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博物馆#

38.3万浏览 97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7/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爱上博物馆# 唉,没约上

​ 昨天午饭后,和伙计说去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看看走。伙计同意了,于是我们就骑行过去。
顺偃洛快速一直往西,俩小时后就到了位于瀍(chán)河回族区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门口。看新闻,好像这个博物馆和其他景点已经申遗成功了。到门口广场上,都在排队,我们就跟着往前走。谁知道到检票口才发现,预约不上。最近三天的名额都已经预约满了。顿时傻眼了,谁知道这个博物馆会有这么多人参观啊,早知道就提前预约了。没办法,总不能跑了四十公里来看个外景吧。我一看地图,附近还有个古瓷标本博物馆,于是步行前往。
这期间有个小插曲。一转身,操着市区口音的一家四口也在往回走,看样子也是没预约上。于是我热情的说,你往北走,过十字路口不远,有个民俗博物馆,里面有个匾额博物馆,看着也不错,刷脸可进。洛阳市区有几十个博物馆呢,有些小众的不需要预约。女主人赶紧纠正,不是几十个,洛阳目前有102个博物馆。一听就是老洛阳人啊。
他们四个往北走了,我们往东走,上个坡,往右拐,有两座塔,一个三层,一个六层。六层的大门紧闭,那个古瓷博物馆应该在三层。上个桥,就到门口了。这期间看见不少美女穿着汉服在拍照。难怪洛阳有不少汉服馆,二者也不知道是谁先谁后。这个博物馆估计就是小众博物馆。在门口无论是刷身份证或者登记一下都能进。博物馆面积不大,就三层,仔细看半个小时都能看完。一层二层都是些古瓷碎片,只有三层有些精品文物。有几个宋代瓷枕让人大饱眼福。看见这,我想起来以前历史课上有个宋代瓷孩儿枕,与这个白釉曲波纹瓷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出来一看,这个博物馆所在的地基 ,实际上是洛河北岸向河中心延伸的一个半岛上,博物馆东北面,有条小河流到了洛河里,原来是发源于孟津的瀍河,难怪这里叫瀍河回族区。说起这个字,我念了多年的lí河,都不知道是错的,后来还是一个伙计纠正的。这会儿是冬天,桥下没有几个人。如果到夏天了,估计下面会有不少人纳凉戏水吧。
其实,洛阳博物馆众多,也是有它自身的原因的。作为十三朝古都(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洛阳文物特别多。特别是北面的邙山,‘’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可以说,只要敢细分,随便拎出来一个朝代,都能建一个博物馆。这不,白马寺东面的汉魏故城国家博物馆,据说到六月都开馆了。到时候再去参观吧……
​ (2025第六篇)
...展开全文
236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爱上博物馆# 金村之殇

​ 昨天下午,骑车和伙计去看汉魏故城博物馆。拐了一个弯,顺老310上了一个立交桥(下面是陇海铁路)。桥头标牌上写着金村桥。再往下,就是金村。这时候,我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词,金村大墓。这可是考古界的一大损失啊……
​ 金村,属于洛阳市孟津区平乐镇管辖。关于村子名字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很久之前有一段时间,村子里但凡翻耕土地或者拆屋盖房,就能时不时挖出金元宝、金罐子、金酒杯之类的物件儿。这说法一传十、十传百,“金村”的名字便渐渐叫开了。还有一种说法:这村子是“金銮殿上的村子”,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历史上一直是群雄逐鹿的地界。传说村子下面有条“龙脉”,每到雷雨交加的天气,地底下就会传出一阵又一阵的隆隆声,似金石相击,铿锵作响,所以得名金村。它位于孟津区的中南部,孟津平乐镇、偃师首阳山镇、洛阳白马寺镇三地交界处。村东有东周王陵及贵族墓葬、洛阳汉魏故城等文保单位。然而,正是这些,也给它带来了灾难。九十多年前,金村东周王陵被外国人盗掘的一干二净。
​ 1928年夏秋之交,几场大雨过后,村东地面塌了几个大洞。附近村民在大洞里捡出来不少青铜器。加拿大人传教士怀履光闻讯而来,随即雇人盗掘。由于墓葬太多,怀履光从1928年挖到1934年,整整挖了六年才挖完。总共发掘了八座大型木椁墓,出土文物几千件,大都被他运到加拿大卖掉,获利颇丰。其中华尔纳艺术馆所获玉器最多。后来日本的梅原末治先后从细川侯爵、以及美国弗利亚美术馆、纽约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博物馆、法国巴黎古董商卢芹斋、等处征集到一些资料和照片,编成了《洛阳金村古墓聚类》一书。该村收录金村大墓出土文物精粹238件。而目前国内仅有三件:大铜鼎(窃曲纹铜鼎)、铜尺、命瓜壶。它们分别被洛阳博物馆、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收藏 。
​ 想研究金村出土文物,还得看外国人出版的图书,这真是莫大的悲哀。然而,这也并非个例。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因为道士王元箓的发现和失误,导致大量文物流失国外。(余秋雨的文章《道士塔》里面详细介绍过)这些都是考古界的损失啊。
现在国家强大了,才能建起一个又一个博物馆,保护这些出土文物。据不完全统计,洛阳现在有一百多个博物馆了。位于金村的这个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听说改成汉魏故城国家考古博物馆了,让我们静静的期待吧!
(2025年第五篇)

...展开全文
483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爱上博物馆# 走,博物馆去!

迄今为止,我已经去过十几个博物馆了。
​ 最早的一次博物馆之行,可以追溯到2001年。那时候父亲在学校教学,学校订的杂志《妇女生活》上面,每期都有一个刊花,说是六个刊花能换一张河南博物院门票。我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攒了半年六个刊花。刚好有伙计开车去郑州,我就趁车去了。记得河南博物院在农业路,伙计把我放到附近,我就走着去了。到门口,兑换了纸质门票(当时博物馆还是收门票的),就上去参观了。一到三楼是展厅,四楼是个恐龙乐园。展厅里面各种各样的文物,让我大开眼界。印象最深的有贾湖骨笛、莲鹤方壶、司母戊鼎(现在叫后母戊鼎的仿制品)等等。重要的是,当时的文物都没有玻璃罩,可以说是触手可及。当然,都拉了警戒线的。再一个,为了保护文物,里面的展品不允许拍照,怕照相机的闪光灯对文物造成伤害。当然,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 从那以后,我便喜欢上了博物馆。特别是2005年以后,博物馆都免门票了,更是方便不少。一般到门口,刷个身份证都可以。于是,挣钱之余,骑上我的小摩托,先后去了偃师商城博物馆、巩义博物馆、洛阳博物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等。特别是前年,二女儿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送她去学的时候,我们忙里偷闲 ,参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说是博览园,里面也有不少文物,主要是有关于动植物方面的。特别是蝴蝶,全世界的蝴蝶品种基本上都能在里面看到。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啧啧称奇。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去博物馆,不仅仅是看里面的文物 ,而是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比如去洛阳博物馆,看见曹魏时期的白玉杯,脑海里立马出现曹操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老版《三国演义》里面,就有曹操拿着白玉杯喝酒的场景,据说导演就是参考洛阳博物馆里面的这个白玉杯造型制作的道具。再比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一楼展厅里面有个戈矛展柜。别人不知道咋想的,我是一看到里面的戈矛,脑海里立马出现了以前学过的《诗经》中的句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参观一个博物馆之后,能举一反三,增加知识,方不虚此行。
再一个,任何博物馆,都需要恒温恒湿,以便保护文物。所以,里面冬暖夏凉,体感舒适得很。当然,博物馆也是很烧钱的。别的不说,我家附近的二里头博物馆,据说花了七八亿才建成。这几年,各个博物馆为了增加收入,推出了各种文创产品。特别是深受学生喜欢的打卡印章,给游客增添了不少乐趣。
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冬暖夏凉……好处多多,欢迎大家到博物馆参观!
(2025第四篇)
...展开全文
235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爱上博物馆# 上博东馆POLA 印象派等展览
252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9
401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爱上博物馆# 德州博物馆展品
72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爱上博物馆# 金华市博物馆,在一座寺庙对面。
进门是一个巨大的萤石球,展品挺多,还有地质馆,特产馆,看了特展。中原的陶俑
119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爱上博物馆# 有一阵没来上博东馆了,听闻近期书法馆绘画馆新开,会以三月为期轮换展出很多珍品。尽管对于书画了解不多,耐不住看热闹以及机会难得的心态,还是想去看一看。来之前还是做过一些功课的,家里历史、艺术相关的书又大致翻阅了一下。
还未进书法馆,就看到展厅门口的队伍已经排出门外,有志愿者老师在旁提醒,“不看王羲之的可以不用排队”,于是,果断不排队去看别的。之所以不排队,一来费时间,二来没必要,如果只是为了拍照,上博公众号已经扫描了高清版,还不如花点时间在自己感兴趣的,目前有所了解的展品上。
尝试用学来欣赏古画的方法去带入三远境界,这个三远是前不久听老师解读《千里江山图》学到的,北宋画家郭熙总结的看山水画的秘诀,高远、深远、平远。又比如虽然看不太懂但感觉有意思的画,比如齐白石的这幅七只公鸡,还有有所了解的,一生命运多舛的徐谓作品,熹平石经残石,以及颇有纪念意义的泰戈尔这幅赠画。
然而书画两馆虽热,还是比不上对于青铜馆的喜欢。时间再紧也要去一楼看看大克鼎,拿出新买的子仲姜盘冰箱贴来合个影。只有在青铜馆,看着大小不一造型各异,穿行在这商周重器之间倍感文化积淀的厚重。
穿过江南造物馆往上就到了屋顶花园,亭台楼阁隐藏在这现代化的建筑中,中西对比各自美好。旋转楼梯一步一景,镂空框景既能看到形如碗状的东方艺术中心,换个角度则是快要揭开面纱的上海科技馆。
离馆之时,虽已走过两万步,但为了最后一张正门1952号的全景照,还是可以坚持!
...展开全文
5583人阅读
5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1
200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爱上博物馆# 一天参观了河南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河北邯郸的邺城考古博物馆。
2308人阅读
4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42
#爱上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西馆的展览:
《亚述之王:亚述巴尼拔——大英博物馆藏亚述文物珍品展》

I am Ashurbanipal——King of Assyria

亚述在今天伊拉克的境内塑造了古代中东的历史。 在长达三个世纪的时间内, 亚述国王们不断拓展疆域, 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帝国。当亚述巴尼拔于公元前669年掌权时, 亚述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帝国的疆域从地中海东部一直延伸至伊朗西部。 首都尼尼微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遗址位于今伊拉克摩苏尔市。150多年来,通过対尼尼微和其它亚述首都进行考古探索, 很多历史人物重新变得鲜活, 其中就包括亚述巴尼拔, 他一度是中东最强大的统治者。
亚述巴尼拔即位时,帝国被划分为几个行省,每个行省由国王任命的总督管理。 国王信任的使节将外交手段与高压政策结合起来管理邻国。 服从国王者会得到奖赏 , 而那些不服从国王的人则会受到残酷的惩罚。财富从帝国各地流入亚述。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 被迫迁移,去耕种贫瘩的土地, 建造亚述城市,生产奢侈品。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为该地区带来了新的语言、艺术风格、技术和思想。
亚述巴尼拔与早期国王不同,他精通书写艺术, 能解决复杂的数学难题,能与专家学者辩论。 亚述巴尼拔相信应依靠知识来管理帝国,因此建造了当时最大最全面的图书馆。皇家图书馆将美索不达米亚的所有书面知识集中在一个屋檐下。 亚述巴尼拔拥有至少一万份文本,每份都以最细腻的黏士新制而成,以最清晰的字体写就。
...展开全文
683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7
#爱上博物馆# 为什么突然之间所有博物馆都长满了人(五)
但马未都抱有一个理念,他认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物以“知”为贵,因此他对博物馆始终有两项基本规划:一是抓品牌,注重媒体宣传,让观复深入人心;二是适应社会的变化。于是转折在2008年到来,那一年他登上了央视的《百家讲坛》,以52讲的体量,博闻、幽默地讲授了家具、陶瓷、玉器、漆器、杂项五个品类的收藏文化。那是《百家讲坛》最为辉煌的时期,通过这种方式,马未都在获得巨大个人影响力的同时,也一举提升了观复博物馆的知名度。所以很大程度上,观复的发展路径与“马未都”这张名片是密不可分的。对此,他并不否认,并且坦诚地表示,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观复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它的难以复制表现在至少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时代,我的成长曲线跟国家的成长曲线是吻合的,这个很难复制;第二个方面是我个人的情况,我最初是一个文学编辑,写跟说这个事对我没什么困难,而且我愿意积极去做,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老说我是黄山悬崖峭壁上长的一棵歪脖松,长不大也死不了,它是一个特殊条件在缝里活下来的。你真往那缝里去种,怎么种也种不活。民营博物馆在今天想要做到有规模有效益,我觉得确实是一个难题,没那么容易。”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40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爱上博物馆# 为什么突然之间所有博物馆都长满了人(四)
他记得曾经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自己就看过一场这样的展览:那场展览名叫“永远有多远”,展出了许多墓葬出土的文物。从展品角度而言,这并不稀奇,但这类展览通常只是意在阐释某个遥远时代的历史信息,那场展览则不同,它将生死观作为主题,以古人对待生命与死亡不同可能性为逻辑,组织起所有陈列的结构。同时,为了凸显这些生死观,很多当代艺术品也被引入到了展览中,与古物并陈。王思渝觉得,这些年国内的博物馆虽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像这样具有创新性的展览却变少了。“这个事就像观众喜欢肥皂剧,电视台就会不停地去做肥皂剧一样。观众喜欢的不一定是先锋性、实验性的展览,他们可能就喜欢看国宝,当观众变多时,博物馆更愿意推出一些常规性的展览。”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们当然必须要去考虑公众的需求、兴趣,但是不能完全围绕着这个来做。”在这个问题上,常丹婧与王思渝的看法是一致的,“如果博物馆的目的就是想要迎合观众、吸引观众,把自己搞得很热闹的样子,很容易偏离博物馆的宗旨。”
民营博物馆的挑战
对于当下的博物馆热,王思渝一直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有的时候,繁荣不等于多元。”而倘使着眼于一些更为细节的部分,这句话或许还可以讲得再保守一些——繁荣不等于共荣。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的“中博热搜榜”,长期以包括常设展指数、参观量指数、文创指数、百度指数、微博指数、短视频指数等在内的20项指数,对国内博物馆进行热度排行。在这些榜单里,所有位列前排的席位全部由大型国有博物馆占据,很难找寻到民营博物馆的踪影。这是博物馆热潮中极易被忽视的一种现实:大幅增长的观众并没有均匀流向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资源充沛、实力雄厚的场馆仍旧集中吸引着关注的目光。甚至,在它们越发魁梧的身姿下,那些原本就弱小的场馆,头顶上笼罩的阴影并未散去。
天津金融博物馆是一家开设于2010年的民营博物馆,曾被民政局连续评为天津市4A级社会组织,接待过各界访客近70万人次,累计推出讲座、论坛、专题展等各类活动600余场。但2023年12月起,这家博物馆停止运营并永久性关闭,直到今年2月19日,其官方公众号上才发布了告别信,信中将该馆停运的原因解释为建筑安全隐患和长期承担亏损,面对《中国新闻周刊》,馆长邵颖再次对他们面对的窘迫做出了详细说明。
坐落于当地一条具有百年金融历史的老街上,天津金融博物馆栖身的建筑是始建于1931年的法国俱乐部。早在开馆筹备期间,这栋小楼就由于年久失修发生过吊灯坠落的事故,经过长时间使用之后,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剧。因为是文保单位,如果进行修缮,操作非常麻烦,资金更是十分高昂。“这十几年当中,我们的运营都是亏钱的,加上疫情影响,确实很困难了。”邵颖说,博物馆自开馆以来一直免费参观,运营成本完全依靠文创品、咖啡厅和公司提供策展服务的收入勉力支撑,直到去年,为了缓解压力才开始售卖门票,票价仅5元,聊胜于无。邵颖粗略地算了一下,博物馆年均的运营成本120万左右,十几年下来,他们搭进去的钱总共得有上千万。好在前些年有一个评比,金融博物馆年年稳居前十,每次能从政府那里获得40万的补贴。“这笔钱对我们来说帮助很大,每年我们都要做一次大型临展,搭展撤展的费用是很高的,这40万非常关键。但从2019年到现在,这个评比就没有了。”
挣扎求生,这不是天津金融博物馆独有的困境,而是民营博物馆共同的挑战。在行业里工作多年,邵颖经常会和同行交流,听到的大部分情况都和他们差不多。而且就在他们宣布停运的半个月前,上海的一家民营博物馆——邬达克纪念馆——也关上了迎候游人的大门。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半年,但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仍旧不时哽咽、哀叹连连:“过去这些年,我是用我其他企业的钱反哺纪念馆,我已经60岁了,做不动了,企业的利润也没有办法再帮我去支撑这么一个场馆。(闭馆前)最后那几天,天天下着大雨,许多市民在雨中排了几公里来送别,给了我很多感动。”在这个阵营中,观复博物馆算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中博热搜榜”上,它常年都位列于民营类的头名。然而即使如此,其创始人马未都依然表示:“博物馆热给民营博物馆带来的红利很少,我们肯定是一个弱小的、自然生长的状态。”
作为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第一次提出正式申请是1992年,那时候各种条件都不允许,所以没获批准。四年以后,社会发生了很多变化,北京市文物局就把我们这个事提上了议事日程,1996年10月30日,我们拿到了法人资格。”马未都说,当时的人们不理解开博物馆这件事,也没有逛博物馆的需求,开馆以后的观复虽不至于完全没人来,访客却实在少之又少,“头十年还是很艰苦的。”
...展开全文
148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爱上博物馆# 为什么突然之间所有博物馆都长满了人(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者常丹婧长期关注博物馆的娱乐性与观众参与,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事实上博物馆在诞生之时就具有娱乐功能,世界各国和专业组织在博物馆定义以及对其功能的阐释中也很早提到了娱乐,例如英国学者Molly Harrison在1956年就指出过现代博物馆应遵循3E原则——即Educate(教育国民)、Entertain(提供娱乐)、Enrich(充实人生)。而当前,中国的博物馆领域正处于从“藏品本位”向“观众中心”的转移过程中,工作重心、传播策略及服务方式势必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通过增加一些娱乐性元素,可以激发普通观众的好奇心,也更适应其认知水平,然后再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思考,在愉悦当中增进学习的体验。”博物馆的俯身向下,将原本高冷的博物馆文化嵌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下放,则进一步将这种娱乐性发酵。2023年5月,抖音发布的《2023博物馆数据报告》显示,其平台上的博物馆相关视频时长累计24万小时,年度播放总量更是高达513.4亿次,相当于全国博物馆一年接待观众人次的66倍;一年之后,最新的《抖音博物馆生态数据报告》中,这些数字又有了新的变化: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91%,累计播放量同比增长62%。
而在小红书发布的《2023年度生活趋势观察报告》中,话题“博物馆里的显眼包”以近2000万的阅读量、超35万的笔记当选年度趋势,其中中国陶瓷博物馆的沉思罗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彩绘陶缩脖俑和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位列“三大顶流”。尤其富有意味的是,网友还给这三尊文物各自取了一个喜感与自嘲交织的艺名,分别唤作“无语菩萨”“委屈小人”和“着急下班的打工马”,穿越千年的古人智慧一转身成为当代青年自我表达的载体。对于网友给予博物馆的千姿百态的“开发”,常丹婧并不觉得新奇:“(博物馆的)意义不是由博物馆直接传递给观众的,而是源于观众自身的解读。观众在参与中主动探索意义、发现意义和创造意义,并且在博物馆中交换意义。”她只是觉得在娱乐的性质和程度上,应该保留一份必要的警惕:“娱乐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博物馆的娱乐应该是在浅层娱乐当中能够进入深层次的一种自我发现,而不只是停留在那种感官上的娱乐。”
陷阱
一些现实正在印证着常丹婧的警惕。在如今的热闹之中,“打卡式观展”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存在。走进博物馆的人群,并非每一个都像KK和唐毅、刘珺夫妇一样怀着虔诚之心,也有人只为拍下几张照片、几段短视频,然后发布到社交平台上,借此营造出自己的某种生活状态或者换取更多的点赞与关注。2023年8月的《中国青年报》便刊发过这样一则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里,一位南宁市民参观时被一名打扮时髦的女孩拍了一下肩,请求可以让个地方给她和朋友拍照,市民本想等她们照完接着欣赏,可几个女孩轮流拍过以后,有人觉得不满意,又换个姿势让同伴继续拍,其中一人还带了好几套衣服,不断变换造型。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观众都表示自己有过相似的经历,一些人甚至无视“请勿触碰”的提示,为了拍照效果而破坏展品。
带团游学的过程中,王跃涵也发现,实际上许多报名而来的顾客对于强文博类的项目兴趣并不是很大,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趣味性强、感官刺激强或者更容易让自己产生情感共鸣的地方。“比如石窟、壁画、彩塑的直观感是最强的,不需要知识背景就能体会到美。博物馆也是,热起来的更多是那些精美的器物。”如果说受众层面表现出的种种真实情况尚且可以理解,毕竟群体的急速扩张中难免良莠不齐,那么博物馆自身在轻量化、亲民化的过程中过度滑向网红,则是一个更为深邃的陷阱。KK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她所游览的一些博物馆中,有些虽然人气很高,但只是一味打造“打卡景点”,展览内容缺乏深度,无法体现博物馆应有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过于追求商业化,忽略了文化传播的初衷,短期内可能会提升知名度和访问量,但长远来看却存在竭泽而渔的风险。”
类似的情况,西方博物馆曾经出现过。20世纪70年代,英国、美国的一些博物馆经历了经济衰退的困境后,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开始依赖于营销化、市场化,甚至不惜采取一种迪士尼式的展陈设置,大量利用声、光、电,不断地制造奇特景观。但从90年代起,这种发展走向被学界认为是一段弯路,批评和反思开始产生。“今天的西方学界,关注重点已经不在所谓的博物馆市场营销上了,更多的是谈如何面对社会公正、如何建立社区认同等。中国的博物馆,目前的重点还是围绕着观众,或者说是以观众为线索串联起博物馆主要的业务活动。当然,对于中国来讲,必须要走这一遭,但当观众们都来了之后,我们是不是依然满足于这样的现状?”在王思渝看来,博物馆的使命是带着人类不断向前进,所以在审美上、智识上都应该具有引导性。
...展开全文
147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