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云轩HYY1965

实名认证
57 关注
1040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周日,去访一家百年老书店
 
早上还在迷迷糊糊间,小叶就打电话给我,一起去苏州。这个事情已经商议了有段时间了,小叶一直没空,直至今天。

半个小时后,小叶的车就在楼下等我了。一个小时后,车至同里,再乘地铁4号线至苏州观前街商区,小叶说,这样的路程是最方便的。
出了地铁站,看时间已经十一点多了,先去吃饭。

到了苏州,自然要吃有特色的东西,我说简单点,吃面吧。
在观前街找到一家中华老字号,点了两碗响油鳝丝面。面是细面,正是苏州特色,鳝丝软糯,口感偏甜,但就着细细的姜丝,很好吃。

吃好面,靠导航,慢慢逛,约半个小时后到了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文学山房旧书店。这是一家有着一百三十多年的老书店,历经祖孙三代,目前的店主江澄波先生,98岁。

非常可惜的是,由于门口在修路,不太方便,江澄波先生这段时间不过来书店。有另外两个五六十岁的老者在看店。

书店并不大,只有一个门面,百来个平方,高高的书架放满了旧书,中间的书台上也堆满了旧书。古籍不多,标价各有高低,但总体而言不算高。其他的书籍,以文史为主,我居然找到了一本写我们老祖宗的书《再论春申君》,不禁欢喜,收入囊中。后有看到一本江澄波先生的口述史《书船长载江南月》,更是欢喜。翻看一看,居然还是江先生的签名本,签名很漂亮。然而结账的时候,两位老者跟我说,因为是签名本,给我打个折。我不禁愕然,在网上,签名本可是买得比原价高多了。
“你们这个店上网吗?”我问。
“不上网”老者简短地回答我。
我默然无语,这真是一家纯粹的书店,开了一百多年,坚持着自己的初心,摒弃了尘世的喧嚣,这是一种何等的执着和信念啊。

曾经,我问过我们单位一个小年轻,你知道过去的书店卖什么书吗?他不能回答。其实过去的书店,除了卖新书,还卖旧书,甚至旧书的规模大于新书。解放后,新华书店也是经营过旧书的,但到了六十年代就基本停业了,至今没有恢复。我觉得,新华书店不卖旧书,那是极大的错误,也是摒弃了中国书业的传统。正如同江先生那本《书船长载江南月》中提到的书船,古时候,那些穿梭于江南河道里的贩书船,承载的不仅有新书,更多的是旧书,旧书里承载的是文脉。在当代,我觉得经营旧书仍有很大的意义,可以让我们从大量的日益同质化的书中沙里淘金,把真正有学术价值和流通价值的好书挑选出来,再次流通。不仅抢救和盘活真正的好书,也符合当下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绿色经济”的理念。当然,经营旧书是有门槛的,需要爱书、懂书、识书,需要有传承文化、保护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临别书店,我拍了几张照。小叶为没见到江先生而懊恼。我说这不是给你留一个念想,留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么。

书店的斜对面,便是我们计划好要去看的“苏州状元博物馆”,不巧的是也在改造,不开放。倒是隔壁的“印象百戏”颇为雅致,走进去一看,小小店面别有天地。门厅后面的院子却是很大的,院子后面还有楼房,每天都有评弹,周六晚上还有昆曲。在这里,喝茶听曲,不正是老苏州人的一种雅致么?

从“印象百戏”出来,时间已经不早,我们返回观前街,寻找我们下一个目标:苏州古旧书店。想不到找了半天,居然就在我们刚才的地铁出口边上,我们不禁失笑。

苏州古旧书店很大,有三层,底层都是比较新的书,二层以碑帖拓印为主,居然有一个老员工在自己拓碑。小叶看了一会,跟我说,这个老员工的手法很传统,技术不错。书店的第三层则以古籍为主,颇有点规模。
“到底是苏州,还是有点底蕴的。”我和小叶不禁感叹。
三层只有一位头发染色,神态优雅,穿着一身旗袍的女店员,她正在修补古籍,我们上前搭话,她用一口正宗的苏州话回答。
“你这苏州话很正宗啊,我妈妈也是苏州人。”我说。
那个女店员来了兴致,与我们攀谈起来。原来她还比我大一岁,今年整六十岁了。她说苏州上规模的古旧书店也就这一家了,除了卖古籍,也卖一些古董和碑帖。我们从古籍聊到书柜,从书画聊到碑帖,很是投缘。她还告诉我,我记忆中的学士街,招财弄,都已经拆掉了。
“回不去的童年”我不由感慨道。

告别了那个店员阿姨,我们又顺便到隔壁的苏州文物商店去看看。谁知道刚进门,他们就告诉我们,文物商店马上要关门了。
“文物商店不是国营的吗,为什么要关门?”我问。
“上面要关就关呗,反正生意也不好。”一个男子回答我。
我与小叶从上到下看了看,小叶喜欢看木器,他看了许多,跟我说里面的做工如何如何。然后他笑着对我说,许多都是新的,做旧。我说你怎么看出来的,他笑道:“我搞这个几十年了,那个东西自己会告诉我,这不是故弄玄虚。”

从文物商店出来,时间不早了,我们又返回观前街买了一些糕点,便乘地铁返回。在地铁上,我打开手机,一看今天的步数:16000步。
“今天很尽兴啊,了却了心愿,买到了好书,锻炼了身体,还留了一个念想。”我对小叶说。
 
...展开全文
3.7万人阅读
8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4 88
金大侠,诚不欺我
 
少年时,偶从书肆购得杂志版《射雕英雄传》六册,通宵读毕,自此沉迷。后读《天龙八部》,其中一节南海鳄神强求段誉拜师,理由为“你的后脑勺像我”,顿觉有趣,印象深刻。后十余年,娶妻生子,儿渐长,貌似其舅,妻笑余:“汝无功矣”,甚憾。某日,为儿洗头,惊觉其后脑勺凸起,绝似余之后脑勺。遂仰天长啸:“金大侠,诚不欺我!”胸中浊气,自此消散。又后十余年,父病重,不能自理。一日,余为其洗头,观后脑,亦有一凸起,不觉大笑:“金大侠真神人也!”
以此短文,祭金庸先生百年诞辰。
1.2万人阅读
56人点赞
收藏 1 3 56
从《繁花》看上海话的“嗲”
 
最近电视剧《繁花》大火,特别是剧中演员那一口“嗲嗲”的上海话,倾倒了大批的观众,作为同为吴语区的我们也听得很舒服。其实《繁花》这本小说十年前就出版了,我早就看过,写得非常不错。
小说《繁花》的特点就是用上海话写作,这是继承了《何典》的传统,同为吴方言写作。相比而言,《何典》的吴方言有点俗,而《繁花》的上海话则雅,尽管也都是写了市井生活。
但在这里我想说说上海话的“嗲”。在吴方言区,苏州话与上海话都“嗲”,但苏州话的“嗲”更传统,更有历史,也更亲切。而上海话的“嗲”则更现代,更洋气,上海话配上说话的语气,有种居高临下的“嗲”。苏州话的“嗲”,如同邻家姐姐,小家碧玉,而上海话的“嗲”,则是大家闺秀。比如,苏州话说小姑娘,是“小娘”,很传统,很亲切。上海话则是“囡囡”,虽然也是传统的吴方言,但无端地就有一种洋气,后来又有“洋囡囡”,是指外国小姑娘。
作为吴方言区的嘉兴话,则更近似上海话,当然这个其实是颠倒了,应该说上海话更近似嘉兴话,因为上海古时候属于嘉兴。所以作为嘉兴人,听上海话是比较亲切的,如果上海人改一改那种说话的腔调的话。
...展开全文
307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5
今汝街头如敝履,当时曾减少年餐。
——从一首关于旧书的诗谈起
 
为了完成诗社的作业,写了一个七律《墙角的旧书摊》,自己感觉还不错,但估计点评者缺乏这一方面的经验,点评得颇不到位。只能自己再自评一下。诗如下:
 
街角的旧书摊(词韵)
题签灿灿泛金色,扉页莹莹犹玉颜。
墙角杂堆承日曝,车尘漫过带风旋。
价廉还仗繁言好,足本应惊面市鲜。
今汝街头如敝履,当时曾减少年餐。
 
诗的首联是说,即使书还很新,书名还是金灿灿的,内页还洁白如玉,但已经出现在旧书摊上了。逛过旧书摊的人都知道,现在许多新书,哪怕是还没拆过封的,就已经被人丢弃了。书对于某些人来说,就是一个摆设,能通读的估计极少。颔联呈首联,描写了旧书悲催的命运,日晒蒙尘,熏风酸雨,哪怕是再精致的装帧,再精彩的内容,在这一刻都如街头的乞丐,等待着淘书者的救赎。颈联再进一步,书摊上的书已经很便宜了,但对于淘书者而言,自然是越便宜越好,还要与书摊老板讨价还价,不惜口舌。但旧书摊毕竟是有好书可淘的,昔日很珍贵的所谓“足本”、“内部发行”的书,现在也已没了昔日的身价,等待有缘人得之(这也是旧书犹有人爱淘的原因,时常可以“捡漏”)。尾联不禁感叹,想当年,还是少年的我,也是一个书痴,为了买书,常常把早餐钱都省下来。回想往事,对比今朝,不是一个感叹就可以了结的。

说起足本和内部发行的书,还有一件趣事,当年我进书店不久,在单位发行部实习。记得那时齐鲁出版社刚刚出版了一本“节本”的《金瓶梅》,显得异常珍贵,需要单位征订,还要介绍信,而且规定个人必须县处级领导干部才能购买,供“批判学习”。后来书到了以后,我得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偷偷地翻阅了一遍。这也是我第一次读到传说中颇具神秘感的《金瓶梅》。后来还有其他出版社也出了《金瓶梅》的节本或洁本,许多地方都标了“此处删除几十字”,或者用空方框代替(后来贾平凹《废都》的噱头就是从此而来)。但从没有见过足本的《金瓶梅》,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买到了港版的足本《金瓶梅》,已是二十一世纪的事了。
 
...展开全文
1.1万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3
关于盗版书
 
网上一个读者向我订购了一本《长恨歌及其同题材诗详解》的书,结果收到书以后说是盗版,我回复说,这种书不可能有盗版,一般只有畅销书才会有盗版。
在网上开店十几年,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的读者,看到书的印刷质量不好,墨迹有浓淡,或者排版不齐等问题,就以为是盗版书,这是有很大误区的。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这本书有利可图,才会去做盗版。所以盗版书集中在畅销书或者教辅、教材等几个板块。一般的平销或滞销书是不可能有盗版的。像《长恨歌及其同题材诗详解》这样的书,一看就是学术类的书,这样的书印量都很小,许多可能还是自费出版的,为了省钱,找个小的印刷厂,印刷质量自然不会太好。
讲到这个话题,不由想起一件往事。那还是三十多年前,现在浙江大学的朱则杰教授,当时还是一个博士生。他的博士论文《朱彝尊研究》后来自费出版,他自己手上几百册书卖不掉,就委托我帮他卖,我陆陆续续给他卖掉几十本。后来还有几本在我手上,就一直放着。不曾想三十多年以后的现在,这本《朱彝尊研究》已经一册难求了,孔网上卖100多元一本。这本书的印刷质量也不好,墨迹浓淡不均,排版也是不齐的,但那个时候的印刷质量都是如此。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电脑排版的普及,印刷质量无疑得到很大提高,现在即便是盗版书,也已经可以做到乱真了。因此,辨别现在的盗版书成了一个难题。一般的经验是,盗版书由于是翻版印刷,会比原本略小,或者装订的质量不及原版。有些盗版书,只能从封面的颜色去判断,因为要两个版本的封面颜色完全一致,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展开全文
419人阅读
1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6
范市长又出新书了
 
范市长又出新书了,这是她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前几天,我拿到了她的新书《巴陵小说选——常青池畔》,认真拜读,感慨良深。
范市长大名范巴陵,曾任我们市的分管文教的副市长。当年她任副市长的时候,我父亲正好在教育局任职,因为工作的关系,与范市长常有交往,因此,我也得以从父亲那里听到了范市长的许多往事,她的一生也颇不平坦。范市长比我父亲小8岁,现在,父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范市长也已是85多岁了。想不到她那个年龄,又出新书,真是可敬可贺。
2002年,范市长曾出了一本长篇小说《女市长》,被誉为“最真实,最具正能量的官场小说”。因为书中有许多真实的官场背景和人物原型,曾引起轰动,也产生了一些风波。据说,当年我们市里的干部,办公空闲的时候,都是人手一本《女市长》,对号入座,从中寻找自己的影子。
现在这本《常青池畔》,是一个中篇小说集,收入了4个曾经发表在各种杂志的中篇小说。写的是过去年代的往事。 其中第一篇《常清池畔》的蓝本竟然是范市长1967年写给学妹的一封长信,后来因文笔优美,竟得以流传,成为当时流行甚广的文革手抄本《写给兰妹》。《我和书记》写的是范市长亲身的经历。《茑萝》和《公安局长》也是以真实事例为背景的。我认真读完这4个中篇,倍感亲切,里面许多内容和场景,仿佛我也曾经历过,许多人物,仿佛与我的父母、叔伯相似。这种感觉,恐怕也只有我们这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有体会吧。这本书的后记,也很值得一读。
    拉拉扯扯写这些,也算是为范市长的这本《常青池畔》做个广告吧。文学,需要的是纯净,需要的是思想,这本书,二者皆有。
...展开全文
223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今年又完成一个大项目

《诗颂新时代——歌咏感动中国人物》一书终于出版了。这本书也是中华诗词学会继《百年诗颂》之后的又一个重大的选题项目。我接到通知是去年的事,后来写好以后就没再过问。昨天,龙湾的王一平会长贴出了他收到的书。今天问了省学会办公室王主任,他说我的书还在他那里,有机会见面的时候给我。
        当时我分配的任务是写一个上海的打假医生陈晓兰。她是2007年CCTV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确实非常感人。接到任务后,我大概是花了一周时间收集她的事迹报道和相关信息,并初步形成了构思。巧合的是,两次我的任务都是写人物,上次是袁隆平,这次是陈晓兰,我就想以后能不能形成一个系列,用同一个词牌,写一组人物。因此最后的构思还是用《水调歌头》的词牌,写出初稿以后又改了几天,就交稿了。

                 水调歌头•打假医生陈晓兰

打假非吾事,休作等闲看。偏教沪上娇女,孤胆斗群奸。举报医疗伪械,不惜以身试险,一路叹何艰。暴露潜规则,难容众氓前。       太平景,千载盛,有瑕愆。盘根错节,幸有巨手扭航偏。无序扩张须遏,利益集团须破,无愧溯初源。莫使先人血,融铸富豪钱。
...展开全文
220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老百姓是不是真的没钱了
 
孔网开店十多年,今年是最差的一年。从年初开始,就感觉不对,同样的库存,还在不断增加,但销售日渐减少。到9月底,我对比了一下,几乎比去年少了近50%。是不是老百姓真的没钱了。
一个人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肯定是首先减少高消费以及可有可无的消费。而图书的消费除了教科书等考试用书,其他大概都可以归为可有可无之列。
我特意对小店这9个月的销售情况作了一个分析,发现今年有以下特点:
1、标价高的图书好销,标价低的图书难销。这说明两点,一是经济下行,对有钱人的影响不大。二是标价高的图书越有价值,包括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2、文学类图书越来越难销。文学类图书的难销呈现出整体性。不管是名家的还是没什么名气的作者,不管是名著还是一般的文学著作,销量都越来越少,哪怕是你标很低的价格。
3、访问人数不少,但商品加购减少,真正实现销售更少。
4、下单以后讨价还价的人多了,许多要求免邮费或者打折。
5、销售越来越呈现周期性,往往一段时间天天有单子,一段时间连续几天甚至一周没单子。这个是不是与平台的推送有关?
...展开全文
295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13
今天是星期天,有点热,但淘书是必须做的事。到老板娘那里,人不多,便细细地挑书。挑了一堆书,大约有二十多本。今天的战果不是很惊艳,但却淘到两本久违了的书。一本是《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下。这本书还是我读书的时候,自己买过几本,都认真看过。后来开书店卖掉了。想不到今天又淘到一本,拿在手上,时光仿佛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当年读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另一本是《英儿》,也是三十年前的事了。记得当年此书引起的轰动,以及自己看书时的惊诧和感动。有句话叫做“天才和疯子只有一步之遥”,用在顾城身上是一点都不差,也可见诗人“一妻一妾,与世无争”的幻想是多么的可笑。人生,还是柴米油盐,日出日落。
下午,一杯茶,一支烟,又把这两本书翻了一遍,青春的味道,浓浓的。
264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423世界读书日# 写在世界读书日:那些年卖过的签名本
 
在孔网上开个旧书店,一开始仅仅是玩玩的心态。都说浙江人都有一颗做老板的心,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衣食无忧的人,本来却是例外。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从来没让我们好好挣钱。长大以后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单位,衣食无忧,娶妻生子。

但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受一个朋友的蛊惑,居然鬼使神差地在网上开了一个旧书店。一开始纯粹就是玩玩,满足一下自己从小的爱书看书的愿望。淘到一本好书,自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看一遍,再卖掉,岂不是一举二得的美事,因此也就这样坚持下来了。算一下,“而来十有一年矣。”前几天,系统自动升级,我的小店居然已经升到了孔网旧书店的最高境界:三钻。

巧不巧,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就在凌晨12点多,似乎心有灵犀,忽然从梦中醒来,打开手机一看,有个书友刚刚下了一个订单,买的是渡边淳一的签名本《光与影》,售价400元。应该说价格不低,但买家很兴奋,说找了好久找到渡边淳一的签名本,马上下单。我也爽气,答应他顺丰包邮。

说起签名本,这十一年来,我已不知卖了多少签名本。我自己藏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签名本,因此在淘书的时候,特别留意签名本。其实淘书要淘到签名本并不难。写书的人,喜欢在自己的书上签名,更有许多读者,在各种新书现场要作者签名。因此,一般作者的签名本并不难找,价格也不高。但要名家的签名本,就有点难度,一个是价格高,二是比较少,大部分藏书人是不会让这样的签名本流出的。
然而特殊的情况还是有的,比如原藏书人去世了,后人不当回事,把藏书当废纸卖。还有原藏书人搬家了,嫌书太多太重,会处理一部分,一不小心,就把签名本也流出来了。
因此这些年,我还是有幸淘到了不少名家的签名本,有捡漏的,也有高价买的,但都很值得。比如渡边淳一的、库恩的、韩少功的、赵丽宏的、傅佩荣的、戴敦邦的、傅二石的、阎崇年的、刘仪伟的等等,至于有点小名气的或者没有名气的那就更多了。还有许多名人之后或者其他人的。比如我就淘到过张治中将军的《张治中回忆录》,签名的是他的秘书余湛邦,他是回忆录的整理者。但奇诡的是他还在边上写了一行字“一人一口蒜”,直至今天我都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淘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捡漏,这里的故事很多,不是今天要讲的主题,以后我慢慢写来。今天要讲的是关于一本签名本。这本书名字是《赉安传》,老实说我一开始也不知道“赉”字怎么读。那是在小潘的书摊上,我偶尔看到,拿到手上一看内容,原来那个赉安还是个大有来头的人,他是个法国人,建筑设计师,当年上海滩上好多建筑就是出自他的手。我再一看,还是签名本,作者是吴鹏飞,并没有什么名气,小潘也就照例5元一本卖给我了。回家网上一查,这本书居然售价很高,都在300元以上。我这个人向来不卖最高价,就标了280元。想不到几天以后就有人下单买走了。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有人化400元买了我一本书,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这是冥冥之中上帝给我的一个礼物。可见这个世界上,爱书读书的人还是有的,我们要有信心。相信知识是无价的,相信人类总是向往着文明的光辉,大家努力吧,所有孔网上的买书人和卖书人。
 
...展开全文
381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写在世界读书日:那些年卖过的签名本
 
在孔网上开个旧书店,一开始仅仅是玩玩的心态。都说浙江人都有一颗做老板的心,对于我这样一个从小衣食无忧的人,本来却是例外。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从来没让我们好好挣钱。长大以后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单位,衣食无忧,娶妻生子。但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受一个朋友的蛊惑,居然鬼使神差地在网上开了一个旧书店。一开始纯粹就是玩玩,满足一下自己从小的爱书看书的愿望。淘到一本好书,自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看一遍,再卖掉,岂不是一举二得的美事,因此也就这样坚持下来了。算一下,“而来十有一年矣。”前几天,系统自动升级,我的小店居然已经升到了孔网旧书店的最高境界:三钻。

巧不巧,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就在凌晨12点多,似乎心有灵犀,忽然从梦中醒来,打开手机一看,有个书友刚刚下了一个订单,买的是渡边淳一的签名本《光与影》,售价400元。应该说价格不低,但买家很兴奋,说找了好久找到渡边淳一的签名本,马上下单。我也爽气,答应他顺丰包邮。

说起签名本,这十一年来,我已不知卖了多少签名本。我自己藏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签名本,因此在淘书的时候,特别留意签名本。其实淘书要淘到签名本并不难。写书的人,喜欢在自己的书上签名,更有许多读者,在各种新书现场要作者签名。因此,一般作者的签名本并不难找,价格也不高。但要名家的签名本,就有点难度,一个是价格高,二是比较少,大部分藏书人是不会让这样的签名本流出的。
然而特殊的情况还是有的,比如原藏书人去世了,后人不当回事,把藏书当废纸卖。还有原藏书人搬家了,嫌书太多太重,会处理一部分,一不小心,就把签名本也流出来了。

因此这些年,我还是有幸淘到了不少名家的签名本,有捡漏的,也有高价买的,但都很值得。比如渡边淳一的、库恩的、韩少功的、赵丽宏的、傅佩荣的、戴敦邦的、傅二石的、阎崇年的、刘仪伟的等等,至于有点小名气的或者没有名气的那就更多了。还有许多名人之后或者其他人的。比如我就淘到过张治中将军的《张治中回忆录》,签名的是他的秘书余湛邦,但奇诡的是他还在边上写了一行字“一人一口蒜”,直至今天我都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淘书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捡漏,这里的故事很多,不是今天要讲的主题,以后我慢慢写来。今天要讲的是关于一本签名本。这本书名字是《赉安传》,老实说我一开始不知道“赉”字怎么读。那是在小潘的书摊上,我偶尔看到,拿到手上一看内容,原来那个赉安还是个大有来头的人,他是个法国人,建筑设计师,当年上海滩上好多建筑就是出自他的手。我再一看,还是签名本,作者是吴鹏飞,并没有什么名气,小潘也就照例5元一本卖给我了。回家网上一查,这本书居然售价很高,都在300元以上。我这个人向来不卖最高价,就标了280元。想不到几天以后就有人下单买走了。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有人化400元买了我一本书,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这是冥冥之中上帝给我的一个礼物。可见这个世界上,爱书读书的人还是有的,我们要有信心。相信知识是无价的,相信人类总是向往着文明的光辉,大家努力吧,所有孔网上的买书人和卖书人。
 
...展开全文
3.9万人阅读
8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 85
今天是值得庆贺的一天,新年上班第一天,5个单子,一个一千多的,两个几百的。难道这是报复性消费的开始了么?
491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蓦然回首
几年前,在书摊上曾见过一本《李光耀回忆录》,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版的。但我看这个封面花花绿绿的太恶俗,怀疑是盗版,没买。后来回家一查,却是正版的,网上价格还不低。于是感叹一本好书失之交臂。这几年一直在留意,却再也见不到了。昨天,原来摆地摊的老板娘开了一个旧书店。现在的形势下还敢开旧书店,是需要勇气的,必须去捧场。早上十点左右,我去书店,虽然是第一天,人也不多。我挑了一大堆书,不经意间,在书架上看见一本《李光耀回忆录》,抽出来一看,是外文社的,大喜,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老板娘也很大方,给了一个低价。满心欢喜,今天算是捡了一个小漏。
435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晨社的作业
     昨天晚上散步,发现月亮又大又圆,天气也不冷,很是惬意。我沿着小区的草坪走着,忽然想到快20号了,晨社的作业还没完成。最近一段时间忙着给《中华诗教》杂志审稿,截稿期也快到了。发信息给衣衣,问明白作业的要求。衣衣说诗或词都可以。她说她这几次都是填词,年底汇总的时候好看一些,那我也填词吧。于是一边散步,一边构思,回到家差不多就想好了。打开电脑,把初稿写了下来,又润色了一遍,交稿。回想2021年,真是感觉世事缤纷,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被我等有幸遇到了。感觉现在每天做吃瓜群众,瓜不断,而且新鲜。从懂王到瞌睡乔,从阿富汗到乌克兰,从俄罗斯到立陶宛,从日本到湾湾,从柳传志到王力宏。人生还能再精彩么?
    废话不说了,上作业。

                     浪淘沙令·年末感怀   
天际月如盘,岁近年关。庭前树影漫栏杆。踱步中庭须发乱,未觉风寒。   
前路叹何艰,如此江山!和平崛起虎狼环。冷看公知五纵队,闹独湾湾。

 注:五纵队,三仄出律,不改。
...展开全文
1万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9
昨天小包说在上海搬家,要我今天晚上去他那里,有书。晚上七点半,我准时到他家的车库,他正在忙着。见我来,便说:“有两本签名本”。过了一会,他从里面拿出两本书递给我:“毛时安,知道吗?”我摇头:“不知道”。接过书一看,书名是我喜欢的—《结伴而行—海上人物剪影》、《中华诗词精粹》,签名也挺漂亮,便毫不犹豫地要了。
回到家细看,原来作者是上海的一位著名的文艺评论家,著述颇丰,心中不禁欢喜。细细读了几篇文章,感觉越发不错。只是有一个疑惑,这两本书都是今年五六月份出版的,都是送给同一个人的,想不到11月份便被收旧书的买了。真不知道是怎样的一个情形。若是作者知道了,不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2655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