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罗天下图书
传承中华文明
首页
书店区
书摊区
新书
在线拍卖
艺术品专场
登录
/
注册
登 录
免费注册
其他方式
微信
QQ
微博
未读消息
消息
购物车
您的购物车是空的,
登录后可以同步购物车中的商品哦
登录
我的订单
个人中心
店铺
我的订单
收藏
拍卖
拍卖交易
我的竞拍
收藏
我的好友
资金账户
卖家中心
店铺
免费摆书摊
申请开店
拍卖
申请拍卖会员
客服
|
帮助中心
9:00-20:30
在线留言
客服电话
010-89648155
服务时间
客服咨询 08:00-21:00
纠纷处理
09:00-12:30
13:30-18:00
图书审核 09:00-18:00
监督与建议
送至 北京
北京
上海
天津
重庆
安徽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澳门
台湾
香港
海外
网站无障碍
手机孔网
下载手机孔网
功能更全、体验更好
iOS
Android
iPad
微信扫码逛孔网
无需下载,扫码即可访问
抢5折好券
首页
#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
抽奖赠书活动又来啦!小编将在本条动态的评论区随机抽出一位书友,送出精选图书一本!有的书会让人想反复阅读,而每一次读也许都会有新的感受,今天就来聊一聊,你有什么读过多次的书吗?
324.2万
浏览
1018
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10
/2000
发布
最新
热门
书如世界
2025-01-24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时光不语自清浅,岁月无言亦安然。
脉络:小我与大势
吴军
¥39.99
全新
432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紅龍堂書店
2024-10-20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最近想重读周作人,还是喜欢河北教育初版,装帧美。当年还请编者签了字。
冷读鲁迅,热读知堂,读苦雨斋的文字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
孔网首拍 民国新文学珍本《外遇》金屋书店 滕固著 (罕见民国新文学大缺本,1930年7月初版,品如图)
起拍价
¥1000
结束时间
2024-10-22 20:38:08
2832人阅读
4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0
紫竹苑主人
2024-08-03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来吧,大家一起日进斗金!
中国书法标准大字典
张海
¥352.00
全新
876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2
simacao
2024-07-27
+
关注
再读刘震云老师《一句顶一万句》有感:永爱去浇灌你的孩子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二零一八年这个时候,本人通读了一遍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所限,虽略略觉得该书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找对了人,说一句就够,没找对人,说一万句也没用,其他更加深刻的体会谈不上。一晃六年过去了,这六年,本人对西方哲学史进行了一个简略的通读,对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专题研究和揣摩,对宋明理学的一些语录也读过一些,对中西哲学差异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比较研究,更主要是本人小家庭遭遇变故,本人大家庭也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在此背景下,面对书架上几十本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决定挑选出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进行重读。这次读得不急,小孩不在身边,不用陪伴,这样我就白天读书,晚上游泳,饭也不用做,直接吃食堂,花了四天时间终于读完,故利用现在空闲时间把读后感写一写。再读完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给人的感觉是,人啊活在世上,不但累和苦,还真孤独,想找一个说得上话的人都找不着。以杨百顺为例,他从事过的劳动有(不是职业,也不是工作,职业和工作是资本主义分工背景下的产物)做豆腐卖豆腐、杀猪(杀猪之前想跟着老裴剃头)、染坊挑水、破竹子(破竹子之前想信教骑自行车)、街道上挑水、县衙种菜、入赘做馒头卖馒头,可以说没有停过一下;他用过的名字有杨百顺、杨摩西、吴摩西、罗长礼,每用一次新名字,就是一次身份的转换,那是真苦啊,没有重大变故谁会愿意改变自己名字,就像古典评书所言,“老子坐不改名,行不改姓”,英雄谁会改变自己名字,可杨百顺不是英雄,是个百依百顺的小老百姓,小老百姓要活着,没有比活着更加重要的事情。小说更多的内容我就不介绍了,看长江文艺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的印刷数量,加上不少人选择阅读电子书,估计阅读过《一句顶一万句》的人至少在500万以上,估计全国总人口的千分之三以上都阅读过该书,现在直接评论,不做内容介绍。本文认为,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在思想上就是对农耕文化的批判,对比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是对农耕文化的寻根。虽然在人物塑造上,《白鹿原》书中的人物会更容易给观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但是那个人物印象是他者的印象,也就是说,你看的是别人的故事;而《一句顶一万句》其实说的是自己,那个人物印象看似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那是观众没有看懂,看懂了,就会觉得杨百顺也好,其他人物名字也好,那是你自己的化名,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句顶一万句》这部作品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后会越来越出名,甚至未来可以和鲁迅的《狂人日记》进行媲美(当然思想高度和深度不能和《狂人日记》相比)。以本文作者的阅读观感而言,本人看到的是在一片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地处黄河边沿地带的广阔盐碱地,这种土地由于不肥沃,就诞生不了(养不起)千年古镇,没有千年古镇,就缺乏在当地世代守卫的名门世家(名门世家世代守卫的就是道德伦理,也就是要能装,能装要用本钱,你没有本钱拿什么资格去装),所以当地人给人的印象不但脑子活,为人处世方式还滑,实用主义至上,你不活也不滑就无法生存,就会淘汰,要不远走他乡,要不会给父母选择性淘汰(不给你娶老婆),或者给兄弟竞争性淘汰(变相抢夺你的家产)。在这样的地方,由于是平原,村子和村子之间的差异就不明显,或者说,地理坐标就不明显,因为没有大山、丘陵、河流等标志,使村子之间拥有立体地理差异,村子之间只有大小的平面差异,而没有高低的立体差异。同样,在一个村子内部,房子与房子之间也是千遍一律,人多就五间房,人少就三间房,孤老就一间房,甚至房无半间,地无一亩。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看到的就是人,看不到自然,因为自然都一样,都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盐碱地,所以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所有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也没有多少描写延津自然景观的文句。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因为没有自然,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非常卷,就会缺乏个体的主体性,没有个体,只有个人,因为个体是独立的,个人不是独立的,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要做给被人看的,哪怕装也要装,不装就混不下去,吴香香和老高跑了,所有人都要逼得吴摩西带着巧玲去寻人,没有这个寻的过程,就无法获得姜虎房产的使用权和所有权,找了,找不着,那是另外一回事。老婆跑了,为什么要找,这就涉及到老婆的物化,或者老公的物化,在吴香香和吴摩西的关系中,作为女人的吴香香是老公,作为男人的吴摩西是老婆,这就涉及到公和婆,或者社会意义上的男和女之间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在这样的地方,夫妻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的平等个体之间的契约关系,而是一种主从控制关系。对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夫妻关系是一场以爱的名义进行的对等控制关系,当然了,这种控制不是直接对人的控制,而是通过物(财产)的中介所完成的控制,比如男性通过拥有财富的多少把自身物化,与女性通过拥有的美貌也把自身物化,物化与物化之间进行公开的等价交换。但在这样的地方,夫妻之间的关系由于是一种主从控制关系,而且由于物的缺乏,物的稀少,大家都穷得裸搭凳,所以无法通过物进行中介,也就只能进行人对人的直接控制,那就是涉及到夫妻之间的争,如何争,以子女为代价和筹码对对方进行控制和PUA,谁要是舍不得子女,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谁就必输无疑。本来两个人有话头的,因为又要争那个小家庭甚至大家庭中的主的地位,争了,就会留下后遗症,争的失败方也是暂时的失败,也是口服心不服,这样就会话头越来越少,吃没吃亏心理还是有数的,什么叫吃亏,吃亏就是吃了自己性格软弱的亏,那如果不软弱呢,弄不好就要家破甚至人亡,到了破家这一步,那就变成了理亏,理亏了,就获取不了舆论的支持,那就会影响自己的生存。那这样下去,不贱的人也要变贱,所谓人至贱则无敌,人贱了,就没有原则,没有原则,就没有主体性,没有主体性,就没有道德自律,伦理的他律也会失灵,就会偷和骗,偷到骗到就是本事。所以,在这样的地方,孤独感是必然发生的,因为人是活在他人的评价世界中,所谓的社会关系就是别人的评价,受不了要不就要躲避,要不就要逃跑。父子之间的亲也是名义上的亲,父子之间的孝也是做给被人看的,夫妻之间的亲也是客厅的亲,到了卧室就不亲,到了床上,做事也是完成任务,要播种生产嘛。因为缺乏不二神,人就没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会行为短期化,尽快变现,所以这种地方偷骗盛行,偷骗可以在内部偷骗,也可以去外部偷骗,因为这种地方的人脑子活行事滑嘛,那抢呢,抢就不一定,要抢也只能在家庭内部抢,抢别人的弄不好会打扁了头,什么叫家庭内部的抢,父母抢子女的,子女抢父母的,兄弟抢兄弟的,兄弟抢姐妹的,丈夫抢妻子的,朋友之间只能骗,不能抢,可以借刀杀人,不能上门明抢。在这样的地方,只有相对是非,道理也是个理,今天是这个理,到了明天过了一夜,就变了一个理,对这个人是这个理,换了一个人就是另外一个理,所以人卷啊,活的累啊,甚至心苦啊,能找上一个说话的人那就多高兴啊,但是,即使找上了一个能说话的人,必须离开这样的地方,不离开的话,说上话的迟早也会变得说不上话。比如,吴香香和老高能说上话,所以要离开,去开封火车站讨生活,牛爱国和章楚红也要离开,才有可能在一起,庞丽娜和老尚也要私奔,什么叫私奔,私奔就是脱离以前社会关系的控制,同样也放弃以前社会关系带来的稳定感和安全感,奔就是快速离开,私就是独自决定,谁都不能告诉,连父母和兄弟姐妹都不能告诉,但可以告诉朋友,什么是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远方的才叫朋友,近处的迟早会变仇敌,因为朋友之间太近了,就会被那些传声筒离间变质,传声筒不传话,嘴就会作痒,那就会憋得慌,那自己憋得慌还不如去看别人的戏。小说中提到,意大利神父老詹在延津传一辈子教,就发展了八个信徒。事实上,像延津这样的地方,由于当地人脑子活,行事滑,这种地方还有其他类似的地方,弄不好就是乌烟瘴气、诈骗横行、道德败坏、是非不分的地方,也就是说,这种地方最缺乏的就是不二神的信仰,老詹要传的那个教,理论上在当地有极大的需求,那为什么才发展了八个信徒呢?这就涉及到致富问题,赚不到钱,谁也不愿意信教,由此可见,不管是这个教还是那个教,牛也好马也好,要让人信,就要让人富,信仰是有产阶级的事情,无产阶级的信仰是功利性和目的性很强的信奉,不是真正的信仰,那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为了原则不但可以牺牲金钱,甚至生命。我们再看老詹的遗物,那是一座拥有七十二扇窗户的大教堂图纸,为什么叫七十二,孙悟空七十二变,七十在西汉以前就是很多、非常多、多得不得了的意思,四十二加二十八等于七十,二十八是星宿,四十二是六乘以七,在中国道家文化中具有少生多的繁殖复制的含义。老詹在图纸上留下了“恶魔的私语”,为什么叫“恶魔的私语”,那是失望啊,在老詹眼中,他所见的那些人都是不信神的罪人,都没有是非啊,可就是那些人,还经常讥笑老詹一无所有,既没有家,连老婆都没有一个,活在世上就是彻底的失败,可据闻,老詹原型妹妹的孙子,后来成为了意大利米兰地区的大神父,由此可见,中西文化的差异得有多大的鸿沟啊。再看吴摩西在图纸上留下的“不杀人,我就放火”,“杀人放火”是中国文化中的针对私人的大罪,仅次于谋逆造反罪。可事实上,吴摩西处处受到他人伤害,哪怕他在心理上杀人一万次,他最终也没有杀人放火,他选择了逃避,远离那个让他心不安的是非之地,在去宝鸡找老汪无果的前提下,最终选择了在咸阳成家落户,哪怕他跟他的老婆子聊不来,跟子女也聊不来,但还是跟一个孙子聊得来,吴摩西(罗长礼),吴摩西改名罗长礼,背叛了中国文化“坐不改名、行不改姓”的祖宗崇拜精神,但是,哪怕没有话说,他还是选择了成了一个家,而没有选择一辈子去寻找那个能说上话的巧玲,并且还安排了一个孙子罗安江和他能说上话,回到了中国文化的隔代亲漩涡中去了。应该说,老詹是有使徒精神的,杨摩西的使徒精神最多只有一半,曹青娥(巧玲)是生活中的智者,巧玲既不幸也是幸运的,她的亲妈吴香香沉迷于自己的欲望,是个自私的人,哪怕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爱,不是说父母可以为子女做什么,而是父母可以为子女不做什么,从这点而言,吴香香为了跟老高私奔,偷偷回来收拾细软,但是居然抛下女儿,说明,在她心目中,细软比女儿重要,有了细软还可以再生孩子(事实上后面也很快怀孕了),但是带着孩子会花掉细软。后来巧玲经过几次变卖,老尤卖她得了十块大洋,第一个人贩子比较专业,十块买来巧玲,卖给第二个不专业的人贩子,卖到了二十块大洋,第二个人贩子因为不专业,把巧玲卖给老曹夫妇,才得了十三块大洋,除掉吃喝不算,还倒贴了七块大洋。老曹夫妇是爱巧玲的,因为他们夫妇没有子女,他们对巧玲的爱比很多亲生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深厚,所以,曹青娥的生活智慧也是吴摩西、老曹夫妇用爱浇灌出来的,没有得到爱的浇灌,怎么能有生活的智慧呢,自顾都不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曹青娥这么跟她的二儿子牛爱国说过,罗安江的遗孀何玉芬也这样跟大表弟牛爱国说过,最终,他们的言语让牛爱国抛下了对章楚红过往经历的心结,章楚红名字也起得有意思,一个率性而为随心而动的丫头片子。总体而言,《一句顶一万句》描述的都是社会中庸碌劳碌的普罗大众,就是告诉大家,再大的苦都不算个事,不要太认真,也不能太认真,认真也没用,老詹一辈子认真传教,也就发展了八个信徒,这点,该书和余华的《活着》有点类似。关于人的主体性,在中国文化中,主体性是大人物的事情,比如,一个小村庄受了隔壁人多村庄的欺负,一般不会反抗,他们会这样说,“还不是因为我们的村庄没有出人”,他们所谓的“人”就是那种“大人物”,或者当了大官,或者发了大财,或者出了参透了生死或脱离世俗的亡命之徒,一个小村庄真出了土匪,估计隔壁的大村庄在欺压这个小村庄之前都得反复掂量掂量。那么,通观《一句顶一万句》整部书,有没有一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超越,去证明了自己的主体性呢,或者说,通过努力,一步一步蜕变,最终由弱者成为了强者的个案呢,似乎没有,弱者要证明自己的主体性,要造衙门的反,造世俗观念的反,造舆论的反,而且要直面问题,不得采用那种借刀杀人、秋后算计的智谋,那就要敢打架斗殴,甚至敢杀人放火。没有,好像还真没有,巧玲的生父,姜虎在山西劝架,结果被一个山东人拿刀杀了,那两个挑起事端的姜虎老乡,老布和老赖,看到山东人跑了,也没有第一时间提刀去追人,说明他们也就是过个嘴瘾,到了真处还是胆小如鼠,由此看,河南人还是没有山东人胆大。泼皮倪三,祖父是前清举人,做过知府(正厅级干部),父亲败完了家业,现在就只能靠耍无赖过活,动不动就拿着一根绳子要到别人家上吊,似乎也不是真正的英雄,其实啊,他能闹也只是在延津能闹,因为他们家族在延津有庞杂的裙带关系,谁要是真把倪三打死了,倪三的亲戚也不会轻易放过他们,毕竟他从事的就是小偷小摸的小恶,再说了,倪三欺负的都是那些小生产者、手工业者,这些人具有小微阶级的天生软弱性。最后,重点谈下说得着和说不着的问题。在农耕文化中,由于农耕文化离不开土地,受制于牛耕的耕作方式,土地的耕作半径有限,人和土地就捆绑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社会交往的空间范围有限,交往对象也有限,导致人与土地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是一种通过繁忙劳动而形成的养活与被养活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一种将就的共同劳动关系,共同劳动嘛,还要抚养子女,哪有那么多话说,天天说话,哪谁帮你去劳动,所以,在小家庭中(生产的基本单位),说不上话是常态,不但夫妻说不上话,连父子也说不上话,甚至母子也说不上话,日子就在天天争吵中过,正因为有争吵,争什么,吵什么,还不是为了一口气,为了一口气,就要争气,争气争气,就会激发人的斗志和主观能动性,那就增加了生存的机会。在大家庭中,由于掌握了特定的大型生产资料或者连片或者配套的生产资料,可以获取超额的级差地租或者垄断利润,就可以对他们家的女性进行更大的经济压迫和性别控制,还可以养几个小老婆,这些女人之间为了争宠吃醋,会变着花样百般讨好,或者先把自身进行物化和异化,由于和主人不存在平等的关系,所以会过得更加心累,当然了,她们可以在更加贫穷的妇女们身上展示自己的花花绿绿的裙子,以显示自己的富贵和幸福。那么,农耕文化家庭之间,无论是大家庭还是小家庭,内部成员之间都很难说得上话,那么,什么文化才能说得上话。本文认为,只有游牧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才能说上话,这种社会下的个体是流动的,游牧文化下的牧场是可以自由放牧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有人身自由和财产自由的,那是契约社会,不是人身依附社会。那么,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并没有反思说不上话的社会背景,只是告诉大家,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个就有点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鼓励无条件的宽容和包容,那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社会,因为没有抽象的是非,只有具体的是非,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加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么,说不上话的悲剧就会代代重演,说白了,还是缺乏对不二神的信仰,正因为缺乏不二神,至于那些土地爷爷都是可以用糖衣炮弹进行收买和贿赂的。从这个角度而言,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既没有对文化进行批判,也没有对人性进行反思,无非就是告诉大家痛并快乐着,因为你的苦还没有别人苦,别人都没有说什么,那你就更不能说什么,也就是说,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既没有否定精神,也没有救赎精神,否定精神是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和造反,救赎精神是统治阶级的忏悔。当然了,不能要求文学作品鼓吹阶级斗争,那是特定年代的延安文艺精神,或者说,文学、历史、哲学在言志或者载道上到底有哪些差别。本文认为,对哲学而言,她可以提升人——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不完全是自然)的水平,她是假定社会上的所有人都是理性的不会说谎的个体,谁要是说谎,那就会开除人籍变成畜生,开除球籍扔到外太空去。哲学怕什么,哲学最怕骗子和谎言。不学习哲学,就容易被洗脑。对历史学而言,我们多看点历史学的书籍,会知道英雄们的思维方式,因为历史记载的都是英雄人物,普罗大众的代表也是人类的精华,也是英雄人物嘛,不看历史,就不知道社会的演变规律。对文学而言,那里面有太多小人物的套路,光学习哲学和历史,不学习文学,那就会变成书呆子,被生活中的小人物吊打,还会被人说情商低下。哲学管人的大脑,历史学管人的眼睛和耳朵,只有文学,才能慰藉你的心脏,不学习点文学,不看点小说,就说不来话,说不来话就没有人陪你说话,那就要变成吴摩西,变成牛爱国,摩西传道忘了人还有肉身,没有肉身,你那个道又寄托在哪里?爱国不能忘了爱家,国爱了,家没爱,老婆跑了,你后面又拿什么让你的下一代爱国。总体而言,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难得的不可多见的佳作,唯一就是在思想上不能突破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当然了,现当代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目前还没有看到有作品在思想上能媲美甚至超越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看完刘震云老师的《一句顶一万句》,我最大的体会是,一定要从小用爱浇灌孩子,有爱浇灌的孩子,哪怕是收养的孩子,也不会活得那么累那么苦。可在我们东方氏族社会,一无私有制,二无人身自由,三无财产自由,四无契约精神,不活得累不活得苦也比较难,那就尽量救自己吧。我们既没有不二神,现在又打倒了皇权,降服了强龙,那些地头蛇都蠢蠢欲动,说不上话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所以啊,做人苦啊,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尤其累啊。
341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
紫竹苑主人
2024-04-12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读书!
智囊全集(全4册)
[明]冯梦龙 著;徐继素 译
¥36.00
全新
156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书香金荣
2024-03-22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新本格派推理大师》
在推理的世界里,
新本格派如璀璨星辰闪耀。
岛田庄司的奇想,
绫辻行人的封闭馆,
京极夏彦的百鬼夜行,
东野圭吾的人性探索,
二阶堂黎人的宏大诡计。
他们的作品如谜题,
挑战着我们的智慧。
风格各异,特色鲜明,
为推理界带来新的活力。
他们是日本推理的大师,
用文字构建出一个个奇妙世界。
让我们沉浸其中,
感受推理的魅力与乐趣。
新本格派的光芒,
将永远照耀在推理的天空。
他们的作品,
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经典。
...展开全文
绯色杀人耳语:魔女狩猎游戏
绫辻行人 著
¥45.0
全新
1562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书香金荣
2024-03-22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静读》
一本书,
是一扇门,
通往另一个世界。
那里,
有高山流水,
有鸟语花香。
一份宁静,
是一弯清泉,
在心中流淌。
洗去尘世的纷扰,
留下清澈与纯净。
沉浸在文字的海洋里,
我像一条小鱼,
自由自在地游弋。
汲取着知识的养分,
寻找着内心的安宁。
书中的故事,
如同一首首歌谣,
轻轻地吟唱。
让我陶醉,
让我感动。
在这喧嚣的世界里,
书是我的避风港。
让我忘却一切烦恼,
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美好。
...展开全文
寂静之城:我和我生活的城市
阿简
¥130.0
全新
1441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书香金荣
2024-03-21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颂
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灯塔,
照亮我们求知的道路,
引领我们探索世界的奥秘。
这套丛书是一座宝库,
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
社会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
每一本都是经典之作。
翻译者们是文化的使者,
以严谨和精湛,传递智慧的火炬,
让我们领略原著的风采,
感受学术的魅力。
丛书的出版,如同知识的盛宴,
促进交流,推动发展,
提高素养,开阔视野,
让我们与世界学术文化相拥。
截至 2023 年 7 月,已出版 19 辑,
850 种著作见证了智慧的结晶,
它们是学者的宝藏,读者的窗口,
永远闪耀着知识的光芒。
...展开全文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6册 7本合售)1、货币万能 2、价值与资本:对经济理论某些基本原理的探讨 3、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全两册) 4、自然价值 5、早期经济思想: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文献选集 6、经济学原理(下卷)
[英]雅各布·范德林特 著;王兆基 译
¥170.0
全新
2795人阅读
2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4
紫竹苑主人
2024-03-05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心情无比舒畅,正在回家进行时!
数学统计学系列:几何学教程(立体几何卷)
[法]阿达玛 著;朱德祥、朱维宗 译
¥143.00
全新
160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蜗居书香
2024-01-27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上世纪五十年代,季羡林一月挣多少钱工资 ?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界泰斗、国学大师。本人忝为季羡林先生同乡,对季老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昨夜读《季羡林散文全编》,在《漫谈消费》一文中,季老谈到了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收入时说:“我在50年代被评为一级教授,……每月工资345元。再加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月津贴100元。”从这里,我们知道,季老当时每月至少要拿445元的工资。季老也颇为自豪的说“在当时却是一个颇大的数目,十分不菲”,然后季老又不无自豪地回忆当时的消费生活:吃一次“老莫”(季老自注:莫斯科餐厅),约为1.5-2元,汤菜俱全,外加黄油面包,还有一杯啤酒。如果吃烤鸭,不过六、七元一只。
在五十年代,毛主席作为guojia主席,拿的是一级工资,加上补贴,总数是610元。三年自然灾害后,毛主席带头将工资降到了三级404.8元,到1976年他去世,都没有变动过。至于季老的工资在三年自然灾害后有没有调低,季老没有透露,我不敢揣测。但是这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毛泽东时代,大学教授的工资和国家领-导=人的工资不遑上下,甚至比g uojia主席的工资还要高。
现在有些“公知”、“精英”,说知识分子在毛泽东时代地位低,属于“臭老九”、进“牛棚”。要是当“老九”能拿这么高的收入,我也愿意当“老九”。
季老不溢恶、不虚美,能如实陈述自己在五、六十年的收入,体现了一个老教授实事求是的高风亮节。不像某些公知、精英,颠倒黑白、信口雌黄,不是他们无知,就是故意抹黑,真真是诛心之论。
...展开全文
季羡林作品(精华本)
季羡林
¥14.0
九五品
9594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9
38
bookwormseyes
2023-12-04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老残游记,开首一篇蓬莱惊梦,直看得我心惊肉跳,对号深省。
如此现代的笔法,能是老残写的吗?怎么总感觉似曾相识呢?……
2571人阅读
4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
42
蜗居书香
2023-12-03
+
关注
“吹毛求疵”说红楼(一)第八十一回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题解】首先解释一下名称,“说红楼”,按说我一个单位职员,平时接触的“红学”专业知识很少,文字水平也很差,对于《红楼梦》只是业余爱好,别说研究红学了,连红学票友也算不上,有什么资历“说红楼”?但是“红学”没有门槛的,专家学者可以发表论文,系统的有条理阐述自己的观点,而贩夫走卒也可以读出自己的乐趣,表达自己的看法。《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颠峰之作,我个人的理论水平、文字水平还不足以对曹翁的原著置喙,所以,我的这一系列的文字全部是针对后四十回的,就是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续的的部分。好在曹翁的前八十回原来就叫《石头记》,只有加了续书的一百二十回本才叫《红楼梦》,所以,我取名“说红楼”也不算大误。方法还是根据刘心武老师的“文本细读”的方法,细读程本《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原文,其间也会结合俞平伯、邸瑞平、薛瑞生等红学家的观点,谈一些自己阅读时感想,作一些评论文字。这些评论文字的形式,参考中国传统的评点法,主要是分为首评、尾评和夹评,本着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不苛求体例的完全统一。但是续书有四十回之多,而且本人只能在业余时间做这件事,想想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原书虽然以前读过也不止一遍,但是现在要做这样的一篇文字,原有的印象肯定是不行的,起码再通读一遍全文,关键的节点还要一读再读,所以光读原文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然后再经过自己思考,形成文字,想想也有点畏难。但是为了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同好的一点思考,我还是愿意努力去作这件事。当然,这也文字只是我的一孔之见,就是程、高二位,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高不可攀的,所以使用了“吹毛求疵”一语,也是企求程、高前辈和红学达人谅解之意。另外为了防止大断引用原文,我只截取有评论的上下衔接文字。特此说明。第八十一回 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首评】从回目中就可以看出,本回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组成。“占旺相”,是一种古代的迷信活动,观察某些自然现象或人的面貌气色等,推断吉凶祸福。本回上部分写四美钓鱼,粗看写得很美,其实很突兀。《红楼梦》写到第八十回,悲剧的气氛已经非常浓厚,就像鲁迅先生说得那样“悲凉之雾,遍被华林”,从抄检大观园而起,晴雯惨死,司棋、芳官等人遭逐,迎春悲嫁、香菱受虐等等接踵而至,延至本回突然来了一个四美钓游鱼,和上面的内容根本接榫不上。本回下半部分主要内容是贾政认为宝玉荒废学业,于是把宝玉送到家塾里去了,要贾代儒从严管教。我们知道,宝玉最讨厌科举功名这一套,在前八十回中,只有第九回写到了宝玉入家塾读书,参与一场学童闹学堂的闹剧,从此再也没有写过他入学读书的事。续书第一回,就写到宝玉要入学读书了,这也是为宝玉后来中举留下伏笔。在后续的四十回中,多次写到宝玉对于举业的称赞以及参与举业之事,除了本回之外,还有第八十二回、八十四回、八十八回、一百一十八回、一百一十九回,共有六回之多。高鹗一生追求功名,热衷仕进,是个“举人迷”,所以他笔下的宝玉也一定会中举,这就是高鹗和曹雪芹的区别。且说迎春归去之后,邢夫人像没有这事,倒是王夫人抚养了一场,却甚实伤感,在房中自己叹息了一回。只见宝玉走来请安,看见王夫人脸上似有泪痕,也不敢坐,只在傍边站着。……(宝玉因迎春在孙家受气,感到心情郁闷)坐了一回,无精打彩的出来了。憋着一肚子闷气,无处可泄,走到园中,一径往潇湘馆来。刚进了门,便放声大哭起来。(【夹】好突兀,宝玉进门就大放声大哭,不怕黛玉恼他,而且大哭着进门,也犯忌讳。)到了午后,宝玉睡了中觉起来,甚觉无聊,随手拿了一本书看。袭人见他看书,忙去沏茶伺候。谁知宝玉拿的那本书却是《古乐府》(【夹】《古乐府》书名并不准确,并没有一书名叫《古乐府》,或是南朝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一时走到沁芳亭,但见萧疏景象,人去房空(【夹】“人去房空”不准确。因为沁芳亭是盖在沁芳桥上的一座亭子,并不是房子,这里从来没有住过人,何来“人去房空”?)又来至蘅芜院,更是香草依然,门窗掩闭。转过藕香榭来,远远的只见几个人,在蓼溆(【夹】“蓼溆”一词不准确,似由“蓼汀花溆”而来,但是“蓼汀花溆”在贾妃省亲时已被贾妃改为“花溆”了。发现续作者在一些大观园的园林建筑上经常随意更改名称和功能。如上文沁芳亭上的“人去房空”,此下又一“蓼溆”,都有生造之嫌。)(四美钓鱼的情节,略)(【夹】以上就是四美钓鱼的描写,写得也算跌宕有趣,可惜和全回气氛不符。另外写宝玉钓鱼也不符合宝玉的性格特征,宝玉有点泛神论的特点,他对一切动物植物都不忍破坏,前八十回中有他见到贾兰拿着小弓箭追赶小鹿,马上进行制止的描写。此处写宝玉因钓不到鱼而气恼,并摔碎了钓竿,恐怕也不符合宝玉的个性,因为他是对一切都不放在心上,不会因钓不到鱼而恼成那样的,这个作派倒像是贾环。)宝玉走到贾母房中,只见王夫人陪着贾母摸牌。……贾母道:“焉知不因我疼宝玉,不疼环儿,竟给你们种了毒了呢。”(【夹】此处贾母竟然当面承认自己疼爱宝玉而不疼爱贾环,疼不疼谁,当事人自己不会觉得的,就是自己知道,也不会当面对着外人说出来。第七十五回中有贾赦讲笑话说“天下父母偏心的多着呢”,贾母当即讽刺道“我也得这婆子针一针就好了。”贾赦见贾母疑心,忙用别言解释。此处贾母竟然当着众人承认自己疼爱宝玉而不爱贾环,不是自己打脸吗。)(贾政和王夫人说话,论起宝玉读书的事)贾政也忍不住的笑,因又说道:“……如今儒大太爷虽学问也只中平,但还弹压的住这些小孩子们,不至以颟顸(【夹】“颟顸”一词是指糊涂而马虎,一般用在老年人身上。孩童调皮顽劣,此处用“颟顸”指代儿童并不准确。)了事,我想宝玉闲着总不好,不如仍旧叫他家塾中读书去罢了。”【尾评】此回后半回写宝玉入学读书,细节很繁,文字颇多,但是有价值的内容不多。可与前80回书宝玉读书一回对照阅读,前作生动有趣,人物虎虎生气,性格鲜明,可谓烟霞满纸;而此回,宝玉唯唯诺诺,毫无风采,叙述式的语言也枯燥干瘪。https://book.kongfz.com/276973/5419416072/
3.9万人阅读
5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4
蜗居书香
2023-11-12
+
关注
黛玉之“闲”与宝钗之“忙”——读《红》札记之四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曹雪芹为我们塑造的两个光彩夺目的文学形象,这两个人一个是“世外仙姝”,一个是“山中高士”,自《红楼梦》诞生二百多年来以来,林、薛二人就各有拥趸,二人优劣问题,是一个永远扯不清的红学公案。早在清末,就有因对钗、黛的看法相左而“几挥老拳”的记载。清朝的邹弢在其著作《三借庐笔谈》里写道:——乙卯春,余与伯谦论此书,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现在也是人言人殊,各有取向,无法一致起来。但是林黛玉的美和薛宝钗的美乃是双峰对峙,二水分流,难分高下。林黛玉是许多男孩心中的“最美女神”,薛宝钗则是许多婚后男人心中的“最佳伴侣”,两个人无论是容貌还是才气,乃至于出身,都难分高下。今天我们不论二人谁更美,谁更优秀,而从另一角度,即闲与忙对二位女主角进行一个解读。通过历年来对《红楼梦》原著的阅读,我有一个非常直观的感受,就是黛玉很“闲”,而宝钗很“忙”。先说黛玉之“闲”。根据原著描写,几乎看不到黛玉为什么事忙过,她所做的事,都有有闲阶层所做的“闲”事。如——黛玉或独自凭栏闲看嫩竹出笋;或远眺水禽戏水;或荷锄葬花;或枯荷听雨;或什么也不做,呆看鼎式香炉中袅袅升起的绿色的烟;或对着窗前千竿翠竹闲抛泪珠;或在秋霖脉脉的雨夜闷制一篇风雨词。又或如,黛玉将鹦鹉架挂在月洞窗外,斜依凉榻,隔着竹影参差的纱窗,教鹦鹉学说自己素日所喜的诗词;或等燕子回巢,在梁间呢喃。闲来无事,黛玉或同宝玉在落红满径的石凳上共读西厢;或在潇湘馆里发春困之幽情,细细长叹一声“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或高兴时精心地给宝玉的通灵玉做穗子或者随身携带的香袋;生气时就把这些手工剪得粉碎。这就是黛玉的日常生活。真是闲的有趣,闲得有味儿。我们再看看宝钗的“忙”。在书中,我们看到宝钗每日很忙。她在忙什么?或是省候贾府长者,承欢侍坐;或探看园中姐妹;或为家中的家事操心;或为贾府的入不敷出而心焦;或赶做没有完成的女红。书中说,宝钗“日间至贾母王夫人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日,园中姐妹处也要度时闲话一回,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第四十五回)宝钗的日常生活是非常充实而又按部就班非常忙碌的,白天没有得闲的时候,晚上还要在灯下做女红至三更方能睡觉。特别是她受王夫人之托协助李纨、探春理家之后,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书中说“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第五十五回),连下人仆妇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发连夜里偷着吃酒玩的工夫都没了!”这么一个容貌丰美、学识渊博的花季少女,竟然从没见她随性任情,耍耍小性,开怀大笑,肆意泪流过。比如贾母两宴大观园,刘老老说了句玩笑话,逗得贾母以下至丫头仆妇,无不哄堂大笑,而其中仅仅没有宝钗笑的描写。又比如书中第二十二回贾母出资为宝钗过生日时,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宝钗只能小心翼翼地揣摩贾府当家人的喜好,她的“完美”已丧失了自我的情趣和爱好,这种“完美”让人不敢亲近,让人心惊,甚至让人有些可怜,我也为宝钗感到心累。曹雪芹也让宝钗天真烂漫了一次。那是个芒种之日,宝钗正要去找其他姐妹,却被一双大如团扇的蝴蝶所吸引,她不禁少女情怀大发,玩了把杨妃戏彩蝶的游戏,一时间“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谁知就这一次性情流露,最后却演变成了“金蝉脱壳”“嫁祸于人”的公案。宝钗心思缜密、处变不惊,转嫁危机的手段让人在这个阳光和煦的初夏时节感到浑身发冷。黛玉所居的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连古板的贾政都感慨赞叹道:“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没有见过世面的乡村老妇刘老老“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竟把黛玉的潇湘馆误认为那个公子的上好的书房,可见黛玉有多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精神追求。宝钗居住的蘅芜苑,到处是奇石异草,无一株花木。贾政初见蘅芜苑,便道:“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 宝钗的屋中“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枝菊,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一看就象苦行僧的房间,宝钗身为四大家族薛家的千金小姐,闺房中如此寒酸素朴,不是给人一种自然气息,而是一种矫情造作的印象,就如同贾宝玉批评稻香村那样“人力造作”而成,非“天然”之象。宝钗满腹的学识,却配以浓浓的女夫子之气。连槁木死灰般的李纨都有诗意浪漫的时刻。面对结诗社,李纨自荐社长,邀起一社,建议咏白海棠。史湘云做东邀社,提议咏菊花。林黛玉起社,主张咏桃花。宝钗也邀一社,咏什么呢?咏《太极图》!急得宝琴赶紧说:“不过颠来倒去弄些《易经》上的话生填,究竟有何趣味。”宝钗对贾府上下,从贾母、王夫人到底层小丫头、粗使婆子,无论上下尊卑、亲疏远近,无不一一刻意进行笼络。且不说风雨无阻,每日对贾母王夫人晨昏定省,就连人人不待见的赵姨娘和贾环母子,她也从不忽略(其中有可能顾及到探春的因素),使得赵姨娘夸奖宝钗“会做人,很大方。”将大观园中出产的稻谷、菜蔬、香料等物,化作笼络大观园里最下层粗使婆子的手段,“小惠全大体”,得到了全体粗使仆妇的交口称赞。古人说“爱博而心劳”,而宝钗是“忙博而心劳”,上上下下,全部顾及到,当然会很“劳”了。宝钗赢得全府上下的称赞是用“利”,黛玉得到友爱是因为真诚待人的“情”。香菱是宝钗哥哥薛蟠的侍妾,却天然与黛玉亲近。他俩第一次同框出镜,便表现的极亲近随意。在林黛玉听《牡丹亭》戏曲入了迷时,香菱可以从背后击一掌,并不怕黛玉生气,而黛玉的反应是,“你这个傻丫头,唬我这么一跳好的。你这会子打哪里来?”然后与黛玉携手同回潇湘馆,下棋看书聊女红。这伸细节说明在香菱眼里,和黛玉并没有身份高下之分,而是把黛玉认定为自己的朋友。而香菱对自家的姑娘宝钗却是恭敬有礼,从无亲昵的言行举止。香菱虽然悲苦一生,但是心底仍然存有一片光风霁月,当她想学作诗,央求宝钗教她。宝钗道:你别得陇望蜀了,赶紧去拜访园外园内各处人等是正事。求到黛玉这儿,真性情的黛玉直言:要学诗,就拜我为师。我虽不才,还是教得起你的。黛玉这才是真性情,不矫饰,想什么就说什么。邢岫烟,一个闲云野鹤般的贫家之女,后来成为宝钗的堂弟薛蝌的媳妇。宝钗暗中每每体贴接济她。可是岫烟偏偏与黛玉交好,常去黛玉处叙家常。邢岫烟时常都会去找黛玉玩,有一次宝钗在路上遇到邢岫烟,宝钗问她要去哪,她说她正从黛玉那里回来。还有一个冬日里,黛玉生病了在潇湘馆休养,邢岫烟、宝钗和宝琴一起在陪着她。邢岫烟不常到大观园各处走动,除了她的师傅妙玉那里,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黛玉的潇湘馆了。黛玉之“闲”,处处显现的是她的真性情,正是因为她的“闲”,她得到了不以金钱、地位为纽带的爱情和友情;宝钗之“忙”,表现出来是她的乖巧会做人,她以她的心忙和体忙,以及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得到贾府上下一致好评,并获得了贾府实力派对“金玉良缘”的认可,最后获得了和宝玉的婚姻。但是“恩爱夫妻不到冬”,根据原著中的暗示和脂砚斋的批语,宝钗虽然最后和宝玉结成了夫妻,但是她并没有得到宝玉的爱,和宝玉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黛玉令人爱而近,宝钗令人敬而远。黛玉的爱情,固是悲剧;宝钗的命运,也是一种悲剧,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宝钗的悲剧是一种更为沉痛的悲剧。黛玉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更多的是个人性格造成的;而宝钗这个处处以封建伦理道德要求自己的淑女,最后也以悲剧结束。她的悲惨命运,不是更令人惆怅不已吗。注:本文插图,来自网络,侵权必删。https://book.kongfz.com/276973/1749478332/
4.2万人阅读
7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
79
近城远山
2023-11-11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一份珍贵的人民政协文献资料
□宋江威
这份《中国人民政协文献》,由胶东区党委宣传部1949年11月编著,山东新华书店胶东分店出版发行。文献的封面为一群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站在五星红旗下,画面四周为黄色边框,醒目而大方。封面下方正中的位置盖有两方红色印章,一方菱形印戳为“西泊子老年之家”,另一方是名为“郭松”的私章。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该文献汇集了这次会议的宣言、共同纲领、组织法以及毛泽东在会议上的开幕词和刘少奇的讲话等,还有会议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苏联真理报社、捷共红色权利报社发表的社论。毛泽东在开幕词中讲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刘少奇讲话的第一段就提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第一届全体会议,业已开幕了。从此,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人民民主时代。”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愉快而欣喜的心情跃然纸上。《人民日报》社论用的题目是《旧中国灭亡了,新中国诞生了!》简明扼要,高度概括了社论内容。社论提到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三类:一是通过了人民政协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二是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员,选举了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三是决定国都、国歌和纪年方法,制定了国旗。苏联《真理报》社论题目为《中国人民有历史意义的胜利》,说出了友好国家的共同心声。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到了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才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这份珍贵的文献资料,让我们可以重温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盛况,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今人学习、研究人民政协发展史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全文
雕版四色套印·《王国维手批南唐二主词》总印数为三百部,定价1180元,2018年文物出版社首刷本。 桃记本色古法宣紙刷版的精印本,蓝布书函瓷青宣纸书封,开本尺寸30*20厘米。本书刻印及用纸极佳,展卷书案,赏心悦目,木刻精品。
李璟 李煜 著 王国维 注
¥626.0
全新
607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济源大众
2023-09-27
+
关注
#读过次数最多的书#
老子有言:“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绝大多数的争执,都是多余的,真正的智者,从来不屑与人争辩,学会顺着来,才是最后的赢家。
人生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争执之中,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这样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还容易让关系恶化。
不与人争辩,并不是向别人低头认输,而是以一种更为优雅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当我们学会不与人争辩时,我们便能走出争吵的困境,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挑战。
有感老子!
...展开全文
国家能源集团全员绩效考核指引:电力
国家能源集团
¥66.00
全新
830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热门话题
#小议读与藏#
222.1万
阅读
500
内容
#踏春好时节#
45.4万
阅读
538
内容
#晒晒书架#
1315.4万
阅读
1.4万
内容
#老信封里的时光印记#
25.1万
阅读
204
内容
#二手书上的有趣文字#
22.6万
阅读
226
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