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微尘

实名认证

一个爱书的平凡之人!

724 关注
1087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孔网APP发布新版本# 内心深处的记忆
在孔网开这个小书店有好几个月了,业绩并不突出,但内心波澜不惊,十分平静。我通过这个平台认识了许多的新朋友,也学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新知识。闲暇时进网浏览一下各位朋友的高谈阔论,有一种进了家门和众兄弟姐妹等亲人在一起亲热聊天的美妙感觉,尽管我大多只是进来静静的听一会儿,也会顿觉春风拂面似的清爽和惬意,孔网真的是一个好地方!
前几天我费了好大的劲,从柜子深处翻出了几大纸箱、大约有二千来本的连环画
(因画的人物一个个高不盈寸,所以又俗称“小人书”)看到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连环画,不禁触动了隐藏在我心底那遥远的记忆,就像一粒石子丢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荡起一圈圈经久不息的涟漪。这些连环画真有些年头了,凝聚着我的心血和深厚的感情。它们基本上是我二十多年前一本一本亲手购买的,往事如烟,说起来话长啊!
不知为什么,我从小就喜欢书。大约在我十多岁上初中时,我就一门心思的想买书。但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哪有闲钱用来买书?记得我每有机会上街,必须要去的就是新华书店或供销社,多少次徘徊在摆放着簇新的连环画的玻璃柜台前,贪婪地望着这些书涶涎欲滴,而每次的结局大都雷同,最后不得不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的转身离开。后来我就有意识的开始攒钱,最开心的就是过年时能得到父母给的“压岁钱”,另外就是盼望着去舅舅、姨妈家给他们这些长辈拜年,因为大多能得到可爱的红包。那时候的“压岁钱”和红包可不像现在这样动辄就是几百上千,一般是一、二角钱,五角钱的都极少,但凡事也有例外,我有一次在拜年时竟也得到了一个一元二角钱的大红包,我欢喜得几个晚上都睡不着觉。“富裕”后的我并不会去买一颗当时所有小孩子们都向往的“纸包糖”来奢侈一下,所有的这些钱我都会留着用来买书。那时候的连环画一般是一、二角钱一本,还有几分钱的。每当我从售货员阿姨手上接过心仪己久、崭新的连环画时,那个高兴劲啊,不亚于在炎热的三伏天里仰脖喝了一大瓶甜甜的冰露。这些书到手后可不是只看一遍,而是翻来覆去的看,同时还要看亲密程度有选择性的借给同村或同班的小伙伴们看,这既是拉近关系的有力工具,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炫耀和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书上除了自已稚嫩的签名,往往还要写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等雷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多年。
成年以后,聚妻生子,两个孩子脚跟脚的到来,养家糊口的压力日见增大,经济上也常常捉襟见肘,尽管对书的挚爱有增无减,痴心未改,但终归力有不逮。眼看着两个儿子如雨后春笋一样,不知不觉就到了五、六岁了,我这些当成宝贝的“小人书”终于成了这两个真小人的精神食粮,尽管他们两兄弟还是小屁孩,大字认不全几个,但每当我将“小人书”上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时,两个小家伙竟然盯着图画听得津津有味。那时不懂“胎教”“幼教”,更没有幼儿教材,说起来,我这些连环画就成了他们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的幼儿教材。渐渐地他们两兄弟长大识字后也都爱上了看书,只要拿着一本连环画就会翻看半天。后来每次跟我们上街,他们从不说要买什么好吃的,只是要求给他们买好看的连环画。随着手头经济的逐步宽裕,有时带他们上街时就各给他俩一元二元的,随他们自己去挑选几本喜欢的图书。所以,今天翻看这些久违的连环画,许多书上有他们两兄弟写的名字“林××之书”,或“林xx和林xx两兄弟的书”,让人忍俊不禁。几十年来,他们两兄弟都一直保持着爱看书、爱买书的习惯。去年我在佛山小儿子那里,他搬出几个大收纳箱,里面装着的都是一摞摞的连环画,每一本都用塑封套封存得整整齐齐。他告诉我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出差,每到一地就利用空闲时间去旧书市场搜购中意的书籍和连环画,北京潘家园书市他去了四、五趟了,他现在已经有五千来本连环画,其中很多是成套的精品。这真是让我大吃一惊,别的不说,在这个方面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了”!我没有责备他乱花钱,而是在心里感到一阵阵的欣慰。
将连环画上网是件辛苦事,以前我不知道。因为这些老版连环画没有二维码,不能像新版图书那样扫码上书,而是要一本本的拍照码字,我又不想像别人那样将书骑马式的拍个照就完事,而是每本最少要拍四、五张图片,尽可能将品相和内容介绍呈现在朋友面前,几天过去了还只上了三百来本,看着这一堆连环画真是发愁啊!其实我知道,普通的连环画看着价高,其实有价无市,卖不出多少的。好在今天我将一本《奇兵袭敌》上网不到一会,就被一个书友花80元买走了。发走了这本书,我还是有点心疼,因为我查了,这是孔网上唯一的一本啊,什么叫孤本,这才是孤本啊!但一想到两个孩子说过,只将有他们名字的连环画留下作纪念就行,其他的任我处理。今天这本书就好像我千辛万苦养大的女儿找到了一个好婆家,我理应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样一想,我心里立刻就释然了!
有阳光的生活真好!
...展开全文
7万人阅读
2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5 227
#书店日记# 回顾自己与“孔网”结缘,不知不觉已有许多年头了。刚开始关注“孔网”是为了进来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书,这些年我在这里确实入手了不少高品位的好书。前些天看到许多朋友分享的淘书经历,我深有感触。爱书的人自然喜欢读书。记得我是1995年北上沈阳,一呆就是20多年。以前没有现在这样的智能手机,每天一有空闲时间就是靜静的看书,有时看得入迷,不知不觉就到深夜。我看的书比较杂,只要是书就看,沉浸其中,其乐无穷。沈阳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是个好地方,也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这二十多年我转来转去,从租房到买房,都没有离开铁西区,这不光是为了工作的便利,更是舍不得铁西有许多卖旧书的地方。尤其是九十年代市场经济势头正劲,计划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沈阳做为老工业城市,几乎是一夜之间,无数的工厂倒闭关门,工人失业下岗,铁西区做为沈阳的重工业中心,关门倒闭的工厂更是数不胜数,一时间凄凄惨惨,人心泘动,好在后来政府顺应民意,紧急出手,什么“买断工龄、自谋出路”、“最低生活保障”等措施陆续出台,社会才逐步走向安定。那个年代几乎每个工厂和单位都有自己的图书馆或资料室,在这个倒闭大潮的剧烈冲击下,无数的工厂、单位倾间消亡,那些珍贵的书籍和历史资料的命运可想而知,据我所知,这些书籍绝大部分被工厂和单位用卡车送往废品站变成了纸浆,只有极少一部分被保存下来,而后逐渐流传出来。所以那几年我只要稍有空闲,就骑着自行车滿大街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几毛几元的都有,到后来好书也慢慢的少了,但几乎每天还是都有斩获,只是那时根本没有想到现在可以在网上售书,不然多买些就好了,现在想起来肠子都悔青了。
因为年龄的关系,加上两个儿子的坚决反对,不能再在沈阳呆了,只有打道回府。于是在2018年10月,我忍痛将沈阳只住了不到10年的房子带电器家俱一起转卖给别人了,恋恋不舍地回到长沙,除了几身衣服装在行李箱里随身带回,最重要的事就是将这些年买的书籍全部打包发回长沙,一共装了16个大纸箱,书籍死沉死沉的,怕摔破,只好买来十几卷胶粘带层层捆绑,自已装车、开车送到托运站,七十元一件,运费就花了一千多。回来没几天,宝贝就跟着到了,物流公司给我搬到楼上,差不多占了半个客厅,老伴取笑我在沈阳白呆了这二十多年,没看到拿几个钱回来,只看到这些当不了饭吃、又当不了衣穿的十几件书,说得我脸都红了,只好低头黙不做声。
去年年底,因为考虑到实在没地方安置这些书,以致家里七零八乱,影响了生活质量,我就开起了这个书摊,想把一些书出手给有缘人,同时也可以换几个钱,回来些成本。说起来十分惭愧,几个月了,还只售出几十本书。好在自已在建摊之初就定位清晰,要求不高,开店宗旨是不为赚钱,只图以书交友,自得其乐。承蒙“孔网”格外关照,现在赏给我二颗小红星了,真是喜出望外。如今我最矛盾的就是舍不舍得下决心卖书,现在挂上网的书大概己是藏书的二成了,好多的书我舍不得挂上网,但又觉得实在没有留下的必要,孩子们也说了只要留下那些有意义的、高品位的书就行了。同时还有个最纠结的事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继续在网上买书,每月买进的书远比售出的多,这个买书瘾不下决心戒掉又怎么得了,多少次告诫自己“不买了”、“不买了”,但每次看到喜欢的书又总是忍不住要下单。贤惠的老伴尽管这些年对我的这些劣行睁只眼闭只眼,但也已经忍不住发出多次狮吼了。说来也可怜,现在每次去快递点取出书来就紧紧的掖在衣服里,进门时蹑手蹑脚悄悄的溜进来,趁老伴不注意或在厨房忙碌,赶紧闪电般的再拿出来藏好,唉,这个恶习不改,如何是好。
不说了,手机又提示网购的书到了,趁老伴没注意,赶紧下楼去取吧!
...展开全文
4.2万人阅读
13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46 130
#书店日记# 今天给陕西的一个朋友发走了一本出版发行于1965年的《南方来信选》,薄薄的一本小书,它出生在“文革”前夕。当时国家为了巩固农村文化阵地,考虑到农村青年文化水平相对薄弱,阅读时间也不充足,而特地出版了一大批“农村版文化读物”,将许多长篇小说压缩改编,呈现在农村读者眼前。如当时著名作家浩然所写的厚厚的三卷本《艳阳天》就压缩成薄薄的上、下两册,我最先阅读的《艳阳天》就是这个简装版本。这本《南方来信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想尽办法攒钱买下来的。因这些年碾转腾挪,搬家多次,这书封面、封底都没有了,前些天翻了出来,看到它光着身子,活像一个大姑娘没穿衣服暴露在人前一样,怪可怜的,立即动手用上等牛皮纸给它重新做了前后书皮,并写上书名和出版时间,经过一番精心妆扮,顿时模样大变,好似一只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小天鹅,将它仔细端详,顿感爱不释手。以致今天下午将它送走的时候,不由得反复摩挲,好像是自己的女儿即将远嫁他乡一样,很是不舍,情不自禁的又在一张纸条上写了一句话“朋友您好!书籍保存不易,请多爱惜”!将其郑重地夹在书中,就像对远嫁的宝贝女儿送了一份嫁妆一样,才稍觉安心。
人是感情复杂的高级动物,很多的时候心情都是会自相矛盾的。我不知道别人会不会这样,反正我是经常陷于这种境况的,其实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态。正因为
性情如此,我早就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注定成为不了叱咤风云、出将入相的大人物,只能是一个在人间烟火里打滚的凡夫俗子,每天只会和柴、米、油、盐打交道,过着、甚至向往着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老婆儿子热炕头的平民生活,于是就不由得痛恨自己没有大出息,白活了大半辈子,好生自己的气,恨不得抽自己几下,但有时候又转念一想,这不是绝大部分底层百姓的生活常态么?我只是这芸芸众生中的一分子,又何必为难自己?这么一想,顿时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一样,心里立刻又释然了!
...展开全文
7225人阅读
7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78
#书店日记# 闲来无事,每天除了下楼一、二次去小区的菜鸟驿站,取回从全国各地书友们淘来的那几本书,又很少有售书的订单,基本上书是进多出少。寻思着要找点事情来做,好打发时光,只好去整理书籍,每次都是这样,只要挑挑检检,归纳翻阅,泘躁的心灵就能瞬间安静下来,时间就好像小溪里的水一样,是不知不觉很容易过去的。
但今天翻出了一套陈旧的《沫若文集》此书的作者自然是大名鼎鼎的郭沫若先生,他即是大文豪,又是政治家。虽然现在的人们对他的为人多有议论,毁誉不一,但不得不承认,尽管他存有瑕疵,但他知识之渊博、学问之高深,是确实不能否认的。这套一九五七年开始印行,一直到一九六三年才出齐的《沫若文集共计十七本,现在说是一套,其实也还缺少三本,谈不上是完整的一套,不过我也无兴趣去搜寻予以补齐,同时也不想挂上孔网予以出手,终究是收藏了几十年了,好像陪伴了自己大半辈子的老伴一样,处出感情来了。
今天翻检归类,顺手翻到这套文集的第十二卷,不由得又重新细读了其中的这篇《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当年(一九四四年)发表在重庆的《新华日报》上,身处延安的毛泽东先生看后大为赞赏,呼吁党的高级领导都应该读一读,在取得全国胜利后要保持本色,戒骄戒躁,戒贪戒淫,不可懈怠,切勿重蹈李自成的覆辙,而致陷入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也”的循环怪圈。可掩卷沉思,对照当下贪污盛行,世风日下,不禁叹息不已!
聊以自慰的是,如今执政党已经意识到了这些严重的问题,尽管这些固疾已树大根深,但只要全党从上至下,保持初心,予以正视,采取霹雳手段,对这些存在的毒瘤应该是可以连根切除的,应该不会出现像郭沫若先生在文中所叙述的李自成那样的结局吧!
我深切的期待着!
...展开全文
1.1万人阅读
5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58
#童年记忆# 昨天整理一下藏书,不经意间翻出几十年前买的一些旧书,倍感亲切。想以前上小学、初中时,经济拮据,口袋瘪瘪,那怕买本几角钱甚或几分钱的书,都要日积月累,节衣缩食,甚至要从口里攒出钱来。弹指一挥间,转眼就是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看到当年千辛万苦买回的这些书,当时买书的经过历历在目,不由得心中生发出无限感慨……
9661人阅读
5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5
#书店日记# 每个爱书的人都有差不多相同的故事,想从前经济拮据,口袋瘪瘪,每买一本书,尽管只有几角甚或只有几分钱,也都是节衣缩食甚至从口里攒出来的。弹指一挥间,一晃几十年就过去了,现在看到这些书,当年买书的经过历历在目,如在眼前,凭生无限感概!
2816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