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山下涂鸦人

实名认证
11 关注
87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我的剪报本# 我的简报本,除了一些是自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外,主要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刊载的文章,选择这两家报刊,主要考虑的是:
一,选《人民日报》的社论社评,考虑其有引领性,时代性,方向性的特性,权威、大方向、主旋律,《人民日报》的社评,具有在一段时间内统领时代潮流的特征,《人民日报》一旦发声,便是高层的声音,时代的主旋律,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其他小众的媒体,基本上是《人民日报》的引述。
二,选《光明日报》的论文,是出于其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特点,许多文章,比如书评、科普类文章,专业,大气,精细,读之受益匪浅,又开阔眼界,它刊载的文章,更强调在专业的领域上具有统领性、独一性,论述厚重,领域开阔,许多文章,都出自于在某些个领域的领军人物之手,其权威性不言而喻。
自媒体时代,这两份报纸仍然是我读平面书籍的首选,无它。
174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活动 | 在书中找寻古人的浪漫# 在书中寻找古人的浪漫,是一件浩繁且艰辛的事。古人是推崇“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于是,古人的浪漫,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笔下顿挫,便是千古佳话。
于人生,它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从容和淡定;于爱情,它是“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坚贞不渝;于生死,它是“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迈与坚定。
古人的浪漫,笔走龙蛇,意象狂舞,于字里行间,寥寥数笔,便是一份“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人的浪漫,既有家国情怀,又有“烟火之气”,于吟诗酬唱中,展现着一份“春蚕到死丝方尽”的豪情,如:“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再如:“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古人的浪漫,是国人“文化自信”的基因和血脉。
3579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7
#旧书里面有趣的夹带物# 被贾浅浅的“屎尿诗”、“性暗示诗”给弄的心绪不宁,什么“竹竿”啊,“菊花”啊;什么“一条线”啊,“一个坑”啊……这些个有碍观瞻的东西,竟然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我心目中的神圣殿堂——“作协”,这不能不让我惶惑、迷乱……
于是,翻了翻老书。一本《艺海拾贝》,文字清新优雅,是我最早的文学启蒙;一本是《进攻的炮声》,这本书很特别,挂的是“三结合编辑组”。书中作者是工人、解放军、公社社员、女工、下乡知识青年等等,带有那个年代的特殊印记,都是现代诗的写作风格。个人觉得,仅就写“童男童女”这一题材,诗集中的作品就比贾浅浅们写得高雅,更有时代感、接地气。比如此诗集中“陆棨”作者是这样写的:“当年初进杨柳村/他俩都是苦娃娃/一个黄毛辫/一匹小野马/跟着民兵押地主/两根竹竿手中拿/眼里冒火花!”一个时代的印记跃然纸上,有情境,有画面,也有童趣。反观贾浅浅的“大作”:《雪天》“我们一起去尿尿/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你会不会感觉“三观”错乱?香臭莫辩?
再比如写小姐姐的作品,一位叫张继楼的作者这么写道:“我家姐姐是个兵/绿军装/崭新新/皮要带/绷绷紧/我问姐姐啥子兵?是海军/是陆军/是空军?姐姐胸膛挺一挺:我是毛主席的红卫兵!”比较一下贾浅浅的《朗朗》:“晴晴喊/妹妹在我床上拉屎呢/等我们跑去/郎朗已经镇定自若地/手捏一块屎/从床上下来了/那样子像一个归来的王。”读罢此诗,是不是有一种很狗血的感觉?这让人严重质疑你的智商啊?你就是这样香臭莫辩、黑白不明地混进了作协,当起了教授的吗?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这是我对贾浅浅们这一类所谓现代诗人的直观感觉。央媒评判贾浅浅用了八个字:或可自赏,莫付流觞。这话对,你在自个家里弄弄“菊花”,玩玩“黄瓜”什么的,那是你的事,没人拦着。搁在咱这“流觞”之地,你不觉得有污眼目,我还觉得恶心反胃呢?!

《进攻的炮声》,是那个年代堪称“网红”的一部工农兵诗集。诗集中胡笳、梁上泉、任耀庭等,都是那个年代的名诗人,诗集中的诸多插图也是风清气正,题旨鲜明。
...展开全文
832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搬家时舍不得的书# 搬家时舍不得的书?这个话题让我一时没转过弯来,搬了三、四次家了,舍弃了多少家电、家俱和一些杂碎物件,还真没有丟下一本书。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这还真就可以形容到本人身上。每每搬家,都要用几个大木箱、大皮箱盛书。收拾、放置己然是颇费心力,待入得新家,选好了新书柜,整理、摆放又是一件大费周章的事。想想吧,分类,找齐原书就不易,不是“张书”进了“李柜”;就是“王二书”找不到“王二书”弟,“麻子”有其一无其二,有了上没下,有了四没三……诸多失“序”、失“位”、失“册”,让你“剪不断理还乱”,一团乱麻,无所适从。
好在爱书之人,是“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贫”的一付心态,乱则乱矣,总还是要看、要收拾的。遭有闲暇之日,乘着翻书、找书之机,便将书柜间或整理一番,大致归类、合并,以致三二年之后,又是“整齐划一”、分类、合集明了、整齐,有模有样了。
搬家搬家,除了书外,无有不舍之物。
2884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5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水浒传》为读过最多、拥有版本最多的一部书。
上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对《水浒》作出过批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屏晁盖于一百○八人之外。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宋江同高俅的斗争,是地主阶级内部这一派反对那一派的斗争。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
因为这一批示,人民文学出版社专门出过80回本的《水浒传》,那年月,尚处于“文革”期间,好书甚少,“封资修”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故此,家中有了本这类题材的书,遂捧为至宝。直到改革开放,才有机会买到了120回本,看到了“宋江投降了,就去打方腊。”的故事,也才有机会真正了解了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个中情状,体会到了“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的种种特殊背景、情由。
年代久了,翻阅得多了,两套版本的《水浒传》都惨不忍睹、破烂不堪。出于对此书的热爱,有机会又看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水浒传》,故再买了一套,以为珍藏之用。
4808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3
#平装书or精装书?#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用一句古诗词形容平装书与精装书,我以为恰恰可以反映二者的优劣、短长: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平装书:便于翻阅、标注、折叠,手不释卷状态下,读书随意、方便,读哪是哪,尤其我等喜“枕上诗书闲处好”之人,躺着阅读,握卷不累,好处甚多。
精装书:利于收藏,“摆谱”气派,“束之高阁”状态下,有“芝兰之香”,实为文人雅士必备,在数字化时代,更是“囊可无一钱”,“家有万卷书”,既便是“附庸风雅”,也必得有精装书若干。
总而言之,书,重在质,若果有“西子”之美,“浓妆淡抹”总是相宜的。“浓妆”可供收藏,“淡抹”利于翻阅,两全其美。
6972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7
#印象最深的一部鲁迅的作品# 鲁迅的作品林林总总,说鲁迅堪称“跨界”的语言文字巨匠,毫不为过。
你看,小说有《呐喊》《彷徨》等,祥林嫂、孔乙己、阿Q等栩栩如生、鲜明生动的人物,传神、丰满……
杂文更多,有《且介亭杂文》《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蔚为壮观……
再是诗歌,《朝花夕拾》《野草》《故乡》等,形式多样、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
但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更喜欢鲁迅的杂文,它被誉为“战斗的檄文”,是矛、是枪,是文化战线上锐利的思想武器。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说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的组织上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化的”。毛泽东还论述了鲁迅的三大特点,即政治远见、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及由此形成了伟大的“鲁迅精神”,号召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学习鲁迅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印象最深的是一篇被称之为“痛打‘落水狗’的杂文——即《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中痛快淋漓、言辞犀利地表述了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和形象,痛陈了狗的特质:见到所有的富人皆摇尾乞怜,见到所有的穷人则狂吠不止。文中还写道:“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但是,这其实是老实人自己讨苦吃。……
“恕道”是忍让、“直道”是斗争、“枉道”是规避,在生死存亡、大是大非面前,只有“直道”,别无他途。
...展开全文
4327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9
#我最爱的5位现当代作家# 最爱的5位现当代作家:
高玉宝——儿时启蒙书《高玉宝》,自“半夜鸡叫”始,萌生的是鲜明的爱憎,让“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的朴素的人生梦想;
浩然——走在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上,心中永远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的《艳阳天》;
金庸——《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等巨著,读之畅快淋漓,头一次知道读书,也可以让人“废寝忘食”;
二月河——《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帝王系列作品气势恢宏,被誉为“落霞三部曲”,荡气回肠,笔力雄健;
陈忠实——饱蘸血泪写就《白鹿原》,深沉厚重,满篇人间烟火,笔下人间风云;字里行间民族脊梁,黄土高坡浩然民风。
2320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我眼中的苏轼# 有苏轼,便无人生迈不过去的坎
苏轼是人生导师,人生至暗时刻读一读,便是风雨过后,又见彩虹。
苏轼命运多舛,官场上浮浮沉沉,生活上颠沛流离,几番贬谪,几番沉沦,加之一介清官,生计唯艰,前程渺茫。若是常人,早已就此一蹶不振,意志消沉。但苏轼终归是苏轼,即使身处黑暗,仍一心向往光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浮沉,不过旧时谈笑,时移世易,苍海桑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还酹江月。”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落入人生谷底,贫病交加,衣食无着,却是一派豁达、从容景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道阻且长,坦然面对,“何妨吟啸且徐行”;行而不辍,内心坚定,“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不是吗?
2.2万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2
#最喜欢的历史类书籍# 最喜欢的历史书籍是《资治通鉴》,这是一本枕边书、案头书;是一本必须活到老、学到老的书;是一本读之日日新、苟日新的智慧之书。
哲人说:“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资治通鉴》便是具有“火”与“典”双重特质的好书。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耗时近20年主编的一部史书。从周威烈王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论其地位,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可以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先说“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还有:“知过非难,改过为难;言善非难,行善为难。”都是为人处世的名言至理。
再说“典”:
“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还有,“人者,邦之本也。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矣。”都是治国理政的经典良策。
读《资治通鉴》,是与圣贤的对话,是与先哲的心灵交流。
...展开全文
8984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7
#一首歌送别乔羽# 用乔羽的方式痛别乔羽,你匆匆离去,让我们又一次分手……
惊闻乔羽乔老爷子仙逝,内心沉重。无以缅怀,遂把乔老爷子的歌,挨个播来,反复听之——《我的祖国》《牡丹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巫山神女》《夕阳红》《爱我中华》……余音绕梁,如泣如诉,千迴百转……
乔老爷子于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艺的贡献,自有公论,亦非我等草民妄议之事,在此不作评述。只说事关乔老爷子之小事。事虽小,却煨心。一如乔老爷子大作,一乐段,一歌词,片玉碎金,皆为至宝。
乔老爷子趣事一:“我喝酒,怕老婆。”这是乔老爷子在一次访谈节目中,面对亿万观众的一句自嘲谐谑之语。喝酒乃文人雅事,无所谓好无所谓坏,身体允许,量力而行,不影响工作,不妨害他人,自家屋里,三两知己,举杯邀邀明月,凭酒长长精神,一非“慰此风尘”,二无“酒后驾车”,如此而已。而“怕老婆”一说,非心怀坦荡之人,必定是羞于启齿。“惧内”向来是国人“软肋”,作得,说不得。但凡谁谁被扣上“怕老婆”的帽子,在社交圈里便不好混。若你被好友责难:“你怕老婆呀?!”你必是梗直了脖子,声若惊雷:“我一大老爷们,怕谁呀!”如此,酒喝得更猛,夜熬得更深。然而乔老爷子却直言不讳,足见其真性情。如此真性情,底色是坦荡,底气是境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一片冰心,无私无欲,方有此等雅事雅言。雅克贝汉有一句名言:“对我而言,唯一重要的东西就是美好的情感。”乔老爷子毕其一生,都把最美好的东西融入了中国乐坛,此时却“匆匆离去”,令人伤感,但我更愿意相信,那是聚会后的“又一次分手”而已……
乔老爷子趣事二:“胡写”成就的一代经典。乔老爷子在谈及“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即《我的祖国》这首歌的创作体会时说,我那是“胡写的”。“胡写”之所以可以成就一代经典,那是大家气象、巨匠功力。没有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热爱,没有对艺术掏心见胆的执著追求,没有厚积薄发的匠心匠力,“胡”何以来?“胡”自何来?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书法二王信手拈来的便条信笺,不经意便是书法巅峰。若不是胸中气象万千,哪来的纸上笔走龙蛇?毛主席诗云:“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伟人“意气”,乔羽“胡写”。在我看来,“意气”也好,“胡写”也罢,那都是“诗如风雨至,感是海潮生”的创作状态,是大家、巨匠“笼天地于形内,挫万般于毫端”的结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于胸,“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于笔,才有此“胡写”神功。
用乔羽的方式痛别乔羽,缅怀、《思念》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好吧,让我们静心倾听:“你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展开全文
563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旧书之美,美在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旧书不旧,旧的是它的“容颜”,岁月沉淀,却有秦砖汉瓦之韵;美的是它的灵魂,时代印记,却有历久弥新之美。
《贞观政要》不旧吗?旧。唐代吴竞所著,历经数百年,其“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重民思想,务实求治、与民休息、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的施政方针,仍是当今治国理政的法宝。《李太白集》旧不旧?旧。“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是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
旧书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而其理性的光芒,总能穿透历史的迷雾和浮尘,标定人类前行的方向,成为人类真善美的指路明灯和精神高地。
品判旧书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完美统一。思想上博大精深,艺术上精雕细琢,观赏上脍炙人口,则无所谓新旧。既便旧,也是旧在其表,美在其里。
一本旧书,泛黄的是它的“容颜”,长存的是它的精髓。好书从来如此:“容颜”可以老去,思想万古长青。
套用时下网红的一句话:这年头,家里没几本旧书,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展开全文
1.9万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1 2 40
#儿时的启蒙书# 儿时的启蒙书,当属《高玉宝》。
《高玉宝》是一本爱憎分明的书,高玉宝的阳光、聪明,周扒皮的阴险、刁钻,在书中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语言通俗易懂,故深受孩子们喜爱。
你看,周扒皮“半夜鸡叫”,欺诈长工无所不用其极;你看,高玉宝和长工们夜斗周扒皮,用的是“瞒天过海”之计。恰如坊间俗谚:“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斗地主,用得是智慧,而不是蛮力。周扒皮打掉门牙和血吞,也只有无奈……
《高玉宝》的故事,取材于高玉宝自身的成长经历,因此,在那个书荒的年代,有如《艳阳天》《金光大道》《林海雪原》等名来著一般,成为少年的我以及我的同辈如饥似渴阅读、珍藏的“圣经”,也就不足为怪了。
孩提时代的《高玉宝》,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占领了我的精神高地,“三观”由此萌发、滋长,志之所趋,不可移也!
2万人阅读
56人点赞
收藏 2 4 56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我的藏书专题”,方便至上
我的藏书掇拾混乱,无专题,无标签,不归类;书柜、书架、枕边,茶桌旁、沙发上,随手可取。窃以为,这恰是我藏书、读书之乐趣。
说无专题,其实也有专题。
专题一,“追热点”。近来毛选、毛诗热度高涨,于是,一应方便可取之处,必有毛选、毛诗一二。毛主席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提气,给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毛诗云,“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联想到“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是不是很应景啊?!唐山几个混混作恶,正是奋起“千钧棒”,扫黑除恶之时。
专题二,“补短板”。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知识储备总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因此,补短板、强弱项,堪为“亡羊补牢”之举。明朝史热,咱就读一读《明朝那些事儿》,看一看巜细说明朝十六皇》,品一品《明朝帝王师》、《朱元璋传》,跟上热点,踏准节奏,加深记忆,方有事半倍功之效。
总而言之,“枕上诗书闲处好”。读书,能让我们遇上更好的自己,不读书则形同愚昧混沌。
读书,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
...展开全文
9026人阅读
4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8 42
#送别蓝天野# 蓝天野,一生坚守,只为真善美
蓝天野,是我崇敬的老艺术家之一。依稀还记得他在《渴望》《茶馆》《家》等一批影视、话剧作品中扮演的形象,虽没有现代滤镜下的那种光彩照人,但精准朴素,性格鲜明,回韵悠长。
毛主席曾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是一个人的初心、人品、定力所决定的。为人、从艺、处事,概莫能外。《正道与旁道》(韩秋生遗作)说的好:“处事应物要不为情为欲所牵,不为财物所迷。这是由于无我则公、公则明,明则处事当,而尽物之性矣。若以我观物,则爱憎横生,不免任情,任情则私,私则昏,昏则颠倒错乱。”反观莫某,得了外国主子的赏赐,便“小我”膨胀,爱憎横生,称“文学从来不是歌颂的工具”云云,向外国主子摇尾乞怜,其状令人不齿。
这便是我对老艺术家蓝天野崇敬的原因,一生坚守,初心永在,只好心中的艺术,为了艺术作品直抵人心的真善美。
3161人阅读
28人点赞
收藏 1 评论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