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兰书坊

实名认证
795 关注
462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广西革命纪念馆·《和平》园区
园区为纪念建国后在抗美援朝、剿匪斗争、保卫边疆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烈士而建。主雕为一座和平鸽,两侧副雕名为“英雄篇”和“振华篇”,分别塑造了和平时期的工人、农民、士兵、教师、学生等人物形象。
2003人阅读
1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4
广西革命纪念馆·《解放》园区
园区主题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西的斗争历程,以12座石碑题刻环绕为界,中心为一座散点布局的花岗岩群雕。取名“黎明、胜利、永生”,以安详、悲伤、坚毅、期盼的四个不同人物头像及枪支造型组成。寓意着广西各族人民迎接广西全境解放的艰苦历程。
5047人阅读
10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8
广西革命纪念馆·《抗战》园区
园区主题为纪念广西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由主雕《大刀枪》,副雕《铜墙铁壁》、《苦难的母亲》组成。主雕《大刀枪》为三把抽象化的步枪、大刀在一团燃烧的红焰中耸立,象征着八桂军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屈的革命意志。副雕《铜墙铁壁》以花岗岩浮雕刻画了八桂军民不畏牺牲,以身筑墙保卫家园的形象。副雕《苦难的母亲》塑造了一位老母亲用鲜花祭 奠牺牲亲人的感人情景。园区中的碑记记载了广西抗日斗争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斗争及广西在日寇侵略期间的损失情况。
2.1万人阅读
1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15
广西革命纪念馆·巍巍的丰碑
1863人阅读
7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6
1664人阅读
6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1
广西革命纪念馆·光辉的历程
1929年12月11日,中 共中央代表邓小平与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陈豪人、雷经天等在百色县城发动和领导百色起义,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
1929年春,蒋桂战争爆发,给广西革命斗争带来了有利时机。桂系战败后,蒋介石委派俞作柏、李明瑞分别担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和广西编遣特派员。俞作柏、李明瑞到任后,要求中 共派干部到他们的军政机关协助工作。中 共中央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先后从中央和广东省 委派出邓小平、贺昌、张云逸、陈豪人等40多名党员、干部到广西工作,由中 共中央代表邓小平负责统一领导。邓小平于1929年7月到广西南宁后,积极探索统一战线新形式,一方面对俞作柏、李明瑞等地方实力派进行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另一方面担负着领导广西党组织的重任。
9月下旬,俞、李不听中 共广西党组织的劝告,决定通电反蒋。邓小平领导广西党组织借故把我党掌握的部队留在南宁。不到十天,俞、李反蒋宣告失败。俞、李失败的消息传到南宁,引起很大的骚动。10月中旬,邓小平、陈豪人等率警卫部队的部分党员、干部,指挥装满物资的船队溯右江驶向百色。同时,张云逸等率警备四大队的教导总队,从陆路掩护前进。10月20日,邓小平率领船队和张云逸率领的部队,在恩隆县(今田东县)平马镇会合。10月22日,邓小平与张云逸率教导总队和特务营进抵百色。
进驻百色后,广西党组织紧锣密鼓地筹划武装起义。10月23日,邓小平在百色粤东会馆召开部队党的领导成员会议,部 署在右江地区的重要工作。10月下旬,邓小平、张云逸、陈豪人等到学校、部队、街道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发动青年学生参加革命军队。10月28日,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第四大队和右江农军密切配合,分别在百色、奉议、恩隆等地同时行动,收缴反动的广西警备第三大队武装,俘敌千余人,缴获枪支千余支,拉开了百色起义的序幕。
10月30日,中 共广东省 委通知广西特委,决定建立中 共广西前敌委员会(简称前委),由邓小平担任前委书记,统一左右江地区的党和军事指挥。11月初,前往上海向中 共中央汇报工作的龚饮冰秘密回到百色,向中 共广西前委传达中 共中央的指示和命令,批准在右江地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
12月11日,中 共广西前委在百色城东门广场召开百色起义和红七军成立庆祝大会,工人、农民、士兵、居民和师生数千人参加大会。从此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光荣诞生。
按照中央的任命,中 共中央代表邓小平任红七军前委书记(1930年3月20日任政治委员),张云逸任军长,陈豪人任政治部主任。军部设在百色城粤东会馆,政治部设在百色城清风楼。大会散发了红七军政治部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宣传品,会后举行盛大的游行。
同一天,广西前委在恩隆县平马镇经正书院召开右江地区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右江苏维埃政府领 导人,雷经天任主席,韦拔群等10人任委员。12日,前委在平马召开盛况空前的庆祝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和红七军成立大会。
百色起义与其他很多起义不同,它没有枪林弹雨、枪炮齐鸣的激烈的武装斗争场面。百色起义开创了党领导武装起义的一种全新模式。
百色起义是我党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之后举行的又一次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尝试,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起义后创建的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全国瞩目的革命根据地。
...展开全文
1370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7
4283人阅读
9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95
南宁博物馆 · 尉迟恭单鞭救主
2707人阅读
7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4
南宁博物馆 · 骆越青铜
骆越,由部落联盟而成的方国,是百越众支系下的其中一支。西瓯、骆越是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仡佬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的祖先。
学术界公认,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南至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骆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骆越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处中原与华南、西南往来的交汇处,长期的多民族杂居、交流与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体现骆越文化自身发展特点的是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
3798人阅读
6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7
南天国
十一世纪四十年代,侬智高起兵,建立“大历国”。不久,侬智高兵败,为交趾俘虏,但很快获释。四年又起兵占据安德州(今广西靖西县安德镇),建立“南天国”,改年“景瑞”,随即攻占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在安德,侬智高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及侬建侯、侬智忠等日夜合谋,制定进攻邕州的计划。准备就绪,侬智高焚其宫室,率七千将士沿着右江东下,首先攻下了右江上游的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城)。横山寨既破,邕州知州陈珙知情不报。1052年5月31日,侬智高出现邕州城下,陈珙才急忙布置防军,命通判王乾佑守来远门,代理都监李肃守大安门,指使武吉守朝天门。此外,广西都监张立还率部队从宾州(今广西宾阳北)来增援。援军一到,陈珙即在城上犒劳军士,正值他们兴高采烈饮酒之时,侬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破城而入。陈珙等一批重要官员被俘虏。侬智高阅军资库,发现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质问陈珙为何不上呈他请求内属的函件,陈珙狡辩说已经上奏,但宋廷不同意。侬智高即命人搜寻奏草,终未见,于是将陈珙推出斩首。之后,侬智高在南宁建立“大南国”,自称 “仁慈皇帝”,年号“启历”,沿循宋朝制度封官建政,任命黄玮、黄师宓为宰相辅臣,强化其统治权。次年,“大南国”为狄青所灭,侬智高逃亡大理,不知所终。
侬智高领导的大南国起事,是一次反对北宋王朝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是壮族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正义战争。它虽然被北宋王朝镇压下去了,但其历史意义是巨大的。
第一,表现出壮民族团结反抗外来侵犯的精神。侬智高领导的得到岭南人民广泛支持的这场战争,是反对交趾统治者侵掠和奴役的斗争的继续,旨在反对北宋王朝推行的“御蛮”政策。广源州、傥犹州、武勒州、万涯州、安德州及左右江地区各首领统辖的各州洞,唐宋时均为羁糜州,隶属邕州。但却被崛起后的交趾统治者用武力所侵犯、吞并。北宋王朝本应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和当地首领的辖管地位,但却怕得罪交趾,引起事端,对交趾的侵掠不仅采取妥协、纵容的政策,承认其对广源等州“役属”的合法性,而且多次拒绝侬智高内附的请求,陈兵边境,配合交趾对侬智高实行封suo。放弃广源等州的主权,牺牲壮族人民的利益,以求得对交趾的妥协,置侬智高于死地,任由交趾对左右江壮族人民进行掠夺。侬智高和左右江地区的壮族人民面临着民族存亡的抉择。
因此,要反对交趾的侵掠和奴役,必须同时反对北宋王朝在军事、政治上的压力和经济上的suo,把左右江地区广源州与其它壮族地区联成一片,团结各地的壮族群众,共同奋斗。只有这样,才能抗击交趾的侵掠和获得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侬智高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毅然发动对北宋王朝的起义。
第二,沉重地打击了宋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势力,迫使北宋王朝调整对岭南人民统治的某些政策,推动壮族社会向前发展。
宋王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维持和巩固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地位,不得不对岭南各族人民实行某些让步。首先,调整宋王朝同蛮人首领之间的关系,改变拒绝壮族首领内附的政策,同意接受广源等州及左右江地区壮族首领的归附。嘉祐七年(1062 年)十月,火洞首领侬宗旦、温闷洞首领侬日新内属,宋仁宗“诏宗旦等各迁官,仍以耕牛盐绿赐之”,治平二年(1065 年)七月以侬宗旦为右千牛卫将军;熙宁二年(1069 年),古勿峒首领依智会归附,“只乞在本峒居住,… … 乞赐与官爵,其余头目亦等第与名目”,神宗“诏侬智会右千牛卫将军,依旧知古勿峒,侬进安与保顺郎将军依旧同知古勿峒,仍各赐锦袍金银带,其余首领等有恩赐令本司勘会闻奏”。其次,采取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皇佑五年(1053 年)二月,颁布了“赦广南”令,释放在战争中被俘的侬智高部属及其支持、拥护者,诏他们回乡生产。对受战争严重破坏的邕州地区,先是“招复老壮七千二百尝为贼所俘胁者,慰遣使归”,然后是“广南经蛮寇所践而民逃未复者,限一年复业,仍免两岁催科及蠲其徭役三年。”对逃亡后田地被他人占去者,一年内复业,则归还被占之田,生活困难者给米一石,生产有困难者,贷以种籽等。三是在铨选人才方面,规定以后朝廷在岭南地区招举,地方可以决定,不必上报吏部,放宽了在岭南地区录用人才的限制。
三是建立土官制度,加强王朝同左右江壮族各首领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侬智高起义之后,宋王朝依其种落。“大者为州,小者为县,又小者为洞”,推雄长者为首领,给知州、知县、知洞等官,并给印记,地位世袭,并规定其内部的土地占有关系,从而促使壮族社会进入了封建农奴制社会的时期。所有这些措施,固然旨在巩固宋王朝在岭南地区的统治地位,但在客观上起到了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壮族地区同中央王朝政治上的联系和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推动壮族社会的向前发展。
...展开全文
4623人阅读
6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7
古商越池处,山花烂漫,苍碧遮云天;衔远山,千嶂里,横无际涯;解鞍少驻初程, 过风烟十里,尽荠青青。
1785人阅读
5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6
2600人阅读
6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4
3014人阅读
6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3
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情系壮乡
南宁市人民公园望仙坡东北面,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坐落于此。这座建于1978年,面积为832.5平方米的纪念馆,收藏的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见证了伟人在南宁留下的足迹。
走进纪念馆大门,一块浮雕作品映入眼帘,它再现了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公园望仙坡接见广西各族人民代表的壮观场景。时隔六十多年,追随伟人的足迹,一批又一批的市民前来参观,这段记忆就这样一直延续着,被人们铭记着。
1958年1月11日—22日,毛泽东在南宁主持召开部分中央ling导人和九省二市第一书ji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史称“南宁会议”。会议的最后一天,毛泽东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了广西各界群众代表。在南宁期间,毛泽东还两次畅游邕江,并到邕江边散步和省军区礼堂观看桂剧演出。人民公园、邕江河畔、军区礼堂等留下毛泽东历史足迹的地方和当年的往事,深深烙印在南宁人民的记忆中。
纪念馆由序厅、走近南宁群众、南宁会议、关怀壮乡建设等四个部分组成,通过实物、图片、资料的组合,配以声、光、色等现代科技手段,陈展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期间,接见广西各族人民,对广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高瞻远瞩的指导等系列活动情况,展示与此相关的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ling导人指导广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1958年1月22日,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应当时广西省wei领导刘建勋和韦国清的邀请,与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以及各省市领导在人民公园冒雨接见五千多名广西机关干部、解放军官兵、工人、农民、市民和学生等各届代表。此次接见持续约一个半小时,是毛主席当时在国内各省市接见群众规模最大的一次,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和其他中央ling导人对广西各族人民的关怀。
毛主席在南宁停留的18天,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短短的瞬间,但这18天对南宁乃至广西各族人民却弥足珍贵。
由于南宁会议在广西召开,到会的中央ling导人非常关心广西的工农业生产。会议期间,时任广西党政负责人刘建勋、韦国清和覃应机专门向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作汇报,希望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给广西安排工业建设项目,以改变广西落后的工业面貌。毛泽东当即同意广西在柳州建设钢铁厂,并支持广西建设西津水电站和柳州化肥厂等项目。同年,中央决定在广西设立三大工业区,即南宁江南工业区、桂林瓦窑工业区和柳州柳北工业区。
南宁会议期间,毛主席两次冬泳邕江,激发了南宁市民的冬泳热情。在此之后,南宁市每年都组织各界人士冬泳邕江活动,如今,冬泳已成为南宁人锻炼身体、磨炼意志的一种选择,元旦冬泳邕江活动也成为南宁人引以为傲的群众体育品牌。
...展开全文
2290人阅读
5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8
广西民族博物馆·壮锦
壮锦作为壮族的文化瑰宝,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天地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因地域和支系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不同支系在服装样式、色彩和饰物上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一些图案纹饰和饰物的款式成为壮族区分于周边其它民族和本民族内部不同支系的标识。
考古证实,早在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来的多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确有织锦技艺。
在唐代,壮族人民所织的蕉布、白苎布、麻布、丝布等9种布料,已被列为朝廷贡品。而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当时,宋王朝需要“绸绢纳布丝锦以供军需”,在四川设立“蜀锦院”,把大量的蜀锦运往广西,再经广西运往各地。壮族人民很快接受蜀锦纺织工艺,壮锦也应运而生。
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壮锦)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当时生产的壮锦,其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其色调为单色,这充分表明,早期的壮锦已经具备“厚重”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了。
明清时期,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色彩。壮锦虽仍贵为皇室贡品,但寻常百姓亦可享用。经过岁月的洗礼,壮锦慢慢地成为平常人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姑娘嫁妆中不可或缺之物,编织壮锦更成了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
壮锦图案构成式样大致有三种:一是平纹上织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的几何纹,组成连绵的几何图案,显得朴素而明快;二是以各种几何纹为底,上饰动植物图案,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图案清晰而有浮雕感;三是用多种几何纹大小结合,方圆穿插,编织成繁密而富于韵律感的复合几何图案,有严谨和谐之美。传统的壮锦图案,包括通过方格纹、字纹、水波纹、云纹、回字纹、编织纹、同心圆纹构成,有数十种之多,大都选取生活中的可见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纹,比如有蝶恋花、凤穿牡丹、双龙戏珠、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等作为构图。在这些图案之中,凤的图案独占鳌头,在广西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的说法。几十年来,壮锦的构图又增添了桂林山水、粮食丰收、葵花向阳、民族团结等反映壮族人民新生活、新风貌的图案,美轮美奂,多彩多姿。
“红配绿,看不俗”,体现了壮族织锦艺人对配色的独到之处:既要艳丽夺目,还要经久耐看。壮族多喜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以红为背景,充满热烈、活跃、欢腾的气氛;用绿作烘托,有开朗的情调;如以黄绿配置,则艳丽动人。一幅壮锦,常常用几种颜色甚至是十几种颜色搭配组成,由于配置得当,显得斑斓绚丽,丰富统一。壮锦色彩运用的特点,是以少见多,淳朴中见丰富,素雅中见多彩,对比鲜明强烈,显示壮族人民热情、爽朗、勇敢、朴素的性格。
在广西,主要有宾阳、靖西和忻城三个地方与壮锦有较深的渊源。当地居民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前提下,应用现代纺织技术和材料对壮锦织锦技术和织锦材料进行改进,如应用电脑意匠图、采用开司米绒线、人造丝等材料让壮锦的色彩和图案更鲜艳、更富有立体感和时代感,拓展了壮锦机器化、规模化的道路,也使壮锦的工艺升级、设计创新,以及市场营销上都有了巨大的收获,目光和思维都上了一个层次。在发掘保护壮锦文化的同时,着力开发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壮锦新产品,将织锦元素应有到箱包、鞋帽、旅游纪念品等产品上,以提升壮锦产品的档次和文化含量。在古老的壮锦与时代同步的方向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使广西壮锦的产销得到了长足发展。
历经1000多年的变革,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在广西各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产生丰富精彩的纹样,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崇,渗透着民族文化的乐观精神,凝聚着人们的美好向往,表达出真诚的情感,在满足生活基本需要的同时,把物质的实用功能与精神需求紧密结合,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展开全文
5.2万人阅读
8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