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迷旧书为哪般# 那些打死你也不会再买的书
打死也不会再买的书,首推盗版书。当年囊中羞涩,再加上买书的途径过于单一,除了新华书店,就是寥寥几个小书摊。高高在上的新华书店就不用说了,一般不会打折,即使打折折扣也不会太高,新华书店好在不会有盗版书,几经权衡,还是把目光投向了小书摊。
很奇怪的是,当年我们这里的这些小书摊,几乎没有人卖旧书。他们集中在新华书店的附近一个小广场上,也就是火车站小广场,一方面给南来北往的旅客提供途中解闷的读物,一方面给那些从新华书店走出来的提供,价格低廉的图书,但是便宜必定有便宜的代价,有不少是盗版书。当年盗版书的质量很差,缺页掉页少页稀松平常,错别字连篇,印刷模糊你也必须能够容忍。曾经买过一本鲁迅文集的小册子,那字小的让你怀疑他们是怎么印出来的?不仅字小,而且密密麻麻,如果你有强迫症,干脆不要看。现在想来,让我再买这种书打死我也不会买,这大概也是不少经受过盗版书伤害的朋友的共识吧,因为慢慢的这样的盗版书的市场越来越小了,文化部门的打击是一方面,经营者自我拆台是最大的一方面,导致后来盗版者,必须时时更新,日日更新,使自己越来越靠近正版图书的水平,才会有生存的空间。也许是盗版书不好卖了,书贩们才开始寻找新的渠道,这样旧书经营就闪亮登场了。
再一个,就是东拼西凑的图书。看外表还很像那么回事儿,一旦开始读就发现,有一种精神分裂的感觉充斥其间,这难道就是凑字数吗?
有一种跑马书,类似于当年连环画的跑马书,因为连环画市场热闹,所以有些人就不顾质量,用最最快的速度,出台一本又一本的书,目的是先把钱挣到手再说。当年连环画市场的萎缩,质量上的粗制滥造有直接的关系。图书市场的跑马书,不一定都是小作者干的,也不尊重读者的作家,一年一本或者是一年几本的速度出版图书,很快就“著作等身”,大文豪鲁迅先生,算是既勤奋又高产的作家,一辈子也没写多少东西。不知道谁给他们的勇气,来挑战这些大作家们。这样的作家的著作,必定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