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山主人

实名认证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1 关注
183 粉丝
+关注
发消息
  • 动态
  • 上新
  • 店铺
转发动态
@書海一蠹:
#扯扯闲篇#
茅盾文学奖扛鼎之作《白鹿原》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发行的《白鹿原》是该作品的初版本,封面上厚重的云层悬挂在天空,广袤的原野上,一个目光深邃、佝偻着腰、双手拄着拐棍的老人,这幅画面是画家柳成荫创作,为这本书增色不少,让不少书迷印象深刻。
在众多版本作者陈忠实签名书中,初版本是最重要的收藏版本,价格已达二千元左右,属当代作品天花板级别签名本。
孔网历年来出现过不少陈忠实签名《白鹿原》,目前价格除初版本外,其它版本签名本基本在八九百、近千元左右,实力原因目前收藏了两个版本的签名《白鹿原》。
为了大家方便收藏,粗略统计了一下版本:
1993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鹿原》。
1993年11月,香港天地出版公司出版《白鹿原》,此为繁体字版。
1994年1月,台新锐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此为繁体字版。
1996年1月,华夏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中国当代作家文库·长篇卷·陈忠实小说自选集》内。
1996年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内。
1996年8月,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陈忠实文集》内。
1997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鹿原》(修订本)。
1998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内。
2000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内。
2001年10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回顾世纪经典文丛》内。
2002年7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走向诺贝尔·陈忠实卷》内。
2003年1月,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海峡青少年课外读物》内。
2004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白鹿原》,收于《中国文库》内。同年7月,精装再版。
2004年5月,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雷达评点本《白鹿原》。2010年6月,此书精装再版。2004年5月,广州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陈忠实文集》内。
2004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内。
2005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白鹿原》,收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内。
2008年5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陈忠实集》内。2011年9月,此书在《茅盾文学奖获奖经典作品》系列内再版。
2009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1949-2009年共和国作家文库》内。
200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新中国60年长篇小说典藏》内。
2009年10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中国新文学大系》中。
2010年10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当代陕西文艺精品》内。
2011年9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此为线装本)。
2011年10月,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内。
2012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白鹿原》,收于《陈忠实文集》内。
2012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二十周年纪念版,为1993年原始版本重现。
2013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版
2016年4月《陈忠实文集》版(《白鹿原》收在第四卷)
2017年精装版
...展开全文
2024-03-06
1 5 41
77人阅读
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3
#淘书小记# 还有人没有忘记
一束
鲜花
静静的放在主席像下
不知是何人在何时
几支中华
已燃尽
有些孤单
却已被震撼
深吸一口气 想起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1968年
你我还没出现
...展开全文
298人阅读
1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3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我的返乡见闻# 二连日记---宁夏人小马
第一次见到小马心头一惊 他右臂是空的 穿着一件运动衣 袖子一晃一晃的 小马是搅拌站的操作员 只有一只手 怎么干活啊 后来慢慢熟了 听他说起来 有一次搅拌机的绞龙堵了(一根空铁管 直径30公分左右 里面有金属螺旋 靠着气 能把水泥顶到搅拌机里)小马去疏通的时候 别人启动机器 把胳膊绞断了 就两秒钟的事 半条胳膊没了 说是在海南修高速公路边时候 哎 人这一辈这么长 就这两秒钟出事了 不可挽回 单位给赔偿了40万 那是零几年的事了 小马伤好后还回单位上班 只要他不辞职 且单位不黄 他就在这个单位上班 也相当于铁饭碗了 说实在的 老板也不错了
后来小马家里用这笔钱给他哥娶了媳妇 当然没全用 剩下的还给他攒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小马有着西北人的耿直和认真 但脾气也很倔 后来就吃亏在这性格上了 我认识小马的时候 他已经习惯单手生活了 我还观察过他洗衣服 稍微别扭点也不费事 那时候还都用洗衣粉 他平时也挺干净的 说实在的衣服比我的干净 惭愧 后来小马在QQ上认识一个女孩 好像是四川人 在贵州打工 天天抱着手机聊天 老公老婆的叫着 他有时候高兴 起来给我念他们的聊天记录 看的出小马很兴奋 也难怪 20几岁的小伙子 也没个对象 谁不想啊 我看着小马 心里很复杂 可他全然不觉 就这么过了两三个月 小马说是要辞职去贵州 单位所有人都劝他 去可以 别辞职 他听不金去 说去了就在贵州打工呀 准备结婚 他走之前单位的年轻人陪他去逛街买衣服 回来的时候 整个人焕然一新 很兴奋 接替他的人也来了 小马就这么走了 快冬天的时候单位放假 我也走了
过了两年碰到熟人问起小马 说小马跟家里要了十几万 婚也没结成 后来还跟熟人借过钱 人也没给他借 正常 这个结果不意外
...展开全文
639人阅读
1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9
#我的返乡见闻# 二连日记---宁夏人小马
第一次见到小马心头一惊 他右臂是空的 穿着一件运动衣 袖子一晃一晃的 小马是搅拌站的操作员 只有一只手 怎么干活啊 后来慢慢熟了 听他说起来 有一次搅拌机的绞龙堵了(一根空铁管 直径30公分左右 里面有金属螺旋 靠着气 能把水泥顶到搅拌机里)小马去疏通的时候 别人启动机器 把胳膊绞断了 就两秒钟的事 半条胳膊没了 说是在海南修高速公路边时候 哎 人这一辈这么长 就这两秒钟出事了 不可挽回 单位给赔偿了40万 那是零几年的事了 小马伤好后还回单位上班 只要他不辞职 且单位不黄 他就在这个单位上班 也相当于铁饭碗了 说实在的 老板也不错了
后来小马家里用这笔钱给他哥娶了媳妇 当然没全用 剩下的还给他攒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小马有着西北人的耿直和认真 但脾气也很倔 后来就吃亏在这性格上了 我认识小马的时候 他已经习惯单手生活了 我还观察过他洗衣服 稍微别扭点也不费事 那时候还都用洗衣粉 他平时也挺干净的 说实在的衣服比我的干净 惭愧 后来小马在QQ上认识一个女孩 好像是四川人 在贵州打工 天天抱着手机聊天 老公老婆的叫着 他有时候高兴 起来给我念他们的聊天记录 看的出小马很兴奋 也难怪 20几岁的小伙子 也没个对象 谁不想啊 我看着小马 心里很复杂 可他全然不觉 就这么过了两三个月 小马说是要辞职去贵州 单位所有人都劝他 去可以 别辞职 他听不金去 说去了就在贵州打工呀 准备结婚 他走之前单位的年轻人陪他去逛街买衣服 回来的时候 整个人焕然一新 很兴奋 接替他的人也来了 小马就这么走了 快冬天的时候单位放假 我也走了
过了两年碰到熟人问起小马 说小马跟家里要了十几万 婚也没结成 后来还跟熟人借过钱 人也没给他借 正常 这个结果不意外
...展开全文
423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我的返乡见闻# 二连日记---老胡先生
站里的人都叫他老胡 实际他不老 就40岁出头 老胡是南方人 是云南还是四川来着说不清楚 或是忘了 但是在北方的人群堆里一眼就能分辨出他是南方人 老胡皮肤很白 眼睛不大 颧骨有点高 嘴大嘴唇且厚 有点像《东成西就》里的欧阳锋 手腕上带着一对银手镯 让我老是想起来少年闰土 不过闰土他爹给闰土带的是银项圈 这年头要是脖子里真戴一个银项圈 就太夸张了 他也说普通话 多年的走南闯北 让他有种在说话的时候总是打量对方心思的习惯 这能看出来
老胡是搅拌站里的泵工 泵工就是开泵车的司机 泵车能把混凝土直接打到正在施工的高层楼的房顶 过去是用吊车一斗子一斗子的把混凝土吊上房顶 泵车是划时代的高科技产品 前十几年中国的首富就是是三一重工的老板梁稳根 一台新泵车300万起步 能把混凝土打的越高的越贵 一米10万 老胡开着一辆52米的泵车 就是500万呐!神气的很!当然泵车不是老胡的 他是泵车司机 车老板是他小舅子 老胡给他小舅子开车 当然泵工的工资也很高 都是8000起步 开那个玩意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 老胡说他小舅子看不起他 据他说他以前也挺有钱 后来赌钱输掉了 他小舅子为照顾他生活 让他学泵车 好有一份收入 老胡的技术还是二流泵手里的一流的 能开能打能修
二连是戈壁里兴建的城市 过去都是牧区 城市边缘就是戈壁滩 夏天远远的望向戈壁滩 半空中一阵阵的气流热浪 朦朦胧胧的 就像《人与自然》里旱季的非洲草原 我就纳闷了 那么大的戈壁草原愣是一颗树都他妈不长 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老胡一个南方人来这干活也真是不容易 他在工地的时候带一顶大帽檐的草帽(那时候没有疫情 也没人带口罩 说实在的 我都想带个口罩 主要是怕人笑话 没好意思戴 不像现在 有段时间不戴口罩感觉像裸奔 空落落的 )老胡就那么在太阳底下的房顶上操作泵车 一站站一天也对得起那份工资
二连哪的人都有 当地牧民 外蒙古的 俄罗斯的 温州人做买卖的 乌盟人 人很杂 满街跑着外蒙来的老式苏式吉普车 白色牌照 破旧不堪 有的车车门都是用根细绳子系着 开着开着车门开了 很有意思 没见过 这种车咱们叫212 老胡很谨慎 他不在外面喝酒 歇工的时候 把酒菜买回单位 在宿舍喝 老买鸭头 鸭脖 小菜什么的 不喝白酒 只喝啤酒 倒在从食堂拿回去的碗里喝 我喝啤酒除了用扎啤杯 就是对着瓶子喝 老胡还是很讲究的 有一次路过他宿舍 非叫我也一起喝 我喝了一碗回宿舍去了 得有分寸
几个月以后因为结账的事 站里又雇了一辆泵车 老胡要走了 下家单位还没找到 老胡要失业一段时间了 他说先回老家去 再看 我最后一次见到老胡是在长途汽车站附近 那时还是夏天 老胡手里拿着一根白糖冰棍坐在台阶上吃着 是一种很那什么的吃法 把整个冰棍含在嘴里 一口一口地唢着 几个月过去了老胡皮肤还是很白 我坐在单位的大车里 一闪就过去了
...展开全文
591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
#我的返乡见闻# 二连日记---老冯二三事
老冯是我十年前在二连浩特施工时单位的一个勤杂工 他六十岁左右的年纪 个子不高 精瘦 脸上全是深深的皱纹 带着一副深色塑料边框的近视眼镜 见了人脸上总是带着谦和的笑 有时候能看见他一口黄牙 老年人由于牙龈萎缩 显得牙很长 话说二连有“三宝”--- 银珠 皮草 狼牙 有段时间我迷上了收藏狼牙 狼牙水很深 市场上大部分都是狗牙 我也没敢买 后来看见老冯的牙 都有种想敲下来的感觉 当然这事他不知道
老冯是个老光棍 在这个单位很多年了 我刚来的时候 他还告诉我很多闲人逸事 内幕消息 别人都说他是光棍 可发了工资 老冯说给我小子(儿子)邮回去 我很奇怪 后来人们说老冯在老家串门子(就是有个老相好)了 钱给那家人家的孩子 哎 可怜老冯自己省吃俭用 钱都给了旁人 单位管吃管住 他平时有时候上街买点核桃 冰糖 抽很便宜的烟 没什么花销 看来挣钱的往往不是花钱的人
几年后我又到那个单位办事 问起了老冯 人们说老冯已经死了 不知得了什么病 我愣了一下 把话题岔过去了 人死如灯灭 就这么不在了 像不曾来过
3.4万人阅读
5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5 58
738人阅读
23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3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佛家言语 诗经般美丽
渡人渡己
我枉花光心计
参半生参不透这道难题
3302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29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我们远去的家园 其二
包头老楼房的前世今生
在包头大型国企的厂区外 (就是包钢 一机厂 二机厂 二0二厂这几家) 有大片的家属区 50-60年代配套盖的 第一代的工人 技术骨干都是全国各地支援边疆建设来包头的 真是“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 ” 在一片荒地上建厂 这么多人 拖家带口的 总得有住的地方 家属区就盖起来了 以平房为主 一排一排的 每家带个小院 进门是个小厨房 里间一个屋 全家人生活在一起 冬天自己生炉子 也有居住条件好的(估摸着得看级别)就是下图里的三层小楼 苏式的 图纸是现成的 灰砖灰瓦 整体造型厚重 房顶上带很高的斜屋顶 最高处还是平的 墙厚窗户小 前苏联冬天冷 雪大 都是照着这个思路设计的 其实咱们这没那么冷 有现成的图纸 省的再费事了 屋顶高度和外墙高度比例得当 整个建筑虽然不高但是气势非凡 是当时最好的房子了 后来又盖了专家楼 那时候条件更好了 应该给专家改善改善
刘少奇的长子刘允斌当年留苏归国 1962年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调入二0二厂工作 刘允斌1939年与去前苏联治疗受伤胳膊的周总理同行到苏联求学 1957年回国 是红色专家 1967年卧轨自杀 巨大的悲剧
特殊的年代也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家属区的外墙用油漆写着巨大的标语 60多年过去了 多已褪色但字迹依稀可辨 这两年老旧小区改造 外墙重做了 标语走重描了一遍 看着崭新的字迹 那些内容离我太远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有更多的感受和回忆 新的口号也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中间隔着半个世纪 当年生活的人也已经老去 离去 像图中的长椅一样孤独 这些老房子随着城市建设正在逐渐减少 有一天这些老房子不在了 当年的那些支边的年轻人好像不曾来过 在此向他们致敬!
...展开全文
9907人阅读
3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34
1239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2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二连日记---德日斯图站
前些年搞施工 坐火车去二连浩特 一路向北 进入锡林郭勒盟境内就越走越荒凉了 透过车窗望向远方 就是蓝天 白云和荒漠 不是想象中的草原也不是戈壁 没有一棵树 一棵都没有 视野极开阔 地势起伏着 目力所及就是地平线 平时生活在城市见不到地平线 很新鲜 真想下去跑一跑 后来跑过 根本跑不动 那地看着挺平的 实际上都是坡 起起伏伏的
火车一站一站的走着 车站名字也成了蒙语名字 下图照片里就是其中一个小站 德日斯图 就是一座平房建筑 附属着几所房子 高高的人字型屋脊 灰色的瓦 墙面粉刷成淡黄色 装饰着天蓝色的线条和花纹 (蒙古人尚白尚蓝 元青花就是一水的蓝色 )在空荡荡的草原上显得孤独 周围也没有路 到站停车后没有旅客上车下车 两位车站的工作人员例行公事的站在列车边上 摇动红旗给火车发信号 几分钟后火车开动了 火车缓慢的移动着 两位工作人员正走回车站 这一刻时间好像凝固 (图一图二 是不同季节 可见我很喜欢这个车站 每次都拍)他们每天坐着同样的程序性的工作 车上的旅客每天都有变化 不变的是他们 墙里秋千墙外道 没有交集 列车载着我向目的地二连驶去
1261人阅读
1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8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我们远去的家园
包头市位于塞北边陲 50年代因建设包钢而兴起的一座移民城市 包钢当年名气大的很 1号锅炉出铁时周总理来剪的彩 指着包钢为赶英超美出力呢 援建包钢的以鞍钢的为主 直到现在 70年过去了 到了昆都仑区包钢那面的住宅区 商业区仿佛置身于东北 狗肉馆也能看见了 (那两个区 青山区 东河区的人不流行吃狗肉)除了包钢前后还兴建了生产坦克的一机厂 生产火炮的二机厂 研究所 二0二厂及附属的生活区 都坐落在青山区 就像现在的大型工地 有作业区有生活区 包头的城市格局就这么形成 昆都仑区以包钢为主的东北移民(昆都仑区得名于境内昆都仑河 昆都仑沟 清朝时班禅进京就走这条路 当年就
是网红打卡地) 青山区以京津冀为主的移民 这两个区都是在一片荒地上新建的(也跟当地老乡买了不少地 不全是划拨) 东河区是老城区 山西人走西口过来的后裔 乔家大院那批人 直至今天包头的小超市有一多半是山西人在经营 这事以后单说
下图的雕塑位于青山区二机厂家属区敖根道最西端 造型优美 线条粗狂 少女怀里包着小羊若有所思 极为传神 可惜这座雕像2010年棚户区改造时 连同大片的苏式住宅先后拆掉了我拍照时新楼起来了 雕像还在 当时还庆幸保留下来了 后来走的到那 我操!居然他妈的不见了 在这座雕像的对面 是青山影院 虽不算高大 但极宏伟 前几年改成宴会厅了 在这条路的另一端 也有一座雕像 一座文化宫 是一机厂的 一机的目前都还在 据说这样的城市规划是当年老大哥跟着一起做的 我觉得比现在的新区规划的高明的多
...展开全文
1.1万人阅读
4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48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建国后城市雕塑系列
位于国营兵工厂生活区 儿童乐园广场
当时的大型国企就是一个小社会 托儿所 小学 中学 电影院 体育场 汽水厂 俱乐部 浴室 粮站一应俱全 几乎可以独立于地方配套 生活着10几万人
早晨上班进厂时 道路禁行 成千上万辆自行车 鱼贯而入 进厂必须下车(门卫神圣 不可侵犯)人人都练就了单腿下车 瞬间上车的绝技 只见工人师傅们左脚踩着脚蹬子 支撑着身体重量 右腿划过一条曲线(右脚并不落地)飞腿的瞬间人已经进厂了 右腿回落 人又坐在车座上了 一气呵成 二三秒的事 蔚为壮观 他们神色从容 脸上洋溢着一种发自内心的 无忧无虑的神情 那种神情现在已不多见 这事是我2000年在厂大门口看见的 已经过去22年了
3624人阅读
3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2 36
#说说你的藏书专题# 作为建国后全国156个重大工业项目中六个项目所在地的包头市 主席标准像雕塑有六座
图中这座位于包头市青山区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公司 原华北电力建设公司 当年傅作义将军的部下很多安排此单位
760人阅读
1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5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金庸武侠世界里高手众多 数百年来 谁是第一 没有定论 结合当前我国形势 这次杨过排第一众望所归 也算了了一件公案
716人阅读
2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