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春风0819

实名认证

诚信为本,认真负责。

4999 关注
228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时至周六,又逢冬至,忙碌了一周,行步至就近的书店,的确是使人心静生慧的好地方。冬至吉祥!
1474人阅读
2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8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古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因出土大量珍贵简牍而声名远扬。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一批震惊世界的竹简。
睡虎地秦简,文字长短粗细参差错落,提按顿挫纤毫毕现。字形结体紧凑,线条平直,是我国最早的隶书,留有篆书的余韵。表现力丰富,具有自然朴拙之美。
569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印度的考公,跨圈的天梯,熟悉的味道……
1037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4
鲜活的书法
关于《祭侄文稿》背后的故事,可歌可泣,肃然景仰。
“世界上很少有这么一件艺术作品,你即使不了解它产生的背景,一上眼也会被它淋漓的墨迹、痛苦的线条、倔强的笔触所感动,满篇的汉字,都是在长叹和哭泣,而在长叹和哭泣声中,傲然筋骨又毕现无疑,足以顶天立地。”--余秋雨评《祭侄文稿》。
632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9
436人阅读
2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0
406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6
节前几日,各种利好,打破了多年来的股市沉寂肃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股市的提振,让今年的国庆假期节味更浓。
我几年兵戎征战,早已损兵折将,隐遁山林。
时者势也,机不可失。现在看来,是否该考虑,重整旗鼓,逐鹿市场。
知者行之始,于是,趁假期空闲,找出束之高阁的股市类书籍翻看,希望能在千军万马的征战中,启知增慧,有所斩获。
理论是指南,知识是力量。
2426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7
1164人阅读
3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0
时入季秋,暑消气爽。今周六,天略阴,闲来无事,遂读书遣兴。
阅读了孙晓云的《书法有法》,随后又恰好翻到了书法杂志中登载她的相关文章,真的凑巧,除对书艺有所启发,读来还生出些许感慨,特小记之。
1779人阅读
4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4
今年触网(注册了孔网)之后,开始逐步整理多年基本不动,摆放于书柜、尘封于纸箱和小房中的书刊。其中有些读过,有些大略翻过,有些买了就束之高阁了。虽然谈不上汗牛充栋,身旁的书堆摆放出一些,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蔚为壮观,仿佛进了书店,这些书堪似故人犹可亲。
翻翻看看,整理翻阅中,又生出了新的阅读想法,有未曾了解的“新朋友”,也有好书不厌看还读的“旧相识”。如果不是触网,可能这些书也就静静躺在那里了,它们的结局可用一首歌词形容,就是“也许我会想起,也许我会忘记,也许已没有也许”,就处顺随缘了。另外,已多年不上书店和网店购书了,现在又开始故态复萌,开始频频又把目光和热切转到书籍上来了。如此看来,孔网真的善莫大焉。
擦拭蒙尘、分门别类、码放整齐,毕竟藏书太多,可见青壮年时期自己“阅万卷书、识天下理”的豪气干云和凌云襟抱。书算是日常精神食粮,始终是该买的还是要买,只是不象以前那样只进不出。对于现有藏书,两种对待:于己日后需用的就归类放好;虽皓首穷经也无暇顾及的,就把它们放在网上,不要始终身藏深闺人未识,让它们在更有见识的俊杰高人那里发挥作用,也算是利人利己、物尽其用,总比明珠暗投、暴殄“善”物而进了垃圾站变成纸浆的好。
1513人阅读
3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7
《官场文化与官场小说》
官场文化伴随着官场的演化,其文脉也在随之不断延展变化。文化文化,文儿化之,其流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官场小说作为描写反映官场文化的载体形式,自然也在随之不断延续变化。但不论如何变来变去,其本质核心自古至今始终没变。官场小说其中所反映的时代官场的情景生态、权变谋略、为人处世、保身进退等等诸多内容,给人以不同程度的启迪借鉴,能达到读以增智、读以促行的目的。
一直以来,我阅读了大量的官场小说,但在众多纷繁书目中,让人感触感悟至深、认可度极高、众人评价最好的,要数王跃文的《国画》、《梅次故事》、《西州月》,尤其是《国画》,后来作者根据要求又改了几稿,但我最喜欢首次版本;阎真的《沧浪之水》,该书后来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岁月》,就是由胡军、梅婷主演的那个,感触很深;还有就是黄晓阳的《二号首长》。记得当时在书店这些书前,围满了翻看的人群。那个时期在出差途中的车上,几位同事手不释卷、一副如饥似渴状,以为他们在备考,却原来是在看这几本书。
官场小说,我前前后后看了很多,其间也有一些的确写的不错的,但感觉已难出其右者。曾经沧海难为水,基本官文观止。现在空闲时,难免还要翻看几页这几本小说,既是对小说内容的重温,也是对曾经岁月的回首。
1179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6
以前,对买书和藏书的把握标准很单纯和唯一,那就是它于我的可读价值,也就是我认为有用的、我喜欢的就买、就留存,否则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捐给单位图书室或卖了废品。捐给单位倒也算书有所归、物有所值,但每次淘汰的书籍报刊把往往返返、一次次搬运的收购工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于我也得不到一两本书的价钱,不觉叹曰:真是买时是珠玉,卖时是粪土啊。
记忆深刻卖出的是多年订阅的《演讲与口才》、《读者》、《特别关注》、《特别文摘》、《领导科学》、《南风窗》、《求是》、《新华文摘》等类杂志,图书因为品名太多基本不记得了,好像有一些是很早以前从文玩市场、旧书摊、旧书店淘来的毛选、语录等老旧书籍,因为品相不够自己标准,也就一同处理掉了。现在一查孔网,知道这些都是有着相当价值的,要早点知道孔网,也不至于让如此多的仍有很大价值的书刊明珠暗投啊。
今年偶然知道并注册了孔网,觉得好玩,也把自己的书籍放了一些上去。但对其价格的把握上,仍旧还是以自己喜好为标准,因为在售价的标注上不得其法,结果把很多好书卖了白菜价,比如近全新的放大本张芝冠军等五贴,标了个40,很快就被人买走了。后来慢慢学会了网内价格查询,不查不知道,一查才发现,该书大部分成交价都在300元左右,最低的也近200元的价格成交。问题是下单的朋友当时还给提了一大堆要求。后来想想也就释然了,这就如同古玩市场交易,买卖拼的是各自眼力和认知。
现在,不论买书还是卖书,慢慢的也开始考虑并注重它的市场价值,而不仅仅是于我的可读价值。如果早有此意识,我想自己的藏书应该还会有一定程度的档次提升,不仅于己可读有用,而且不论放到哪里,都会被市场和广大书友们高度认可的。我觉得这也是我接触孔网的裨益吧。
...展开全文
3570人阅读
4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2
年轻时期的喜好,往往可以用“狂热”来形容。书刊便是我的喜好之一,爱买书、爱读书、爱藏书。除了随时购买的图书,还订阅杂志。少年时期订阅了《中国少年报》、《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等几种,中学时期订阅的主要是各学科学习应试类专门刊物,大学时期开始又订阅了《演讲与口才》、《读者文摘》之类。工作之后主要订阅《领导科学》、《南风窗》、书法类杂志等等。由于经历了搬家、房屋装修等,很多杂志和图书不得不忍痛处理掉了很大一部分,但毕竟是积年累月之功,保留下来的书刊仍旧有3000本左右。
今年偶然知道并注册了孔夫子旧书网之后,很为以前大量处理的书刊而惋惜。现在,买书、读书、藏书的习惯未改,又加上了卖书,挺好,让书籍流动起来,以前全民收藏的时代曾有一句话,叫做“以藏养藏”,这就叫“以书养书”,尽管买书开支一般不会占比太大,谈不上需要开源以养,但书籍的流转也很有趣。
书籍的海洋跟知识一样浩瀚,不可能全为己所有,洒脱散淡些,好的书籍,只求能读,不尽求所藏吧。
6354人阅读
5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58
清代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有一段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所言实在贴切精妙。少年时期,大多是被动从命式读书,所见所悟有限。中年时期,思维见识和实践日渐丰富,能够学以致用,但在深度广度上还不够。老年时期,历经世事,读书会生出更多感悟,且少了得失心,读书轻松自如,能直抵精髓真谛。
丰富的阅读,能让人领略广阔纷繁的大千世界,感悟世间百态人生,使人增知启智。它营造出的丰富精神世界,会伴你漫漫人生一路前行。
980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3
搞不明白的一件事,就是经常某位书友,时常会下订单,但又迟迟不付款,搞不懂是何意?
开始以为是事忙忘了付款,于是短信委婉提示,不见只言片语回复。这种现象始终未绝。大家本是同道中人,不就几本书么,本算不得什么,可以沟通讲价,但占下书又始终没音信就有失书友的德范了。后来,见了此书友的订单,挂在那里时间一长,只好点击予以取消了事。
这种现象,不知各位书友是否也遇到过呢?
1747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6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