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中国的寺观壁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石窟、寺院遍布黄河和长江流域。然而,中国壁画始终坚守着宗教这块阵地,始终继承着线条画的传统。宋代开始有了文人画,如果说书斋里的文人画是少数人的相互酬唱,那么寺庙里的壁画则是大众社会的精神寄托。所以,从壁画来看社会、看历史,更能够直观地了解昔日社会状况、历史真实,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然而,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由于战争和社会变迁,随着寺庙、石窟寺的急剧减少,大量的中国壁画或毁于天灾、或毁于人祸。遗憾之余,如今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亡羊”之后的“补牢”而已。沁水县这样一个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的山区小县,居然保留了如此之多的古代壁画,虽然有些壁画已经十分残破。从分布来看,沁水古代壁画基本上都在佛教、道教、儒教的寺庙道观里,也有一部分是在阁楼里。从内容来看,沁水古代壁画题材极其丰富,有宗教故事、有寓言传说、有诸神会盟、有历史记录、有世俗生活,大到飞龙行雨,小到花鸟鱼虫。从年代来看,沁水古代壁画多数为明清遗存,也有一部分绘于金元时期。因为中国古代庙宇多系砖木结构,大概不到百年就得修葺妆绘,往往一幅壁画上同时留下不同时期历史信息的叠加,有时很难准确界定壁画的具体年代。中华民族是有历史感的民族,皇皇巨著二十五史就是证明。沁水古代壁画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存,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人们的生活片断,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这些文化遗存应该世代传承,而不应在当代因重视不够而断送。还有一个感受需要说一下,就是沁水古代壁画中所透露出来的艺术感觉。宋代以后,绘画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分野,壁画几乎成为工匠的专利。像沁水这样的山区小县,据康熙版的《沁水县志》记载就有五十余座庙宇,至于县志未载的山野小庙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大概要数沁水县郑庄镇的玉清宫,可以追溯到初唐时期。“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在此留有《登玉清宫》一诗:“绝顶横临日,孤峰半倚天。徘徊拜真老,万里见烽烟。”可以想见的是,沁水壁画出于当地工匠之手。诸神飘飘衣带,自然流畅,堪比“吴带当风”。山水郁郁景象,层次清晰,莫非洪谷真传?花鸟鱼虫,活灵活现,颇有天然旨趣。沁水是五代时期大画家荆浩的故乡。作为北方山水画的鼻祖,荆浩终其一生没有离开太行山,所以荆浩不大可能画出庐山的景象。因此所谓荆浩的《匡庐图》描写的是庐山,可能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匡庐图》透出的应该是太行山的神韵。我想,沁水虽然是一个山区小县,但是历史悠久,文化意味颇为浓厚,就连社会底层的绘画工匠亦出手不凡。宏观论之,沁水自古就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的动人传说。上世纪70年代发掘的“下川遗址”,证明早在2.3万年到1.6万年前,沁水的先祖们就创造了灿烂的“下川文化”。大概是春秋之时,晋国国君谪迁于此,带来了古晋国文化底蕴的流波。明代大思想家李卓吾就是在沁水的坪上村写出《明灯古道录》。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也是沁水人。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产生这样的壁画,也就不足为奇了。(摘自本书序文)
5478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9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