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阳满庭芳

实名认证

手机推送带你鬼打墙;翻开书本领你看世界。这里是存放和寻找每个人记忆的地方。欢迎新知老友到店选购、交流,也烦请广大书友给予及时客观的评价,以助我们成长提升!

25 关注
239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什么是古旧书# 古书版本常谈(四)
唐、五代刻本
指乾符四年及中和三年刻的历日、周易、古文尚书、毛诗、论语、孝经、春秋正义等书。现多存于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
唐、五代时期的刻本是中国早期印刷技术的珍贵实物,它们的流失海外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动荡以及西方列强的文化掠夺密切相关。
再说,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杭州雷峰塔倒,出经卷均为五代经书,现存浙江博物馆。
五代刻书在官刻仅有“九经”、“经典释文”之类,而私刻则有总集、别集、类书、小说之类。五代时,刻书之业已甚为普遍。
由于年代久远,战乱频仍,五代刻书流传甚少。
...展开全文
44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什么是古旧书# 古书版本常谈(三)
我国雕版印书始于何时?
唐玄宗时,尚未知刻书。刻书掌故,最早见的,是在中唐之世(约8世纪)。发祥于吴蜀之地(浙西、四川)。
历日虽非可读之书,而为劳动人民迫切需要之物,有关于农事甚大,论其功效,实比经史为大。而且历日篇幅不多,数版可尽,需要量既极大,而刻印又容易,故历日刻印,当为印本书之鼻祖。
惟唐人印历日,究始于何时,难以肯定。
据《刘梦得集》卷十六“谢赐历日表”有:“赐臣贞元十七年新历一轴”语,这新历照理推测一定是印刷的。
因为赏群臣,及颁行全国各道府,需要量极大,抄写费时,雕印迅速,以此推断,当无不可。
但论事物原始,出于推断,终嫌不宜。
文宗之世,犹是中唐,即贞元之世,亦是中唐,因此为我国刻书之业,兴于中唐,当八世纪后期,是颠扑不破的结论。
...展开全文
55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什么是古旧书# 古书版本常谈(二)
什么是善本?
善本三要素:1.足本(无缺卷、未删削)
2.精本(精校、精注)
3.旧本(旧刻、旧抄)
51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版本常谈(一)
什么叫作版本?
书之称本始于汉刘向。刘向《别录》云: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雠。这里持本,就是持书本的意思。
到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求证篇,举了许多本子。有江南本、河北本、俗本、江南旧本、江南古本、江南书本等等。书之称本,便很通俗了。严氏所举的很多本都是写本,写本或称旧本。唐太宗贞观四年敕:经籍讹舛,今后并以六朝旧本为证。
写本之外,还有碑本。碑本亦称石本,石本、碑本我们亦叫拓本。
自中唐发明雕版印书以后,又有版本的名称。此在宋人书中,往往见之,那时所谓版本,是指由雕版印刷而成的书说的。如,海岳题跋卷一云:唐僧怀素自叙。
109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闲话闲章# 顾维钧与袁世凯的一次谈话----记于1912年秋

袁问顾,共和的含义是什么?
顾答:共和这个词的意思是公众的国家或民有的国家。但袁认为中国的老百姓怎能明白这些道理,当中国女仆打扫屋子时,把赃物和脏土扫成堆倒在大街上,她所关心的是保持屋子的清洁,大街上脏不脏她不管。
顾说,那是自然的,那是由于她们无知。但是,即便人民缺乏教育,他们也一定爱好自由。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自由,那就应由政府制定法律、制度来推动民主制度的发展。
袁说,那会需要多长时间?不会要几个世纪吗?顾说时间是需要的,不过用不了那么久。
他们的谈话就这样结束了。

这段谈话的意思是想说明袁不懂得共和国是个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共和国为什么一定比其他形式的政体优越。他的统治也越来越趋向帝制,保持旧的制度,使自己高高在上。他不止是不了解共和国需要什么或民主如何起作用,看来他根本没有实现共和或民主的愿望。
...展开全文
64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什么是古旧书# 对于广大书友而言如何判别古籍的价值与优劣呢?研究版本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今天就聊聊为什么要研究版本?
古书流传至今,刊本如宋元本、明本(不多见);抄本如宋元抄(那是太少了)。但明抄不算很少,这类书,人多认为至宝。不懂版本如何辨别孰为宋刊,孰为元刊,那个是宋抄,哪是元明抄呢?
举例:
1.宋朝教官出题“乾为金,坤亦为金,何也?” 出于麻沙本《周易》,由于粗制滥印,致“坤为釜”印为“坤为金”。(见石林燕语)

2.明初有一医师名叫戴元礼。到南京见一医家,求诊病人很多。料是神医,就天天去医师家门口看看。偶见一病人已出门,那医师追出门去,告诉那病人煎药时,一定要放一块锡下去同煎。元礼觉得很怪,从未有以锡入煎剂的,遂问那医师。医师说这是古方,元礼求得其书,乃是餳(饧)字,急为改正。(见陆深俨山外集)
...展开全文
86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2
只要开始追赶,我们就在赢的路上。
————雷军
80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闲话闲章# 《布告》
清明节前后十天,都是回乡祭祖的日子。昨天天色阴沉,冷风飕,下了一场雪,雪停后地面上留下片片微湿,与大地回春的返潮相互勾连。虽说是周末,可今天逛小市场人也显得寥寥。几张布告吸引了红脸大哥的目光,并不时的与旁边的人交换着看法,摸着微黄的草纸、端详着似刻板印刷的字迹与印章,“嗯,这应该是未来的及张贴的存货…”,随后打定主意跟老板讨价。“您要!200!”老板一副惠让常客的姿态。“还是高!有商量吗?”红脸哥已是目视他处,心有所系。“您开价我就卖,怎么样?”“我开?少了也不合适啊… 50!”红脸哥乐呵呵地看着我还是给了价。“不行不行…你若有心要,100拿走,别让我亏太多呀!”他们正一来一往间,我继续往前溜达,看是否有书可淘。没多久,便折返回来,往地上一瞧,摆着6张老布告的地方换成了几个老画框。老板是常摊儿,与他也有几分面缘,便问“卖了?多少卖的?”。“70!”老板顿了一下继续说:“全是赚的!真的我能卖?一张我就换套房”…
我心想,红脸哥经常5块钱买一条皮带,10块钱淘一对花瓶的主儿,今天却被拿捏了…
回到我的书摊,一看时间将近10点半,来了两个小时,只卖了几份杂志。一股酸涩的孤寂涌上心头,像秋夜的风钻透了单薄的衣衫。真是书摊冷清无人瞧,我自静坐等知交。没了最初的若问好书何处有,路人笑指此摊妙,也罢!收摊!
...展开全文
136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闲话闲章# 摆了那么多次书摊,这次是最满意的。借住卖家具老板放倒的床榻,铺上自带的摊布,乘着过道的阴凉,让人有一种不得不驻足览阅一番的闲适与惬意。我把小凳让与读书人,自己也拿起本《三国故事》,坐在书摊后面的水泥台阶上看了起来…
公元189年,汉灵帝驾beng,何进与袁绍密谋诛宦官,召董卓等入京。宦官先杀何进,控制少帝刘辩及太后。董卓率军入京,击败宦官,救出少帝及太后,后废少帝,立刘协为汉献帝,自掌朝政,残暴专权。曹操、袁绍等诸侯联合讨董,董卓挟献帝迁长安,终被吕布、王允所杀…
老板这本多少钱?…
老板人呢…
124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123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104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七绝·春》
桃红柳绿艳阳天,
正是初春好景年。
紫燕衔泥修旧舍,
黄莺展翅舞翩跹。
105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闲话闲章# 《又想起大黄》
日月往复,冬去春来。大黄来我家已经八九个年头了。
2016年暑气未消,我们搬到了城里。初秋,孩子上了小学。父母则留在老家,守着那栋老房子和二亩七分耕地。
记得转年,有一次回家,刚进院子,一条肉乎乎的小黄狗晃晃悠悠地跟在母亲身后,尾巴摇得像个小风车。母亲笑着说:“前几天邻居家送的,看家护院正好。”从那以后,大黄就成了我们家的一员。

每次回家,父亲刚打开院门,大黄就脸朝门外,在父亲身旁左跳右跳,兴奋地迎接我们。它是个通人性的狗,等我们进了屋,它便安静下来,蹲在院子里听我们说话,偶尔摇摇尾巴,仿佛也在参与我们的谈话。等我们聊得差不多了,它才慢悠悠地走开,继续它的“巡逻”。

今年大年初一,一大家子吃过午饭,我和儿子把几块猪骨头扔到大黄面前。本以为它会咔咔地大嚼起来,没想到它只是友好地看了我们一眼,随后叼起一块骨头,走到附近的花墙根下,用爪子刨开一个小坑,小心翼翼地把骨头埋了进去。接着,它又把剩下的几块骨头分别安置在不同的位置。我回到屋里,又扔给它一块,笑着说:“还有呢,吃吧吃吧!”它这才放心地在原地啃了起来。

我和妻子聊起这事,她笑着说:“大黄不贪图享受,细水长流,很会过日子…”

大黄的故事说不尽。它不仅是家里的“保安”,更是我们的家人。邻居们常夸它聪明懂事,父亲更是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小跟班”。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大黄总是守在院子里,默默地陪伴着父母。

大黄的忠诚和懂事,早已让它超越了“看家狗”的身份。它是我们家的一员,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故事,就像那二亩七分耕地一样,深深扎根在我们的记忆里,成为我们心中最温暖的牵挂。
...展开全文
141人阅读
1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
#直播进行时# 我正在直播,速来围观!
142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111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