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藏

实名认证

为经年累月收藏的藏品,寻找下一位懂它爱它的主人。

15 关注
149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说说她的故事# (结缘福利拍)19世纪钢版画纳沃斯城堡(Naworth Castle )
这幅版画名为《NAWORTH CASTLE, CUMBERLAND》 ,展现了位于英国坎布里亚郡(Cumberland )的纳沃斯城堡(Naworth Castle )。纳沃斯城堡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3世纪,由Dacre家族建造 。1602年,威廉·霍华德勋爵买下并扩大其规模,将其修建成庄园。William Morris曾夸赞这里是英国最富有诗意的地方。

整体营造出一种庄重、古朴且略带神秘的氛围。观者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仿佛穿越回过去,领略到城堡昔日的辉煌以及周边生活场景的风貌,引发对历史和往昔岁月的遐想 。
38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说说她的故事# (结缘福利拍,巨漏中)19世纪钢版画克拉莫克湖(Crummock Water)
这幅版画名为《CRUMMOCK WATER, CUMBERLAND》 ,由T. Allom创作,W. Le Petit参与制作,1833 年由伦敦的Fisher, Son & Co出版。画面描绘的克拉莫克湖(Crummock Water)位于英国坎布里亚郡(Cumberland ),是英格兰湖区国家公园内景色秀丽的水域 ,周边环绕着壮美的山脉,自然景观丰富。

画面整体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且略带冷峻的氛围。阴沉的天空、广阔的湖面和雄伟的山脉,给人以大自然的广袤与人类在其中渺小的感受,同时展现出湖区景观的壮美与原始,引发观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
146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说说她的故事# 19世纪钢版画斯卡费尔峰(Scawfell Pikes)
这幅版画名为《SCAWFELL PIKES, FROM STY HEAD, CUMBERLAND》 ,由T. Allom创作,J. C. Bentley参与,1833年由伦敦的Fisher, Son & Co出版。斯卡费尔峰(Scawfell Pikes)位于英国坎布里亚郡(Cumberland ),是英格兰的最高峰,属于湖区国家公园的一部分,以壮丽的山地景观闻名。

画面整体营造出一种雄浑、冷峻且略带孤寂的氛围。阴沉的天空、险峻的山路和雄伟的山峰,给人以大自然的强大与人类在其中渺小的感受,同时也展现出山地景观的壮美与原始,激发观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探索欲望 。
67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说说她的故事# (结缘福利拍,欢迎捡漏)19世纪钢版画温德米尔湖(Windermere Lake)
这幅版画名为《WINDERMERE LAKE, FROM LOW WOOD INN》 ,由T. Allom创作,A. W. Graham参与,1833 年由伦敦的Fisher, Son & Co出版。温德米尔湖(Windermere Lake)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北部湖区国家公园内,是英格兰最大的天然湖 ,以其壮丽的湖光山色闻名。

画面整体氛围宁静祥和,传递出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和对乡村悠闲生活的向往。观者能从中感受到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沉浸于大自然的壮美与平和之中,引发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美好遐想 。
135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说说她的故事# 今日截拍,现在是巨漏中,欢迎捡漏,精美的版画自藏送礼都很好,送礼送张一两百年的画不香吗?
68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说说她的故事# 在18 - 19世纪,博物学研究盛行,许多艺术家和插画师为博物学书籍创作精美的插图,用以记录和传播自然界的知识。

作为描绘鸟类的版画,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其写实的风格和细腻的刻画,展示了艺术家对鸟类形态的准确把握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同时,作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水平,对于研究博物学插画艺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63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闲话闲章# 第一次偿试拍卖,19世纪手工上色蚀刻铜版画结缘福利拍,有藏友感兴趣捡漏吗?
73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说说她的故事# 整幅版画通过对桥、自然、人物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意境,仿佛将观者带入19世纪的英国乡村,远离喧嚣,沉浸于自然与人文交融的美好氛围中,引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这幅版画以巧妙的构图、细腻的细节、精湛的线条技艺和浪漫的风格,成功展现了乡村桥景之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115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说说她的故事# 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关汉卿》
铁窗冷月,元大都的夜色被关汉卿案头的油灯撕开一道裂口。当朱小兰血溅法场的惨剧撞碎文人的肝胆,这位梨园祭酒以狼毫为剑,在纸帛上劈出《窦娥冤》的惊雷。"为万民请命,替百姓伸冤!"他掷地有声的誓言惊醒了沉睡的古都。

歌伎朱帘秀在珠帘后凝视着倔强的背影,将性命系于旦角水袖。当权相阿合马的金帛诱惑化作毒蛇,王和卿的插科打诨暗藏匕首锋芒。梨园子弟们在后台传递着烧酒,瓷碗相碰的脆响里,有"六月飞雪"的倔强,有"亢旱三年"的愤怒。

刑场边的演出成了最壮烈的祭奠。朱帘秀扮演的窦娥仰头喷血时,台下观众的泪光与刀刃上的寒光交织。关汉卿被铁链锁住的双手,仍在空中勾勒着正义的轮廓。当狱卒的脚步声惊破《蝶双飞》的唱腔,两颗滚烫的心脏在镣铐声中跳成同一个节拍——那是穿透历史的呐喊,让七百年后的剧场依然回荡着"我这小百姓有冤无处诉"的血泪控诉。

田汉的《关汉卿》是一部以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为线索的话剧,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不公,以及关汉卿不畏强权、为民伸张正义的高尚品格。

剧本讲述了关汉卿在得知少女朱小兰因反抗恶棍凌辱而被诬陷致死的惨案后,义愤填膺,决定以此为素材创作《窦娥冤》。在歌伎朱帘秀的支持下,关汉卿完成了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然而,权贵阿合马看出剧中针砭时弊的倾向,责令关汉卿修改,但关汉卿宁折不弯,坚持按原作演出。朱帘秀深明大义,承担了演出责任,与关汉卿共同面对强权的压迫。

剧中还刻画了嫉恶如仇的赛帘秀、诙谐风趣的王和卿、侠肝义胆的王著等人物,与投机取巧的叶和甫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关汉卿等人的正义形象。通过这些人物的互动和冲突,剧本展现了元代社会的复杂关系和尖锐矛盾,歌颂了关汉卿等人为正义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关汉卿》不仅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内涵,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以诗入剧,唱词优美,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特别是第八场中关汉卿与朱帘秀在狱中互诉衷肠的一曲《蝶双飞》,既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崇高的心灵美,又增强了戏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这部剧作是田汉戏剧创作的高峰,代表了中国话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成功塑造了关汉卿这一光辉形象,也体现了田汉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独到把握,以及对正义与真理的执着追求。

1958年6月28日,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排演的话剧《关汉卿》在首都剧场首演,引起了巨大轰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展开全文
3766人阅读
4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7
#说说她的故事# 这幅版画采用了中心构图的方式,将小女孩和小狗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成为视觉的焦点。这种构图方式直接而明确,能够迅速抓住观者的注意力,突出主体之间亲密的关系。人物与背景的布局也十分巧妙,背景的树林虽然有一定的细节,但整体色调较暗,起到了衬托前景主体的作用,使小女孩和小狗更加突出,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画面平衡感。

作为黑白版画,线条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艺术家运用细腻而丰富的线条来塑造形象。在描绘小女孩的衣物时,线条流畅且富有变化,通过不同的疏密和走向表现出衣物的褶皱和质感;小狗的毛发则用较为细密的线条来刻画,展现出柔软蓬松的感觉。在背景的树林部分,线条相对粗犷,与前景主体形成对比,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通过这些线条的运用,艺术家成功地赋予了画面中不同物体以独特的质感和立体感。

作品的主题是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小女孩紧紧拥抱小狗的姿态以及两者的眼神交流,生动地传达出纯真的情感和深厚的友谊。小女孩脸上的神情温柔而专注,小狗温顺地依偎在她怀中,这种温馨的场景极易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宠物的喜爱和对纯真情感的向往。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温暖的氛围,让观者感受到一种平和与美好。

从风格上看,这幅版画具有写实主义的特点,注重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力求真实地再现场景和人物状态。这种风格在18 - 19世纪的欧洲版画艺术中较为常见,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对真实情感的表达追求。同时,这种描绘儿童与动物的题材也符合当时社会对纯真、自然等价值观的崇尚,具有一定的时代文化特征。
...展开全文
134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
#说说她的故事# 时光的馈赠:珍藏奢华版《Vitruvius Britannicus》
这本《Vitruvius Britannicus》不仅是一部建筑经典,更是一件装帧艺术的杰作。

奢华材质,尽显尊贵
精选红色皮革封面,触感细腻,质地柔软,仿佛将历史的温度握于掌心。书脊与封面边缘以金色装饰,几何花纹与繁复图案交织,彰显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精湛工艺,细节动人
书脊上的金色标题“Vitruvius Britannicus”与卷册编号“Vol II”以烫金工艺呈现,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封面四角的装饰细节与书页边缘的鎏金处理,无不体现出匠人的极致追求。

经典设计,永恒之美
封面与封底的金色几何边框对称分布,中央装饰以繁复的花纹与几何图案,既是对称美学的致敬,也是对建筑艺术的礼赞。书页的鎏金边缘在翻阅时闪烁光芒,宛如时光的碎片。

收藏价值,传世珍品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品。无论是置于书架,还是作为馈赠,它都将成为永恒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轻盈。让这本书成为你书架上的珍品,感受时光与艺术的双重馈赠。

《VITRUVIUS BRITANNICUS》对中国的影响

建筑风格的传播与影响:该书推动了帕拉第奥主义在英国的传播,而帕拉第奥主义的建筑理念和风格也对中国近代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中国近代的建筑作品中,可以看到帕拉第奥风格的元素,如对称的立面、古典的柱式等,丰富了中国建筑的风格体系。帕拉第奥风格强调比例、对称和简洁,与中国传统建筑中注重平衡、和谐的理念有一定的契合之处,为中国建筑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建筑理念的传播与传承:书中强调的古典建筑的对称、和谐与比例原则,对中国建筑师的教育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原则有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美感和实用性,使建筑作品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功能要求。

建筑知识的传播与教育:作为一部建筑作品集,该书详细记录了众多建筑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等,为建筑师、学生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这些建筑案例和设计图纸,可以帮助中国建筑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和设计方法,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建筑保护与历史研究:书中所记录的许多建筑如今已成为英国的文化遗产,该书为这些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这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促使中国更加重视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展开全文
141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说说她的故事# 画面中心是弗内斯修道院的废墟。弗内斯修道院是英国中世纪重要的宗教建筑,属于熙笃会修道院 ,始建于1123年 。这些废墟展示了曾经宏伟建筑的残留部分,高耸的石柱、拱门和墙体,部分墙体上还覆盖着藤蔓植物,体现出岁月的侵蚀和历史的厚重感。

这幅版画属于19世纪的风景版画风格,采用细腻的线条和明暗对比来塑造物体形态和空间感。雕刻师通过线条的疏密和深浅变化,表现出建筑的立体感、树木的质感以及天空的层次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对自然和历史遗迹的赞美与敬畏。

它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更是研究弗内斯修道院历史风貌和19世纪英国景观艺术的重要资料。通过这幅版画,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19世纪时弗内斯修道院废墟的景象,了解当时人们对历史遗迹的关注和审美倾向,也有助于研究兰开夏郡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

Furness Abbey, in the Vale of Nightshade, Lancashire(兰开夏郡夜影谷中的弗内斯修道院 )

绘制:Harwood

雕刻:Tomlinson

出版信息:由Fisher, Son & Co.于1833年在伦敦出版 ,并特别敬献给Thomas Pratte Esq. ,他是该地区的地主。
...展开全文
158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说说她的故事# 整体布局和谐,以肯特郡吉林厄姆为描绘对象,将河流、船只、树木、建筑有机融合。前景水面细腻,中景树木与房屋层次分明,背景厚重云层增添画面深度,形成富有纵深感的空间结构。装饰边框精致,顶部奔马图案与四周复杂花纹,彰显古典艺术韵味,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性与仪式感。

运用细腻的线条雕刻,精准呈现物体质感。如树木纹理、建筑轮廓、水面波纹皆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生动展现,体现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使画面兼具写实性与艺术表现力。

采用黑白色调,营造出宁静而富有历史感的氛围。厚重的云层与柔和的光线交织,既展现自然景观的壮美,又通过船上人物活动、岸边场景等细节,赋予画面生活气息,动静结合,传递出一种古朴而生动的美感。
769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说说她的故事# 这是一幅蚀刻版画,通过细腻的线条表现出建筑的质感和光影效果。画面整体色调偏灰暗,以黑、白、灰为主,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静谧的氛围。

画面中央和右侧是达德利城堡的废墟。可以看到高耸的石墙残垣,带有哥特式风格的拱形窗户和门洞,显示出曾经建筑的宏伟。墙体由石块堆砌而成,部分墙体已经坍塌,呈现出岁月侵蚀的痕迹。

画面左侧远处有一座较为完整的建筑,可能是城堡的附属建筑或后来修建的住宅。建筑风格较为规整,带有多个窗户,显示出与城堡废墟不同的居住功能。

画面中还描绘了一些树木,点缀在建筑之间,增加了画面的生机和自然感。

达德利城堡位于英国西米德兰兹郡的达德利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最初可能是一座木质堡垒,后来在中世纪时期被改建成石制城堡。在历史的长河中,达德利城堡经历了多次战争和政权更迭,逐渐沦为废墟。

从版画底部的文字可以看出,这幅版画由J. Greig雕刻(Engraved by J. Greig) ,其图像来源于S. Storer的一幅画作(from a Drawing by S. Storer),并且由W. Clarke在伦敦的New Bond Street出版发行(Published by W. Clarke, New Bond Street, London)。
...展开全文
115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红色经典《渡江侦察记》
《渡江侦察记》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1949年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后,百万雄师抵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作战。为了摸清江南敌军的兵力部置,侦察小分队奉命渡江,在敌占区展开侦察行动。侦察员们化装成敌军运输队,巧妙混过江面,深入敌后。他们在当地游击队和群众的帮助下,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完成了侦察任务,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故事中,侦察员们的智慧和勇气令人动容。张排长假扮敌军军官混入敌营,趁夜绘制敌军前沿阵地工事图;刘四姐在传递情报时被捕,但她机智周旋,最终逃脱;老赵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不仅展现了侦察员们的英勇无畏,更体现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厚力量。

顾炳鑫为了创作《渡江侦察记》,曾两次到安徽芜湖境内的白马山和当年渡江登陆点三山沿江一带实地写生,并长期下连队,与侦察兵生活在一起。这种深入生活的创作态度,使得作品在细节上极具真实感。从解放军的服装、军需设施到地形地貌,顾炳鑫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使画面严谨而真实。

在人物塑造上,顾炳鑫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刘四姐的形象以他妻子为原型设计,而侦察员吴老贵的形象则结合了两个农民的形象特点。这种对人物的精心刻画,使得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从历史中走来。

《渡江侦察记》采用铅笔素描的方式完成,这在当时是一次大胆的创新。铅笔的灰度能够表现丰富的层次,使画面在刻画人物、渲染气氛和追求真实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顾炳鑫巧妙地利用光源和阴影,赋予画面以强烈的立体感和动态感。例如,刘四姐撑篙跃入小船的画面动感自然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表现夜景时,顾炳鑫更是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他通过巧妙的光源运用和铅笔灰色的处理,使夜景中的人物活动层次分明,生动逼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渡江侦察记》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63年,该连环画荣获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绘画二等奖,成为连环画史上的里程碑。

当我们翻开这部连环画,指尖触到的不只是纸张,更是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渡江侦察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价值,成为了连环画收藏领域的瑰宝,也成为了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红色经典。
...展开全文
135人阅读
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