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明月书店

实名认证

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是一个传达温度和故事的地方。

203 关注
383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 拍卖
#春暖花开#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加油吧!💪
1387人阅读
1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121
1107人阅读
2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1
856人阅读
2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4
见子山风景
448人阅读
4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41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每逢这个节日,吃粽子、赛龙舟等好像已成了端午节的主题。

大家都知道我们端午节要吃粽子纪念,要赛龙舟比赛,就是为了一个人那就是屈原。现在端午节由来最普遍认可的传说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等诗篇。

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人们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也有说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春秋战国时期吴国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伍子胥,为被吴王夫差所猜疑,而赐剑其自杀。伍子胥死不瞑目、含怨而死。而伍子胥沉江而死的那天也是正好是五月初五,于是后人认为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东汉的孝女十四岁的曹娥,因父亲溺于江中寻不见尸体,沿江哭号十七天后,于五月初五投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曹娥的孝道而设立的节日。

其实,这都是后人加上去的,端午节的起源并不是这样的。端午节的形成最早却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夏至”有着重大的关联,却很少人知道。

“夏至”虽是二十四节气的一个节令,但也提醒人们高温已经到来。在阳光雨水充足、有益于农作物生长的同时,蚊蝇开始滋生,疫病流行。过去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后,便有意识的在夏至之前选择一个时间节点,举行一些活动来提醒大家注意防病”。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由于过去人们认为数字“五”不吉利,就谈五月是“恶月”、“五日”则是“恶日”,因而五月初五最终被选定为提示大家趋利避害的时间节点。

古时民俗认为农历五月为“毒月”,“五日”为“毒日”,为了便于警示人们该防疫的时间已到来,才形成了端午节,以至有了“避五毒”等等习俗,而且又加入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爱国的伍子胥,孝道的曹娥,让端午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富有文化气息。

端午节习俗:

1、吃粽子。端午节为纪念诗人屈原有吃粽子的习惯,现今粽子的种类非常多,口味大不相同,有鲜肉粽、蛋黄粽、蜜枣粽、原味等等。这时,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粽子的摄入量,不要因为贪美味而伤了身体。同时记得将粽子加热后再吃,既安全卫生,又减轻消化负担。

2、吃蛋。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据说吃端午节粽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都不会头痛。

3、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4、门口挂艾草和菖蒲:端午节门口插艾草和菖蒲是人们的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草插于门口、悬于堂中,以求除疫避邪,家庭平安。

5、点雄黄酒。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菖蒲水洗手。因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民间方士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

7、挂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

8、画额。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人们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虎为兽中之王,以示镇邪。

9、佩香囊。传统香囊配方为:苍术、川芎、香白芷、菖蒲、山奈、甘松、灵香草、冰片等。香囊中药物散发的芳香对流行性感冒、白喉、水痘等传染病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全文
696人阅读
4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6
2021年5月5日,将迎来立夏节气,这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就要告别春天、进入夏季了。此后,气温将会明显升高,万物渐渐成形,田间蛙鸣声声,野菜遍野,植物枝繁叶茂。立夏将至,你知道立夏有哪些习俗?

立夏的习俗

1、吃蛋

在民间,有“立夏吃蛋,石头踩烂”的说法,意思是立夏吃蛋,人就会劲头足。孩子们脖子上挂着用丝线编成的蛋套,里面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相互用力比试,称为撞蛋。

灵魂匹配,我在另一边等你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鸡蛋相当于一个“微型营养库”,是夏天快速补充身体所需营养成分的首选食物。夏天人们由于大量出汗,体力消耗大,容易疲乏,食欲减退,这时吃上一个鸡蛋,可以快速补充体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对安然地度过盛夏酷暑是非常有利的。

2、喝粥

根据当地史料记载,我国古时每年“立夏”节气,民间形成了吃粥、挂蛋等习俗。民间传说立夏这天喝立夏粥可保一年平平安安、无病无灾,虽然只是传说,但这种习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果想要养生的话,最好是在夏季的时候养护脾胃,最好能多进稀食,吃粥喝汤,这样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还能补养身体。

煮粥时加些荷叶,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3、吃立夏饭

立夏这一天,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要变着花样吃各种饭,乌米饭、豌豆糯米饭……主料都是最最平常的米饭,但因为加进了各种时令的料,变换出不同的颜色,也会引得人们食欲大开。

立夏这天,南方人喜欢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俗称吃“立夏饭”。乌米饭也是立夏一大美食。乌米饭做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先把乌树叶子捣烂,在冷水中浸泡,然后去渣,再将洗净的糯米浸入乌树叶子汁内,把糯米浸透,变成黑色,再放入铁锅里蒸熟,最后再撒上些白糖,这就搞定啦。据说,这个风俗源于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膑。

4、秤人

在立夏的时候,中午吃完饭就会有秤人的习俗。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秤人,一面讲着吉利话。秤人这一风俗的由来,民间的传说虽有不同的版本,但都与刘备的儿子——阿斗有关。

立秋的时候再称一次,看看夏季长了多少,能说明我们的(身体)情况的。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传说当然不可全信,但立夏“秤人”习俗在古时的一些地区很是兴盛却是无疑。

5、立夏尝鲜

很多地方有“立夏尝鲜”之俗。人们品尝时令食物,以求健康吉祥。诸如吃樱桃、芽笋、青蚕豆、蒜苗、苋菜、青梅等新上市的水果和蔬菜。各种各样的蔬果都应该多吃点。

营养学界有句话认为,“每天五蔬果,你的生命是彩色的”,吃多种颜色的蔬菜水果,所摄取的营养更为均衡。另外,新鲜蔬果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维生素C可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同时也有美白,抗紫外线,防止晒黑的作用。而膳食纤维则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

另外立夏以后,天气转热,传统中医认为,“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因此,值此时节,人们要重 视精神的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老年人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保持神清气和、心情愉快的状态,切忌大悲大喜,以免伤心、伤身、伤神。
...展开全文
6778人阅读
8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3
🎉🎉🎉自己动手用洗衣液瓶子,制造了一个花盆!😄
1249人阅读
6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3 69
#春食# 刚出锅的红薯面的窝窝头,小时候的味道。

这是妈妈记忆里的味道,也是我小时候吃到的甜甜的味道。
5760人阅读
7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78
986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