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文苑

实名认证

静静伏在书桌,悄闭双眼,书香满溢心间;轻轻闻见,溪水恬恬,它拍打着石岩,激昂奏乐。在书香中流淌,我必遇见这些石岩,才能鸣奏心乐,只有困难磨砺,才得坚毅。

1217 关注
511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直播
  • 上新
  • 店铺
心灵归处,遇见西藏

踏上西藏这片土地,仿佛踏入了另一个世界,一场灵魂的洗礼悄然开启。

从飞机落地拉萨的那一刻,稀薄的空气带来的轻微呼吸不适,瞬间被眼前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洁白似棉絮的云朵所驱散。布达拉宫,这座雄伟的宫殿依山而建,红白相间的墙体在日光下闪耀着神圣光芒,每一块砖石、每一道褶皱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沿着蜿蜒曲折的台阶拾级而上,脚步愈发沉重,心却愈发虔诚,穿梭于一间间殿堂,精美的壁画、华丽的唐卡、庄重的佛像,让人不禁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肃然起敬,仿佛能听见历史的梵音穿越时空而来。

羊卓雍错湖,那一抹醉人的蓝,宛如上帝遗落人间的丝带,随意地蜿蜒在群山之间。站在湖畔,清风拂面,湖水随着光线变化呈现出不同层次的蓝,浅蓝、深蓝、湛蓝,波光粼粼间倒映着雪山、白云,如梦如幻。周边的山峦起伏,偶有牦牛漫步其间,怡然自得,人与自然在此刻完美融合,所有尘世喧嚣都被抛诸脑后,只余内心的宁静与澄澈。

在藏民的村落里,热情好客的他们献上洁白的哈达,邀请我们品尝酥油茶、糌粑。看着老阿妈转动经筒,口中念念有词,那份纯粹的信仰、简单的生活方式直击心灵深处。夜晚,躺在草原上仰望星空,璀璨银河横跨天际,繁星近得仿佛伸手可摘,此刻,真切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宇宙的浩瀚无垠。

西藏之旅,是身体在地狱、眼睛在天堂、心灵归故乡的奇妙旅程。它让我挣脱世俗枷锁,直面内心最本真的渴望,带回的不仅是绝美风光的记忆,更是对生命、对信仰、对自然全新的感悟,这一路的震撼与触动,将永远镌刻心间,成为余生最宝贵的精神滋养。
西藏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展开全文
247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1076人阅读
2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6
#书中的旅行记忆# 朱老师在西街

贾平凹版本研究会会长朱文鑫老师国庆节里放弃休息,从北京来陕追寻贾老师的艺术之路。昨日朱老师去了我的老家千阳,临行前问我千阳有啥特色的景点,我推荐他望鲁台和千湖温地公园。他还问我千阳有没有贾老师的题词,我对他说没有发现只记得给一个作家题过一个书名。朱老师慕名而来为宣传千阳身为央视《乡约》《丰收中国万里行》特约摄影师及故宫专题摄影师。是不知疲惫啊!太感动了!西府之行圆满结束又匆匆到兴善寺西街书市和我畅聊。并为朋友题签了他的作品。书市上西安工业大学的沈总见我们聊贾老师话题,兴致勃勃的翻看了朱老师的著作并高度赞扬!朱老师陕南所有县市刚走完,又投入西府行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凹迷学习的榜样!把爱好当作毕生奋斗的目标是多么光荣而骄傲的事情!废都城里的国庆节人山人海,一个熟悉的身影寻觅的大街小巷,略显疲倦的脸上像个天真的孩童总是充满好奇之心!苦苦的追寻当初的那分真!
283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书法家王腾老师在朋友圈写过关于陕西老一辈书法名家的文章。看后深受感动和启发。王老师每日勤学苦练对艺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前段日子有幸收得这张照片!照片里名家荟聚!与书友共分享!
257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浆水面

八十年代那会每到夏天母亲总是爱做浆水面、还有浆水鱼鱼什么的用来解暑。我受不了那种酸酸的味道儿,母亲便把味调得很淡。特别是麦收那些天吃浆水面真的能解暑。村子里会做浆水的人不多。邻居巴婆她也不会做。想吃的时候到家里来母亲给她倒碗浆水让她回去自己调口味。现在明白母亲的做浆水手艺源于外婆。小学三年级我在老舅家上学,只记得除了煮洋芋外就是浆水面了。静宁伯父家也是这种饮食习惯。自然条件的艰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上初中后和我一个班的红兵关系很要好,我们俩家不差上下。慢慢地去他家玩的次就数多了谁不笑话谁。有时候遇到吃饭的时候发现红兵的婆也是做的浆水面。我很好奇说,你也会做浆水面呀婆。婆婆她说起话来气喘得很厉害,她说我会做。浆水面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呢。你不知道困难时期红兵他姑婆、姑妈还有姑婆家的大伯、二伯、三叔给我们救济。就是这一碗浆水汤面养人救人呀!没有想到浆水面在婆婆心里有如此器重。我想当她每次吃起浆水面就会想起往事。浆水面在她的世界里永远是感恩面。早年听人说她们樊家发家于黑园沟里后来家道中落。
浆水在关中和甘肃不同地区是人们日常的饮食习惯。浆水制作简单成本又低。成为贫穷家庭餐桌上的主食了。炎热的夏季中午吃一碗纯真的浆水面令人心旷神怡。大槐树下队里的大铁铃让几个调皮倒蛋的娃姓摇的声音不断。五老爷气呼呼的骂到:你们几个坏驴娃子,还让人把饭吃完不?队里上工还早呢……

今日夏至我在兴善寺的书摊上如坐火盆一般。要是能吃上一碗母亲做的浆水面该有多好。我的奢望让我回忆起母乡在世时的故乡。
...展开全文
1.8万人阅读
5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52
书镜同源

无论男女每日梳洗打扮都要照照镜子。但凡认识字的或多或少要看一两本书。照镜是看自己有没有异常。女人对镜子的依赖更加强烈。读书为了明事理,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每天照镜和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须。
早上有位朋友见我朋友圈里经常发关于贾平凹老师文学方面的东西。她很好奇询问我喜欢贾老师哪一方面的魅力。我对她说。我喜欢贾老师与世无争的处事风格。专心致志搞创作以海量的文学作品立世。我对贾老师的喜欢还要从我初入西安说起。1993年废都出版发行。也是陕西文学五虎东征之年。我对西安的记忆是从废都小说开始的。西安也成了我第二故乡。那时候买书是一种奢望。更多的是在建筑工地拾看别人丢弃的西安晚报。如今回想起初来乍到时的迷茫。我从报纸上了解西安也了解到贾老师。另外贾老师更像我的伯父李进明特别是贾老师侧身时。废都出版后的故事!更是我喜欢他的理由!贾老师身上顽强拼搏的力量!我喜欢贾老师的文学作品,我的感悟是不取其利。充实自己的日常生活做个简单快乐的书商。女人打扮是为了让别人欣赏自己的美。我收藏贾老师文学为了自己静心静气。常言说人为自己而活,怎么样才能活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健康快乐是无价的。我收藏贾老师作品给我带来快乐!阅读他的文章让我心旷神怡!这么美的事我为什么不干呢?我不为别人左右。我想我在故乡废都中生活。三十而立秦音相伴。每日照一照镜子,镜子里的我是否自在独行。收藏的路上多少个良师益友为我指点迷津。也让我明白人和书是一样的……
...展开全文
1803人阅读
6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69
长安精神

近日有幸遇见一组六十年代西安美术学院学生写生稿。从这些作品所记录的时间和地点见证长安精神!当年美术学院老师带领学生奔赴陕西各地进行写生活动。其中这张著名画家王有政先生的人物写生稿。足见其王老师在西安美术学院上学其间的艺术功底。艺术源于生活!陕西的文艺家们一直追寻这条创作道路!为陕西文化奉献青春!岁月如歌回望长安!笔墨人生时代经典!
6963人阅读
6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65
书虫说书

今天是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我是卖出的书多,自己却看的很少。从事旧书行业这些年,从不了解孔网到在孔网开店。用行话叫线上线下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在废都城中有一帮人每周逄集老早的去旧书市淘。常年累月的寻觅着。有时候一本好书因价格没谈成,刚松手把书放在摊上,旁边的人随手拿起付钱走人了。这快手感觉像孔网上有的书友,刚给店里上了几本不错的书,转眼被北上广的书友订完了。有的网友订了一本书感觉价高了一点要求优惠一点,在我没有同意的情况下,他取消了订单,一会被别的地方书友订走了,第一个书友转过来问我还再有此书吗?我只能说抱歉只有这本。时间长了这种线让线下的事遇多了。慢慢地对书籍有了新的认识,其实书和人一样讲究缘分。书是人写得虽然它是一本印刷品但他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里面。在我看来不同的书就有不同的性格了。人在书海苦苦寻觅自己的钟爱。书也在等待爱她的人到来。因书结缘因爱而生。
虽说网络是虚拟的,但也是真实的,能读书买书的人品质也差不到哪里去。这是杜宇老师曾对给我讲过的一句话。在日常的销售中的确感受很深。有几次给书友把书寄错了,我在中间牵线从而顺利的完成了交易。因我的过失我认了邮费。书友和气的口吻让我感动,从来没有听到过哪个书友说过一句你是干啥吃的还能把书寄错的话语。我的朋友就多了这样让我敬慕的朋友。虽然平日交流很少,当他看到我店铺新上的书时,还是坚持孔网平台的低线。是孔网把书友和书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的店铺中有你的所爱!哪就请下单吧!朋友!今天很我们的节日!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书香中国喝彩!虽然我是知识的搬运工彼此的尊重是我们合作的开始。
...展开全文
1.4万人阅读
8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89
菜园

老家的院子里一块空地,是盖房时母亲特意让给留下种菜的园子。园子三边用砖围起了围栏看上去象个小花园似的。人常说谷雨前后点瓜种豆。母亲抽空上县去给她的菜园买些蔬菜种。去一趟县总是舍不得吃个啥就急匆匆回来。虽然家里没有象样的一件家具,老式衣柜每天都要把这擦把那擦。
小小的菜园子里样样俱全,各种蔬菜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黄瓜豆角还有辣椒和南瓜这几样是必须有的,还有一见方韭菜长得特别嫩绿。我是看不到母亲的辛苦。暑假的时候偶尔回去一趟看到院里一片迷人的景色。感叹母亲是一把种菜好手,可惜地方小了点让她难以发挥。看着南瓜弯弯绕绕曲曲爬在墙头骄傲的微笑着……母亲说冬季有空了早点回来吃南瓜菜,今年我多种了几颗你爱吃让你吃个饱饱的。
年龄大了哪儿也去不了,菜园子成了母亲的寄托,每次临走时再三叮嘱我回来时不要买菜。她种的菜够吃。我知道她是怕我乱花钱。时间长了明白她当初非要留这片地方种菜的心意。别人的母亲有一两个女子,平时闲了可以去女儿家转转散心。母亲可怜的生了我们几个光葫芦这辈哪儿也去不了,她经常叹息的这样说。自从有了这菜园子后再也没听母亲念叨那句老话。我回家的时候她总是绐我讲园子里蔬菜的事儿,别看小小的菜园子还把她一天忙的不停。我接过母亲的话说:你把菜种好了让它慢慢长去有啥可忙的?母亲说你是吃菜拿大碗种菜上一点不懂啊!
让我没想到的是周末的时候有时侄子会过来看看母亲。有可以吃的菜了她给侄儿一点。她让侄儿帮她给菜园子里干一点活这也算是一种奖赏。这些是后来母亲讲给我的故事。

昨天又是一年谷雨节气,朋友圈里关于谷雨的诗句让人流连忘返。因为从事了卖旧书的缘故,平日与书的梦多了起来。梦见我又搬家了……这一次是搬回了老家。一排排书架整整齐齐的。总算是有了自己心意的书房。范超老师微笑着流览我的藏书。院里的菜园子一片空白我的梦醒了。奇怪的梦幻习惯的打开手机,看到范超老师的散文谷雨老街口。我明白了为什么菜园子里一片空白,菜园子里留下母亲的身影,菜园子里播种下儿孙们的希望与快乐……
...展开全文
3.1万人阅读
14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 145
圈子

在我生活的村子里,村口的人集上经常聚起来能说会道的是在村里有伟望的人。也是说起话来有份量的人,这些人也是有钱有势的人。那时候母亲提醒我人集上少去。那时候村上开会,队上让群众发表意见的也往往是人集上那几个常客。他们的话语有份量。村干部时常还得参考参考。他们好像代表广大村民的心声。柳塬百十来户的村子里也就行成了不同人群的圈子。这也算是对故乡的一点感悟。
我常常以故乡过往事儿来观察西安我的所见所闻。也思考着故乡的人情世故。我知道的那些人那些事善终的没有几个。人在世上要响声无非是武力和钱财。打黑除恶让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故乡。那些靠武力富起来的人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名人。这些人出来说话有了份量。他们的财福又成了政治的资本。各种好事纷纷又找上门来。小小的县城又形成了另外的圈子。
如今是网络时代,仔细看来说话有份量的还是那些最先富起来的那帮人。穷人永远说话如放屁。疫情中度日如年的平常人家。为了米面油盐奔波。一张嘴为了吃饭和说话。如今的网络圈子依然是有钱的主在争夺话语权。有钱的人看似可以唯所欲为。坏事让他干完了却依旧活得潇洒,这些人大嘴一张成了时代的网红!
如今的圈子越来越多,真正有益于社会的却少得可怜。恶人的圈子巳经传到二代了。打黑的路却任重道远。前几天看见新盖的几座楼房上挂满了白条布。白条横幅上写着还我们的血汗钱。突然想起了一句话哪里里有建筑工程哪里就有腐败!可怜的打工者永远没有话语权。干了活拿不到辛苦钱的事经常发生。想起了小时候老人讲人要黑里糊涂活,把世事看太清了就活得么味道了。细箅起来自打我离开故乡也有三十个年头了。我在他乡等待故乡的消息。等到的是一丝无奈一缕悲凉。我在圈子外迷茫……我们被圈子里的人随心所欲的玩弄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他们控制我们的武器!那点可怜的合疗费在私立医院的门槛中能进几道!如今的圈子里那些大佬们银行供养着他们。城市中的优质资源让他们享用着!想起那年在家贷款的事儿记忆犹新,借信用社一万元到手却成了八千。这还得求爷爷告奶奶的看人家脸色。没钱的日子里实在的灰暗。故乡的圈子也不是世外桃源。让我看清了人在世上的艰险。吃稠喝稀关着门儿谁也看不见。怀念故乡我的圈子依旧是秦腔和一碗油泼面。想着活的简单,风里雨里就哪么几十年。如今的社会让我想起贾老师的小说《浮躁》。荣和辱就在生命的每一天。儿时滚铁环看谁跑得最远,想一想出了门逛一逛人生又是一天!冬去春来塬上麦田里绿油油一片,人集上的圈子如今少得可怜!再想听他们说长道短回望中变成一缕青烟……
...展开全文
1811人阅读
8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88
转发动态
@百文苑:
上新 7件商品
2022-04-19
1 评论 12
1253人阅读
5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1
1241人阅读
4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6
老虎窝

在柳塬的几个山吊庄中,有个山头的名字特别有趣她叫老虎窝。沿千高公路行驶到四郎庙处,站在四郎庙村里就能看见老虎窝。关于老虎窝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没有人告诉过我。在老虎窝放牛的娃娃们连个老虎毛都么见过……
虎年正月初一,村里在西安工作的维海踏雪重游了一回老虎窝。山坡上白雪皑皑熟悉的窑洞一个个破烂不堪。曾今热热闹闹的老虎窝没有了当年的生机。寻找记忆中的老虎窝,耳畔想起父辈们熟悉的声音。窑洞门口的小院院里,辛苦了一天的大人们,端着大碗喝着糊汤,你听喝汤的声音多么动听。满脸的喜悦儿看不出一丝疲惫。农业社马车把式正奇他爹,把两头牛喂得肚子圆鼓鼓的。大人们交流着明天地里的活路,暑假里帮大人们最能出点力的是学生娃们了。你看大娃娃和碎娃娃在窑洞院边的槐树下商量着明天放牛的地方。你听正奇说明天咱到杏树杏险那沟坡放牛还能打杏吃,岁娃娃头维海说好。打杏吃杏仁还能卖钱哩……
坡梁上被大雪压断了的杨槐树枝随处可见,今儿我重回老虎窝应该给她做些什么?被压断的树枝点燃我拾材货的欲望。太兴奋了!拾材货是我们放牛时的必修课。或多或少每个人都背着一捆捆干树枝。踏雪拾材心神气爽!崖边边的迎春花儿悄悄地探出头来。仿佛迎接我这个熟悉而陌生的面孔。好想大声的喊一声!我回来了!老虎窝!魂牵梦绕的老虎窝!你承载着父辈们地艰辛!也见证了我童年的欢乐!如今漫步在群山怀抱的老虎窝!柳塬村里的这个山吊庄因退耕还林,退出了耕种的历史舞台。遥想祖先们初来乍到这个地方会不会是茂密的丛林……回望老虎窝想起那首歌。我家住在老虎窝,大风从坡前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老虎窝。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在这耕种过。一块块田地装心窝,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我爱柳塬的老虎窝……
...展开全文
@百文苑:
上新 7件商品
2022-04-04
1 评论 5
1210人阅读
3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9
三月三

昨日农历三月三,故乡疫情依然严峻。想起了儿时和伙伴们在田野里玩耍时互相话语: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你忙上来了个毛老汉……
后来才知道传唱的是民谣。不知是从何时传起,农业社那会儿,柳塬村居住分崖下和塬上两块,虽然崖背上边是塬,乡亲们习惯把崖下住的人叫崖低下人。崖低下住的人院外地方都不大,土话把院外叫忙上。小时候商贩见得最多的是游走在各个乡村的虎郎担担,不用吶喊手中的小锣儿扭动几下,娃娃们就象看戏虎景一样把小货郎主围个严严实实的。那货郎人说想要买啥?给你大人要钱去,那个年月连个看得钱都么有,那还有零化钱。现在想起来这个民谣专门是为走乡窜户的虎郎担担编的。
如今的疫情要是有个虎郎担担出来谋生,估计早饿死半路了。人间正道是沧桑,疫情反复无常回故乡成了老生常谈!踏青祭祖遥望故乡。儿时伙伴渺无音讯,唯有这段"三月三″让我想起和他们的快乐时光。
1410人阅读
3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