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笔记# 《犹太人3000年》读书笔记
犹太民族是一个高度崇尚智慧的民族。古希伯来人把智慧解释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思辨能力、精明的发现或设计能力以及灵巧的发明能力。在《传道书》《诗篇》《以西结书》中的寓言、谜语、警句、格言等,无不反映出以色列人对智慧的赞扬与追求。但是,最能体现以色列人崇智观念的经典当数《箴言》,它积累了以色列人长达几个世纪的生活智慧,以警句及宣谕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富有哲理与思辨的智慧观。
犹太史上一些名垂后世的文士、哲人都把钻研经典、追求知识视为人生的一大责任与义务。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说过: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还是年老,强健还是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叫花子,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日夜钻研。犹太人这一观念“所产生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几乎全民皆有文化的传统”。当然,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具备研读经典的能力,“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应该在这方面作一些努力”,从
而使犹太民族的身份认同得以延续,文化素质得以提高。
在上述文化传统的影响之下,犹太人养成了读书学习的特殊爱好,被誉为是“圣书之民”。流散各地的犹太人不仅出于对宗教的虔诚而学习,同时将掌握知识视作谋生的资本与手段,读书学习、拥有知识被视为是一种美德、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在重视传递民族宗教知识的同时,犹太教育时刻不忘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相一致,并实时地做出调整。近代著名的波兰籍犹太思想家格雷兹指出,整个流散时期的犹太历史从外观上看是一部灾难史,但从内涵上说则是一部教育史、学术史,思考与忍耐、钻研与受难、向所有的科学思潮开放,并吸取异域文化之长是构成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因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犹太教育形成了
适合自身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犹太人很注重家庭教育,十分强调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影响,尤其强调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第二,重视学与行的结合。犹太智慧书《阿伯特》在谈及学习时,提出了“学以致教、学以致用”的至理名言。
第三,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犹太人认为,接受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但学习知识、钻研律法不能代替劳动的技能。《塔木德》上说:“凡不教育子女学习职业的人,便是教育子女从事盗窃。”只有那些既学到了智慧又能维持生计的人,才算是选择了人生的正道。
第四,记忆与思考相结合。背诵、记忆是古希伯来教育最通用的教学方法。犹太人在强调
机械性记忆的同时,还主张勤于思考。犹太圣哲讲过:一个成功的学者要手脑并用,通过学习来引发思考。因此,当学生熟背了所学的内容之后,老师常常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第五,正规教育与自教自学相结合。犹太人认为,学校固然是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学校教育并非万能,仍有许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知识需要掌握。为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每个人无论其年龄大小都应学会自教自学,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第六,合理的处罚措施是保证教育正常开展的必要条件。犹太人认为,儿童不接受教育就会固执、粗野、愚蠢,对不服从教育的孩子要给以严酷的惩罚。惩罚的目的是要把误入歧途的孩子引上正道,通过无情的鞭笞使他们远离罪恶。在他们的眼里,鞭笞是获取知识和增长智慧的有效方法。
读到这里让我不免疑惑,这样一个高智商重视教育的民族,原本应该是倍受世人尊敬的,为什么会颠沛流离、四散逃亡,惨遭种族歧视,甚至是灭绝式屠杀呢?巴以冲突的根源到底是什么?明天继续阅读后半部分,相信应该会找到答案。
238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