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眼记# 一般来说,玩收藏的人是不爱分享自己打眼的故事的。因为一来显得自己眼力不足,二来也影响藏品的再流通。
但我今天却要讲一个新鲜出炉的打眼故事。反其道而行之,写一篇鉴伪的文章,也算榨干假货的价值了。
那天去市场。走到路尽头,在一个车筐里看见一袋科技资料。翻了翻感觉是科委一个中层干部的东西,不太对我胃口,正要还回去,却看见最后有封信,一看署名,「钱学森」。
老板开了个不高不低的价,说是「三里河科学院」出来的东西,我想既然是同一宗资料,也算是有来源有出处,应该是对的吧。
于是要了,心里暗自高兴:他没看见,我看见了。
第二天,整理那批科学院资料准备上架。没想到,坏事了。
其他东西倒是都对,唯独这件钱学森,使人生疑。我判断应该是白玉山旧藏国家科委资料。这人是个老革命,一直在保卫系统、纪律系统工作,1964年开始任国家科委专职副书记,后来又任中科院党委副书记、党组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他那里散出些科委、科学院史料,再正常不过了。
可他是1916年生人。钱学森的信是1994年写给顾孟潮的。那时候他早退休了,东西怎么会在他手里?更何况,顾孟潮也不是科委系统的呀,这样想想就更不对劲了。
既然生疑,只好上网查资料。结果一下查出个原件来。
两相对比,整体格式行款完全一致,又都很工整,完全不存在一件底稿一件正本的可能性。但细看又不一样,比如「学术研讨会」里的涂改被省去了,比如最后的落款时间改在了4日,而且字迹细节也有出入。
完了,「双胞胎」了,必定一真一假,心里瓦凉。
既然基本确定是假的,买入时候的疑点倒是全都串起来了。比如当时初看觉得字迹有点幼稚,曾生出怀疑,但查图粗粗比对又觉得老爷子字迹本来也不好。
而且我判断真假的主要方式是看来源,这虽然被卖家掺在一堆真的「科委资料」里,但细察其实已经算来源对不上了。
假货当然不能卖,这点操守还是有的。只好当交学费了,「玩鹰的被鹰啄喽」。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