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众甫堂0618

实名认证

淘一本好书,交一位知己,书为知己,勤求之矣!

566 关注
118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书页上的月光# 颜回短命岂是凶暴之徒、盗跖长寿自非善良之辈,帝尧天圣却养不肖之男、青春美女反招愚浊之夫、俊秀才郎竟配丑貌之妇、红楼妓女时来配作夫人,富家娇女时去反作娼妓、晏婴身无五尺封为齐国宰相、韩信力无缚鸡立为汉朝贤臣、未遇之时口无一日饔飧、及至运通统百万雄兵......时也、运也、命也、非人之所能也,万般都是命!半点不由人!
143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大学时学到这个功法,练过一段时间,今天再次刷到这篇文章,推荐给友友们

面壁蹲墙功的动作要领为:面壁而立,脚尖抵墙,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眼闭合,全身放松,会阴上提,舌抵上腭,两肩前扣,含胸收腹,腰后突下蹲。下蹲时头不可后仰、不可倾斜,始终将两腿并拢,彻底蹲下后再缓缓上起,如此反复多次。蹲墙功根据其功夫层次由易到难,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初始阶段(快速蹲墙)。刚开始,有很多人做不到完全合度,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确定两脚的姿势和距离。脚尖可以先离开墙,离多远以尽自己的力量能蹲下去为度。每次蹲30个为一组,多多益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随着周身各部气的充足,尤其是脊柱、腰部松动程度的提高,就能顺利下蹲、上起了。此时就应转入第二阶段的练习。以我的实践经验看,第一天、第二天只蹲30个,第三天、第四天可增加到60个,以后只能10个为阶梯递增,到一个月头上,可增加到200个左右。我一般是在家里蹲墙的,早晨一起床就开始蹲,夏天只穿小裤头、冬天也仅是秋衣秋裤之类。在这个阶段,我一个小时蹲300至500个,这个运动量就不小了,大概蹲到100个就开始冒汗了,对肺活量的锻炼是相当大的。需要提及的是,刚开始蹲墙时,蹲到2至3天,就可能双腿有酸痛感,这时不要停止蹲,每天继续坚持蹲,过七天闯过去也就不痛了,这时候如果不蹲了也一样要酸痛的。选自《武医日记》
...展开全文
112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清明与感恩祭祀文化

熊春锦 著

古语云:“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 

一、清明节的本义 

古人将这个节日命名为清明节,其中的“清”,是指心要清、意识要清、身要清,达到心意身三清;其中的“明”,包括两明,一是眼要明,一是心要明,这就是“清明”的本义,指我们的身体内部要达到清明的状态。

对自然界来说,是指天清地明,通过天道的五运六气将木气能量推运到最高峰的时候,在天给予地大量的雨水进行沐浴和洗涤之后,地龙已经腾飞起来,天地阴阳二气的能量开始升降运动,阴阳能量的交汇互融明显地接近了。

例如,天德能量已经下降到了高空电离子层下面这个场的高度,而地气能量也已经离开地面上升到了空间之中,天德地气既不是在地面,也不是在地下交汇互融,而是在空中进行着这种阴阳能量的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大地带来阳光明媚、草木绽绿的一派清明气象。

要达到这样清明的气象,需要诸多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对于人类来说,要想实现心的清明和身的清明,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慎终追远,缅怀祖先,把自己的根接续起来。

任何事物如果离开了根,就没办法重新发芽生长。古人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原上的青草一年一度都会产生荣和枯的现象,草之所以反复地产生荣与枯的现象,就是因为它们有根,如果离开了根,则无法产生新一轮的生长。

人类因为拥有0至16岁积攒下来的先天肾水元炁的本钱储存在骶骨内,能够维持长达60多年的生命周期,所以不太重视维护自己的根,而等到把天根内储备的能量消耗完以后,生命的活力开始急骤下降,当后天摄取也补充不及时,生命就出现终止。所以,古人创立修身明德的学问,就是要求我们年年都要培根育苗,反复把这个根一年年培下去。其中,培根、护根和养根都要与自己的根文化、与自己的祖宗之根接续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自己的根与家族根、血缘宗亲根、民族的根、国家的根联系起来,离开了这个根,就无法厚积薄发,兴旺发达。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祭祀文化,这是一个寻根续源的文化,是一个与圣贤居、与圣贤谋的文化,是完成能量的厚重积淀和喷薄迸发的文化,是对祖先表达深沉真挚的感恩,继承祖先的责任、义务,完成他们誓愿的文化。祖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传承祭祀文化,接续祖先之根,是我们真正实现清明必须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二、感恩祭祀文化的追根溯源

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的原则和宗旨,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尊师重道,孝敬祖先,承前启后。其中,孝敬、感恩是重点,这是中华道德根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之上,顺天应人,应四时五运六气的规律性和信仪的度数信,表达对道德天地和祖先的感恩、缅怀与慎终追远的怀念,表达继承发扬先辈祖先誓愿的志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我们继承感恩祭祀文化,需要记住这些特点、传统以及文化的特色,并且予以忠信不惑的充分表达。

从古至今,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三个种类。一般而言,大祭都是国家一级的,地方一级的是中祭,小祭是小范围的,贯穿在年度周期律的四时八节之中。祭祀祖先则属于中等的祭祀。

中国还有很多农历节日,也具有祭祀文化的内涵。例如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年三十的除夕节;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即上元节;二月初二的春龙节;二月的寒食节,寒食节的日期需要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并不固定;另外,还有清明节;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女儿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十月初一的祭祖节等。

但凡是从事国学研究和修身实践的人,一定要把这些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恢复起来,记在我们的脑海里,并且贯彻在顺应年度周期律的修身治事行为当中,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四时八节不离祖先的护佑,全面获得祖先们的支持,在能量场上形成历史与当代的跨时空连接,使我们的能量更加自成系统,深厚绵长,富有活力。

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以来,每个家庭、每个姓氏的宗亲族群与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活动,是互为联系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绵下来。只是到了清代以后,特别是晚清以后,这一文化特点才逐步地从社会上淡化。主要是因为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之后,依靠强势的推行手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冲淡甚至弄丢了。

在重要的祭祀文化节日中,清明节祭祖先一直保持了比较长的时间。二月十五祭祀老子,三月三上巳节,在年度周期律当中是木运与火运交接的转换点。所以,上巳节的祭祀与清明节的祭祀是连在一起的,既是顺天时的度数节点,也是感恩缅怀人文祖先的时间节点。它的内容,除了祭祀家族宗亲的祖先,还要跳出小我,一直要追念到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那个……
...展开全文
68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甘肃通渭方言歇后语,看看你知道几个?
把屎拿塞(虱子)——一功两得
驴咬板颈——工骈工
石头上尿尿——溅(zan)得唰唰得(能得赞来)脚(jie)面上尿尿——热一会儿是一会儿
骡子的球——摆设儿
出了头的椽子——先烂
提到碌碡打月亮——毛不着(che)高低。毛,估计的意思。
烟洞眼里掏雀儿来—— 没在喔和头(没在那里头)。
黄瓜打驴来—— 半截子裸脱了。
拾了个环锥——认了个针(真)
跛子的尻子——错(ce)着哩(lai)
柿子——转拣软的捏。
黄连树下唱小曲——苦中作乐。
远看一朵花,近看豆腐渣。
千里作官——因为吃穿。
放羊娃的吃馍(me)馍(me)——各把(ma)各的着。癞蛤蟆(或癞呱子) 爬着麻椒树上——麻木不仁。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鼻拱里插葱——装象
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兔子的尾(yi)巴gan——长不了
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铁公鸡——一毛不拔
没牙老汉掏交交(一种绳子玩法)呢——满皮胡然 然指难缠
...展开全文
54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以下是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回忆录的经典著作及其简介,综合了个人生命史与时代变迁的视角,兼具文学性与历史价值:
1. 《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
作者:王赓武、林娉婷
简介:
王赓武是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出生于南洋,经历战乱与跨文化成长,其回忆录以“家园”与“归属”为核心主题。上卷《家园何处是》追溯父母家世与早年辗转南洋、中国、英国求学的经历;下卷《心安即是家》与妻子林娉婷合著,展现学术生涯与对华人身份认同的思考。书中融合东南亚史、移民史与个人命运,通过“多重世界”交汇的视角,探讨海外华人的文化归属感,被誉为“20世纪历史洪流中的生命画卷”。

2. 《巨流河》
作者:齐邦媛
简介:
齐邦媛以家族史为线索,从东北“巨流河”写到台湾“哑口海”,跨越百年时空。其父齐世英是民国初年留德知识分子,亲历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书中通过个人颠沛流离的命运,折射出近代中国的苦难与变革。作者以细腻笔触记录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挫败,以及大时代中普通人的挣扎,兼具文学感染力与历史厚重感,是理解两岸近代史的重要文本。

3. 《凡人琐事:我的回忆》
作者:章开沅
简介:
章开沅作为著名历史学家与教育家,回忆录涵盖家族溯源、求学治学、执掌华中师范大学的经历,以及对辛亥革命史、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研究历程。书中既有对社会激变的宏观反思,如深圳改革开放的观察,也有对学术交流与国际视野的探讨。他以亲历者视角揭示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展现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学术追求。

4. 《鼎沸沙鸣——从北京到台北的乡愁》**
作者:常锡桢
简介:
这是一部老兵的回忆录,通过个人经历串联起两岸共同记忆。作者亲历社会动荡与国家分裂,以乡愁为纽带,记述中国人民在战乱中的牺牲与对统一的渴望。书中强调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的紧密关联,呼吁历史悲剧不再重演,体现了从个体视角反思国家分裂的深刻人文关怀。

5. 《南京大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浩劫》
作者:张纯如
简介:
虽非严格意义的回忆录,但张纯如通过大量幸存者口述、档案挖掘与实地考察,以纪实笔法还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书中不仅揭露日军暴行,还记录国际人士如拉贝、魏特琳的救援壮举。作者以悲悯视角将个体苦难融入民族创伤,成为研究近代战争与人性黑暗的权威之作。

总结与扩展
上述著作从学者、老兵、知识分子等多元视角,呈现了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型。若需进一步阅读,可参考以下方向:
- 学术回忆录:如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史学框架的开创性著作);
- 文化反思:李天纲《年代记忆》从民众视角重写近代史;
- 国际视野:史景迁《追寻现代中国》结合全球史观分析中国现代化进程。
...展开全文
78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我的养生心得# 师父教我中医谚语
1.伤寒偏打下虚人
下焦藏人体元阳,是生命之根基,下元不足,膀胱为民火,蒸腾人体之外的卫阳之气不够,所谓“卫出下焦”、“营出中焦”,卫气如国之藩篱,边疆卫士,边防薄弱易受外敌侵扰,同理,人体卫阳不足易感外邪寒湿等。故而伤寒偏打下虚人。
2、瘦人怕伤寒,胖人怕温病
3、治太阳能赚钱,治少阳能养生,治阳明者能治病
太阳之病多为感冒等急性病,此类病发病人群广,发病频率高,季节性也强,所以大多数医生治感冒等。
少阳为三焦相火所居之处,三焦为全身膜原,皮肤肌肉脏腑的膜,膜中有血管、淋巴,膜通畅则濡养身体正常,膜堵塞疾病丛生,易筋经洗髓易筋,腾达膜原,就是养生之一大要领,而不是徒有肌肉💪发达,故少阳不养十二官危,少阳生命根基,通达内外,接壤先后二天,故不可不养。周氏浅川先生多所发明,故廖师有如此之语传承。
阳明病入里,深达脏腑,只有医者有慧眼识证,将军果断,仙佛智慧,才能投药中的,势如破竹,覆杯而愈。
...展开全文
130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点穴救伤秘法秘方

血头行走穴道歌: 

周身之穴有一头,日月行走不停留, 

迁时迁穴若受伤,一七不治命要休。

子时走往心窝穴,丑时须向泉并求, 

并口是寅山根卯,辰到天心巳凤头,

午时却与中原会,左右宫分在未, 

凤尾属申屈井西,丹肾俱成戌时位, 

六宫只等亥时来,不教乱斯为贵。 

点穴穴位按今时针灸穴位注释如下: 

心窝:即剑突尽处“鸠尾穴”。 

泉井:膻中。 

井口:即颌下“廉泉穴”。 

山根:在梁尽处“印堂穴”下。 

天心:即“百会”穴。 

凤头:即颈后“风府”穴。 

中原:即“脊中”穴。 

左右宫:即左右“肾俞”穴。 

凤尾:在蜇椎部白环俞、腰俞、八髎等处。 

屈井:即“会阴”穴。 

丹肾:即“关元”穴处。 

六宫:即“神阙”穴。 

以上十二大穴位为人体致命直头穴,系任、督二脉河车转运穴,练功者不可不深悟其理。 

师传:“打人打血头,救人点血尾”。 

练习点穴功法,主要是为健体强身和救死扶伤之用。人有不慎,或跌扑,或嬉戏误伤,或被他人伤,或逢迁穴迁时,如不解救,伤重则危,伤轻疼痛缠绵日久。 

“救人点血尾”,就是先查受伤处属于何经穴而论时辰, 上述“血头行走穴道歌”则属于任与督脉范围,迁时迁穴则属危重。 

解救方法: 

身前(包括面、胸、腹、前阴等) 属阴经穴传者,上部可拿合谷穴,用拇指压着合谷穴,其余四指作固定放在患者第五掌骨外缘小鱼际处,以拇指用力拿之(拿法均要5~15 分钟),同时配合打走马穴。 

注:走马穴在肘窝尺骨小头后三寸(即少海穴后三寸),医者用手指合拢,用二、三、四指头着穴叩打24下, 叩打中着穴位时则有酸麻感走动、上到肩下至指尖。所谓“通经走气”是也。 

下部可拿内庭穴,医者用拇指压住穴位,其余四指放在足底作固定,拇指用力拿之。同时配合叩打委中穴24下, 叩打委中的操作方法同叩打走马穴一样。 

身后(包括后头,背、腰、骶等)伤属阳经穴传者,上部可拿中渚穴,医者用拇指压住穴位,其余四指作内固定拿之,亦可同时叩打走马穴。 

下部可拿绝骨穴,医者拇指压着穴位,其余四指放在胫骨内缘固定,拇指用力拿之。同时配合叩打委中穴24下。 

总之,如属阴经穴伤者,不论上下,上部可拿内关穴配合叩打走马穴。下部拿三阴交穴配合叩打委中穴。凡解救穴伤,不论何时,随时可用解救法。辨穴伤则论时辰,辨迁时迁穴测病之危重与否,其余不在此例。上述用法,也适用于解救跌扑昏迷。 

出自《速成硬气功与金刚指点穴术》
...展开全文
167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8
吃药不忌口,白费大夫的手
将息之法由来已久,早在《伤寒论》就有如法将息之语,自拜师学习之后耳提面命常在耳畔,即服药、针刺治疗期间忌口事项也。

1、服药期间饮食应以温暖、清淡、简单,适量为原则。

2、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如生冷的蔬菜、水果、生葱、生蒜、生蒜、韭菜羊肉、醋、辣椒等,鸡鸭、肉品以及鱼虾、蟹等海产品),切忌饮酒、浓茶、咖啡。

3、情志调摄:

忌大怒、过喜、忧思过度,保持情绪稳定(如《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久病、术后忌过度劳累或剧烈运动,以静养为主;

虚证患者忌熬夜耗伤气血。

此所谓“三分治,七分养”也。日久会发现我祖先几千年传承诚不我欺,勿忘告之戒之。
...展开全文
63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安宫牛黄丸不是保健品 是猛药,不是平剂。听到有人将安宫牛黄丸当做保健品间断服用,我心中极为担忧,中医说“有故无陨,亦无陨”,是说用病邪之时服用药物,自有病邪受,用药攻病。无病服用如安宫牛黄丸这样药性凶猛、寒凉的斩官夺将之药,无异于让韩信吕布抓一个小毛贼,不但起不到保健,恐怕破坏身体平衡的危害更大。 故而引发我这篇小论普及各位朋友。

安宫牛黄丸属于凉开三宝之一。

1.凡用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 神昏窍闭之证有虚实之分。

属于实证者,称为闭证,多由邪气壅盛,蒙蔽心窍所致。闭证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热闭与寒闭两种。

热闭由温热之邪内陷心包所致,治宜清热开窍, 简称凉开;寒闭由中风、中寒或气郁、痰浊蒙蔽心窍引起,治宜温通开窍,简称温开。本类方剂,据此分为凉开和温开两类。

开窍剂的运用,首先应辨别病证的虚实,如邪盛气实而见口噤,两手握固,脉有力者,属于闭证,可用开窍之剂;对于汗出肢冷,呼吸气微,手撒遗尿,口开目合的脱证,即使神志昏迷,也不宜使用。其次,对于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治宜寒下,不宜应用开窍剂。至于阳明腑实而兼邪陷心包之证,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或先投寒下,或开窍与泻下并用,才能切合病情。其三,开窍剂多为芳香药物,其性辛散走窜,久服则易伤元气,故临床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另外,此类方剂中麝香等药,有碍胎元,孕妇慎用。其四,本类方剂多制成散剂、丸剂或注射剂应用,尤以散剂较丸剂为优,宜温开水化服或鼻饲,不宜加热煎煮,以免药性挥发,影响疗效。

2.凉开剂,适用于温热之邪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症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其他如中风、气郁、痰厥及感受秽浊之气,以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证有热象者,亦可选用。常用芳香开窍药,如麝香、冰片、郁金、石菖蒲等配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为主组成方剂。由于热入心包,引起神志不安,故常配镇心安神药,如朱砂、磁石、琥珀、珍珠等;邪热内陷,每易灼液为痰,故宣适当配伍清化痰热之品,如胆星、川贝母、天竹黄、雄黄等。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等。

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组成】牛黄 郁金 黄连 朱砂 山栀 雄黄 黄芩 水牛角浓缩粉   冰片 麝香 珍珠 金箔衣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下, 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等。

【功用】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口干舌燥,痰涎壅盛,舌红或绛,脉数。 亦治中风昏迷,小儿惊厥,属邪热内闭者。

《温病条辨》:“此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咸寒保肾水而安心体,苦寒通火腑而泻心用之方也。牛黄得日月之精,通心主之神。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气。真珠得太阴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补水救火。郁金草之香,梅片木之香,雄黄石之香,麝香乃精血之香,合四香以为用, 使闭固之邪热温毒深在厥阴之分者,一齐从内透出,而邪秽自消,神明可复也。黄连泻心火, 栀子泻心与三焦之火,黄芩泻胆、肺之火,使邪火随诸香一齐俱散也。朱砂补心体,泻心用, 合金箔坠痰而镇固,再合真珠、犀角为督战之主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涉及药物有大毒、极寒极热等特性,不要私自使用,若使用请正规医院医师处就诊,本人仅作知识介绍,不负任何责任!!!
...展开全文
134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我的藏书保管心得# 方剂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寻找食物当中已经发现了药物。最初只是用单味药治病,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药配合治病比单味药疗效好,于是便逐渐形成了方剂。在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它是1979年在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其内容比较粗糙,部分药名后世未见,而且没有方名,从字义推断早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虽载方只有13首,但在剂型上已有汤、丸、散、膏、丹、酒之分,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则、治法、组方原则、组方体例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全书共收载方剂314首,其中绝大多数方剂组织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对方剂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晋唐时期,医学有很大发展,又出现了许多方书。东晋葛洪收集价廉、易得、有效的民间单方、验方,编成《肘后备急方》,便于临时急用。唐代孙思邈集唐以前医药文献,结合个人经验,编撰《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林亿赞其“辨论精博,囊括众家,高出于前辈”。其后,王焘取数十年搜集视为“秘密枢要”的医方编著《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保存了《深师》、《集验》、《小品方》等众多方书的部分内容,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宋代由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共100卷,载方16834首。该书首诊脉辨阴阳虚实法,次序处方用药的法则,然后按类分叙各科病证,随列诸方,主治详明,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圣济总录》是继《太平圣惠方》之后的又一巨著,全书200卷,载方近20000 首,系征集当时民间及医家所献验方和“内府”所藏秘方汇编而成,概有内、外、妇、儿、五官、 针灸、正骨各科,内容极其丰富,是方剂文献的又一次总结。《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刊只载方297首,后经多次重修,增补到788首。所收录的方剂都是“天下高手医,各以得效秘方进,下太医局试验”,而后颁行全国,这是我国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其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是宋代以来著名的方书之一。 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的《济生方》等,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对后世方剂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金元时期,由于刘、张、李、朱四大医家的出现,产生了不同流派的学术争鸣。
...展开全文
147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晒晒书架# 继续将中医治病“八法”的“吐法”内容介绍如下。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胃脘的痰诞、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肾中,痰涎壅盛的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因吐法易伤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均应慎用。
101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我的藏书保管心得# 今天将中医治病“八法”的“汗法”内容介绍一下。

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宜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泽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者。由于其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清法、温法等其他治法的结合运用。
143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直播进行时# 我正在直播,速来围观!
78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我要直播啦# 我将在03月18日 19:05直播,记得来围观!
75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直播进行时# 我正在直播,速来围观!
66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我要直播啦# 我将在03月16日 19:04直播,记得来围观!
104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