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明斋主人

实名认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圣贤书,立修齐志!

39 关注
29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天下罗汉两堂半,只因未到长子县。腊月二十三,小年,陪同大学同学游览崇庆寺。观赏千年古建,映像深刻的是宋塑十八罗汉。
607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3
古玩城摆摊
2409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3
#2020年再见,你好2021年# 2020年,这一年无论是对于整个人类,还是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一年。愿2021年一切安好!
307人阅读
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
#店铺活动推荐# 山西第一部慈善志的诞生——写在《晋城慈善志》出版发行之际
一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国内少见、山西唯一的专业志书——《晋城慈善志》(下称该志)放置案头,我不时翻阅,作为撰稿人之一,有一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的如释重负之感。读后深感这不是一部为炫耀晋城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的慈善活动而“树碑立传”的志书,而是一部别具一格的社会志,是一部历史的、文化的、道德的、风俗的慈善志。该志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所规定的范围为准,选录慈善机构、人物、事件和风俗,凸显晋城慈善的古典特质与现代慈善的个性,将古代慈善与现代慈善兼容、宗教慈善与个人慈善兼容、政府慈善与社会慈善兼容、慈善与公益兼容,紧紧把握专志的“资治、教化、存史”三大功能,尽可能地对一些慈善人物和慈善项目做较充分的叙述、铺陈或附文记录,以期达到“教化”的目的。可以说,该志确实很好地发挥了三大功能尤其是“教化”功能,在省内独占鳌头。

主编调度有方亲力亲为

该志主编赵学梅,身为慈善总会会长,于2013年3月即研究决定,将该志作为慈善文化建设工程予以立项,并报备晋城市政府、晋城市民政局审批。尔后,向全市慈善公益组织和有关部门发出《晋城慈善志》入志资料征集通知、启事,并征集志书资料的条目。

主编赵学梅在修志过程中,从不当“甩手掌柜”,而是严格把关,给人以苛求的感觉。她并不讳言和我们这些纂修人员有时会发生分歧,进行争论,正如她在《序》中所说:“从突破旧规的角度讲,我似乎更坚持自己的选择,我们的一次次讨论都承载着一段段妥协与坚持的有趣故事。纂修《慈善志》的先生们有分寸地坚持着。我们在分歧中统一,在统一中突破。”她还亲自操刀撰稿,提供资料。如第八章《慈善文化》中的散文《想起大疫“非典”》《松殇》,都是体现慈善情怀的文辞优美的佳作。在她的带领下,市慈善总会的其他领导合理分工,恪尽职守,全体工作人员紧密配合,全力以赴,为该志的出版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专家合力修志终成正果

该志《后记》称:“为保证《晋城慈善志》的编纂质量,(2017年7月)总会敬聘晋城地方志原办主任秦海轩为执行主编,负责志书的总体设计和总纂稿工作;文化学者乔欣完成了古代人物、慈善文化、要事纪略的部分撰稿工作;山西慎到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启才完成了公益事业、法规制度及部分大事记的撰稿工作;中共泽州县委宣传部刘国亮完成了现代人物、慈善文化、大事记的部分撰稿工作:晋城市委党史研究室(晋城市地方志研究室)方志编研二科科长牛晋军完成了组织机构、捐赠与募捐、慈善救助的撰稿工作;文化学者郭学宝完成了部分史料的供稿工作……”

这些参与的编纂人员乃本市长期从事修志工作的资深人士,他们扬长避短,团结互助,在市慈善总会相关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恕不一一列名)的协调配合下,终于在2019年6月完成送审稿,并接受评审会议专家提出的100多条修改意见,增补资料,删繁就简,反复打磨,六易其稿,终成150万字的正果。

全书史料翔实文字讲究

该志横排竖写,综述史实,采用章节体,共设九章30节。包括大事记、组织机构、捐赠与募捐、慈善救助、慈善公益、法规制度、人物、慈善文化、石刻碑文等诸多方面。该志上溯不限,溯至事物发端,下限至2018年底。如大事编年以时为序,一事一记,最早时间为商汤二十四年(公元前1594)的“大旱,商汤祷于桑林”。要事纪略以事列目,记述事件全过程,选取了13件在晋城慈善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事件,予以记载。人物志分为人物传、人物简介,人物按时代和生年先后为序排列。分别载录125位已故人物和118位现实人物,记载他们的慈善事迹,以垂范后人。慈善文化包括风土礼俗、逸闻轶事、弘善扬德、生产散文四节,是该志中可读性最强的章节。石刻碑文载录明代及以前碑刻66篇、清代碑刻152篇、民国以来碑刻46篇,可谓洋洋大观,是研究源远流长的晋城慈善文化的宝贵文物。

该志在编纂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书刊达1500多万字,涉及古今典籍102部(其中古籍37部),内容包括历史、地理、人物、法律、诗文等诸多方面。正如《序》中所言:纂修人员埋头资料堆中读史,访古,并动员民间金石学人从历代碑刻中,在历朝诏书、策书、敕令、文件及口头谕令中,在名人逸事、诗词歌赋、宗教义规、乡约家范中,捕捞人性深处的“慈善”之源,并且做到了“对史料的斤斤计较,对文字的无情挑剔”,这样编纂的志书自然是史料翔实,“文章不写一字空”了。
...展开全文
4988人阅读
3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1
#旅游回忆# 王莽岭风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境内,因西汉王莽赶刘秀到此地安营扎寨而得名。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刘秀城四个景系,由晋城市兰花集团2003年开始经营开发。总面积15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700余米,最低处跌入河南省辉县市境内仅300米左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风光秀 丽,景色诱人。这里的云海、日出、奇峰、松涛、挂壁公路、红岩大峡谷、立体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观,素有 “清凉圣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誉。毛泽东生前秘书、当代诗坛领袖李锐畅游景区后称赞道:“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 聚,何须五岳攀。”王莽岭风景旅游区,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新中国十大地标、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精品红色旅游示范点。
8633人阅读
2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5
#好书推荐# 赵树理(1906年9月24日-1970年9月23日),原名赵树礼,出生于山西晋城沁水县,毕业于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院,现代小说家,“山药蛋”派文学创始人。 他的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1970年9月23日,赵树理去世。
“他没用过一句山西的土言土语,但却保持了极浓厚的地方色彩;他没有用过脏的、下流话和骂人话,但却把那些剥削者、压迫者和旧道德的维护者描绘得维妙维肖,刻画得入骨三分。”作家孙谦曾如此评价赵树理。
他以审美的眼光重新打量农村生活,塑造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创作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经典作品,成为“山药蛋派”文学的创始人。
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6840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1 9 36
#最舍不得卖掉的一本书# 说起这个话题,每个爱读书的人都有不同的答案。至于为什么舍不得卖?各有各的原因吧!今天就我自己最舍不得卖的一本书———中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简单聊一聊!(注:本人虽然是一名文科生,专业为历史学,但是文笔不佳,还请诸位书友多多包涵。)
有些爱好是从小就养成的,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我的母亲特别喜欢看87版红楼梦电视剧,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讲红楼梦的故事,什么贾宝玉、林妹妹、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贾家最后被抄了家,宝玉最后当了和尚…在我的记忆里印象特别深刻。耳濡目染下,不知不觉我就喜欢上了红楼梦,刚开始就是看的87版电视剧,那会儿还小,电视剧里人物又多,还不显示台词,根本看不懂,就是对主要人物简单知道点。到了初中,才真正开始能看懂电视剧的内容。至于红楼梦书籍文本,还是跳着看看,走马观花似的翻翻书(记得还是同班同学的盗版书)。直到上了高中,那是高一快放暑假的时候,我才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本正版精装的红楼梦(如下图所示),这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买的第一本正版书籍(之前买的都是盗版书)。从此以后我开始阅读红楼梦文本,真是一入红楼终身不醒。随后有关红楼梦研究的书籍买了好多,因为想读懂红楼梦仅仅一本红楼梦文本是远远不够的!红楼梦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里面涉及到了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甚至于今天还有一门专门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红学!!!
这本中华书局出版的红楼梦已经陪伴了我十年多了,我看了好几遍,不同的时段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这本书将会一直陪伴着我,它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展开全文
2.6万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2
#好书推荐# 中国的寺观壁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石窟、寺院遍布黄河和长江流域。然而,中国壁画始终坚守着宗教这块阵地,始终继承着线条画的传统。宋代开始有了文人画,如果说书斋里的文人画是少数人的相互酬唱,那么寺庙里的壁画则是大众社会的精神寄托。所以,从壁画来看社会、看历史,更能够直观地了解昔日社会状况、历史真实,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由于战争和社会变迁,随着寺庙、石窟寺的急剧减少,大量的中国壁画或毁于天灾、或毁于人祸。遗憾之余,如今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亡羊”之后的“补牢”而已。沁水县这样一个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的山区小县,居然保留了如此之多的古代壁画,虽然有些壁画已经十分残破。从分布来看,沁水古代壁画基本上都在佛教、道教、儒教的寺庙道观里,也有一部分是在阁楼里。从内容来看,沁水古代壁画题材极其丰富,有宗教故事、有寓言传说、有诸神会盟、有历史记录、有世俗生活,大到飞龙行雨,小到花鸟鱼虫。从年代来看,沁水古代壁画多数为明清遗存,也有一部分绘于金元时期。因为中国古代庙宇多系砖木结构,大概不到百年就得修葺妆绘,往往一幅壁画上同时留下不同时期历史信息的叠加,有时很难准确界定壁画的具体年代。中华民族是有历史感的民族,皇皇巨著二十五史就是证明。沁水古代壁画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人们的生活片断,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这些文化遗存应该世代传承,而不应在当代因重视不够而断送。还有一个感受需要说一下,就是沁水古代壁画中所透露出来的艺术感觉。宋代以后,绘画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壁画几乎成为工匠的专利。像沁水这样的山区小县,据康熙版的《沁水县志》记载就有五十余座庙宇,至于县志未载的山野小庙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大概要数沁水县郑庄镇的玉清宫,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此留有《登玉清宫》一诗:“绝顶横临日,孤峰半倚天。徘徊拜真老,万里见烽烟。”可以想见的是,沁水壁画出于当地工匠之手。诸神飘飘衣带,自然流畅,堪比“吴带当风”。山水郁郁景象,层次清晰,莫非洪谷真传?花鸟鱼虫,活灵活现,颇有天然旨趣。沁水是五代时期大画家荆浩的故乡。作为北方山水画的鼻祖,荆浩终其一生没有离开太行山,所以荆浩不大可能画出庐山的景象。因此所谓荆浩的《匡庐图》描写的是庐山,可能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匡庐图》透出的应该是太行山的神韵。我想,沁水虽然是一个山区小县,但是历史悠久,文化意味颇为浓厚,就连社会底层的绘画工匠亦出手不凡。宏观论之,沁水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动人传说。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大概是春秋之时,晋国国君谪迁于此,带来了古晋国文化底蕴的流波。明代大思想家李卓吾就是在沁水的坪上村写出《明灯古道录》。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也是沁水人。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产生这样的壁画,也就不足为奇了。(摘自本书序文) ...展开全文
5473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9
#旅行与读书# 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戏台—王报村二郎庙金代戏台!
7098人阅读
4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45
5271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6
#孔网卖书# 开摊第五天竟然就有了第一个订单!感恩书友的支持!我会努力服务好每一位客户的!
8184人阅读
5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55
#摊主是个新手# 晒晒我的藏书
3.5万人阅读
1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6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