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故乡# 故乡情——我村的地形地貌
全村共有土地2200多亩,其中村庄占地10%,荒地、林地占20%,耕地占70%。耕地面积为1540余亩,包括800亩平坦的滩地和740亩坡地,人均耕地6亩。
从整体地势来看,村子东高西低,土地分为两部分,由坡地和滩地构成,两者之间隔着一条人工开挖的大灌渠。大灌渠以东是坡地,西侧是滩地。
滩地地势平坦,南北贯通,土壤为上下一致的中性黑胶泥,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粮食稳产高产的良田。滩地适合种植小麦、莜麦、谷子、黍子、高粱、玉米、土豆、荞麦、蔬菜等作物,产量相对较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全村滩地实现了水浇地改造,可以利用村东侧公社组织开挖的大灌渠,引河水或雨水灌溉,也能抽取机井水,基本做到了旱涝保收。
坡地又称梁地,表层是土沙质,土壤深浅不一,最浅处约20厘米,最深处约50厘米,表层下面是红胶泥。被村民称作六独凹为代表的就是红胶泥地质。这种地质条件较差,钱表层下面的红胶泥层就像防水层,把地表水与地下水割裂开来,地上水渗不下去,地下水气上不来。遇到雨天,地面雨水很难渗透下去,高处的雨水流到低洼处后,容易积水成池,长时间难以渗透和蒸发,低洼处种植的庄稼就容易被积水浸泡受损。如遇到缺云少雨的干旱天气,地上浅表层被太阳烘烤后,失去水分,地下水气又被红胶泥隔层阻挡着返不上来,这样作物得不到水分的滋养,也会被干旱控死。总之这样的坡梁地就是靠天吃饭的节奏。
坡地适宜种植小杂粮,是村里的小杂粮盛产基地,一般种植黄豆、黑豆、大豆、绿豆、豌豆、荞麦等。由于坡地无法灌溉,庄稼只能靠自然气候生长,只有在风调雨顺的年份才能有好收成,遇到恶劣天气则可能颗粒无收。
农村的农作物大多依赖自然条件,全年收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正常年份,风调雨顺时,梁地亩产可达三四百斤,滩地亩产能达到八九百斤。只要不遭遇旱涝、冰雹、霜冻、虫灾等自然灾害,这一年便是丰收之年。
可见北方农村的农作物以粗粮为主,搭配着一些小杂粮。大秋农作物主要包括莜麦、谷子、黍子和土豆;小杂粮则有黄豆、黑豆、大豆、扁豆、绿豆、豌豆等,此外,还会少量种植荞麦、玉米、高粱和小麦。其中,莜麦、谷子、黍子和土豆是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其余小杂粮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110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表情

0/500

评论
评论0
正在加载,请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