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当快意_2020

实名认证

晴耕雨读,与文史哲书友共读

319 关注
1134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晒晒我的年度购书账单# 盘点近四年的购书帐单,今年在孔网共买了12本书,带运费花了181元钱,是购书最少的一年,大概只占去年的一半,全部是文史类的书籍。
年初买了李镜池先生所著《周易探源》、《周易通义》两本书,较认真地读过。作者试图运用现代科学的分析方法,也结合中国传统的考据学去破解周易的奥迷,层层拨去周易神密的外衣,对周易的作者,其产生的时代及背景,周易的内容结构及演进进行了层层考证,自成一家之言。《周易探源》成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收录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发表在书刊杂志上的十几篇论文。《周易通义》则是对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爻词作注释、通译,是作者的遗稿,由曹础基整理,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今年继续购买并收藏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书籍,又购得《湘山野录 续录 玉壶清话》一本,作者为北宋时期僧人文莹。文莹虽为僧人,但却与当时士大夫、名人交游甚密,常出入于贵官显宦之家,所记述传闻目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湘山野录》撰于神宗熙宁年间。主耍记载北宋前期的一些见闻杂事。《玉壶清话》是其另一本书,撰于元丰元年,对五代十国后期南方政权的兴衰和宋初统一过程中的传闻轶事,多有记述。截止本年底,经过三年不懈搜购,共购得《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系列中的14本。该套书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繁体竖排,每本书都有点校说明,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版本流传等情况。这些笔记所记内容庞朵,故事生动有趣,可读性强,全凭兴趣购买阅读,多以孔网最低价购入,不求品相如何。
又购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系列丛书中的3本:《唐摭言》,《四朝闻见录 随隐漫录》,《挥麈录》。该套书出版于二0一二年,品像好,价格低,简体横排,便于阅读。
今年书摊售出17单,收入近400元,虽少,但量入为出,竟还盈余一百多元,明年继续售书购书,再向友友们作报告。
...展开全文
2万人阅读
8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88
#书中的旅行记忆# 古隆中赏梅

二月是赏梅的月份,此时,腊梅花期已到尾声,而春梅次第竞相开放,令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几天前,和老婆一起驾车到本地胜景古隆中去游玩。记得第一次到隆中是四十多年前,那时在读初中,学校组织春游,乘坐一辆大巴车从百十公里外的家乡学校赶到隆中,我没出过远门,没带吃的东西,也没有钱,中午饿着肚子在景区里面玩,游览了哪些景点,现在已记不清了。第二次是在高中,那时我就在市里读书,也是春游活动去的,除了游览古迹外,我和几个同学还一起登上了山顶,在山顶围坐一团,拿出各自携带的食物,凑在一次吃饭,还有人带了黑白相机,留下了这美好的时刻。可惜我没有得到照片。几年之后在城里工作,结婚,生子,也带着老婆孩子来玩过。有时也自己骑车或乘公交车去玩,不过次数很少,人们对自已身边的事物总是不很珍惜。最近一次是在几年前,大概也是这个时候,下了一场大雪,我想看看隆中雪中的景致,就一个人乘车去了,主要在梅园里玩,拍了一些图片。
这次到古隆中,主要目的也是去赏梅。我市得地理优势,加上历届市政府建设城市公园的方针,已完全成为一座城市公园。各个公园都种植有成片的梅树,著名的万山梅园,主打梅花,面积大,品种多,花色多。古隆中景区也在向阳的山坡上种植了一大片,规模虽然不及万山梅园,但梅园周围建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竹林茅舍,与梅花相映成辉,韵味更胜一格。
从诸葛躬耕地沿着一条沟渠向上走不远,便到了小虹桥,小虹桥是座小拱桥,横跨沟渠,连接着通向三顾堂和诸葛草庐的一条石级路。路的左边,便是梅园。梅园的西南角,建有一个四面通透的茅舍,也临着沟渠,沟渠两边种植的是淡黄馨香腊梅,茅舍里面放着一些农具。梅园里面的梅树修剪得造型别致,不高,枝条向外伸展,树与树之间留的空间也大,便于驻足观赏,每棵树还有树牌,注明品种,编号,管理上很细致。最多的是宫粉梅,花瓣粉红,花蕊上的花丝纤细,开遍满树,有的花朵已经衰败飘落。其次是朱砂梅,正开始吐蕊,花色深红。绿萼梅大多点点翠光,包藏春意。玉蝶梅花瓣洁白如玉,花托却是红色。这些梅花与石桥、石级、茅屋、水渠、古亭一起,营造了一个唯美的意境。我端着手相,拍了一朵又一朵梅花,一棵又一棵梅树,但总感觉还没有表达出心中的韵味,也埋怨自己的拍摄技术不好。
...展开全文
452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今年立春之后,最低气温才降到0度以下,比之前要冷一些,但还是阻挡不了梅花的开放。由于拍摄水平没有提高,今年很少出去赏梅了。
在中国, 梅花像其他花一样,总是被赋予某种品格,某种意象,于是,生物学角度的梅花很少被人谈起,更多的是从文化艺术,思想感情方面移入到梅花中,使得梅花呈现在人们眼中千姿百态,丰富多彩。欣赏美仑美奂的摄影作品,背诵朗朗上口的诗词,总是给人以美的陶冶。
122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我的2024读书小结# 2024年读书小结

北窗暖焰满炉红,夜半涛翻古桧风
老死爱书心不厌,来生恐堕蠹鱼中

这是今天早晨读到的陆游的一首诗《寒夜读书》,以前也读过他的另外两首同名诗,还有他的其他读书诗,可见陆游很喜欢读书。陆游退休后,在故乡山阴镜湖边上结庵而居,专心读书写作,自乐其乐。《老学庵笔记》便是这时期的作品。
今年夏天,休息时间读了几本宋代史料笔记,并认真作了笔记,对每则笔记作标题或概述,便于查阅。比较起来,《老学庵笔记》较为有趣,内容广泛,且每条篇幅不长,读完一条,还想读下一条,不像其他有些笔记,篇幅长,使人心生倦怠。书中所记,多是作者亲历、亲见,亲闻之事,很有参考价值。还有一些,类似读书笔记,对古人古书古事的评论,很有见地,显示了陆游渊博的学识。如有一则写道:

老泉布衣时,初未有名。雅安守刘太简简夫独深知之,以书荐于韩魏公、欧阳文忠公、张文定公,辞甚切至,文亦高雅,今蜀人多传其本,而东坡、颍滨二公独无一语及太简者。老泉集中,与太简往来亦止有《辞召试》一书耳。如与太简《请纳拜书》,蜀人至今传之,集亦不载。初疑偶然耳,久之又得老苏所作《太简墓铭》,亦不在集中,乃知编集时有意删去。不知其意果何如也。

陆游曾在蜀地作官,对当地人文,风俗多有了解,在此书中也有谈及。他在当地读到苏洵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都与雅安太守刘太简有关,二人过从甚密,但这两篇文章都没有收入到苏老泉的文集中,“乃知编集中有意册去”,最后不禁发出疑问:“不知其意果何如也?”。为什么呢,我们今人读之,各人自有一份答案。
还有关于苏轼的一则笔记:

余在蜀,见东坡先生手书一轴曰:“黄幡绰告明皇,求作白打使,此官亦快人意哉!”,味东坡语,似以“白打”为抟击之意。然王建《宫词》云:“寒食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与金钱”,则白打似是博戏耳,不知公意果何如耳?

这“白打”究竟是何意?苏轼的原意到底是什么?我们读了之后也有疑问。
读书要能生疑,不能盲目相信,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有自己的见地,这就是读书的乐趣。陆游可谓深得其味。
...展开全文
1896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3
3253人阅读
6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2
#我的书架断舍离# 好书自有价

本摊今年共卖了10单书,平均每个月一单。尽管少,但总算有人买,能把书变现,再买一些想看的书,实现点点愿望,夫复何求。
六月份卖出了本摊价格最高的一本书:《黄老与老庄》。这本书是十年前在新华书店买的。买回后认真读过,里面还有划线。当时读后很有收获,开阔了视野。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所记的知识点大多还给作者了。现在能记得的大概有:老子道家的流传也是有很多派别的,其中有失传的《黄帝》一书,继承了老子思想中比较刚健的一派,汉初的黄老思想作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而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贵柔的消极的方面;庄子是楚庄王的后代,确实代表了一部分没落的贵族阶层的思想。庄子与范蠡有关系。庄子各篇思想。等等,每个论点都有详尽的论证,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寻找蛛丝马迹。逻辑清楚,层层推进,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以后就把它放到书架上了,很少翻阅。有时收拾书架,瞥他一眼,总想等兴趣来了再读一遍,肯定会有更加受益。但还是再没认真读过,于是年初时候就把它上架了,让它到需要它的主人那里去,查了一下价格,才知道这本书在旧书市场价格较好,远超原价。就以150元的价格上架,而且承担运费。终于被人看中,买家又讲了10元的价,最终以140元售出。买家在北京海淀,也许是知识分子,这本书也算是到了一个该到的地方了,想到这里,颇感欣慰。至于赚了还是亏了,从不在考虑之内。
...展开全文
246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每月读书小结# 由扶苏之死想起

《东坡志林 卷五》有一则《赵高李斯》,苏轼认为秦末之乱,在于亲用赵高、李斯。赵高为宦官,阉尹之祸,自不必说。而矫杀公子扶苏,将军蒙恬,乃李斯之计。“李斯之立胡亥,不复忌二人(指扶苏、蒙恬)者,知威令之素行,而臣子不敢复请也”。其实秦末宫廷政变的发动者乃是赵高,李斯只是不能坚持正义,被赵高连哄带骗而协从,最终也被赵高陷害。凭苏轼的博学才华,当然知道,但他是为了抨击王安石变法,才故意歪曲历史的。
应当说,苏轼对于扶苏自杀的分析,是很得当的,有说服力,能答疑解惑。我所想到的,则也应从其个人角度考虑一下。
赵高李斯在秦始皇死后,发动宫庭政变,矫诏立胡亥为皇帝,赐公子扶苏将军蒙恬自杀。当读罢矫诏后,,“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以天下重任和怀疑有诈为由,劝其复请核实,他却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视死如归。
但与扶苏同时的陈胜,在失期当斩的严酷现事面前,却振臂一呼:“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揭竿而起,举起推翻暴秦的第一刀,立下了轰轰烈烈的事业。
两人面对死亡,表现各异,一个逆来顺受,一个奋起反抗。这与两人所处地位,所处环境,陈胜乃一甿夫,处于社会底层,可以说生存下去,是他每天必须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生存的愿望和能力是很强烈的,被逼到死角的时候,放手一搏,死处求生,是其本能与本领。而扶苏是始皇器重的长子,出身贵族,养尊处优,对于死,可能平时从未感觉到,思考过,故大难当头,手足无措,也听不进蒙恬的劝阻,杀身成“仁”。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陈胜本是无名无藉的细民,却能在死到临头的时候,奋起反抗,为国而死,可说死得重于泰山。扶苏作为守边的皇子,国家未来的统治者,此天下重任,在大事面前视国家与自身性命不顾,轻易自杀,可说是轻于鸿毛。
...展开全文
6962人阅读
6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1
#每月读书小结# 读书偶得
炎炎夏日,何以消暑,唯有读书。
今年的夏天热的早,热的很。骄阳似火,使得喜欢户外行的我也不得不局促一室之中,以空调降温。好在有书为伴,认真地专心地读起书来。主要把以前粗略读过的一些书又拿来重温。这个月主要读三本书:苏轼《东坡志林》,陆游《老学庵笔记》,魏泰《东轩笔录》。
《东坡志林》是东坡后人缉录的苏轼生前所写的一些小品文,有信札,题作,交游故事,人物评品等,都似信笔而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情趣,情感,思想。写的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汪洋恣肆,文采飞扬,可读性观赏性很高。
卷四《人物》一章,及卷五《论古》,分别评论古人古事,类似今之读书笔记,从中可以想见东坡之好恶,识见。
其《人物》中有一条“武帝踞厕见卫青”写道:

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䟗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实在想不通,风流儒雅的苏轼有这样龌龊的思想,恶毒的语言。在我看来,汉武帝厕见卫青,冠见汲黯,都是很正常不过的行为。汉武帝与卫青,是姐夫与小舅子的亲戚关系,汉武弟又很看重卫青的将才,与之谈论军国大事,事出紧急,故不分场合,只能说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怎么到了苏轼这里,就往“䟗痔”上想象。汲黯是汉武帝的大臣。敢于犯颜直谏,汉武帝在他面前也要自检,但再怎么说,只是奴才对主子的劝诫,帮衬而已,是另一形式的“䟗痔”而已,不见得有多尊贵,高尚,“正可佳耳”。
在苏轼的眼里,有为的皇帝,“无足观者”;有功的武将,“雅宜䟗痔”。不能不说,苏轼心态有点失衡。
...展开全文
269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夏日絮语# 午睡
檐日阴阴转
床风细细吹
翛然残午梦
何许一黄鹂
这是王安石的一首小诗《午睡》,描写午睡时恬淡安闲的情形。杨万里也同样写有一首午睡了诗:
梅子留酸软齿牙
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悠然自得,百无聊赖之情跃然纸上。
回到现实,看看周围,午睡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我自己也养成了午睡的习惯。要说成瘾,只有午睡和读书两个特别严重,而午睡又赛过读书。曾经想过,试过,不午睡而代之以读书,结果还是失败了。
小学时走读,中午回家吃了饭就赶到学校,到下午上课之间还有一段空隙时间,这段时间就爬在教室课桌上午睡。每班还安排一名值日生,负责教室秩序。只能午睡,不许看书,说话,走动,否则记下名字交给老师,不睡也得睡,往往睡醒了涎水流在课桌或小臂上。有一段时间沉迷下象棋,不时与同学躲到屋后檐下对弈,想起来也蛮有趣。
中学时住读。有学生宿舍,但也不强求午休了,中午可以在教室学习,也可以到宿舍午休。我大多时候回宿舍午休,甚至每次考试之前的几天也是,以至于好友们为我着急,以为我不求上进,把学业不放在心上,而我总觉得不在于那片时片刻,而且总能坦然入睡。
大学时,学业上没有压力,但家里经济情况也仍然不好,没钱出去玩,课外时间大多读书,下棋,练字,中午照样午休。
参加工作头几年,在机关办公室上班,工作相对清闲,也没走亲访友,吃吃喝喝,年与日增,每到午饭后,瞌睡就自动袭来,催我上床。担心是否病态,问别人,都说正常,饭后胃要消化食物,血往胃部集中,引起大脑缺养,昏昏欲睡。这才放心,心安理得,大睡特睡。后来调到基层工作,有时中午没有午休时间,但每到饭后,困意绵绵,头脑昏沉,眼皮打架。这时就随地就便,眯一会,或歪在椅子上,或靠在墙上树上,或伏在桌上,到梦乡走一遭。此时,哪管他纪律呀,规定呀,罚款呀,检讨呀,泰山压顶,统统置之脑后。就是抗拒瞌睡,也是无用的,相信每个同好都有类似经历。
...展开全文
696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老后藏书归何处# 老后藏书归何处?
这个话题,怕是每个藏书人或读书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虽然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又不愿深入思考,就像对待死亡一样。
我对这个问题的第一答案是:生前准备好,随时把它烧掉。《红楼梦》中我最欣赏林黛玉,有专家说林黛玉是曹雪芹的理想化身,我觉得不无道理。黛玉焚稿,是黛玉对这个世界的最后抗争,也是自洁其身的壮举。我的这些书,虽然不是我的书稿,却是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换得的,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阅读,它有我的思想和兴趣,是我永不言弃的真心朋友。有人说人是父母塑造的,也有人说人是老婆或孩子塑造的,而对于我,我觉得是由书塑造的。它像一堵墙,把我与外面喧嚣的世界隔开,只与它倾心而谈,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乐其乐,且感到充实,心灵有归宿。我不觉得它们有多伟大,重要,神圣,它们如同我一样,只是浩瀚宇宙的一粒灰尘,茫茫大海的一滴水,转瞬即逝,来无影,去无踪。人老后,“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让它在另一个世界陪伴我。
第二个答案是,免费送给喜欢它们的书友。如果他们觉得这些书有用的话。开摊以来,也卖出去一些书,但总觉得这些书大多与它们的标价不匹配,从利润的角度看赚了,但亏待了买家,也许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心里也过意不去。但另一方面,我又是买家,也是读书人,也希望从售书的收入中拿来买书,买到我渴慕已久的书籍,所以所卖的书也有定价。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的减少,进入视野的书也越来越少。我知道,当我不想读书或不能读书的时候,这些书也就失去了我心目中的价值。这样,免费送人,弥补我的歉意,何乐而不为?
...展开全文
6.7万人阅读
110人点赞
收藏 1 31 110
#夏日絮语# 六月到,荷花隆重上场!青色的圆圆的叶子,为荷花打造帷幕,水上的清风带着花香飘到岸上。荷花如红衣仙子,在绿叶间躲闪,穿梭,静止时又作托腮沉思状,美不可言!
837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转发动态
@书当快意_2020:
上新 2件商品
2024-06-05
1 评论 3
256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夏日絮语# 今天到三道河水库游览,去后工作人员说停止接待游客,已经三年了,因为水库是整个县城人民的水源地,游客来后会污染水源。这个也能理解。上次来这,我和老婆是骑摩托车赶来的,已经好多年了。那时水库有游船,可我们嫌贵,没有玩,就到水库下面的小河沟玩,也很开心。现在河沟的水比那时多一些。骑摩托车方便多了,看到有好看的景色就能随时停下欣赏,游玩,而驾车就不行,得遵守交规。
虽然没能进去,我们又找到一个景点,就是水库边上的普济寺。看里面的介绍,是迁建而来的。建的富丽堂煌,俨整有序。寺中有停车场,但没多少行人。下了车,就见一个穿着黄色和尚服装的僧人在劈柴。寺庙里传来诵经声,仔细一听才明白是放的录音,因为庙里没多少僧人。玩了一会就踏上归程。
598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夏日絮语# 马鞭草现在是网红。马上就轮到荷花了!
531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