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故乡# 故乡情——我村办大食堂
1960年村里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办了大食堂。大食堂的设立,旨在让村民们共同劳动、一同就餐,共享劳动成果。
那时我年仅四虚岁,却已对大食堂有了些许模糊的记忆。大食堂就设在我家房后对面的院子里,距离我家很近。这是一座布局规整的大四合院,北面是五间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南面是杂物配间,大门口还有类似门卫室的套房。从院落的精致格局不难看出,这里曾是老财主的宅院,原户主或是富甲一方的人家,或是地主富农。解放后,经过“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分财产”的运动,这座院子分给了四户人家。
东侧的三间厢房被改造成了村里的大食堂,里面配备了1.2米的大锅、大蒸笼、大盆子和大案板。有三四个本村的炊事员负责做饭。
大食堂是为参加集体劳动的村民提供就餐的地方,只有参与集体劳动的人有资格在此用餐,未参加劳动的人只能等家人把饭带回家。我家只有母亲是劳动力,她在食堂吃完后,会把我和父亲的饭打回家。母亲总是先从盆底子盛些饭给我,确保我吃饱后,父亲才吃。那时年幼的我哪里懂得,我吃的是稠饭,父亲吃的却是我剩下的稀饭,自然难以饱腹。因为大家都吃的是份子饭,母亲在食堂也吃不饱,只能到外面寻找食物,她会去树上摘树叶、挖苦菜、刨草根,加工后当作菜吃。在那个年代,吃饱饭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吃糠咽菜、啃食树叶不为稀奇。
这个承载着美好愿景的大食堂,没过多久便无奈撤销了。
1960年村里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办了大食堂。大食堂的设立,旨在让村民们共同劳动、一同就餐,共享劳动成果。
那时我年仅四虚岁,却已对大食堂有了些许模糊的记忆。大食堂就设在我家房后对面的院子里,距离我家很近。这是一座布局规整的大四合院,北面是五间正房,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南面是杂物配间,大门口还有类似门卫室的套房。从院落的精致格局不难看出,这里曾是老财主的宅院,原户主或是富甲一方的人家,或是地主富农。解放后,经过“打土豪、分田地,斗地主、分财产”的运动,这座院子分给了四户人家。
东侧的三间厢房被改造成了村里的大食堂,里面配备了1.2米的大锅、大蒸笼、大盆子和大案板。有三四个本村的炊事员负责做饭。
大食堂是为参加集体劳动的村民提供就餐的地方,只有参与集体劳动的人有资格在此用餐,未参加劳动的人只能等家人把饭带回家。我家只有母亲是劳动力,她在食堂吃完后,会把我和父亲的饭打回家。母亲总是先从盆底子盛些饭给我,确保我吃饱后,父亲才吃。那时年幼的我哪里懂得,我吃的是稠饭,父亲吃的却是我剩下的稀饭,自然难以饱腹。因为大家都吃的是份子饭,母亲在食堂也吃不饱,只能到外面寻找食物,她会去树上摘树叶、挖苦菜、刨草根,加工后当作菜吃。在那个年代,吃饱饭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吃糠咽菜、啃食树叶不为稀奇。
这个承载着美好愿景的大食堂,没过多久便无奈撤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