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八

实名认证
17 关注
94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听说假期和教材最配了,整时间适合看干货书。
不得不说,一开篇,就时常有类似宝玉之“这个妹妹我曾见过”之感。
希腊神话中的所谓乱婚现象,让人想起天照大神与妹子二三事,想起伏羲女娲图,想起一些少数民族的创世传说中都有此类元素。
更别提关于希腊显贵家族的描述,中国读者看着真是熟之又熟,什么是四世三公,五姓七望,那个叫门阀世族、琅琊王氏、清河崔氏。甚至清代的上三旗、下五旗。
光是看《红楼梦》中自比中等人家的贾家,贾政深恶孙绍祖,主要是因为,“虽是世交,不过是他祖父当日希慕宁荣之势,有不能了结之事挽拜在门下的,并非诗礼名族之裔。”
穷儒贾雨村虽然考中进士,得到贾府帮助后步步高升,但也会被身为贾府奴仆的平儿咬牙骂做“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
略去被骂者自身的人品问题不谈,老钱世家对暴发新荣之户的鄙视之情也可见一斑。
...展开全文
211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我们采用“做书”为标题,而不是冠以严格的书籍装订传统为名,是因为我们希望读者能欣赏书籍---不仅是书籍的外观或其复杂的工艺,对于艺术家、作家和任何愿意分享思想或将想法书写在纸张上的人来说,书籍是一种功能性工具。——西蒙·古德 艾拉·米村《做书》
162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网上免费的知识浩如烟海,不过也可能有毒。像百度文库里这篇,黄庭坚是一代才女,黄道婆是巫婆,黄蓉是射雕里的,还“善于算计”。至于黄真真,也是胡说八道。
235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在北京城里穿梭,有一种在欧洲的错觉

我觉得自己今天在几间图书馆间的游走非常具有魔幻现实主义。
一早在西城区某个社区图书馆还书时,天上下着蒙蒙细雨。
于是果断转入地下,一路地铁倒地铁的去了石景山图书馆。
出站一看,古城的天虽不是晴朗的天,但却是滴雨未下。
我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惊叹,我出门时西城区还在下小雨,但这里一滴雨都没下哇,工作人员释然的笑着说,:“那正常啊,北京太大啦”。
但石景山人民言犹在耳,没过半小时,一元硬币大的雨滴便大颗大颗砸下来,走到八角游乐园地铁站时,地铁工作人员们㠪在紧张的往站门口扛沙袋,给出站乘客发免费雨衣。整个站台都是一番忙碌紧张之象。
待到本人再次出现在地面上,确切说是到达西城第二图书馆附近时,发现此地晴空万里,阳光灿烂,外卖小哥们正满头大汗的送餐,快递小哥身上的背心被汗水打湿了大半,用现实证明此时此地的日头有多毒辣。
一时间,本人呆在原地,四顾茫然,竟有北京之大,不知其几千里的感觉。
但很快,我便释然,就北京的面积而言,已抵得欧洲若干个小国的总和了,如果说一个城市里各区之间气候各异令人称奇,那么,各国之间,有晴有雨,便不足为意了吧。
一时间,生活在北京的我,有一种置身欧洲的错觉了。
...展开全文
2495人阅读
3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0
在旧书市集见到怀旧宝货
在旧书市集总能看到些意想不到的东西,比如磁带。
上次见它还是上次。
承载着多少人童年、青年回忆的东西。
虽然现在买回去,大抵只是怀旧而已。
因为这个东东的播放器,那个被叫做录间机或随身听的东西,大多人家里已难寻觅。
就像DVD机、三寸盘、VCD这种富含怀旧风的物品,
而今多半只会在怀旧主题的餐厅或酒吧才会见到,
并且是被当做装饰品,纯以陈列展示为目的
...展开全文
194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7
咱就说起个书名一定要这么炸裂吗
我忏悔,虽然知道左拉走自然主义路线,在其作品中,有好几本在当时都是禁书,但当年只顾应付外国文学史考试的我只记住了他那几本代表作。
甚至如《萌芽》、《娜娜》看的都是缩写本,但在看到这本《欲魔》时,整个人还是有亿点点裂开的,真怀念当初那个完整的自己。
话说,看故事梗概,这还是一本比较普通且正常的小说啊,那么,咱就说这个书名就一定要起的这么炸裂的吗?
或者说,这本小说拥有这样一个不平凡的名字,是原版翻译?还是出版社的神来之笔?法语废表示这可真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4285人阅读
3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8
30年前出版的外国名歌,有一种朴实无华的美
翻开一本30年出版的外国名歌,内中收录的一些歌曲给人感觉却像距今已有一个多世纪。
还有不少歌曲,还带着深深的历史印记。
或者说,这些歌身上,有着一种那个年代特有的朴实无华的美丽。
156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教你织毛衣之80年代版

发现一本80年代出版的《棒针毛衣新款式》,也可以叫它“教你看图织毛衣”。
虽然图书纸质和草纸不分高低,但内容有图有真相有注意事项的教的很仔细。
最让人想感(吐)叹(槽)的是,书中那些几十年前的毛衣款式,很多在现在看来也很时尚哇。
织出来现在穿在身上也一点不过时的说,那件男款毛衣,似乎在范思哲家见过同款的啊。
1.4万人阅读
5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53
40年前,人们心目中的巴黎长啥样

这些天巴黎真是各种上热搜,在热门话题榜上一直没下来过的节奏。
无论是塞纳河大肠杆菌含量,还是巴黎小偷的最新成果,比互联网大厂打工人的日报更新的还要勤快得多。
看着IP坐标巴黎的网友们每日更新的各种吐槽,让不能亲临其地的吃瓜人们不禁感叹,原来巴黎不止是“花都”、“流动的盛宴”,还有许许多多的惊喜是大家都不知道的(此处请自动带入大橘表情包)。
回看一本出版于41年前的小书《世界名城--欧洲部分》,内中所描述的巴黎,与今日又有许多不同。
那时的巴黎还年轻,“人们面对巴黎,正象诗人面对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赞美。”
...展开全文
4334人阅读
4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3
图书馆的新书区,主打一种凌乱美

在某区图书馆的新书区,见识到一种凌乱美。
《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附近的小伙伴,居然是网络小说《月上重火》。
哦,我的老天爷啊,我是说,我的老伙计,这也太混搭了吧(本句为本文作者胡乱模仿翻译腔的结果)。
再然后《你当善良,且有力量》这种一看便是鸡汤合集的励志书也在和网络小说做邻居。
主打一个新书界的世界大同,今天大家相聚在这里,无关品类,只因恰同学少年,都正风华正茂中。
...展开全文
589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图书馆吸烟处的标牌很扎心

从西城图书馆楼道窗户看到室外吸烟区的标牌,不得不说句:扎心了。

室外吸烟区几个字下方便明晃晃写着“吸烟有害健康”,不知道是室外吸烟区标牌的统一规定,还是西图自行订制的文案。

但预计在标牌下吸烟的烟民们,吸烟时的心情会不大美丽。

对此只能说上一句:干得漂亮。

顺带建议图书馆给吸烟的员工每日发一本《这本书能帮你戒烟》,并要求读后上交三千字心得。
...展开全文
163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古吴轩出版社出的经典珍藏本《美食家》,出版时间是2005年,那时还没兴起特装书、刷边啥的。
感觉这本小书做的还是很用心的,无论是装帧设计,还是书中的插图、藏书票。
131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在2002年某期《时尚》杂志里看到一篇陈鲁豫的专访,那时的她留的还是那个标志性发型。
结果就是没怎么看访谈内容,注意力都被照片吸引了。
无他,实在让人很难不想到今年巴黎奥运会的会徽啊。
107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36度高温天,遁入书山寻清凉

坐标北京,气温36度,体感40度。
古代文人如抱负不得施展,有遁入深山的传统,既所谓归隐山林,成为一名隐士。
当代人选择丰富了许多,也现实了许多,在一出门就像进了加湿器的桑拿天,选择遁入书山,寻大清凉,得大自在。
说人话都是大家都热到跑去图书馆吹空调了。
请注意,此处的图书馆并非市级、区级图书馆,那些距离较远,远空调解不了近热,而且暑假期间根本没座儿。
但是,只要你有一双擅长探索发现的眼,家门口便有若干家社区图书馆可选。
而且是配置电动热水器、洗手间、图书报刊杂志那种阅览室,最重要的是有空调啊。
在这里吹空调,不会像在商场里,整整一层也找不到几个顾客休息座位,好容易找到了,发现已经被外卖小哥们全面占据。
更不必担心自己意志力薄弱,逛的兴起,买了一堆衣服、鞋子回去。
你可以找个喜欢的座位,舒舒服服坐下来,喝上一口枸杞菊花茶,闲闲翻阅近期新出版的报刊、杂志。
更不要说,有些社区图书馆延时开放到晚9点,吃过晚饭,先去看上两小时报刊,再去附近超市挑晚间打折熟食、蔬菜水果,一点不耽误。可称物质、精神双丰收。
以上,来自一个本日去社区图书馆还书,却震惊的看到以往通常只有一两位读者的阅览室几乎满员,十几位大爷大妈们不约而同到此间看报的读者的碎碎念。

注1:配图为丰台区图书馆(大红门馆),并非社区图书馆,因阅览室内读者过多,不方便拍照,所以上个丰图照片供大家参考。
注2:以北京地区为例,查询自家附近社区图书馆,请登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服务信息网官网,在右下角“服务导航”选择“联网网点”项查看。
...展开全文
4476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7
每次看各种书店打卡书,总免不了感伤。
因为一个非常现实而残忍的情况是,这些出现在各种书店指南图书中的店铺,在若干年后大半都会消失不见。
293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