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
@古峡阿张2331:
揭开尘封的记忆
——读《历史的回声》
《历史的回声》是三十年代作家李克异晚年创作的一部反映十九世纪末东北人民修筑远东铁路,抗击沙俄侵略历史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讲述东北人民的抗争故事,展现了他们在艰难时期的不屈不挠和对自由的渴望。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生动。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界限,照亮读者的心灵。《历史的天空》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李克异先生深邃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情感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这部小说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人性、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对李克异先生作品的认识,起于一位资深文友的推荐。这位我尊称为哥的资深文友,已是致事之年,一生博览群书。他的介绍,自当没错,于是淘来五十年代版的《历史的回声》,一部充满了北方汉子气息的长篇小说。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作品,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读《历史的回声》,最底层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绘声绘影,墨水书写在纸上的气息十分浓郁。
《历史的回声》的作者李克异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只读到中学便辍学当了农工,后又做过杂役,拉过人力车。这些经历,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早在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邻三人》《海岸》《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等作品,短篇小说集《泥沼》,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痛苦和仇恨日本侵略者的情绪。1945年深秋,他在地下党的指引下,投奔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工作,但很少执笔写小说。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异在《人民铁道报》和《煤刊》编辑部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作为《人民铁道报》的特派记者两次赴朝鲜前线。先后发表了出色的报告文学《宿营车》《无畏的战士》和《不朽的人》以及一些战地通讯。《不朽的人》报导了铁路工人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用身体阻滞了下滑的列车与弹药车相撞,从而保住战争必需的弹药而壮烈牺性的真实故事。作家记下了为祖国捐躯的英雄——铁路工人王景洲素日爱说的两句话:“我是共产党员,为了党,我愿做一切事情。”《不朽的人》及王景洲这一形象在当时曾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李克异回国后,又与他的妻子姚锦合出了短篇小说集《战斗》。以后,他又在《工人日报》文艺组和珠江电影制片厂从事编辑工作。在痼疾缠身的情况下,于1977年写出了反映东北人民抗击沙俄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觊觎北满,阴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第一部。
李克异先生作为一个作家,真正地重返文坛,引起人们的瞩目,缘由于根据他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改编的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电影《归心似箭》。此片获得1980年度文化部和上海《文汇报》电影奖;1983年又获人民解放军首届文艺奖。
电影《归心似箭》讲述了东北抗联某部魏连长负重伤被俘后逃出敌人的关押,与一名救他的农村妇女齐玉贞产生感情的故事。影片于1962年开始拍摄,因涉及人性问题遭到批判而搁浅,直到1978年重新拍摄。四十年前看过的影片《归心似箭》,那些激荡人心的情节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东北抗联战士在生与死、血与火、爱与恨的考验面前,“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革命精神,一直以磅礴之势,砥砺我们前行。
当我读着《历史的回声》这本书时,眼前会不由自主地回放起栩栩如生的电影画面,尽管已经时隔多年,却依旧展现出引人入胜的经典魅力。影片结尾处,魏得胜仰望天空看归雁,一行行、一排排,一声声叫唤、一遍遍回响。真情遍布银幕之上,映照出抗联战士内心深处的崇高信仰和美好情怀。电影插曲《雁南飞》成为了影片的情感亮点,一时风靡。
李克异先生本来想把《历史的回声》这本书的名字命名为《不朽的人民》。计划共有四卷本,第二卷本来想写甲午战争,第三卷和第四卷想以日俄战争为背景。然而在写完第一卷时,李克异就猝死于案台,剩余三卷仅有大纲。李克异先生自己表述过,后三卷他心中早有丘壑,人物勾画早已完毕,并且越往后越精彩。
然而人间四月芳菲尽,世间再无下半阙。《历史的回声》结尾之突兀,读来不过是结局之未终,魏家三代的故事消逝于风雪之中,但东北大地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展开全文
——读《历史的回声》
《历史的回声》是三十年代作家李克异晚年创作的一部反映十九世纪末东北人民修筑远东铁路,抗击沙俄侵略历史的长篇小说。作品通过讲述东北人民的抗争故事,展现了他们在艰难时期的不屈不挠和对自由的渴望。作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使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物的生动。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总有一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时空的界限,照亮读者的心灵。《历史的天空》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李克异先生深邃的历史视野和细腻的情感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这部小说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人性、命运与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对李克异先生作品的认识,起于一位资深文友的推荐。这位我尊称为哥的资深文友,已是致事之年,一生博览群书。他的介绍,自当没错,于是淘来五十年代版的《历史的回声》,一部充满了北方汉子气息的长篇小说。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作品,让读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作者对于历史的深刻理解。读《历史的回声》,最底层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心理和精神状态绘声绘影,墨水书写在纸上的气息十分浓郁。
《历史的回声》的作者李克异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只读到中学便辍学当了农工,后又做过杂役,拉过人力车。这些经历,为他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早在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初就出版了短篇小说《邻三人》《海岸》《一只眼齐宗和他的朋友》等作品,短篇小说集《泥沼》,反映了东北人民的痛苦和仇恨日本侵略者的情绪。1945年深秋,他在地下党的指引下,投奔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工作,但很少执笔写小说。
新中国成立后,李克异在《人民铁道报》和《煤刊》编辑部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作为《人民铁道报》的特派记者两次赴朝鲜前线。先后发表了出色的报告文学《宿营车》《无畏的战士》和《不朽的人》以及一些战地通讯。《不朽的人》报导了铁路工人为了抗美援朝的胜利,用身体阻滞了下滑的列车与弹药车相撞,从而保住战争必需的弹药而壮烈牺性的真实故事。作家记下了为祖国捐躯的英雄——铁路工人王景洲素日爱说的两句话:“我是共产党员,为了党,我愿做一切事情。”《不朽的人》及王景洲这一形象在当时曾引起读者的强烈反响。李克异回国后,又与他的妻子姚锦合出了短篇小说集《战斗》。以后,他又在《工人日报》文艺组和珠江电影制片厂从事编辑工作。在痼疾缠身的情况下,于1977年写出了反映东北人民抗击沙俄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觊觎北满,阴谋对中国进行侵略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第一部。
李克异先生作为一个作家,真正地重返文坛,引起人们的瞩目,缘由于根据他长篇小说《历史的回声》改编的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的电影《归心似箭》。此片获得1980年度文化部和上海《文汇报》电影奖;1983年又获人民解放军首届文艺奖。
电影《归心似箭》讲述了东北抗联某部魏连长负重伤被俘后逃出敌人的关押,与一名救他的农村妇女齐玉贞产生感情的故事。影片于1962年开始拍摄,因涉及人性问题遭到批判而搁浅,直到1978年重新拍摄。四十年前看过的影片《归心似箭》,那些激荡人心的情节至今让人难以忘怀,特别是东北抗联战士在生与死、血与火、爱与恨的考验面前,“勇赴国难、自觉担当、顽强苦斗、舍生取义、团结御侮”的革命精神,一直以磅礴之势,砥砺我们前行。
当我读着《历史的回声》这本书时,眼前会不由自主地回放起栩栩如生的电影画面,尽管已经时隔多年,却依旧展现出引人入胜的经典魅力。影片结尾处,魏得胜仰望天空看归雁,一行行、一排排,一声声叫唤、一遍遍回响。真情遍布银幕之上,映照出抗联战士内心深处的崇高信仰和美好情怀。电影插曲《雁南飞》成为了影片的情感亮点,一时风靡。
李克异先生本来想把《历史的回声》这本书的名字命名为《不朽的人民》。计划共有四卷本,第二卷本来想写甲午战争,第三卷和第四卷想以日俄战争为背景。然而在写完第一卷时,李克异就猝死于案台,剩余三卷仅有大纲。李克异先生自己表述过,后三卷他心中早有丘壑,人物勾画早已完毕,并且越往后越精彩。
然而人间四月芳菲尽,世间再无下半阙。《历史的回声》结尾之突兀,读来不过是结局之未终,魏家三代的故事消逝于风雪之中,但东北大地的故事远没有结束。 ...展开全文

2024-08-16
1 3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