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书房

实名认证

腹有诗书气自华。

45 关注
194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踏春好时节# 虽然气温忽冷忽热,各种花花草草依然不为时节,如约绽放出嫩绿的新芽或者色彩鲜艳的花朵。苏城即将进入最美的时节,万物复苏,莺歌燕舞,草长莺飞 。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渐渐可以脱去臃肿的冬衣,出行也将变得更加轻便。既然上天与时节赐给我们如此天气与美景,我们何不顺应天时,迈开脚步,走出家门,去爬山,去逛园林,去公园露营烧烤,去欣赏绚烂夺目的花海。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欣欣向荣之际,出去走走看看,吸纳天地全新的气息,为将来一年剩下的三季蓄积一些力量,做一些规划,或者和朋友一道去野外喝茶品尝美食,虽然没有流水曲觞那般充满文人墨客的烂漫,却也开心畅快。走吧,走出家门,踏青去吧。
136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我的返乡见闻# 家门口的博物馆,目睹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原始先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敬佩感油然而生,最后希望家乡能够摆脱颓势,早点发展起来.
1205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23
#我如何布置书架# 如何布置自己的书架。这要看个人得需求和个人的精力和知识积累。
如果没有时间打理,当然是把最经常需要看和使用的书籍放在书柜最显眼且方便拿出和放回去的地方。如果有时间,且喜欢书籍摆放整齐一些,那就按着文集,系列丛书摆在一起。然后把开本大小一致的书摆在一起,这样看起来整齐划一,一眼望去就是一道漂亮的书墙,很多书友戏称这是“砌墙”。砌墙技术的高低就看你花在摆放整理上面的时间和个人的审美观。如果有时间,个人喜爱整理,又比较有书籍分类相关的知识的话,那就可以把书籍整理得井井有条,很容易找到任何一本需要的书。曾经在学校图书馆做过助理管理员,接触过一些图书馆图书归类摆放的知识。每本书都有在版编目数据中的图书索引号,可以把这个抄下打印出来贴在书脊低端,听起来可能有点儿复杂。简单点说,就是像图书馆一样分类,然后在书架上贴上相应的总分类,以后如果需要找某类书,就去贴有相应分类标签的书架上找书即可。这种方法整理起来比较费时间,但是如果书籍比较多,用这种方法整理出来的书籍找起来比较节省时间。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精装和平装书的摆放。精装书最好是平放,避免竖直摆放书芯下垂,时间久了容易造成书芯和封面脱离撕裂。平装书无论竖放还是平放都可以,按照个人喜欢来。
最后如果书柜比较深,可以摆放两排,可以把看完的或者不常看的书摆在里面一排,需要经常用的书摆在外面一排,方便找书和取书。一些特殊开本的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专门的地方摆放,这样比较美观方便。然后是关于书籍防尘防潮的问题,如果有条件可以买带柜门的书柜,这样可以防止灰尘。在每层书格中放干燥剂,樟木条,这样做可以防潮防虫。每隔一段时间用鸡毛掸子清理灰尘,更换失效的干燥剂樟木条。如果没有条件买带柜门的书柜,那就对书进行套袋,一般有自封袋或者自粘袋。自封袋可以反复使用,比较方便环保。自粘袋粘贴处容易沾灰失效,套装的时候也比较麻烦,好处是可以根据书籍大小来做最后封口。
以上是个人对书籍摆放的一点儿建议。不管怎么样,摆放书籍得最重目的是让自己取书看书方便,如果能顺带起到装饰房间的作用,那绝对是锦上添花。如果要找到达到让自己最舒适书籍摆放方式,需要自己动手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审美对书籍进行整理归纳。
...展开全文
5370人阅读
4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8
#直播进行时# 作为一个小店,没有太多也没有太好的书去直播。这个适合孔网大书店吧,我们只能凑凑热闹。然后默默地守着小书摊,等着寥寥无几的订单。
172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仲秋物候记# 秋高气爽,蔚蓝的天空上铺满绵白的云,饭后和朋友再次游览甪直古镇。为什么说再次呢,因为已经很多次来这里游玩了,虽然有星星点点疫情,但是并没有影响古镇的人流量,只是两旁的店铺开门数量确实比前几年少了很多,显得有些惨淡。希望疫情快快过去,古镇继续红火。
91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晒晒我的书籍护理方法# 书籍护理最简单的理念当然是防潮,防灰尘,直接用自封袋,这种可以反复循环使用的袋子用起来很方便。家境殷实者可以打造带玻璃门的书柜。为了防止书籍褪色,应该减少书被阳光照射。定期检查书籍,防止有虫子蛀书籍。
386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藏书专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大很专业的话题。作为一名普通的书籍爱好者,其实很难达到藏书专题级别。如果硬说有,藏书偏好其实更贴切一些吧。个人比较喜欢历史,社科,历史,军事,地理等杂书。所以藏书也偏向于这些类型,曾经用一款名叫晒书房的app(去年的时候已经倒闭)统计过自己得藏书,社科与历史大概占去了总藏书的68%,这个数据大体上可以体现自己的藏书偏好了吧。其实并没有想过自己要收藏某一个专题的书,只是喜欢某个专题,就相对多买一些。比如关于太平天国的书,从甲骨文系列的《天国之秋》,汗青堂丛书的《太平天国运动史》,史景迁大佬的《太平天国》,再到崔之清的《太平天国战争史》,甚至是赵德馨的《太平天国的财政经济资料汇编》都收了。至于那套大部头《太平天国史料汇编》,一直想收但是不敢收,贵不说,而且很占地方,估计大概率没有时间看。如果要谁要建立自己的专题收藏,真的得准备充足的银两,还有宽敞的存放地已经充足的那能够收集这个专题系列的精力。个人拙见,仅供交流。
2712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5
#活动 | 童年的阅读记忆# 童年的阅读回忆—童年时光,书籍很少见,朦胧中记得偶尔有同学带来的小人书,也就是现在得连环画,依稀记得有四大名著,燕子李三,铁道游击队等。当时是充满幻想的年纪,所以小伙伴们都喜欢看西游记,人手一本,趴在地上或者桌子上看的津津有味,还拉着彼此交流上面的图画,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看完手中的这本,就急不可耐地跟小伙伴换另外一本,如果对方看的慢,我会在旁边故事催促对方快看。记得最严重的一次,是和小伙伴因为争连环画而大打出手。虽然最终也没有拿到那本连环画,但是当时真的是为了一本连环画也是拼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情景,自己都觉得忍俊不禁。
后来上了小学,记得五年级的时候,班级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突然带来一套十万和为什么和天龙八部。然后全班同学都炸开了锅,那时候金庸和古龙的武侠电视剧很受大家欢迎,所以现在见到书,自然是欣喜不已,都想看看书里写的和电视剧拍出来是否一样。于是和往常一样,大家把这部书瓜分,人手一本,看完相互交换,每个人都看的如痴如醉。最入迷的时候走路都感觉自己像天龙八部里的段誉一样拥有绝世神功—凌波微步,虽然在常人看来我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只是变得愈发调皮好动。消灭完天龙八部,目光就转向了那套20几本的十万个为什么,看这套书的过程,感觉自己眼睛和视野突然就亮了,原来世界上有这么多丰富多彩的植物动物,有这么多有趣的现象,还有许多新得技术。在那个只有电视机,没有电脑,手机,网络,交通也不是很方便的时代,这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那简直就是一场知识和信息的大爆炸。为了看完这套书,我整天粘着书的主人,跟他搞好关系,用各种东西包括好吃的跟他交换,最后终于看完了所有的20本。记得那时候是如此开心,就像在干旱炎热的大沙漠里快要干死的野兽突然喝到了从天而降的甘霖,如此酣畅淋漓。也许喜欢看书就是丛那个懵懂无知的时候开始的吧,那时候没有闲书和被家长嫌弃武侠小说的概念,逮着啥书就看,看书就是单纯的发自内心的喜欢。从那以后,看书就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搜书买书看。虽然看书没有让我变的富有,当官,但是最起码给了我一个排解孤独,打发时间的途径。在书中可以寻找排解愁绪突破点,用他人的思想来武装自己,让自己内心变的强大,也让自己适时适当地跟自己和解。所以回过头来,感谢童年时候读书的自己,给自己找到了一种可以陪伴一生的爱好。
...展开全文
1.3万人阅读
4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5
#老教材中的插图# 最近网上都在讨论人民教育出版社插图的问题。今天我在这里摆上几个以前自己上学时候所用教材的图片,这些图片涉不论是人物表情动作,服装穿戴,图片中涉及的景色物品看起来都协调美观,看起来亲切舒服。记得小学报名拿到课本的第一时间我都会把课本从头到尾翻看一遍,当然不是看文字,是看里面的插图,看得是如痴如醉。潜移默化中这些精美绝伦而且形象的插图像底片一样印入了我的脑海里,甚至说嵌入我的生命里也不为过,虽然20多年过去了,看到这些插图,依然可以大概说出课文的名字。不得不说这些精美的插图对我影响是深刻的。反观网友指出的问题插图,要么口眼歪斜,表情怪异,要么做出了一些不符合场景的举动,还有一些不雅得动作。还有些图片出还特意突出隐私部位,着装上星条旗等国外因素强烈,甚至国旗都挂倒了。也许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像白纸一样单纯的孩子。这些暗示意义极强的图片会潜移默化中让孩子觉得国人的长相如图片一样丑陋病态,暴露不雅部位,做出不雅动作都是习以为常。长此以往,他们如何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失去了这些,少年如何强,少年不强,国家如何强。我常说孩子是开放的花骨朵,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这不应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全民族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和关注我们的孩子,呵护他们不被毒害,可以健康茁壮成长。
2092人阅读
3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2
#废品站寻旧书# 没有去废品站寻过旧书,但是其实很想去,估计老板都有固定合作的对象,也不会让我这种买书比较少的人进去淘书吧。只能在孔网里看着各位大佬去废品站淘宝的图片和文字,暗地里默默地羡慕,只恨自己没有翅膀飞过去一起淘。以后有机会尝试找一家废品店老板聊一聊,看能不能打开这扇门吧。
566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0
#我如何与旧书结缘# 与旧书结缘,源于一次偶尔逛街时,遇到一家二手书店。书店两间门面,里面向东还凸出很大相当于门面的房间,大概有60平米的样子。走进书店,书店里密密麻麻的书架,几乎快贴近房顶,书架上是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旧书,二手书。有很多书全新带塑封,还有些书虽然没有塑封,但看得出也是新的。与老板交谈得知,很多书是老板直接从出版社或者从你别的书店买来的。看了下卖书的价格,新书10一斤,二手书则是8块一斤,大致算下来一本书到手价为定价的3折左右。鉴于书店书这么便宜,就开始一头扎进杂乱无章书店开始翻找起来。半天的功夫就淘了一堆喜欢的书,其中很多书不再版。以后的日子,只要是休息,就会抽出时间,去书店看看,哪怕空手而归,最起码也能跟店主聊聊天,抚摸一下店里的书,也很满足。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家嘴里说的病入膏肓。病入膏肓就病入膏肓吧,只重要的是开心就好,不抽烟喝酒的我,总得有一种爱好吧,就像某个名人说的,没有嗜好的人是可怕的,与其做一个可怕的人,宁愿成为一名正常人。总之,自己就是这样与旧书结缘。
2901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6 39
一个疫情,把店铺的交易率由100%直接拉低到87%,发货时间由平均10小时拉低到55小时。真是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疫情之下无论你如何努力去,总扛不过这些不可抗的外界因素。希望接下来好起来,把数据拉上去。
265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访古记# 访古记—一个喜欢的话题,对于喜欢历史的人来说,访古是一件很愿意去做得事情。春节假期,带着小外甥,去离家3公里左右,青木档河畔的屈家岭文化遗址的考古遗址现场。蓝天白云映衬下的考古棚格外显眼,远远就能望见。坐落在青木档河边台地上的这片考古遗址,考古队留下了一方方整齐的探坑,坑道壁上用白色粉笔标注出了不同颜色的涂层。放眼望去能看到一坨坨或者一片被烧成红色的涂层,根据旁边的介绍知道这是新石器时代原始人用来烧制陶器的窑址。带着外甥去堆砌在外的浮土里翻找陶器碎片。4年级的小朋友看到那薄薄的陶片很是惊讶,当我告诉他这是6000多年前古人烧制的陶器,小朋友立刻对古代人的智慧和陶器技艺赞叹不已。于是当即翻找了好多薄陶片要带回家,这得益于我经常到他看探索发现栏目里的考古挖掘,让他懵懂中知道从地下挖出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于是遇到了就想捡一点回去收藏。也许这些宝贝值不值钱,值多少钱他并不关心,但是在他幼小的心中至少种下了一颗关心历史,关心文化,关心遗址的好奇心。我不知道对于以后的小外甥会产生什么影响,但是最起码当时他跟我一样,比较享受这种寻访遗迹,探索考古现场过程,能够发现其中有意义,感兴趣的东西,这也就是寻古的意义之一吧。
之后带他去台地下面的另一片之前经历过4次考古发掘的平地,旁边的展示牌上有各个时期考古发掘出来的原始陶器,有陶盘,尖底陶瓶,陶纺轮,还有各种原始人磨制的石器,玉器,还有骨器。这些原始人制作的器物外形古拙,没有太多艳丽的色彩,但是其折射出原始人改造自然,追寻美好生活的勇气与智慧却让我这位同样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现代人感到自豪。小朋友对生活在6000年前的原始人的心灵手巧更是佩服不已,虽然他没有太多的言语区表达他内心深处的震撼,但是从他好奇地不停地问我各种问题的劲头上已经一览无余。在小朋友的要求下,给他和展示牌拍了张合影,可以看出小朋友脸上当时挂满了很满足的笑容。
我们沿着遗址分布地带一直走,小朋友一路蹦蹦跳跳,心情很畅快,而我一路走一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最后带着小外甥去看了那条滋润了这片远古文明遗址的青木档河,由于下游的水坝失去灌溉功能后被炸除,不宽的小河露出了河床,清澈不深的水泛着微微的波光向远处流淌。在他得臂弯里,这里曾经上演过沧海桑田,也承载过原始人的悲欢离合,也许他也曾经泛滥威胁原始人的生存空间,但是他也滋润了两岸的远古人类,为他们提供饮水,食物,以及灌溉原始稻谷的水源,制陶的原料。一条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的河流,孕育过伟大而灿烂的文明,经历几千年的沧桑,却依然不改当年的志向,一直继续前行。
我这个寻古的人,只能站在他得旁边,发出深深的感叹,陷入深深的沉思,然后只能默默地眺望远方,最后默默地离开。
...展开全文
5767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7
#我的送书故事# 送书的故事,周围的同事其实很少看书,大部分都是玩手游的低头族,跟他们发生关于书的事情,几乎不可能。第一次送书,是书群里来苏州找我玩的南京书友,在群里聊的很投机,他刚好来苏州出差约见面。两个大老爷们儿见面一见如故,一起吃饭,逛书店,吹牛,聊书,很是惬意。鉴于他经常四处出差,而我又比较喜欢余秋雨的书,临行前送了他一本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书不贵,但是对于书友来说,贵在这中间的情谊,有的人天天在你周围,却从来不会跟你聊书读书,而来自远方的书友却可以一起畅谈吹牛。送他这本书,是希望他像余秋雨老师一样,怀揣一颗有情怀的心行走各地,可以体会各地优美的景色,迥异的风土人情,让人垂涎的美食特产。书友收到书的时候,看到了他脸上的意外,估计是没有想到我会送书给他,短暂的惊讶后,书友笑着接下来书,看得出内心是很开心的。如今,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不得不说这本送出去的书进一步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这可以说是赠人好书,手有余香吧。
2079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 23
#想读却没读完的书# 看到这个标题,一直想写点什么却又一直迟迟没敢下笔,因为怕自己掌控不住笔下的东西,抑或说担心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无法支撑自己想说的东西。一直以来喜欢历史,军事,社科类题材的书。说到历史,《资治通鉴》这部书自然是绕不过的,这部书是毛主席连行军打仗都带在身边的书,据说前后看了17遍之多。不得不说这部书为毛主席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学习打仗和借鉴政治智慧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提到这个只是想表达这是一部很优秀的书,否则无法深得伟人青睐。而自己购入中华书局出版的《资治通鉴》已经很多年,却迟迟没有打开阅读过,一来是感觉自己对古文有点儿力不从心,毕竟大学没有继续学习古文,仅凭高中时代的那点儿古文功底,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里。第二,生活所迫,大部分时间都要忙着上班,操心柴米油盐,整个人心态比较浮躁,有时宁可玩手机,夜不愿意去翻翻书。难的空闲下来还有其它的很多书需要看,自然是感觉时间是不够用。但是这部书,自己下了决心,以后一定是要看的,哪怕是大概读一遍,希望能完成这个目标吧。
3819人阅读
3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