物件,每条老街巷都成为自己触动心灵的连接构件。睹物思人只有中年才能体会的到。
一个小门牌让我想起了自己在已经倒塌的老院子里的那一幕幕成长经历,童年时光,还有父母娘娘爷爷等等一家人锅碗瓢盆的吵闹声……

​甲辰正月初二下午,拓门牌于弘书斋。
...展开全文
274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晒春联# 《今日小记》
​一觉醒来,已是甲辰岁首零晨两点。打开手机,未读信息四百多条,其中收到各位老师朋友龙年问侯有二百多条,未能及时回复各位亲朋师友,艳兵深感愧疚,在此统一回复,祝福各位龙年大吉[抱拳][抱拳][抱拳]。
​ 可能是岁月不饶人或是年前摆摊太累了,昨晚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睡的了,除夕夜就这么悄悄的在我呼噜声中走过去了。
回首过去的一年,平淡无奇。自己依然奔劳,为了生活,忙忙碌碌,虽苦犹甜。不奢求什么大富大贵,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自己小民一个,能安稳过日子,已知足矣。能在奔劳中,借各位师友之力,追求自己的那么一点点的理想爱好,甚感欣慰。
若非要写点东西记下来,还真有那么几件值得记下的事情。此时坐在书房里,向窗外仰望夜空,突然一颗流星划破苍穹,只留在脑海瞬间。还是写下几件小事吧,以后的某一天,在自己孤独迷茫的时候,翻看日记或许能聊以宽心。
首先,在2023夏天,我和两位师友合租的“蔚文轩”文化交流馆在太谷古城东大街98号正式开门迎客。虽然硬件设施不是太完美(供暖问题),但终于有了自己活动的场所了。天气暖和了,只要有闲空,约几位文友,到东街蔚文轩小坐品鉴交流。茗茶一杯,隔窗仰望太谷鼓楼,岂不美哉。
2023,也是自已整理丰富地方资料的一年。从一到百,案头摞着的上百份资料也基本够了出版一本书的体量。每次只要听到那么一丁点儿信息,自己总是第一时间,骑着心爱摩托,独自奔跑在山间野外,搜集第一手资料,想想当时的自己的确够痴迷,就像一个疯子,疯来疯去。
2023,也是自己被大家认可的一年,这点我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呲牙]。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竟在太谷文艺圈里混了个脸熟肚儿圆。年初,被太谷区档案馆聘为特约撰稿人。后又为几个朋友出谋划策,得到认可。在后来便认识了更多的外地文友,如太原郑老师、穆老师、山大的行老师、榆次杜老师、代县小龙友、汾阳张老师、灵石王老师等等。有时坐在自己书房里,你们都让我坐立不安,膨胀自我[捂脸][捂脸][捂脸],艳兵社交能力真的有这么厉害夸张么???
慢慢想想,2023想写的事情太多了,虑以文本1000字的体量,只粗略记到此吧。无论旧岁新朝,艳兵一如既往,坦诚相待。
对家人,拼搏担当。
对师友,热情帮助。
对生活,充满希望。
对自己,严以律己。
值甲辰岁首,艳兵给各位亲朋师友拜年了。
祝大家龙年大吉大利!!!
2024诸事顺利,健康快乐!!!

2024.2.10清晨 榰客写于弘书斋。
...展开全文
219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最喜欢的历史类书籍# 今日受好友武哥之托,把他和他父亲新编的山西太谷《武氏族谱》上传孔网,以便联系全国武氏后人。
409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3
#一叶知秋# 創建三官廟碑記》“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故凡功足及物,德在莫名,咸尊為“神”。妥以廟,以為禱祀祈報之所。豈徒幽渺難測,空使人畏敬而奉承之哉。矧始萬物生萬物,潤萬物者,其神功之布濩為何如?,而顧日戴之、履之、飲食之,而或狎而玩也。否則,以為幽渺而難測也。其可乎?聖人恐人之忘本也,爰倣五行有官之意,分列天官、地官、水官,俾大千世界。咸廟祀,而時享之。蓋遠者近之,親者尊之之意也。一曰紫薇大帝,總主諸天帝,參羅萬象;一曰清虛大帝,總主五岳九土,八極四維;一曰洞陰大帝,總主九江四瀆,五湖百川。每至正月上元日,凡宜隨福受報、隨劫轉輪者,分別錄奏,無復稍差。然則三官大帝之有關於世也,詎遠而難知歟,詎親而可狎歟。谷邑東里村二甲中社,舊奉三官大帝並諸位尊神。原無廟宇,埽地設棚而祭,樸則樸矣。然非所以妥神靈也,尤不足動人返本之思也。光緒四年戊寅,喬氏諸君募資購地,僉議立廟。遂於辛巳春創建正廳三楹,耳廳兩間,以及東圍墻數丈。於廟東新讓車路一條,長九丈餘,闊一丈三尺,往來稱便。迄丙戌,又修葺西廡三間,南廳七間,正廟門一座,旁門两闔。工以漸而省成,費以舒而易給。將神靈既妥,而社中人,因祀事而進。趨蹌者且睹廟貌森嚴,而殷然於生成飲食之,各有本也,又何狎玩之有?是舉也,美善雖屬共襄,而歷年來鳩工庇材,慎始圖終。以經理於其間者,永秀公之力維多,落成後將勒貞珉。爰承諸君,命敘其事之所由起。蘄里人,知斯廟之設,非徒為觀美也。當懔然於人生之有本而無徒視為幽渺而難測也,則幸甚!
333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感恩母亲# 《日常随记——舍得》
今天是九月五日,天气挺好的,那个让人燥热的夏天好像随着日历的撕下,渐渐远去。挪步到阳台上,懒懒的躺在那吱吱作响的竹椅上,看着那一摞一摞的纸片子,心里顿时被某种欲望占满,十足的满足感。收书十来年,自己也带了个大谷壳,混充成一名藏书文化人,没事的时候总是偷着乐傻傻的问自己:我还是原来的那个我么?
昨晚,抄碑拓已是半夜,翻来孔网,发现有二个订单。这两本书都是五年前上传的旧书,早已忘记了它们的位置。铁皮柜,纸箱,书架,档案柜,这一顿乱翻也没找到。看看时间,已经深夜两点了,正准备托着疲惫的身子休息时,看到了在床头书架上放着呢。烦躁一下子抛到云霄,随后包装打包,封口,二个订单妥妥的放到门口,准备明天寄走。
这几天孔网上自己的书摊挺好的,收入不多,订单总有。线下也是托朋友老师们照顾,走了几份资料和书。看着这满屋子的书犹如自己的孩子。每一笔订单就像出嫁的闺女,缱绻难舍!
送走“闺女”后,接朋友电话,要去西咸阳孟母堂参观学习,问我有没时间。我欣然应允。孟母堂创始人、新巅峰教育集团总裁、全国著名心理教育导师胡中海老师前阵子就约过我,抱歉一直没空去,今天终于如愿以偿。我们大概十点钟走的,不一会儿就到了孟母堂。西咸阳村位于城南十二里,属北洸乡,村子不大,历史却很长,据古志载,战国时期,秦伐赵,秦大将白起为解秦军思乡之念,路过阳邑后,在此处筑土为城。并告士兵,这是咸阳城。故后来此地便叫成“咸阳”,到民国分为东、西、中、南四个村子。有缘的是胡中海老师于几年前在此建起了孟母堂,并成立了太谷孟母文化研究会。三年疫情期间,足不出户,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装修孟母堂。这种执着坚韧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 胡老师早已在巷口恭候等着我们。随后在胡老师的热情洋溢的讲解带领下,我们一行十几人参观了整个孟母堂。让我们每个人深深的知道,了解了孟母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中华民族进步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门口的这幅楹联“堂内常聚书香气,心中永怀家国情。”​是胡老师的真实写照。我们每一个热爱母亲,热爱祖国,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忠贞儿女,都应该对这些精神文明财富倍加爱护,珍惜并永远传承下去。
下午受一位老师托付,我又去村里一起挖掘整理了村内三官庙碑刻资料。
今天虽是嫁“女”割爱,但同时又收获颇多。冥冥之中,明白了“舍得”二字!
2023.9.5.晚12点,西山野客记于弘书斋。
...展开全文
4348人阅读
5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55
293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转发动态
@蝼蚁小卒:
#夏日絮语#
继往开来鼎新骏业
承前启后蔚起人文
      太谷文化物品鉴赏交流馆——蔚文轩,将于2023年7月25日挂牌开馆。这是太谷首家文化交流鉴赏馆,馆址位于太谷古城东大街98号,太谷地标建筑——鼓楼旁边。太谷鼓楼,亦称大观楼。立于我县老城中心,据楼上碑文记载,鼓楼创建于明洪武年间,万历四十三(1615)年重修。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历代都有修缮。鼓楼平面呈正方形,座高八米,通高达二十米,四道门洞,十字贯通。鼓楼之上供奉文昌帝君,历主我县文运。二层三檐歇山顶楼阁,飞檐翼争,仙人吻兽,梁枋柱础,木石制作,建筑独特,气势雄伟,名著三晋,历为太谷古城之象征。
      馆名取自鼓楼东匾“蔚起人文”,寓意太谷文化蓬勃兴起,人才辈出。馆内主要陈列太谷历代前贤作品、人文老物件、商号遗物、及近代当代太谷文人诗书作品集等等。本馆由三位太谷文学爱好者共同经营管理,不为取利,只求为繁荣太谷文化提供一个静心学习交流的场所。开馆后将进一步计划安排各种活动,如诗词沙龙、名师讲座、太谷物件拍卖、书画展览等等。全部活动免费参观,免费学习,免费茶水。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赞助,共同为繁荣太谷文化尽绵薄之力。
      “蔚文轩”长期欢迎四海宾客敲门打扰,共同探讨太谷文化,一起畅聊太谷故事。
...展开全文
《金谷映像》创刊号,太谷映像创刊号稿件四页,影像资讯稿件信封。同售。
¥200.00 八五品
2023-08-03
1 评论 7
204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夏日絮语# 继往开来鼎新骏业
承前启后蔚起人文
      太谷文化物品鉴赏交流馆——蔚文轩,将于2023年7月25日挂牌开馆。这是太谷首家文化交流鉴赏馆,馆址位于太谷古城东大街98号,太谷地标建筑——鼓楼旁边。太谷鼓楼,亦称大观楼。立于我县老城中心,据楼上碑文记载,鼓楼创建于明洪武年间,万历四十三(1615)年重修。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等历代都有修缮。鼓楼平面呈正方形,座高八米,通高达二十米,四道门洞,十字贯通。鼓楼之上供奉文昌帝君,历主我县文运。二层三檐歇山顶楼阁,飞檐翼争,仙人吻兽,梁枋柱础,木石制作,建筑独特,气势雄伟,名著三晋,历为太谷古城之象征。
      馆名取自鼓楼东匾“蔚起人文”,寓意太谷文化蓬勃兴起,人才辈出。馆内主要陈列太谷历代前贤作品、人文老物件、商号遗物、及近代当代太谷文人诗书作品集等等。本馆由三位太谷文学爱好者共同经营管理,不为取利,只求为繁荣太谷文化提供一个静心学习交流的场所。开馆后将进一步计划安排各种活动,如诗词沙龙、名师讲座、太谷物件拍卖、书画展览等等。全部活动免费参观,免费学习,免费茶水。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慷慨赞助,共同为繁荣太谷文化尽绵薄之力。
      “蔚文轩”长期欢迎四海宾客敲门打扰,共同探讨太谷文化,一起畅聊太谷故事。
...展开全文
436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1 评论 7
#夏日絮语# 太谷,位于山西省中部。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县治从阳邑镇迁于白塔村即今址。开始修筑城池,四周筑土为墙,周围十二里,高丈八尺,池阔一丈。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西南有山谷名为“太谷”,县名改为太谷县,一直沿用至今。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贼寇侵犯太谷,城墙颓坏,后重加修筑,仍为土筑。明万历四年(1576年)冀宁道刘汉儒以“土城易圮”请于巡抚郑洛奏诸朝。命知县贾西土改砌砖城。城基垒石高五尺,自基至堞高三丈七尺六寸,基阔四丈二尺有余。重修四角敌楼和四门城楼。所用城砖全部带有“官”字款,以示皇恩。明末清初,北部敌台三座战毁。清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十一年(1654年)于城西北隅开水门一座。至此以后,屡有修葺。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城墙瓮城均完好。1937年,日本侵占太谷县城后,重挖城壕,并拆除附近民宅修筑军事设施。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军队将大小城楼改为碉楼,至1948年太谷县解放时,城池弹痕累累,面目全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墙上碉楼逐步拆除,1957年开始,城墙砖石建材拆用作于西园、西街、南街路面,及剧团宿舍体育场池座等修建工程。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古城墙已被拆除殆尽。大概2002年左右,随着残留在原糖酒付食公司的最后一段土城墙倒塌,历经1400多年风雨的太谷城池终于在历史舞台上谢幕了!2019年县城乡建设局整修东海市场路面,发现了明万历城墙马面基址,专门设立护栏保护,南街路面整修也陆续发现明万历“官”字款城墙砖。出于对历史的爱好,笔者时刻关注收集城墙砖。目前共发现八种“官”字体城墙砖,还有非常罕见带双“官”字的城墙砖。这些城墙砖的发现逐步见证了太谷县城的历史变革发展,也让这座千年古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癸卯初夏惠人及己记于陋室弘书斋。2023.5.10
...展开全文
344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韦力:不得不知的中国私人藏书史

首都图书馆 古籍 2023-05-10 00:03 发表于广东

旧时代私家藏书的最后辉煌

中国的文脉大概从南宋之后,就基本移到了南方,所以说我们所谓的江南,才是中国的人文渊薮之地。就这一点,到今天也没太大变化。中国古代的藏书楼有四分之三都处在江南地区,这其中有四大藏书楼最为著名,第一个就是皕(bì)宋楼。



陆心源 皕宋楼

皕宋楼处在湖州,我们看皕宋的“皕”字,就是两个“百”字,其实就是二百的意思,说的是它藏了两百部宋版书。而中国也正是从宋代开始才有了大量的古籍翻刻本,这一切对于我们整个的书市,有很大的变化。虽然印刷术在唐代已有萌芽,但是到了宋代书籍才广泛地发行,所以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典籍,基本上就是宋刻本。宋刻本也正是在书籍的传承史中错讹最少的版本,因为汉语是以元音发音为主的语系,而且汉字是表意文字,有大量的同音不同意的字,这就使得书籍在传抄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理解之误产生很多的错讹,而一字之差可能就直接更改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越早期的刻本是越接近于作者原本思想的,也就越珍贵。

第二个藏书楼是位于如今山东聊城的海源阁,这是私藏藏书楼中唯一一个地处于北方的。第三个铁琴铜剑楼处在苏州一带,第四个八千卷楼处在如今的杭州。

八千卷楼

私人旧书店的终结

与公共图书馆的肇始

南北有两大旧书市场,北京的琉璃厂和上海的博古斋。琉璃厂始于万历年间,当年是很多汉官的居住之地,于是慢慢地形成了庞大的书市。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家政策要求公私合营,每一个城市只允许留下一家古籍书店,所以琉璃厂的私人旧书店都合并成了一家,叫做中国书店。

藏书楼长期以来都是私家藏书,不具备图书馆的公共性质,可是自晚清以来,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公共意识的加强,很多私人藏书楼开始对公众开放,藏书从为己到为人,有了一个质的改变。而公共图书馆的许多馆藏也正是来源于当年的私人藏书楼,譬如说今天的南京图书馆的很多原始馆藏正是光绪年间的两江总督端方从八千卷楼中买来的。

私藏的海外流布和回归

翁同龢(hé)是晚清藏书大家,做过同治皇帝、光绪皇帝的老师。而翁家从翁同龢的父亲开始就延续六代藏书,他家的藏书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很好。到了1948年,因为战争的原因,翁家人把藏书带到了美国。2000年,翁氏的第六代继承人翁万戈以有限捐赠的名义,将翁氏藏书给了上海图书馆。

上海盐业银行董事长陈澄中也是著名的私人藏书家,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他的藏书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可是他的藏书都在1949年之后被带到了香港,当年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向上级请示将此批书买回来。可是当年国民党撤往台的时候,把中国银行里存的大量黄金、外汇储备都带走了,而陈澄中只要美金,不要人民币。在如此捉襟见肘的困难时刻,周恩来总理依然特批了一笔钱,将陈澄中的书分两批陆续给买了回来。可见中国文化的传承,除了私人藏书家的经营,还离不开对于文化的重视以及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当代藏书家

当代有三位重要的私人藏书家,第一位黄永年先生,他是吕思勉的弟子,是正统的藏书官。中国的古书按照传统的分类,分“经、史、子、集”四大部,以“经”为最尊,以“集”为最卑。黄先生作为传统的藏书家,重视经部书。虽然自新文化运动后,小说的地位如日中天,但黄先生不受此影响,一直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收藏传统典籍。

第二位黄裳先生,他跟黄永年先生藏书观念截然相反,是一位接受新观念的藏书家。他喜欢集部的书,他曾坦言经部的书他一个都不喜欢。黄裳先生讲究的是文人雅玩的一种心情,就像他的书跋:“今天天气特别好,我到了古籍书店转了一圈,无意中翻到了一本好书,欣然携归,这一天的心情都为之愉悦。”就到此戛然而止。

第三位,姜德明先生。他跟前两位“二黄”专门收藏古书不同,姜德明先生专门收藏民国的平装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旧平装不受欢迎,因为大多数人都佞古,追求宋版书、明版书。但是“人弃我取”恰恰是藏书的一个重要观念,这就使得姜德明先生成为了当今这个行业的大家。

姜德明先生的书房

私藏的整体趋势

第一,西洋善本在当今市场中是一个亮点。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王强先生就专门收藏西洋善本,他的藏书外观整洁,品相好看。

《尤利西斯》

第二,佛经开始受到重视。之前藏书家不收藏佛经是因为可读性不强,可是现在人们开始从印刷史的角度来研究佛经,于是早期的佛经就开始受到了重视。

辽刻本《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疏》

第三,新
...展开全文
288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