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齋杜宇

实名认证

18161826991

6 关注
2279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属于春天的书# #属于春天的书# 杜宇|寻着唐诗的脚步去春游

树生渡口天然好,山到江边分外明。
​村路小桥通小市,春分时雨恰时晴。
​ 饮人酒艇三三喝,挂网渔舟两两行。
​ 此景不消图画得,只须收拾有闲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怎么能辜负如此春光?带一本唐诗,寻着唐诗的脚步一起去春游吧。
《唐诗故事集》全四册+《唐诗故事续集》(全四册),前四本由地质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后四册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于88~90年先后出版。
      这套书最初之所以选择地质出版社出版,是因为作者栗斯(王曙)先生身份比较特殊。他本身是个地质学家,1950年入北京大学地质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及地质部门工作,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又爱好写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且兼爱摄影,又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矿相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宝玉石学会理事及《矿物学报》编委等学术职务,为教授级编审。
      特殊的学术背景和兴趣爱好,使其对祖国的大好山河充满了热爱和了解。他不仅在矿物学和宝石学领域中造诣甚深,写有专门学术著作《不透明矿物晶体光学》、《偏光显微镜和显微摄影》以及科学论文数十篇;同时,出版了宝石学方面的著作《金刚石的秘密》、《晶莹的宝石》、《怎样识别珠宝》、《珠宝玉石和金首饰》、《真假宝石鉴别》、《珠宝首饰选购知识》等。
      专业之外,王先生并致力于研究唐诗和宋词,对陕西,河南的唐宋时代古迹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写作相关文章。写作并出版了《唐诗故事》(一至四集)、《唐诗故事续集》(一至四集),以著名唐诗为主线,将大唐长安和洛阳的繁华、长江黄河沿线风景名胜、隋唐盛世的风俗人情、历史典故都一一娓娓道来,从春秋,三国,南朝到隋唐,随书游览一番。仿佛福尔摩斯故事里般的游船,可以走走停停、仰观俯察、缓流急滩、风花雪月。带着这套书,把里面提到的地点都溜达一圈,就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唐之旅。故而该书对唐诗的普及工作作出了莫大贡献,为很多70 80后小说的必读书目。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本书我有两个版本,一种是地质出版社的正编和续集全八册,一种是南海出版公司和地质出版社重排本的八册,两者内容一致,出版社和后面设计不同,感兴趣的直接下单吧。
...展开全文
420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寻访旧书店# 今天在西安古旧书店买的这两本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民国25年第1版,民国27年第4版,本来是瞅着品相还不错买的,结果打开之后,从头到尾满满的标点句读,最后一页写的时间是“民国34年7月23日点毕第1次”,可惜书没有留款和钤记,但这么细致的读书,绝对是个认真而虔诚的青年学者。翻越它不由自主的感觉就像在和100年前的同龄人跨时空邂逅,揣摩他坐在书桌前,皱着眉头,执笔圈圈点点的样子,或许旁边也有穿着一袭红色旗袍,流苏披肩,抿着嘴儿偷偷的看着呢。
我们在旧书中常常和他人相遇,不小心就能在旧书中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人留下的痕迹:一丝头发,一片枫叶,一则日记,一滴泪水,一朵干花,一张发票,甚至,一封情书。美国的马歇尔·布鲁克斯说过一句有趣的话:在图书馆中阅读一本卷角的书,有时就像睡在别人未经整理的床上。
797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寻访旧书店# 逛新书店买书,就像进了怡红院,花花绿绿的,有看中的,只要掏钱即可;参加旧书拍卖会就像比武招亲,一群人抢一个女人,谁出的钱最高即可获得;逛早市买书呢,就像参加相亲大会,可能几个人同时看中了一个女人,不仅要眼疾手快,还要尽力显出自己的优势来,才能赢得老丈人的青睐;网上买书则像跟网友线下约会一样,已经想念了很久,觉得对她也非常了解,在家静静等待她从一个城市奔向自己所在的城市,期间想象她楚楚动人美丽堪怜的样子。但直到见面之后,才知道她是否长得漂亮,是否属于自己中意的那个类型,以及以后是否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去书友家赏书,就像品论别人家的小妾一样,看着漂亮也想据为己有,但却只有眼羡的事儿,欣赏一番下来,不仅大饱眼福,而且主人也沾沾自喜开心快乐……逛旧书店呢,就像在城南乡村漫游,偶尔会遇到人面桃花,仿佛在那等了许多年,就等着你的到来,两人相见,嫣然一笑,没问题的话,绝对跟你走了。但如果因为你个人问题,这次无法带她回家,可能到了明年,就只剩下桃花笑春风了。
794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书中的旅行记忆# 杜宇|淘旧书就是救姻缘
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邂逅,至今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
2014年,整整十年前,当时的我初涉书海,资浅薪薄,买不起知名出版社的书,只能找一些相对实惠的普及本。比如中国古典文学系列,本来想入手人民文学或者上海古籍的,后来却是狠狠心花了300两银子入手了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文学精品赏析丛书”,全书共12种14册,包括乐府诗、律诗、散文、散曲、词作、歌谣、话本、传奇、喜剧、悲剧、志怪和轶事小说等,精装本,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版。
本丛书除十大悲剧分上中下三册外,其余都是一册装,果然悲剧是人生的主题。该套书其实有平装本的,没有算过平装大概有多少册,我猜至少不下20册吧,因为这里面的精装基本上都是有两本平装合订而成的。当时的图书市场化方兴未艾,很多事情做的还比较潦草,缺乏规范,比如这一套,黑色漆布封面设计显得耶么简陋,看起来锃黑发亮,但时间久了甚至会脱落掉漆,直脊包背也没有今天精装的曲线美。
甚至在内页的装订上,做工也非常粗糙:明明是一册书,却是直接将平装的两册叠加在一起,上下两册的扉页都懒得取掉再另外设计一张,以至于一些卖家翻开第一页,看到上面标的是上册,就直接的书名字后面加个小括号,标注为(上册),其实他不了解这本书,也没有往后翻,翻到中间的时候,会发现另外一张下册的扉页的。当然,既然是只有一本上册的残本,价格也就便宜了许多。买的时候,正当为死活找不到配套的下册发愁的时候,不经意间翻开了中间的部分,却发现下册的扉页竟然也在,是一本完整的书!那种惊喜感油然而生。当时好像这种情况遇到了两本呢。
至今还深深的记得,这套书我当时是在网上三四个书摊配齐的,其中最大的两单,一单来自于武汉,另外一单来自于北京,合在一块好像是9本吧。当先后收到书后,我惊奇发现,前后收到的两个包裹,里面的书竟然盖着同一个人的印章,原来是一个人的藏品!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位前主人的藏书会分布在南北两个世界,然后又因缘巧合的汇集到我所在的那个西部城市,再次聚集在一起。
后来还遇到过一次类似的情况:那是2021年2月27号,翦伯赞先生的入室弟子、著名秦汉史专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传玺先生去世了。为了纪念先生,我在网上买了一套张先生签名的代表作《中国古代史纲》,上下两册,是签赠给同一个人的,却在网上的不同的两个书店挂着,本以为是店家开了两个网店而已,没想到书却是先后寄过来的,一个走的快递,一个走的挂刷。收到快递的时候,我还特意留意了一下发货地址,一本是是衡水市冀州区,另外一本却变成了河北沧州,明显不是同一个人发的书。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名叫罗正清的人的两本书,却流失在了两个书店里,又被千里之外的我先后下单,将他们再次凑合在一起了。
后来经过考证,罗正清,河北人,1953年入读北大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办公室主任,2017年因病去世。这个书应该是张先生当时送给罗教授的,罗教授去世后,藏书也散了出来,不知道为什么,一本去了衡水,另一本是去了沧州,或许是两个旧书商同时收购的吧。后来有机会让两本书破镜重圆,也算是一种功德吧。
淘旧书仿佛救姻缘,无论是为她们找到了失散的孪生姐妹,亦或是帮他们寻找到了飘泊两地的旧情人。有缘千里来相会,千里姻缘一线牵,总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慨来,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种事情呀!
...展开全文
816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买过最值得的一本书# 乌兄自北郊来,带来一本书。

陕西文学收藏家姚先生、胡先生说:程海的《热爱命运》是陕军东路五虎上将之一,一版一印精装本只印了100册,并且版权页还印错了,1993年8月第1版印成了1933年8月第1版。非常稀少。

陕军东征五虎上将是1993年路遥去世后的一个文学现象,除了三驾马车(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废都》,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之外,还有就是程海《热爱命运》、京夫《八里情仇》。

五虎上将的一版一印各有特色,《最后一个匈奴》一印精装印了450册,《白鹿原》一印是14,850(平装),第2年印了精装,印量2000册。《废都》一印大概印了100多万册平装,精装未授权,印量不明,被作者斥为盗版;《热爱命运》一印精装100册,《八里情仇》一印无精装,但属于平装一册装,二印开始改成上下两册。

乌兄说:这么好的品相,这么少的印量,起码也值个二三百块钱吧。你帮我处理了吧,价格你说了算。

我说:那就288块钱出了。看有没有捡漏的。
...展开全文
6611人阅读
4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44
#寻访旧书店#  晓剑老师来西安,中午给他接风洗尘,途经文艺路知旧书店,淘书八九种,最爱图2和图3,尤其是图2,内容太丰富了,收录冯梦龙的《挂枝儿》《山歌》《夹竹桃》、颜自德、王廷绍的《霓裳续谱》、华广生的《白雪遗音》、蒲松龄的《闺艳琴声》以及本书编委会所搜集的《俚曲艳编》,简直是中国古代生命之花的民歌俚语宝藏集,尤其是最后一部分,从元明清散曲集子中辑佚出来,与前面几个古人编撰的民歌不同,更多的是出自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作者之手,艺术性更强,也体现了较强的文人气息,俗中透出几分雅气,特别适合于床头睡前悦读。老版一共有两本,我全部拿了下来。是书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当时的出版社的编辑们真会整事儿。前天还在想有没有类似的文集,在网上检索看到了民国扫叶山房出版的《五百家艳情诗》,售价2800,再查却没有建国后的版本。没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一本类似的,而且一下子就买到两本。图3《园冶》是个精装本,88年的第2版,96年印的,陈植先生注释,杨伯超先生校定,陈从周先生校阅,都是一流大家。图七的《废都》是93年1版1印本,图8的《最后一个匈奴》也是1993年二印的,二者并列陕军东征三辆马车,于是遇到也就拿下来了。
751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书页上的月光# 长安秋雨。下雨天,上完课回家,妻和子都进了城,一个人窝在书房,悄悄的整理自己的藏书。
我有一批甲骨文系列,蒐集了一下,大约20多本,是2016年前后陆续买入的,全部为精装。本来买回来想慢慢看的,结果几年过去了,一本也没有看完,花花绿绿的,摆在书架上,像装饰品一样,真是耽误了她们。
甲骨文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旗下的经典品牌,广告语叫“让我们一起追寻”,用心做书,做出新、有趣、有料的书,近年来先后出版了236种(截至2023年数据)。有人说:“甲骨文的成功,40%得益于其封面设计”,甲骨文的封面设计堪称完美,编辑说每一本书的是按照“中国最美的书”的标准来做的。
当然,甲骨文绝不仅靠色相取胜,再漂亮的美人儿,看久了也会产生视觉疲劳。甲骨文之所以能够畅销经年,得益于它的学术定位。作为中国高端学术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本来就有良好的学术功底,加上甲骨文主要引进的是国内外最新的人社科学术经典,尤其注重欧美地区获得最高学术奖的代表作,几乎每一种都能引领时代潮流,这才是甲骨文持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甲骨文系列以介绍欧美学者所写的世界史作品为主,早期也关注一些中国史方面的的作品,当然这些作品主要来自于日本学者或者欧美汉学家们。专业所囿,我对世界史方面的敬而远之,故而当时是在100多种图书中专门挑了中国史方面的相关系列,盘点下来一共20多种,一下子全买了回来。但非常对不起她们的是,拿到家便把她们束之高阁了……
其后经历了三年特殊时期,再后来工作和家庭琐事上越来越忙,更没有心情拆开她们了,一面是暴殄天物,一边是抱恨无边。最近终于下定决心,狠狠心,与其让她们陪我虚度年华,不如给她们找个好嫁家,耽误不了他们的青春,耽误不了她们的靓丽妙姿。
数了一下,一共23种。以明清史和民国史为主,也有几种中国古代史的,另外有一本是讲美国独立战争的,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感兴趣的可以考虑打包走啊,没有算过每本售价,众所周知,甲骨文的书定价挺贵的,这个价我应该亏的不会太多。好不容易让她们聚在一起,尽量别拆散她们了!

具体目录如下:
1.启微·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
2.启微·从舞台边缘走向中央: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外交视野中的转变(1937-1941);
3.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
4.最后的大队:蒋介石与日本军人;
5.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
6.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7.乾隆帝;
8.抉择与分歧:英美对共产党在中国胜利的反应;
9.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
10.启微·未完的明治维新;
11.天国之秋;
12.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13.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
14.中国革命:1925年5月30日,上海;
15.北京的隐秘角落;
16.紫禁城的荣光:明清全史;
17.大清帝国;
18.武曌: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19.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
20.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
21.左道:中国宗教文化中的神与魔;
22.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
23.游牧民的世界史。

...展开全文
914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值得入手的大部头# 秦山渭水,俊彦络绎;汉殿唐宫,人文菁萃。历代杰出诗人,特别是唐代杰出诗人,大都在这襄长期盘桓、体察时局、流连风景、磨炼诗艺、攀登创作高峰,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西安,也因此赢得了“唐诗故乡”、“中华诗歌故乡”的美誉。
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主编《历代名人咏西安》,宣纸装全三册,精美礼盒装。本书为政府形象工程,邀请名家编纂而成,收录古今历代名人咏西安诗词300多首,从谢惠连到沈约、从李世民到李隆基,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杜牧李商隐,无所不包。每一首诗都配有精美的古典插图,宣纸线装,彩色印刷,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完美再现西安这座经过新时期大发展而崛起西部、蜚声全球的现代化大都市,也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底蕴。
​ 西安出版社2017年八月1版1印本,大八开,拿到手中特别有厚重感。定价800元。外面的礼盒略有破损,腾地房处理特价300元包邮快递。
926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书中的旅行记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在1937年9月10日发布第16696号令:“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和中央研究院的师资设备为基干,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为基干,设立西安临时大学”。随抗战局势变化,长沙临时大学不久转徙云南,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而西安临时大学复迁陕南汉中,合组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7月,教育部将西北联大工学院、农学院独立设校。1939年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师范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西北联大虽然分设为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师范学院五校,但这些学校并没有因为分立而缩小,而是长期合作办学,共用资源,反而得到扩大和发展。
在西北联大与其子体国立五校的教师中,有徐诵明、李蒸、李书田、胡庶华、汪奠基、黎锦熙、马师儒、许寿裳、曹靖华、罗根泽、陆懋德、黄文弼、罗章龙、袁敦礼、虞宏正、张伯声、林镕、沈志远、汪堃仁、魏寿昆、盛彤笙、刘及辰、曾炯、傅种孙、张贻惠、黄国璋、李仪祉、高明等一大批泰斗级的著名学者:
​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同时成立,只不过西北联大的名字只存在了1年4个月,加上前期的名字“西安临时大学”,也只有23个月。但是,合组成西北联大的几所大学,在西北地区整整坚持了8年,盼来了抗战胜利。而抗战胜利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由西北联大带到西北地区的大学和大学教师,这些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时之选,却大多留在了条件异常艰苦的西北地区,与黄土高原为伴,与西北大风为伴,坚持到如今,又是整整70年!
​西北联大与现代文明丛书,16开精装全4册,包括《知识分子何谓——西北联大知识分子群体研究》《现代医学之源——西北联大与现代医学事业》《现代地质学重镇——西北联大与现代地质事业》《热血书生上战场——西北联大与抗日战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感兴趣的欢迎下单。
...展开全文
1340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我的书架断舍离# 出一套岳麓版的“史学两司马”,其中司马迁《史记》(精装全三册)为北京师范大学韩兆琦教授评注本,韩教授师从复旦大学蒋天枢先生专治前四史,为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再传弟子,现为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几十年来,曾先后出版《史记通论》《史记题评》《史记选注集说》《史记选注汇评》《史记评议赏析》《史记博议》《中国传记艺术》、《中国传记文学史》《汉代散文史》《史记题评》等二十余部专著,被誉为《史记》研究大家。该版本不仅有详细的注解,每一段段尾都有系统的总结,并在文后进行化龙点睛的点评,没有三家注的繁琐聱牙,但又体现了非常高的专业水平,为不可多得的《史记》大众读本,详见图3456;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精装全四册)为白文本,字大行稀,方便阅读。《史记》是我买的新书,存放时间久了自然旧;《资治通鉴》第三册书角略有磕碰,余皆完好,非常适合家庭阅读和收藏。因腾空间特价处理,两种书打包330元包邮快递,另外再赠送一本中国友谊出版社的白文本《史记》,绝对的物美价廉!!
837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书页上的月光# 读《史记·秦始皇本纪》札记:
​ 问:子婴为什么叫子婴?他是个小孩吗?鸡尾的时候大约多大年龄?他和胡亥什么关系?和秦始皇又是什么关系?
703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淘书小记# 真好,又凑齐了一套好书
《唐诗故事》全四册+《唐诗故事续集》(全四册),前四本由地质出版社于1981年出版,后四册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于88~90年先后出版。几年前从地摊淘到了其中的两本续集,今年暑假又在地摊淘到了另外两本。上周末,一个外地书友给我私信消息,说他有四本正编,要处理,问我是否需要。因是君子成人之美,价格倒是不贵,于是果断拿了下来。昨天拿到,终成完璧之好。
这套书最初之所以选择地质出版社出版,是因为作者栗斯(王曙)先生身份比较特殊。他本身是个地质学家,1950年入北京大学地质学,毕业后一直在高校及地质部门工作,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又爱好写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且兼爱摄影,又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担任中国地质学会矿相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地质学会理事、中国宝玉石学会理事及《矿物学报》编委等学术职务,为教授级编审。
特殊的学术背景和兴趣爱好,使其对祖国的大好山河充满了热爱和了解。他不仅在矿物学和宝石学领域中造诣甚深,写有专门学术著作《不透明矿物晶体光学》、《偏光显微镜和显微摄影》以及科学论文数十篇;同时,出版了宝石学方面的著作《金刚石的秘密》、《晶莹的宝石》、《怎样识别珠宝》、《珠宝玉石和金首饰》、《真假宝石鉴别》、《珠宝首饰选购知识》等。
专业之外,王先生并致力于研究唐诗和宋词,对陕西,河南的唐宋时代古迹进行过多次实地考察,写作相关文章。写作并出版了《唐诗故事》(一至四集)、《唐诗故事续集》(一至四集)、《宋词故事》(一至二集)、《唐诗故事集》等,以著名唐诗为主线,将大唐长安和洛阳的繁华、长江黄河沿线风景名胜、隋唐盛世的风俗人情、历史典故都一一娓娓道来,从春秋,三国,南朝到隋唐,随书游览一番。仿佛福尔摩斯故事里般的游船,可以走走停停、仰观俯察、缓流急滩、风花雪月。带着这套书,把里面提到的地点都溜达一圈,就是一场畅快淋漓的大唐之旅。故而该书对唐诗的普及工作作出了莫大贡献,为很多70 80后小说的必读书目。出版后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上述书籍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本。
...展开全文
1181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秋日的惬意# 秋日读书韵味长
当和煦的秋风缓缓吹过,绵软如丝的秋雨悄无声息地落下,天气就变得凉爽起来。没有了夏日的喧闹和闷热,也没有了冬日的肃杀和凛冽,这个时候是最适宜读书的。无论你读多久,都不会因为天气炎热而心生烦躁,也不会因为寒冷而失去耐心。秋就像人之中年,去了浮躁,多了沉静、淡定和从容,这个年龄也正是静心读书的好时光吧。
古人说:“秋日读书滋味长。”用书香润秋,把先贤们的睿智收获入仓,能让思想在梦幻中尽情舒展,也让平淡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找一处安静之所,啜饮一杯香茗,捧读一本好书,是一种幸福的享受。如清代诗人弘昼的《秋日读书》:“微雨潇潇生嫩凉,藕花零落满池塘。地宽月到中天小,气爽风过野水长。观物无心参造化,开编有得即文章。佳辰好景登高近,更索新吟入锦囊。”
秋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诗词里永恒的主题,被诗人们赋予了太多的内涵。秋天,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它美在清高、旷远、静谧、厚重。秋的清高里有恬淡,旷远里有精深,静谧里有清净,厚重里有博大。
秋日温暖的阳光下,摇椅旁边的小茶几上,一杯冒着袅袅热气的菊花茶,在这美好时光里,不读书岂不辜负?读龙应台的《目送》,品味其中的细腻动人,那温柔婉转的文字让你的内心也跟着波动。读席慕蓉《流动的月光》,淡雅剔透的文笔,展示了触动心灵的喜悦与哀愁。在风情万种的秋色中感悟文人笔下的秋日画卷和秋意诗情,有“金风玉露一相逢”的喜悦,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疏旷,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情致。走进这个金色的季节,聆听诗人们的秋日心曲,真是别具一番情意。
秋天夜晚的窗外,繁星点缀着深邃高远的天空,就像一本深奥而厚重的书。“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陆游也是喜欢秋日读书的,这首《秋夜读书》中“白发”令人滋生出老境的颓唐,但是在“青灯”之下,却别有一番意韵。有位哲人曾说过“书籍是少年的食物,它使老年人快乐”。所以儿时读书是有滋有味的,早生华发的陆游秋夜里在“青灯”的陪伴下,仿佛重又回到儿时,享受着读书的快乐。窗外传来秋风吹落梧桐树叶的“策策”声响,再加上更鼓的“咚咚”声,催促沉浸书中的诗人去歇息。
李清照笔下的秋天,是憔悴的,美到极致,也愁到极致!“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李清照看到梧桐叶落,是那么萧条、寂寞,愁苦爬上心来。还有深夜里,秋风吹起竹叶,萧萧不停,千声万声都是离愁别恨。深秋里,捧起诗书,体会李清照的凄苦和无奈,但那思念里,似乎也隐含着丝丝甜蜜。只有品味苦涩,才能倍加珍惜甘甜的滋味,才能读出不一样的书香。读林语堂的散文《秋天的况味》,秋却有另一番意味,没有春之妩媚娇艳、朝气勃勃,夏之茂密根深、炎烈迫人,也不像冬之全入枯槁凋零,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碧空如洗的蓝天下,一切都变得更加开朗起来。在这微凉的季节,人们更加神清气爽,以饱满的精神来开始新的征程。
闲暇之时,沏一壶清茶,读一本好书,翻开书页,茶香怡人,书香醉人。这秋,它携了一身书香。
...展开全文
2.1万人阅读
6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66
#这些书可以搭配一起看# “长安自古帝王都”,咸宁(万年)、长安二县长期分治于长安(宋称永兴军路京兆府,金称京兆府路京兆府,元称安西路总管府,皇庆元年改为奉元路,明、清称西安府)城中,历时一千三百五十馀年。这里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周、秦、汉、唐历代盛世都形成于此。其深厚凝重的文化积淀,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淳朴敦厚的民风习俗,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咸宁、长安两县,位于关中中部,面终南、背渭水,古为天府形胜之地。从汉代(汉初咸宁叫万年县,后改名咸宁)直到民国时期将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界一分为二的两个县,无论是长安、万年,还是咸宁,都寄托了对长安城这座京城的无限的期待。
嘉庆《长安县志》三十六卷,长安县知县张聪贤修,著名学者董曾臣纂,于嘉庆二十年(1815)镌刻成书,约38.6万字。其记述史实上自远古,下迄嘉庆十七年(1812),贯通三千馀年长安历史,是长安县自有史以来至清代中叶,内容最为详备的一部地方志书。
嘉庆《咸宁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咸宁县知县高廷法、沈琮修,著名学者陆耀遹、董祐诚纂,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镌刻成书,约58.8万字。其记述史实上自远古,下迄嘉庆二十四年(1819),贯通三千馀年咸宁历史,是咸宁自有史以来至清代中叶,内容最为详备的一部地方志书。
民国《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二十二卷,长安县县长翁柽修,著名学者宋联奎纂,是对清嘉庆《长安县志》《咸宁县志》两部志书的续修,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付梓成书,约44.6万字。其记述史实上自清嘉庆年间,下讫宣统三年(1911),跨度一百馀年。该志所记述时代,正是我国自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时期,内忧外患不绝,社会动荡剧烈,书中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是对西安近代史的翔实记录。
这三部志书,是西安历史上有影响的地方志书,历来受到历史、方志学界的重视和好评,是研究西安历史和地情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但因其为旧时代典籍,存量很少,且为繁体字竖排,更无标点断句,一般读者阅读、使用甚为不便,亟待用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校点,以适应当今读者的阅读需要。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董健桥亲自点校,三部志书共出校勘记及必要的注释性文字3260馀条,总字数约14.5万字,可以称得上是最佳版本。
...展开全文
4872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9
#淘书小记# 《唐诗小集》还会继续出吗?
“唐诗小集”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编辑出版的一套小型丛书,时间跨度近20年,但似乎至今仍然没有完成出版规划。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诸如李杜、王孟、高岑、韩柳、元白、皮陆等这样一批作品多、成就高、影响也大的作家诗集历来刊刻出版较多,访求比较容易。但另外有一些诗人,生平湮没不彰,作品丧失殆尽,传世之作无多。其中尽管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并经后人收集成集,而剞劂者寡,流传仍少,除从《全唐诗》中可见其作品外,单行刻本极不易得。
缘于此,上古社选择虽非大家而其作品卓有客观的唐代诗人数十家的诗集,约请国内专家分别校注,用简注形式陆续出版,总名为《唐诗小集》。自1981年始,计划利用五年时间出版四辑,共三十余种。但由于种种原因,第一辑自1981年至1990年间,先后出版十六种凡二十一家诗集,计《王绩诗注》、《杜审言诗注》、《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崔颢崔国辅诗注》、《王昌龄诗注》、《张继诗注》、《李益诗注》、《戎显诗注》、《李绅诗注》、《马戴诗注》、《雍陶诗注》、《赵嘏诗注》、《于濆诗注》、《曹邺诗注》、《秦韬玉李远诗注》、《罗邺诗注》。后继又于1994至1997年间出版《顾况诗注》《李峤诗注 苏味道诗注》《曹唐诗注》《刘希夷诗注》《张渭诗注》凡五种六家,总计前后十七年间,共出版凡二十一种二十七家诗集,故最初的四辑三十余种的计划至今没有完成。
该套小丛书使用小32盖窄版印刷,小巧玲珑,随身可以携带,属于口袋书之类。封面设计素雅大方,以浅黄或月白为主体基色,蝙蝠花纹边框,多数封面左中部分以传统花鸟画装饰,横线纹覆盖主体,然后是名家题笺书名,简洁大方而又极富立体层次感。内容上各集均选择好的底本,并经广泛参校,收辑较为齐备,注解简明扼要,附录传记、序殿、集评等资料,对唐诗研究有参考价值。
​ 几年前逛旧书摊,收获其中的两本,一为《崔颢诗注 崔国辅诗注》,另一为《李绅诗注》,品相近乎完美。两本打包十五元得之。想来其他的也都不贵,今日拿出来阅读,便又想配齐一套的念头。结果在网上一查,多种都已经属于缺本行列,配齐一套大概需要四位数以上,遂叹而罢之,仅整理相关资料为记。
...展开全文
1010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