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

25.5万浏览 44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8/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我的读书笔记# "사람이 아주 밝으면서도 못내 가볍지 않은 사람?

멀리서 보면 위엄이 있고, 가까이에서 보면 천진한 사람?

여렵지 않은 단어들로 합리적으로 대화를 이어가는 사람?

인품이 따뜻하게 흐르고, 기품이 차갑게 서려있는 사람?

제 열정을 끝까지 올려세우다가도, 그 감정에 올라타서는 자제의 고삐를 틀어쥘 줄 아는 사람?"

------손웅정
...展开全文
195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我的读书笔记# 在《红楼梦》的“试才题对额”章节中,主要对贾宝玉和薛宝钗未来的住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贾宝玉的住地

贾宝玉的住地最终被命名为“怡红院”,这是大观园中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宝玉的主要居所。在试才题对额的过程中,宝玉为这个地方题名为“红香绿玉”,寓意着园中植物的红绿相间之美。然而,在元宵省亲时,元春因其中的“香玉”二字可能暗指林黛玉而不喜,遂改为“怡红快绿”,并赐名“怡红院”。怡红院的环境被描绘得极为精致,院内绿柳周垂,粉垣环护,游廊相接,各种花木点缀其间,室内更是雕空玲珑木板,各种花样名手雕镂,五彩销金嵌玉,尽显富丽堂皇。

薛宝钗的住地

薛宝钗的住地则被命名为“蘅芜苑”。蘅芜苑位于沁芳池边,是一处外则“无味”,内藏“清雅”的处所。在试才题对额时,宝玉为其题名为“蘅芷清芬”,寓意着苑中蘅芜等香草的清新芬芳。蘅芜苑的环境被描绘得颇为奇特,院内没有常见的花木,而是种满了各种异草,这些异草或牵藤,或引蔓,或垂山巅,或穿石隙,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此外,苑中的房屋也被各种石块和异草所遮蔽,显得更为幽静和神秘。

综上所述,“试才题对额”章节中主要对贾宝玉的怡红院和薛宝钗的蘅芜苑进行了详细的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两处居所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展开全文
1824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9
#我的读书笔记# 僧道在《红楼梦》中的形象与言行,深刻体现了曹雪芹的哲学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
曹雪芹通过僧道角色,揭示了人生无常的真理。在小说中,僧道往往出现在关键节点,预示着人物命运的转变和悲剧的降临。例如,癞头和尚对林黛玉病情的预言、对甄英莲命运的揭示等,都体现了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哲学思想。这种思想反映了曹雪芹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生际遇的无奈感慨。
二、对超脱世俗的追求
僧道作为超然物外的存在,他们不受世俗名利所累,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这种追求与曹雪芹的哲学观相契合,即人应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在小说中,僧道多次出现,为人物提供指引和解脱之道,如点化甄士隐、拯救王熙凤和贾宝玉等,都体现了他们对超脱世俗的向往和追求。
三、对因果报应的信仰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融入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僧道作为佛教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体现了对因果报应的信仰。例如,甄士隐因女儿甄英莲的失踪而遭遇家破人亡的打击,这被解释为因果报应的结果;而王熙凤等人的贪婪和恶行最终也导致了他们的悲惨下场。这些情节都体现了曹雪芹对因果报应的深刻理解和信仰。
四、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
曹雪芹通过僧道之口,阐述了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好了歌》及其解注就是僧道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这首歌及其解注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放下执念。这种哲学思想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综上所述,僧道在《红楼梦》中的形象与言行,深刻体现了曹雪芹的哲学观。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推动者,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传达者。通过僧道这一形象,曹雪芹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对超脱世俗的追求、对因果报应的信仰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

...展开全文
269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我的读书笔记# 王熙凤在设局惩治贾瑞时,其心理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始的厌恶与警觉
当贾瑞在宁国府花园中对王熙凤表现出不轨之意时,王熙凤的第一反应是极度的厌恶和警觉。作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她不能容忍这种无礼的调戏。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基于对自我尊严和家族荣誉的维护,也是她性格中精明强干、不容侵犯一面的体现。
2. 冷静的策划与布局
在厌恶和警觉之余,王熙凤迅速冷静下来,开始策划如何惩治贾瑞。她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巧妙地设下了“相思局”。这一过程中,她展现出了高超的心理分析能力和布局能力,对贾瑞的性格弱点有着精准的把握。她知道贾瑞贪财好色,便以此为诱饵,引诱他一步步落入陷阱。
3. 警告与教化的意图
在设局的过程中,王熙凤其实是有意给贾瑞一些警告和教化的机会的。她让贾瑞在寒冷的冬夜里等待自己,本意是想让他吃点苦头,从而清醒过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种心理反映了她内心深处对于人性的复杂认知,她希望贾瑞能够迷途知返,而不是一味地惩罚他。然而,贾瑞并没有领悟到王熙凤的意图,反而更加执迷不悟。
4. 失望与冷漠
当贾瑞继续沉迷于对王熙凤的幻想中无法自拔,甚至因相思成疾而丧命时,王熙凤的态度逐渐变得失望和冷漠。她可能原本以为通过设局能够警醒贾瑞,让他改邪归正,但结果却出乎她的意料。这种失望和冷漠是她对贾瑞彻底绝望的表现,也是她对自己设局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的一种反思和无奈。
5. 复杂的情感交织
在整个设局过程中,王熙凤的心理变化是复杂而交织的。她既有对贾瑞的厌恶和警觉,也有对他未来的担忧和教化意图;既有对家族荣誉和自身地位的维护,也有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这些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她设局时的复杂心理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王熙凤设局惩治贾瑞的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她的尊严和家族荣誉,但也反映了她性格中残忍和冷酷的一面。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或许可以被理解,但在现代社会中却值得我们深思和反思。
...展开全文
1028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8
#我的读书笔记# 从《红楼梦》的刘姥姥和贾母里,谈一下什么是福。

​贾母:荣国府最高权利统治者,经历了四代的荣华富贵,被奉为老祖宗,老神仙,所有人围着她转,逗她开心。

​刘姥姥:穷苦得日子过不下去了,吃的都没有,到贾府来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这20两银子是他们一年的费用,也是贾府吃一次螃蟹的钱。

​贾母和刘姥姥第一次相见:刘姥姥75岁,贾母大约69岁。

​贾母:凡事都有人做,不用自己动手。走路有丫鬟搀扶,吃东西要又软又烂(牙口不好),有一次多吃半个桃子,吃坏了肚子,上吐下泻。走路稍微急一点,会踹。

​刘姥姥:每天和土地打交道,在天地里辛苦劳作。却只是后槽牙有点松动,在大观园胡吃海塞,走路不走铺好的道路,在草地上健步如飞,让贾母只说慢点。

​刘姥姥说贾母生下来就是享福的。
​贾母说,自己只是老废物罢了。

​最后,贾家被抄家,贾母已经仙逝,是刘姥姥倾囊相助,救了巧姐。

​到底享受荣华富贵是福?还是辛苦劳作,每日粗茶淡饭是福?

​得意和失意都是幻想,人生其实也是不可预料的。无论如何,保存善念,总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展开全文
220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我的读书笔记# 二战以后,美国为了维护在全世界的货币霸权,发动了很多的战争,让很多国家沦为人间地狱。美国才是这个世界最大的恶魔!
799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3
#我的读书笔记# 沧桑八十年~
2万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3
#我的读书笔记# Empathy, 最近常常听到的一个单词似乎与古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意。接受他人的宣泄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医者自医。
327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我的读书笔记# 你的人生需要一个战略
究竟什么是美好的人生呢?或许美好就在自己身边而不自知。
如何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如何达成人生的愿景,如何制定人生的投资组合,在书中有详细的描述。
111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我的读书笔记# 再细品了一下《自深深处》我居然忍不住哭了

- 第一次看王尔德的《自深深处》可能看得太匆忙,看的时候只有满肚子的气,满是“渣男”“恋爱脑”“盲目”“自私”等等的词飘过我的脑海。

- 第二次再翻开它,再次细品了一下王尔德的话,某些句子段落,完全是不同的感受,似乎有点懂得他的那种“美”,越看越~ 最后我居然看哭了。

- 其实无关波西的渣与不渣,王尔德说他更加个人主义了,其实他就想表达他就是他,就算是恋爱脑,这也是他的天性,但他更宽容,能包容波西的一切,他心中充满爱,他不想违背他的天性,他也不能违背他的天性,他只是顺从了它。

- 怨恨,有时候它占据我们的脑子和❤️太多空间了,让我们变得自己也讨厌自己。我不知道波西有没有被王尔德从恨中救赎出来,我只知道我好像有被他的话(文字)点醒!而这一切又都只是个开始,就像他说的“它既是我已得到的终极发现,又是一个崭新发展的开端。”唤醒爱只是开始,要实现自我还漫漫长路。

- 还有一段让我很深刻的。王尔德说:“你真认为,在你我交往期间,你配得上我对你表现的爱,或真认为我有过哪一刻觉得你配吗?我知道你不配。但爱不是市场里的买卖品,不能用小贩的秤来论斤算两。就像知性之乐一样,爱会因为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而喜乐。爱的目的-不多也不少-就是付出爱。

- 同样的话其实听过很多,但从书中不断地细品感受更深。
...展开全文
107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我的读书笔记# 刚刚读完蔡磊的作品《相信》。

蔡磊,京东原副总裁,2019年确诊渐冻症。渐冻症,世界五大绝症之首,运动神经元病,病情不可逆,治愈率为零,其折磨和痛苦常人难以想象,喝水、吃饭、穿衣、如厕、发声一一这些曾轻而易举的事情变得难如登天。到后期,身体像“融化的蜡烛”,无法说话和吞咽,吃饭靠胃管注入,呼吸靠机器维持,连排便都需别人帮助用手抠。人活得毫无尊严可言。

蔡磊说,生病前以为幸福必须飞到云端才能得到,只想做一只振翅高飞的鹰隼,绝不允许自己成为一只站立在泥土里的鸡。生病后却只想真实的活着,不管是鹰隼还是土鸡,活着就是王道。

蔡磊说,确诊渐冻症前,因为自己身体出现一个癌症阳性指标而收到许多人的短信,“祝贺你得了癌症!”、“蔡大哥,如果是癌症就太好了!”。确诊渐冻症后,蔡磊从一个连电梯都不愿意等的人,变成了一个只能等死的人。

他站在病房窗口,看着楼下一位流浪汉,眼里全是羡慕,流浪汉四肢健康地沐浴着阳光,且拥有绵延的生命,而自己却已进入生命的倒计时。

但他不希望自己被当做病人,他依然延续着过去强大的执行力和企业家精神。为推进攻克治愈渐冻症,他搭建了大数据平台,推进药物研发,成立公益基金和攻克渐冻症慈善信托,与妻子直播带货并将所得全部投入于攻克渐冻症事业,发起渐冻症患者志愿捐献遗体及脑脊髓组织,变卖名下房产和汽车并宣布将继续捐助至少1000万元。

面对渐冻症,他喊出了“纵使不敌,绝不屈服”的口号,并声称将“打光最后一颗子弹”······
...展开全文
853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2
512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3
#我的读书笔记# 作者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7岁之前从未上过学,却通过ACT考试自学考入大学;原本没有机会参加剑桥交流项目,却由于教授的推荐得以成行;在剑桥的经历则更为精彩,被副校长认为是历史研究的天才,获得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继续深造,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作者自身的才华毋庸置疑,然而她的求学之路中遇到的一位位人生的导师却更让人羡慕不已。
135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我的读书笔记# 《犹太人3000年》读书笔记(续)
史无前例的纳粹大屠杀活动,不仅在肉体上也在精神上给犹太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很多人对信仰产生了怀疑。战后,犹太人围绕与纳粹大屠杀有关的神学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与反思。经历灾难之后的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上帝,许多人在怀疑上帝、审问上帝甚至否认上帝。
对于幸存者而言,他们可以怀疑上帝,甚至完全背离宗教,但却都强烈地要求自己以及后代保持自身的犹太性。他们的逻辑是:希特勒的最大愿望以及纳粹德国“最后解决”的目的,就是要彻底消除犹太人身上的犹太性,就是要毁灭犹太意识、犹太精神、犹太文化,如果犹太人靠自身的凝聚力与意志力而坚守了这一切,就是宣告了纳粹大屠杀政策的失败,否则就是对自己的背叛,对600万无辜亡灵的背叛。不得不说犹太民族这种坚韧的态度确实让人钦佩。
在战后的审判中,许多直接参与屠杀的纳粹分子都在极力为自己辩护,都否认自己对犹太人有痛恨和仇视之情,冠冕堂皇的回答是:我们只是服从上级的命令。正如赫尔曼·戈林所说:“我没有是非之心可言,我的是非之心就是阿道夫·希特勒。”但铁证如山的事实无法让纳粹分子摆脱刽子手的罪名,在审判中约有三万名纳粹分子被定罪。
战后,围绕着德国民众的集体罪责问题也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我们毫不知情所以就无能为力”,“民众不该为上层人的错误承担责任”;另一种观点则强调:德国民众必须为大屠杀负责,德国社会各阶层在野蛮的屠犹浪潮冲击下均未能维护其文明理性的价值观,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德国民众把对犹太人的歧视当成了一种社会规范。希特勒的反犹主义之所以能够步步得逞,离不开广大民众的迎合与支持。大屠杀已经把德国人和犹太人分别作为施暴者与受害者的身份定格在历史时空之中。
历史记录了德国的罪名,也同样记录了德国的救赎,战后的德国对大屠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战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德国社会对大屠杀保持了“心照不宣的沉默”。到20世纪60年代末历史学家开始公开谈论这一问题,七八十年代以后,学术界越来越细节化地叙述大屠杀,讨论的重点是“为什么无法阻止希特勒?”“为什么罪行偏偏发生在德国?”受其影响,德国的历史教科书也开始坦然地讨论集体罪责,并以此来培养年轻一代健康的“历史意识”。
1970年12月7日,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冒着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在向纪念碑献上花圈后,突然双腿下跪,并祈祷道:“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勃兰特的下跪表明,德国已经充分认识到所犯的罪孽,并愿意为此而道歉。勃兰特此举震惊了世界,媒体曾这样评论道: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
(日本对中国人民同样采取过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然而到现在日本仍旧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跟德国对比,日本实在是不堪。
身边很多人都说日本人重视礼节,点头作揖很有礼貌,在我看来就是虚有其表,只有外在的“礼”,而无内在的“仁”。)
漫长的散居生涯使犹太人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客居者”的辛酸与无奈,因此回归巴勒斯坦、重建民族家园是一代又一代犹太人的梦想。时间来到1917年一战时期,英国与法国都为占领土耳其在中东的属地而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双方都希望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作为渗透巴勒斯坦的工具。《贝尔福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经过 20年的努力之后终于得到了第一个大国的明确支持,是一次重大的外交胜利。
然而《贝尔福宣言》发表的时候,巴勒斯坦有近70万阿拉伯人居民,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90%以上,拥有当地土地的97%,《贝尔福宣言》虽提到“非犹太社团”的利益,但实际上英国只考虑自身在中东的利益,并没有真正考虑阿拉伯人的处境与困难,为阿以冲突埋下了新的因子。
随着犹太移民不断涌入巴勒斯坦,两种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一种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英国托管当局与巴勒斯坦定居者(包括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
摩擦最初在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爆发,但随着事件不断发展,不管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都认为,英国才是最大的敌人,英国时而扶、时而扶阿的外交政策是造成巴勒斯坦矛盾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英国的尴尬角色让其成为巴以双方乃至国际社会声讨与指责的对象,最终英国决定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给联合国,彻底从巴勒斯坦抽身。
出于对《贝尔福宣言》的抵制,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人的矛盾愈演愈烈。从犹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直过着四处逃亡的生活,回归神给我们的“应许之地”,重建家园,是遵循神的旨意。从阿拉伯人的角度来看,你们犹太人人早就已经离开这里,而我们阿拉伯人在这里生活了一千多年,这里就是我们的家,你们犹太人怎么能说来就来,还理直气壮地抢夺我们的土地。同属亚伯拉罕系的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本是同根,相煎何急呢?
这个矛盾冲突不知道如何能化解,多年来的动荡不安,受苦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展开全文
338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我的读书笔记# 《犹太人3000年》读书笔记
犹太民族是一个高度崇尚智慧的民族。古希伯来人把智慧解释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思辨能力、精明的发现或设计能力以及灵巧的发明能力。在《传道书》《诗篇》《以西结书》中的寓言、谜语、警句、格言等,无不反映出以色列人对智慧的赞扬与追求。但是,最能体现以色列人崇智观念的经典当数《箴言》,它积累了以色列人长达几个世纪的生活智慧,以警句及宣谕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富有哲理与思辨的智慧观。
犹太史上一些名垂后世的文士、哲人都把钻研经典、追求知识视为人生的一大责任与义务。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说过: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强健还是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犹太人这一观念“所产生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皆有文化的传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具备研读经典的能力,“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应该在这方面作一些努力”,从
而使犹太民族的身份认同得以延续,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在上述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下,犹太人养成了读书学习的特殊爱好,被誉为是“圣书之民”。流散各地的犹太人不仅出于对宗教的虔诚而学习,同时将掌握知识视作谋生的资本与手段,读书学习、拥有知识被视为是一种美德、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在重视传递民族宗教知识的同时,犹太教育时刻不忘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相一致,并实时地做出调整。近代著名的波兰籍犹太思想家格雷兹指出,整个流散时期的犹太历史从外观上看是一部灾难史,但从内涵上说则是一部教育史、学术史,思考与忍耐、钻研与受难、向所有的科学思潮开放,并吸取异域文化之长是构成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犹太教育形成了
适合自身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犹太人很注重家庭教育,十分强调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尤其强调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第二,重视学与行的结合。犹太智慧书《阿伯特》在谈及学习时,提出了“学以致教、学以致用”的至理名言。
第三,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犹太人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但学习知识、钻研律法不能代替劳动的技能。《塔木德》上说:“凡不教育子女学习职业的人,便是教育子女从事盗窃。”只有那些既学到了智慧又能维持生计的人,才算是选择了人生的正道。
第四,记忆与思考相结合。背诵、记忆是古希伯来教育最通用的教学方法。犹太人在强调
机械性记忆的同时,还主张勤于思考。犹太圣哲讲过:一个成功的学者要手脑并用,通过学习来引发思考。因此,当学生熟背了所学的内容之后,老师常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第五,正规教育与自教自学相结合。犹太人认为,学校固然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学校教育并非万能,仍有许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需要掌握。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每个人无论其年龄大小都应学会自教自学,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第六,合理的处罚措施是保证教育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犹太人认为,儿童不接受教育就会固执、粗野、愚蠢,对不服从教育的孩子要给以严酷的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要把误入歧途的孩子引上正道,通过无情的鞭笞使他们远离罪恶。在他们的眼里,鞭笞是获取知识和增长智慧的有效方法。
读到这里让我不免疑惑,这样一个高智商重视教育的民族,原本应该是倍受世人尊敬的,为什么会颠沛流离、四散逃亡,惨遭种族歧视,甚至是灭绝式屠杀呢?巴以冲突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明天继续阅读后半部分,相信应该会找到答案。
...展开全文
236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