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窗明月

实名认证

满架图书宽眼界 半杯清茗润心田

101 关注
850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毛边本# “世界读书日”临近,又淘了几册图书,其中有作者签名箴印的“毛边本” ——《话说红颜》。毛边本的页与页之间是连在一起的,不裁切是无法翻阅的,有人边裁边读,有人裁后再读,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要是你裁工不好,还会把书裁坏。有人说:知毛边书之趣味与否,乃是一个读书人、藏书人在书籍文化殿堂里能否登堂入室的一个标志。此说也许过于夸大,在有见识的读者看来,一本书的价值,与是否毛边的关系不大,有价值的书做成毛边,固然锦上添花,要是无价值的书也做成毛边,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毛边本是西式书装的一种非常形式,它故意留下书籍装帧的最后一道工序---切口,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书籍看起来有一种别样自然的朴拙之美,非常别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文化读书界就已经出现这种版本了,如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喜欢毛边本的人,每有新书出版,他总是向出版机构定制若干毛边本,用来赠送亲朋好友。他的这种做法,影响了当今的许多作者、出版者及爱书的读者。
2333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3
99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手机摄影# 摄影是主观的,它更多的是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观点,想怎么拍就怎么拍,别被那些所谓的标准所束缚,大胆地拍岀你心中的世界。你的照片里有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及爱过的人。
176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读书与旅行# 丁氏光禄公祠,即清末江苏巡抚、福建巡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著名藏书家丁日昌先生的旧居,位于广东省潮汕揭阳市榕城元鼎路是先生晚年致仕之后居揭阳榕城时的住所。它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占地7681平方米,坐北朝南,是一座集居住、祭祀、教育、藏书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共有大小房屋99间,地下室1间,是典型的潮汕地区“百鸟朝凰”建筑风格。该建筑为近年重修,但做不到修旧如旧,里面的工艺、陈设已没昔日辉煌,繁华落尽,当年先生任江苏巡抚时,在苏州淘了很多好书,如今已散去,现在里面没有一本象样的书。距旧居不远处是先生的藏书楼~百兰山馆,里面也见不到什么好书,真的有愧藏书家称号。更有甚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旧居墙上很多地方充斥着那个年代的“语录”。苏州是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当年的名胜古迹也涂满这些语录,其实那个时候很多地方都这样,但苏州的做法是把那个年代的痕迹都清除干净,修旧如旧做得非常好。至于光禄公祠留下的这些都还保留着,这样一是对丁先生不尊重,二是与建筑不搭调,显得不伦不类。
3035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3
茶可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
184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454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淘书小记# 《花木丛中》金陵书画社1981年4月一版一印,1982年2月一版二印,区别就是封面书名的颜色。作者周瘦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即蜚声海上文坛,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九一八”事变以后,感慨国事日非,文笔不济于世,乃投笔毁砚,广蓄古今书画文玩,培植花木水石盆景,终年陶醉其间,自比陶渊明、林和靖。1968年文G中惨遭迫害,在自家庭院“紫兰小筑”中投井自尽。文学家兼园艺家的双重气质,丰富的生活实践,赋予他不尽的创作灵感,在种花育草的同时,结合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渊博的学识,写下了近400篇谈花说木的散文小品,这些小品既像一篇篇准确明白的科学说明文,也是一篇篇情趣浓郁的美学小品文。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丰富的园艺栽培知识和文学知识,又可获得美学享受和心灵陶冶。
742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2
#藏书过多时你如何取舍# 此老兄对书籍的装帧看来是不懂,这套书每本都是串线装订而非胶装,不管你怎么翻它是不会散叶的。而他还去穿针引线,真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而且封面不美观。
4139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7
#读书与旅行# 文汇阁,位于扬州市丰乐上街,《四库全书》的藏书阁之一。清乾隆年间编辑的“全书”一共缮写了七部,每部收录古籍三千多种,七万多卷。每部都收藏在一座藏书楼中,北方的分别收藏在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和沈阳故宫文溯阁;南方的收藏在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文汇阁和杭州西湖文澜阁。近代由于战乱,文源文宗文汇三阁毁于一旦,藏书也荡然无存,只有其它四阁传世至今,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文津阁本现藏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图书馆,文澜阁本现藏浙江图书馆。文汇阁几年前复建,去年对外开放,里面的书架128个,书函6144个,书籍36000余册。当年《四库全书》原版毁于兵火,现在收藏的是按文津阁版原书原大原色原样影印的,但重建的建筑物看起来太一般了。
4.4万人阅读
5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56
#旅游与读书# 自古以来帝陵神道都是宽阔笔直的,为什么南京明孝陵神道绕过梅花山,成为弯曲的道路?一直以来有二种很流行的说法:一,孙权看门说。孝陵位于钟山南麓玩珠峰下,峰前是梅花山,山上早已有了东吴大帝孙权墓。当年建陵时有人问朱元璋,吴王墓是否迁走,朱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不用迁。这在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及张岱的《陶庵梦忆》中都有相关记载,但那是私家笔记资料,看作民间传说就好。二,北斗七星说。这是在航拍出现后的说法,有人把孝陵的地面建筑连线起来,发现特像北斗七星图,说明孝陵这样设计是追求天地相融、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思想。其实,这也许是巧合,因为明廷大内档案中没发现这个记载,朱元璋在世时为其祖、父建的祖陵、皇陵也不是这样,是笔直的。还有,明孝陵是以后明、清帝王陵寝建筑规制的先河,后世的帝王都依这个样本建陵,没人干过什么“北斗七星”。我看是地形及风水决定这么建的,形法派风水学思想中,讲究帝王陵要“后有靠山近有案山前有朝山”,后面玩珠峰是靠山,中间这个梅花山离陵寝不远,刚好用来做案山,神道只能绕梅花山,沿着山势,该弯曲就弯曲。这种“远朝近案”的造陵风水理念被后世帝王所承袭。
605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3
#读书与旅行# 从一把折扇的落款浅谈古人的名与字。下面这把桃花折扇拍于南京秦淮河畔李香君故居,李香君是明末金陵秦淮名妓,精通音律诗词,色艺双全,为“秦淮八艳”之一。崇祯十二年,她在南京遇到河南商丘大才子侯方域,两人一见钟情,侯送了李一把亲自题诗的定情折扇。扇上的内容为:“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青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香君女史 侯朝宗书”。我们知道,朝宗是侯方域的字,不是名。古人出生三月之后,由尊长起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并起字。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起字。名与字有密切的关系,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名和字相应、相向或相反,互为表里。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明和亮互为解释补充。最有趣的是戴笠,他字雨农,一个在雨中耕作的老农,你能不戴笠披簑吗?字是名的衍生,古人以直称对方之名为不敬,一般自称用名,称呼他人用字,以示礼貌和尊敬。字是尊称,不可以自称。这把扇的落款用字,这是复制这扇的人不明其中道理。不过,我也见过落款用字的,但这已是近代的事了,他就是学贯中西的胡适先生。1928年陈西滢在新月书店出版了《西滢闲话》一书,书名就是请胡适写的,胡先生的落款是“适之题”,适之,胡适之字也。
5742人阅读
4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4
#遇见老书# 🌧️65年前TW影印出版的书,年代久了,纸质、丝线老化了,再怎么小心翼翼,它还是想断就断,想裂就裂,干脆拆了,重新装订、设计封面😉
1201人阅读
3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5
598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9
#读书练字# 笔砚常存无限乐
书斋独坐有心人
609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