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与感恩祭祀文化
熊春锦 著
古语云:“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
一、清明节的本义
古人将这个节日命名为清明节,其中的“清”,是指心要清、意识要清、身要清,达到心意身三清;其中的“明”,包括两明,一是眼要明,一是心要明,这就是“清明”的本义,指我们的身体内部要达到清明的状态。
对自然界来说,是指天清地明,通过天道的五运六气将木气能量推运到最高峰的时候,在天给予地大量的雨水进行沐浴和洗涤之后,地龙已经腾飞起来,天地阴阳二气的能量开始升降运动,阴阳能量的交汇互融明显地接近了。
例如,天德能量已经下降到了高空电离子层下面这个场的高度,而地气能量也已经离开地面上升到了空间之中,天德地气既不是在地面,也不是在地下交汇互融,而是在空中进行着这种阴阳能量的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大地带来阳光明媚、草木绽绿的一派清明气象。
要达到这样清明的气象,需要诸多条件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对于人类来说,要想实现心的清明和身的清明,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要慎终追远,缅怀祖先,把自己的根接续起来。
任何事物如果离开了根,就没办法重新发芽生长。古人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述了草原上的青草一年一度都会产生荣和枯的现象,草之所以反复地产生荣与枯的现象,就是因为它们有根,如果离开了根,则无法产生新一轮的生长。
人类因为拥有0至16岁积攒下来的先天肾水元炁的本钱储存在骶骨内,能够维持长达60多年的生命周期,所以不太重视维护自己的根,而等到把天根内储备的能量消耗完以后,生命的活力开始急骤下降,当后天摄取也补充不及时,生命就出现终止。所以,古人创立修身明德的学问,就是要求我们年年都要培根育苗,反复把这个根一年年培下去。其中,培根、护根和养根都要与自己的根文化、与自己的祖宗之根接续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把我们自己的根与家族根、血缘宗亲根、民族的根、国家的根联系起来,离开了这个根,就无法厚积薄发,兴旺发达。
所以,我们不能小看祭祀文化,这是一个寻根续源的文化,是一个与圣贤居、与圣贤谋的文化,是完成能量的厚重积淀和喷薄迸发的文化,是对祖先表达深沉真挚的感恩,继承祖先的责任、义务,完成他们誓愿的文化。祖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传承祭祀文化,接续祖先之根,是我们真正实现清明必须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二、感恩祭祀文化的追根溯源
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的原则和宗旨,是尊道贵德,敬天爱地,尊师重道,孝敬祖先,承前启后。其中,孝敬、感恩是重点,这是中华道德根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此基础之上,顺天应人,应四时五运六气的规律性和信仪的度数信,表达对道德天地和祖先的感恩、缅怀与慎终追远的怀念,表达继承发扬先辈祖先誓愿的志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特色。我们继承感恩祭祀文化,需要记住这些特点、传统以及文化的特色,并且予以忠信不惑的充分表达。
从古至今,中国的感恩祭祀文化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三个种类。一般而言,大祭都是国家一级的,地方一级的是中祭,小祭是小范围的,贯穿在年度周期律的四时八节之中。祭祀祖先则属于中等的祭祀。
中国还有很多农历节日,也具有祭祀文化的内涵。例如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年三十的除夕节;正月初一的春节;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即上元节;二月初二的春龙节;二月的寒食节,寒食节的日期需要根据五运六气推演,并不固定;另外,还有清明节;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七月初七的女儿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十月初一的祭祖节等。
但凡是从事国学研究和修身实践的人,一定要把这些慎终追远、祭祀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恢复起来,记在我们的脑海里,并且贯彻在顺应年度周期律的修身治事行为当中,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四时八节不离祖先的护佑,全面获得祖先们的支持,在能量场上形成历史与当代的跨时空连接,使我们的能量更加自成系统,深厚绵长,富有活力。
在中国社会中,自古以来,每个家庭、每个姓氏的宗亲族群与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文明活动,是互为联系地构成一个整体,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延绵下来。只是到了清代以后,特别是晚清以后,这一文化特点才逐步地从社会上淡化。主要是因为西学东渐,西方文化到了中国的土地上之后,依靠强势的推行手段,把中国的传统文化给冲淡甚至弄丢了。
在重要的祭祀文化节日中,清明节祭祖先一直保持了比较长的时间。二月十五祭祀老子,三月三上巳节,在年度周期律当中是木运与火运交接的转换点。所以,上巳节的祭祀与清明节的祭祀是连在一起的,既是顺天时的度数节点,也是感恩缅怀人文祖先的时间节点。它的内容,除了祭祀家族宗亲的祖先,还要跳出小我,一直要追念到伏羲和女娲抟土造人那个……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