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虫虫

实名认证

我有书,也有茶,少的就是可以一起分享的你。

11 关注
259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扯扯闲篇# 历史有趣#今天我们继续来聊有意思的历史话题,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穿越的改革家——王莽。

对于王莽,很多朋友都并不陌生,无论是历史书中还是很多文学作品中,提到王莽,首先给他贴上的第一张标签就是“篡位者”,有了这张标签,很多人首先就对他产生了厌恶感,而忽略了他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另外一面。

王莽生于西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出身显赫,父亲是新显王王曼,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他虽然出身望族但是命运坎坷,年少的时候父亲和兄长就去世了,他跟随叔父们一起生活。王氏家族中的人多为将军、列侯,生活侈靡,声色犬马。唯独王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而且勤劳好学,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行为检点,作风严谨。王莽24岁开始入朝做官,借助家族的力量,在38岁的时候,便接替叔父王根,担任了大司马,成为掌握朝政的权臣。王莽执政后 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

公元9年,五十四岁的王莽利用自己的权力,通过禅让的方式登上皇位,改国号为“新”,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对国家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比较著名有以下几点:1.将土地收归国有,按照人口进行相应的分配,使无田的人能够有田地耕种。2.对盐、铁、酒、铸币、山川河泽的开发等实施政府专营。3、禁止奴仆的买卖。可以说是一位很有前瞻性的改革家,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很多的改革政策听上去很美,但是不具备具体实施的条件,所以大变革导致了大动荡。难以卫生的农民和原来既得利益的地主集团,这两个原本对立的集团,却联手反抗王莽的统治,加上不期而至的自然灾害。“新”王朝在苦苦支撑了十四年后灭亡了,王莽本人也死于战乱中。

王莽这个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存在,他的很多想法太超前,简直让人怀疑他是穿越到那个时代的时空旅客;而且他的身上集合了太多的矛盾,是一个人们无法理解的矛盾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他对权力有着很强的欲望,却并未将获得权力作为终极目标。首先从他篡夺汉朝的皇位,自己建立“新”朝来看,他对权力的欲望还是很强烈的,想当皇帝。但是他当上皇帝之后,没有和实力强大的地主阶级寻求合作,来稳固自己的帝国,寻求长远的统治。而是掌握的无上的权力之后,马上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到了丝毫不计后果的地步,让人不得不怀疑,他获取了权力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去改革这个国家,去建立国家理想的新秩序。

第二、他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皇帝,却开始有意识的关心弱势群体的疾苦。对于封建帝王,我们最熟悉的几句话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等,体现出皇帝高高在上,视一切如自己的个人财产的霸道劲头。王莽也做了皇帝,但是他当上皇帝之后首先所作的改革,就是如何让底层的民众获益。首先就是让每个无地的家庭可以根据人口分到地;其次,要做买卖没有资金、家里婚丧嫁娶没钱等等,都可以向政府无息贷款。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关心底层民众至此,这听上去简直不可思议。

第三、作为一个激进的改革者和王朝的篡位者,王莽却有着一颗极端“复古”的心。王莽称帝后所作的土地改革,效仿的就是周朝的井田制;此外,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无不力求恢复到西周时代的模样;甚至将中央的地方的官名和设置都对照《周礼》进行了调整。一个外表激进的愤青皇帝,却怀揣着一颗复古的心,是不是让人感觉很不可思议呢。

历史就是这样无法假设和想象,王莽死于战乱时的年龄是68岁,这在人们平均寿命较短的古代来说,绝对是长寿了,如果不是战乱的降临可能还会是个历史上最长寿的君主之一,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的改革不是如此剧烈,在社会可以承受的情况下缓慢施行;如果自然灾害没有突然降临,使原本生活窘迫的农民没有在忍无可忍之下起兵反抗朝廷的统治。那经过了大规模的改革之后,“新”朝的百姓安居乐业,或许可以成为可以载入史册的一个繁荣的朝代,而王莽则可能成为一位文治武功卓越,又敢于改革,功业不亚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又极其长寿有一位伟大君主,是不是也有可能呢。

(图一、王莽像 图二、王莽时期铸造的钱币)
...展开全文
4395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5
读书有趣,历史更有趣,今天继续和大家聊和历史有关的话题:汉朝之后,中华帝国的军事实力为何越来越弱。

大家知道,汉朝经常和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爆发战争,但是汉朝的军事实力相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是长途跋涉北击匈奴,深入敌人的腹地,但是最后都是战果辉煌,动辄歼灭敌人万人以上,硬生生的把匈奴给赶到了欧洲。

历史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北方的游牧政权换成了突厥、回鹘,另外在西边还增加了吐蕃,唐朝和他们之间也时不时的打上一架。虽然结果仍然是胜多负少,但是对游牧民族政权的军力优势已经没有汉朝时候那么明显。 李白曾经在诗中写到“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但是实际情况是,石堡一役,虽然最终唐朝获胜,占领了石堡这一军事要地,但是数万的唐军死伤殆尽。

而历史的脚步来到了宋朝的时候,中原政权在军事方面,相对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已经无任何优势可言,而且完全是到了被动挨打的地步。两宋前后出了狄青、岳飞等有数的几位军事人才,在对北方游牧政权的战斗中算是扳回几局。但是政局黑暗,这些人不是被排挤,就是被杀掉,最后堂堂的大宋,就被赶到东南一隅,慢慢的灭亡了。

从汉朝到宋朝,前后一千年的历史,难道中原汉民族衰弱的就这么快吗,还是宋朝时候的后金、契丹比汉朝时候的匈奴、唐朝时候的吐蕃、回鹘、突厥的军事素养更高,更能打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认为,自汉朝之后,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和亲次数越来越多,和亲的同时也带去了中原地区的技术和文化;另外北方少数民族在劫掠的过程中,也掳掠了很多的居民和工匠。这就使得诸如冶炼钢铁、制造兵器这类的技术得以传播,这就使北方少数民族的武器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个决定性因素导致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中原王朝间战斗力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加上北方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严酷的环境中,体魄强健勇猛,擅长骑马作战。当双方武器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战斗力方面的优势就逐渐展现出来,在战争中开始占据上风。

另外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自汉唐以后,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们出于政权稳定的考虑,并不重视军队的建设,甚至对于战功卓著的武将诸多猜忌,到了宋、明更是出现以文制武的荒唐局面,导致了一无良将、二无良兵的局面,对比你是怎么看的呢。

读书有趣,希望我们一起读书,共同分享有趣的问题。

(图一、汉朝武士 图二、唐朝武士 图三、宋朝武士)
...展开全文
1632人阅读
2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8
历史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今天继续和大家聊天、分享。

前面的帖子里和各位书友说好的,找给机会聊聊袁崇焕,今天算是履约,这个帖子发出去之后,也许我会被喷,被狂喷都有可能。原因有两点:第一、各种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袁崇焕的形象太多了,它们的传播范围和力度,是正儿八经的历史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就比如金庸老爷子的《碧血剑》中那句“忠臣热血,三年化碧”,太深入人心。第二、袁崇焕生活在距今叁佰多年前,人家的后代子孙都是向上有根可循的,看到我的帖子估计也会骂我。

但是,如果谈论历史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内容就可以说,损了谁的面子、伤了谁的自尊的东西就不能说,那史学家研究和还原历史,我们普通人谈论历史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该说的还是要说。但是有言在先,今天的话题,我们主要罗列客观事实,不做太多的主观评论,是非功过让各位读者自己去分析。
那我们就书归正传,我们先来看一下袁崇焕的基本信息:袁崇焕,生于1584年,卒于1630年,时年46岁,广州东莞县人。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三十五岁的袁崇焕得中进士,也算是大器晚成,文臣出身,最初任职福建邵武知县,后官至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位极人臣。

接下来我们说说袁崇焕一生中的几件大事:
一、宁远大捷: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领大军向锦州一代发起攻击,直指宁远。距离宁远城不远的海上有座觉华岛,明朝军队在这里布置了水师,本想后金经过锦州进攻宁远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从海上去切断后金的退路,但是觉华岛和宁远之间的海面每年冬天都会结冰,却没有人注意到,。当时宁远的守将正是袁崇焕,明明海面都已经冻住了,听说后金来了,他却命令宁远城外的居民带着财务去觉华岛避难,等后金快要达到宁远的时候,他才下令觉华岛方面组织人手凿冰,觉华岛的海岸线长达二十七公里,冰面冻得像铁板一样,后果可想而知。努尔哈赤到了宁远之后,攻打了两天宁远城,就虚晃一枪对觉华岛实施了突袭,岛上的兵民共计一万五千余人,被屠杀殆尽,八万多石粮食也全部落入后金之手,两千多艘各种船只被焚。而此时驻扎皮岛的毛文龙,派兵数万,向海州和沈阳进军,直扑后金大本营,努尔哈赤得知后方遭袭,无奈之下只能退兵。袁崇焕则在战后的上疏中大力夸耀此次的胜利,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宁远大捷”。但是袁崇焕在此次战役中,拦截各路溃兵,固守宁远,敢于和后金主力交战,这种胆略在文官当中还是十分罕见的。

二、承诺“五年平辽”:崇祯元年,朝廷的东林党人(消灭魏忠贤之后)重新掌权,袁崇焕被重新启用,代替他们掌握军事权力。并且准备任命袁崇焕为蓟辽督师,恢复东林党在辽东的战略。此时的袁崇焕根据东林党人制造的舆论,已经被描绘成一位足以与古代明代名将相媲美的伟大统帅。这样的人才皇帝自然是要见见的,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时年四十五岁的袁崇焕见到了当时十八九岁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看着眼前这位被朝廷里的官员一致推举上来的军事奇才,论年龄可以做他大伯了,应该是十分靠谱的,便问袁崇焕:你有什么平辽方略?从实奏来。袁崇焕回复说:具体的方略回头我写成奏本上奏陛下,但是我敢保证,只要陛下相信我,给我足够的权力,我就能五年平辽,外患可平,全辽可复。当时在场的东林党的各位大学士们个个听的欢欣鼓舞,但是还有那么一两个头脑清醒的人,趁着皇帝上厕所,兵部给事中许誉卿就问:袁督师,你这五年平辽有没有什么具体方略?袁崇焕答道:没有什么具体方略,不过“聊慰上意”(让皇帝高兴高兴罢了)。许誉卿一听就傻了,说道:这种事儿怎么能开玩笑呢,到时候皇帝按这个时间表考核你怎么办啊。袁崇焕这才回过神来,觉得刚才牛皮吹的有点大,所以等皇帝如厕回来之后,再问袁崇焕具体方案的时候,袁崇焕就开是大谈各种困难,一是钱粮要充足;二是要有充分的人事权;三是让我免受朝廷言官攻击,专心打仗。崇祯皇帝一听,这些都是小事,你都“五年平辽”,我还有什么不能给你的:首先,军饷每年480万两(同时期皮岛的毛文龙军饷是每年20万两),其他的物资有求必应。人事方面把蓟门、辽东、天津、登莱四镇统一归袁崇焕节制,同时赐给他尚方宝剑,并且把山海关总兵满贵和辽东经略王之臣手里的尚方宝剑收回,以便袁崇焕,统一管理。崇祯皇帝是把所有的宝都押在了袁崇焕身上,但是这种有求必应的态度,也让袁崇焕没有了退路,为日后急于与后金议和埋下了伏笔

第三件事便是袁崇焕与东江镇的纠葛,以及计杀毛文龙,这个在前面的帖子里已经有详细的描述,这里便不多说了。

故事就讲这么多吧,在你的心中是否有了一个你认为的历史上袁崇焕真正的样子呢?袁崇焕的结局也很悲惨,被凌迟处死,结局令人唏嘘,是忠臣蒙冤还是罪有应得,也许很多年后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图1.崇祯帝像 图2.袁崇焕像 图3.宁远古城 图4.明末辽东形势)
...展开全文
1.5万人阅读
2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7 28
读书有趣——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今天的话题不是非常的有趣,甚至可能是让人感觉有些沉重,我们要说的是两位历史人物——岳飞和毛文龙。

有的书友一看今天的话题,可能已经敏锐的感觉到,我又要开始胡扯了,因为历史上这两个人物根本就不生活在同一个朝代。不是几乎,而是完全没有交集。把他们两个生拉硬拽到一起有什么好聊的呢?大家先别着急,让我们一点点的展开今天的话题。

我们先来说说岳飞,他是我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大英雄,他的那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岳飞生于公元1103年,河南省汤阴县人.出生的时代正处于北宋与北方的辽国和金国战乱频繁的年代,公元1122年刚满20岁的岳飞应征加入征辽的队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从公元1122年到1141年的近二十年间,岳飞身经百战,建功无数。尤其是先后四次北伐,不但挽救了被金国逼入绝境、已经奄奄一息的南宋,还恢复了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

但是南宋的当权者,胸无大志,宁愿偏居一隅。在北伐势如破竹的时候,朝廷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之后的岳飞被剥夺了兵权,最后在当时皇帝的授意之下,文官主战派对他展开残酷的迫害。1142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岳飞,以“莫须有(或许有的意思)”的罪名被害于大理寺的狱中。

接下来我们再说说毛文龙,可能对于大多数的书友来说,这个人有些陌生,既没有像岳飞一样有传诵千古的文学作品传世,又没有岳飞恢复河山的赫赫战功,但他同样是一位在他所处的时代里,扶社稷于危难,力挽狂澜的大英雄。

毛文龙1576年生于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比与岳飞要小473岁。与岳飞无任何关联,唯一凑巧是,毛文龙出生的杭州钱塘县,距离岳飞被害的杭州不远。1605年28岁的毛文龙被过继给辽东鞍山的伯父做继子,于是只身北上,随后被自己的舅舅举荐给当时镇守辽东的军事首领李成梁,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二十八岁从军比岳飞整整晚了八年,即使在同时代的人来说,也算是大龄入伍了。同年,毛文龙参加了辽东的“武举考试”以第六名的成绩被封为安山百户(统兵120人,正六品)。

后来毛文龙奉命援助朝鲜抵抗后金,军队驻守在辽东一代。后金的军力日益壮大,吞并了辽东。毛文龙则被迫转战海上,驻兵于一个靠近朝鲜名叫皮岛的小岛上。皮岛全长八十里,不生长草木,远离海岸,冬季严寒,条件艰苦无比。毛文龙在此一边接收辽东的难民,并送往内地;一边发展军队,牵制后金。毛文龙经常派兵离开皮岛,去袭扰后金,使后金不敢轻易南顾。当后金从沈阳经锦州、宁远一线入侵明朝的时候,毛文龙则从皮岛出兵,去攻击后金后方赫图阿拉和萨尔浒等重镇,这种牵制的战法,虽然没有取得大规避攻城拔寨的战绩,但是却极大的牵制住了后金的有生力量,使的明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避免了被后金长驱直入的威胁。

毛文龙在后方军饷补给极为匮乏的情况下苦苦经营,所取得的成绩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被朝廷任命为左军都督、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已经是一品大员,位极人臣。同时还御赐尚方宝剑,代天子巡边,节制一方。

毛文龙的快速崛起的同时,朝廷中的文官集团却已经感到深深的不安。首先,明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文制武,文官本身就拥有先天的优越性,绝对不允许武将的权利超越自己之上。其次,此时明朝的官僚体制腐败程度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文官集团结党营私,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举个例子来说,由于毛文龙牵制了后金的军队,导致后金不能连年进犯锦州宁远一线。所以朝廷每年给这些地方拨付的军费就会有所下降,而官员从中贪污、吃空饷的数量就大打折扣。所以毛文龙必须要清除,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

后金经过了数年的积蓄力量,接替努尔哈赤汗位的皇太极踌躇满志准备南侵,他几次小试牛刀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此时明朝廷的文官集团推举出的代表---袁崇焕(我们日后单独找一个章节聊聊此人)出现了,他一方面靠一张嘴忽悠崇祯皇帝,说“五年之内平辽”,以此获得了皇帝赐予的巨大权力(包括尚方宝剑);另一方面却背着皇帝与皇太极议和。议和一个最重要的筹码就是东江镇和毛文龙的人头。急于后金换取和平,向皇帝复命的袁崇焕,在一番谋划之后,开始了他的计划。

袁崇焕先巡视皮岛,放松毛文龙的警惕,然后突然将毛文龙传唤至远离皮岛的双岛,在双岛他命令随身的军士将毫无防备的毛文龙拿下,然后假传了一份圣旨,就用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清军在没有后顾之忧,长驱直入山海关,灭亡明朝。

岳飞和毛文龙的命运是如此相似。 岳飞的死让人惋惜,但是朝廷起码还是象征性的走了一下司法程序,给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毛文龙确是死于一次未经皇帝授权的的谋杀,同样让人惋惜。

(图1.2岳飞像、岳飞庙 图3.4毛文龙像、碑亭)
...展开全文
2.3万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1 4 36
#以书会友# 读书有趣,今天我们来聊聊唐朝的“神策军”。

唐朝的“神策军”的前身是西北边疆的戍防部队,吐蕃从松赞干布之后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唐朝的边境大患。 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与吐蕃在西北边境展开拉锯战,大家哥舒翰最终帅兵击破吐蕃。

哥舒翰申请设立浇河、洮阳两郡,并且建立宁边军、威胜军、金天军、武宁军、耀武军、天成军、振威军、神策军加强对吐蕃的防御,自此唐朝形成了网式的防御链条,在西北边境取得了对吐蕃的相对战略优势。神策军设置于临洮以西二百余里的磨环川,位于洮水南岸,与洮阳郡隔水相望。洮阳太守成如缪充任首任神策军使,自此,神策军正式登上了唐代历史的舞台。

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令西北边境的军队驰援内地,神策军几经辗转归于宦官鱼朝恩的统辖之下,并扩大为万人之上的大军。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进犯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鱼朝恩率领这只队伍护卫代宗。吐蕃撤军后,鱼朝恩率领神策军随代宗回到长安。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吐蕃军队再次进犯关中,神策军于是入驻皇宫内苑,分为左右两厢,从此之后,神策军正式成为天子禁军。

唐德宗之后,皇帝认为文武臣僚不值得信赖,便命宦官统领神策军,后又将神策左、右厢改为左、右神策军,各设正二品大将军(宦官担任)一人进行统领。自此神策军到达最为辉煌的时期。 

自唐德宗之后,宦官专权的局面逐渐形成,甚至皇帝的废立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会昌三年,唐武宗即位,他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与宦官集团修复关系,为了向宦官示好, 他特意巡行神策军。而宦官仇士良也请求建立颂圣德碑以回应唐武宗的示好,这就是《神策军碑》立碑的由来。

碑文由崔铉撰文,柳公权书写。柳公权书写的碑文书法结构严整,充分体现了“柳体”楷书骨骼开张、平稳匀称的特点,加之此碑刻工精良,拓本与真迹无异。 《神策军碑》字体沉着稳健,气势磅礴,故被后世奉为柳书代表作,被公认是柳公权“生平第一妙迹”。

《神策军碑》立于皇宫禁地,难以棰拓,传世拓本极少。国家图书馆藏本为宋拓宋装,仅存上册,计27开,高34.3厘米,宽23厘米,签题“柳公权神策军纪圣德碑”,字略残,是南宋权臣贾似道旧藏本。
...展开全文
1.6万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43
#读书偶得# 读书有趣#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汪直是个精神小伙。

汪直是什么人?对明史比较了结的书友应该都很熟悉,汪直是明宪宗成化年间的太监,而且还是一个权倾一时的大太监。

估计看到“太监”这两个字,多数人已经心生反感,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有的人觉得他们是不完整的人(估计多数也不是自愿的),属于异类,所以心生厌恶;另一方面的原因,就和我上一篇讲朱元璋的帖子里说的原因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文人官员流传下来的言论与书籍的影响,对所有的太监都有着先天的偏见(当然太监中的坏蛋也是很多的,就和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好人也有坏人,是一个道理),这种偏见在当今的影视剧中有很明显的体现,就像下面影视剧中太监的形象,个个是妖里妖气,而且武功高强(奇怪,为什么要武功高强呢?我也搞不懂)。

言归正传,我们接着来说这个汪直,为什么说它是“精神小伙”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精神”指的是历史上的汪直应该确实很精神,也就是咱们平时所说的“长的精神”。汪直本身是广西的瑶族,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韩雍在广西平定大藤峡民变之后,将俘虏的幼童挑选了一些形象好(“容止与众迥异”)的,进献给了皇帝,女童当然是作为宫女,男童进宫就没这么幸运了,全部阉割之后做了太监,汪直就是这其中的一个。从这点记载来看,韩雍挑选的肯定都是形象比较好的孩子,所以汪直的外形应该是很精神的。

第二个“精神”指的是汪直这小伙子聪明能干。汪直被进献进宫的时候差不多四五岁的光景,被分配去伺候当时得宠的万贵妃。汪直这小孩儿长得可爱,再加上一年之前万贵妃的幼子刚刚夭折,这时候来了一个年龄差不多的小孩儿,所以万贵妃基本上是把他当自己的孩子养着、宠着。到成化十年的时候,汪直差不多十岁左右,直接就被封为“御马监掌印太监”这是一个与兵部共同掌管天下兵马的职位,权力与兵部尚书相当,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正部级。到汪直十四岁的时候更是建立了自己的特务机构——西厂,自己担任提督。

年纪轻轻手握重权的汪直,没有像一些纨绔子弟一样挥霍自己的资源,而是确实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了一番作为:除了政治腐败的官僚机构之外,最为著名的两件应该就是“屠灭建州女真”和“奇袭威宁海扫灭蒙古王庭”,可以说文治武功都有建树。

可是这样的一个精神小伙,也犯了当今的精神小伙会犯的错误,就是太年轻、太冲动,没顾及到传统官僚集团的利益,所以在后来与文官集团的较量中,被文官集团联手绞杀了。

话说回来,影视作品中有没有距离真是的汪直比较近的人物形象呢,《龙门飞甲中》陈坤扮演的雨化田的的形象估计是有几分相似的。

(图1、2、3:影视作品中的太监形象 图4:陈坤在电影《龙门飞甲》中饰演的雨化田)
...展开全文
1.9万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9
历史是个有趣的东西:今天我们就聊聊被少数无底线的文人“埋汰”了几百年的好皇帝——朱元璋。
历史的传承,需要借助文字传播,但是古代多数的劳动人民没有机会接收教育。因此能够著书立说、讲述历史的只能是那个极少数的知识分子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真是历史被还原的程度,就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这些人自身思想倾向的影响。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现在经过史学家对各种留存史料和文物的整理,基本上能还原朱元璋的个人形象:出身贫寒、关心底层人民群众疾苦、对官僚集团的贪污腐败深恶痛疾,并且用严酷的刑法加以惩治。
据说他在任的时候规定,官员贪污六十两银子,就要被处以死刑,并且要“剥皮实草”挂在官衙门口,以儆效尤。
朱元璋还比较注重民众的法制教育,他亲自编制了汇集各种罪案的《大诰》,要求百姓家家都要有一本,让普通百姓都要懂法,如果百姓根据《大诰》的内容,觉得某官员贪污腐败,可以将他“绑缚赴京治罪”,而且沿途的各级官员不得阻拦,如果哪个官员胆敢阻拦,阻拦的官员就要被族诛。同时,如果将官员绑缚进京的百姓在回到故乡后,谁敢打击报复,也是要被族诛的。
可见朱元璋对待官僚集团要求是何等的严格,而对待百姓又是如此的宽容。这样的皇帝老百姓自然拥护,但是文人阶层出身的官员肯定是非常不喜欢的。明朝的时候出版印刷业已经比较发达,文人阶层恰恰就掌握着自己出版印刷的“自媒体”,所以后世关于朱元璋的各种歪曲的故事就大肆流传开来。
受这些书籍的影响,在几百年后的今天,虽然史学家通过研究可以还原一个真是的朱元璋。但是你如果问起一个并非从事历史研究的普通人,他知道的往往是“火烧庆功楼滥杀功臣”“给病中的徐达赐实鹅肉”之类荒谬的故事了,这就是无底线的文人自媒体的传播力量。读书有趣,希望你能关注我,大家一起读书,一起探讨有趣的事情。
(左:朱元璋像 右:文人丑化的所谓朱元璋七孔朝天画像)
...展开全文
1.6万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1 43
#读书偶得# 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文明起源的先后,两种文明萌芽的先后,或者更直白的说谁更领先于谁,经常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喜欢讨论的问题。
说实话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事实简单的来分析一下:我们先从史学家通过断代来确定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说起。
夏朝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所处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070年到前1600年。当夏朝建立的时候,古老的埃及文明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此时已存在了上千年,十几座巨大的金字塔已经在埃及的土地上矗立起来。而此时的夏王朝确切的说只是一个统治着于黄河中下游一代的强盛部落。
而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的兴盛时间通常意义上认为都是在公元前18世纪左右,比夏朝建立的时间略晚。
四大文明古国,对应着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的地区。 四大古文明的意义并不在时间的先后,而在于它们是后来诸多文明的 发源地 ,对其所在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属于派生文明,深受临近地区原生文明的影响。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发现古老的“华夏文明”并不是世界上兴起最早的文明,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她作为世界文明王冠上一颗明珠的亮度。因为华夏文明的顽强生命力以及生生不息的传承,才是他最大的亮点。因为很多文明都随着时代的变更不断消失,但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我们可以这么说:四千年前,古代中国和古埃及不相上下;三千年前,古代中国和古巴比伦一样人民生活幸福;两千年前,中国和阿拉伯人一样拥有雄厚的财力;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世界所有国家;而现在的中国,生气蓬勃的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在不断向前。小伙伴们有没有觉得很自豪呢。
读书有趣,希望你能关注我,大家一起读书,一起探讨有趣的事情。
...展开全文
2.5万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8
#读书偶得# 书,对人类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在古时候来说,主要的作用就是传承知识文化和记录历史,甚至可以说,文字和图书最早的出现的时候,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记录发生的事件,即后来的历史。历史是个很好玩的东西,东方和西方,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不同,历史也不同。但是当你仔细观察这些看上去似乎截然不同的各国历史的时候,却会发现很多很有趣的共同点。比如西方世界的关于历史起源的传说中,提到了人类世界的洪水泛滥,以及诺亚方舟拯救地上的生灵。而我们所熟知的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也提到由于天破了洞,地上洪水泛滥,最后女娲补天解救了地上的人类。而到了数千年之后,当历史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时候,这种令人惊讶的共同点仍然存在,比如中国古代“司马”是管理军队的高级官员;而西方如英国管理军队的高级职位称为司厩长(master-Marshall)也和马匹有关。这说明在古时候,东西方职业化军队主要由贵族出身的子弟组成,而无论是中国的战车还是西方单枪匹马的骑士,马匹都是极其重要的,所以最早负责管理马匹的官员,后来就发展称为管理部队的高级官职,是不是很有趣呢。读书有趣,希望你能关注我,大家一起读书,一起探讨有趣的事情。
822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