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文学作品历来是影视素材的营养之源,今天来聊一聊,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是哪本呢?
85.1万浏览 292内容
+关注
分享
表情
图片
长文章
商品

11/2000

发布
  • 最新
  • 热门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两背景音乐引起的 --17、18岁情感联想

文/啊历
音乐主题是:太平,温馨.街巷成长、情感。
这首歌似乎是一个内地城市版的《女友故事》音调低缓悠扬,仿佛把人带回了十七、八岁时的成长之情感。
那时我们爬过山岗的塔,在树旁眺望远方.那是摆脱了个人身份的遐想,一种背靠着树的和周围的一起观景的同龄人之遐想。这种在家乡的登高感和在异乡城市的迥异,直到后来行李箱装不上更远的远方。
当然,那个年代是不会有"站在称家门口的勇气,甚至下雨了,也少会有帮你打伞的冲动,但当《寄信人》和《牧马城市》的年代到来时,真的重新唤起了十七.八岁的青春记忆。
...展开全文
1457人阅读
2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1 29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万花楼》(全称《万花楼杨包狄演义》,又名《大宋杨家将文武曲星包公狄青初传》)作者:李雨堂等。演译英雄传奇人物杨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将抗击外侮、斥佞除奸、忠君报国的故事。包公断狸猫换太子案,杨、包、狄与奸相庞洪的斗争都写得有声有色,扣人心弦,杨宗保的老成持重,狄青的血气方刚,包拯的足智多谋,都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164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农村干活都这样穿了吗?感觉自己老了,记得年轻的时候下地干活都换旧衣服。
7888人阅读
41人点赞
收藏 转发 7 41
385人阅读
5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5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昨夜江边春水生。
我最期待的影视好像都是不错的小说改编的剧本。最近找到家里一套《戏说乾隆》的影视剧连环画时,惊为天物,感叹也就是那个特定年代才会有这样的书籍吧。
1034人阅读
2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27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上世纪初,一家外国制造企业的车间电机出现问题,工厂陷入停顿,请来的检修工和专家都找不到问题。后来请到一位著名电机专家,他在一番检查后用粉笔在电机外壳画了一条线,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故障得以排除,经理问他需要多少酬金,他开了个清单:画线1美元,知道在哪儿画线9999美元。
简简单单画了一条线,就要价1万美元,这似乎是太贵了。要知道,当时一般人月薪只有5美元。然而,简单动作背后,是知道在哪儿画线这样不简单的能力,最终决定了画线的价值。世上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在人们看来似乎
都很简单,可换作自己去做,才知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容易。原因就在于,有无数不简单的辛苦付出,凝结在最后的简单之中。
221人阅读
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7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有组织地屠杀了包括600万犹太人在内的1400万平民。自由记者彼得·米勒偶然得到了一位自杀的犹太老人的日记,于是开始调查和追击日记中的“里加屠夫”——党卫军上尉罗什曼。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米勒的行动竟然惊动了西方各种团体甚至国家谍报机构。一场惊险曲折的追捕与反追捕的较量展开,从中更揭露出一桩震惊世界的重大军火交易内幕。水落石出之际,我们不禁掩卷深思:这难道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吗?作品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最好提一句,此书作者正是大名鼎鼎的《辛德勒的名单》的作者)
103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读这本书时还是上初中时。那年月没有网络,很少盗版,正版的装帧也很是朴素,很少现在这样的硬皮大开本,拿在手里不受累,很是受用。
尽管是一本革命题材的小说,但起伏跌宕的情节还是很吸引人的。和从小看革命影片一样,女特务在我头脑中的都是容貌姣好的,虽然作者并没说她漂亮,但从头到尾的描写都透着优雅神秘的气质,与孔武有力的女英雄形象截然不同,更能引起还在初中的我的神往,以致于希望马卡罗夫能与之终成眷属。
也许小说的内容已经过时,也许你对同志这个称呼已觉陌生,不过比起把大把时间浪费在什么穿越,修仙上,有时间读一读,是值得的。
141人阅读
6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6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金宇澄简直是文坛徐根宝繁花-上海滩《渴望》网络文学话本风土人情博物志手艺人叙事土先锋精神非常好看读到小毛跟阿宝、沪生重逢那段很感动的整本书概括起来就是妹华的那封信“年纪越长,越觉得孤独,是正常的,独立出生,独立去死。人和人,无法相通,人间的佳恶情态,已经不值一笑,人生是一次荒凉的旅行。”
349人阅读
14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4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看了伊藤润二的《漩涡》脑子停不下来。
疯狂模仿了一份。
然后再推荐天才的另外一本书——《鱼》。
248人阅读
12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2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一个人开着一辆叫1988的破车,几天几夜地走国道,去接那个帮他组装1988的朋友。期间他遇上了一个怀孕的女人,吃了一些牛肉面,听了一些各自的段子,脑海里漂浮了关于童年的回忆。有几个地方让人惊讶,说明这部公路片其实是有情节设计的;每一页基本都好笑,不是包袱,是平平淡淡的叙述。这本书有几个优点,第一不长,一下午就看完了;第二说大白话,没有形容词也不文邹邹;第三是个公路片,国道上的柴油味,停车吃面时的小摊贩,这场景熟悉;第四它展示了作者的精神状态和痛苦困境和寻找过程,深有同感。 故事的主人公在小城镇长大,他觉得自己从来都是个不勇敢的人。即使和其他4个小朋友一起演圣斗士,他这个“不死鸟一辉”也经常被排斥在外。最霸道的小朋友是冰河(因为他们家最早买冰箱),为了反抗一个临时工总是用大弹子赢他们的小弹子,冰河毅然把弹子吞了下去。大家都惊呆了,冰河知道自己要死了,开始留遗言:我和哥哥好,把我的骨灰洒在他的铅笔盒里;我和刘老师不好,把我的骨灰洒在她的粉笔盒里……说了很久,突然想起来什么,问:我有多少骨灰?一个小朋友说,我爷爷死的时候我看过,好几把呢。于是冰河放心了,继续交代撒骨灰,直到一个小朋友说,我要回去吃饭了,吃完饭我再来。于是四个小朋友轮流回去吃饭,其余的听遗嘱。冰河交代了一整晚,结果第二天好端端的出现了。冰河说:我没有死,我是不死鸟一辉。 一辉的称号被抢走,他生气极了,但是毫无反抗能力。这时候大家开始打弹子,冰河竟然掏出了一颗大弹子,把他的小弹子赢走了。昨天才挺身而出主持正义的勇士,今天就用夺来的武器欺负同僚,让他大脑充血。但他不知道怎么反抗,只好冲过去,学着冰河的样子,把弹子吞了进去。 冰河愤怒地扑上来说:你还给我!我刚拉出来就被你吃了! 童年时期他有一个偶像是邻居家的丁丁哥哥。丁丁哥哥是大学生,为人仗义又多才多艺,是个万人迷。这个偶像在1988年冬天坐火车去北方“和他们谈一谈”,回来的只有一个骨灰盒。我们的主人公仰望丁丁哥哥,甚至仰望冰河(后来既是冰河又是不死鸟一辉,一人占两个称号),就像我们都有自己仰望的对象、都希望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但最后都只是庸庸碌碌的小人物一样。书里有一段话很对,大意是:我们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当我迷茫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思考了;当我思考的时候,他们已经行动了;当我也开始行动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在了。所以我又不敢行动了。 故事的末尾他到海边去撒骨灰,结果“我马上知道了迎风撒东西是多么傻X的一件事,我身上沾满了他们的骨灰”。 许多人想和世界谈谈,但世界不跟我们谈。于是还坚持想谈的人就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就回去了。一类人求实在,不管中资外资合资民营,努力挣钱买房买车,达到了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就觉得在社会阶层中有立足之地,完全接受这个世界的规则。第二种就是求层次。体制内生活是有种天然优越感的,可以跟黎民百姓划开一点界限。这两类人都不想跟世界谈什么了,世界说什么就是什么。 少数人还想跟世界谈,怎么办呢?没有办法。他们要么开着1988上路,要么已经上了足够的路现在大隐于市,要么寄希望于山的那边不是山,海的那边不是海,而是另一个新世界了。

...展开全文
209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名侦探柯南也就是江户川柯南,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著漫画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变小后的工藤新一来到毛利兰家后,遇到了毛利小五郎,小五郎问变小后的工藤新一叫什么名字(此时他并不知道工藤新一变小),情急之下,工藤新一看到书柜有一堆柯南道尔的书,于是就脱口而出说自己叫柯南,随后又想到自己老爸最喜欢的推理小说家是江户川乱步,于是江户川柯南便诞生了。。
1032人阅读
17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7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赫眼》绝版好书,全程高能,恐怖+悬疑

三津田信三的恐怖民俗悬疑小说,也是非系列里的名篇,说是小说更像是拼凑零碎的短篇——民间传说怪谈鬼故事集,开头讲一个小学女生转学到主人公“我”的班里,眼睛有点奇怪,性格也是阴郁不合群。

“我”有一天被老师要求和另一名男同学给此女生送作业,发现了异样的情况,原来女生住在人烟稀少幽僻的地方,身边有莫名的空气笼罩,回来之后总感觉有双眼睛盯着自己。不久传来上次和他一起送作业本的男同学的死讯。

男孩“我”的外婆是神婆,得知此事后,才将他化险为夷,把跟随身旁的异物封印。保住了男孩的性命。

此书是作者道听途说的怪谈故事,每一个都很吓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另一篇《午夜凶铃》,并不是电影版那个,讲半夜两点,熬夜写作的恐怖小说家接到了一个电话,此人说起了一段陈年往事,这件事情作家很清楚,他是专门写这类作品的作家,对奇谈异闻并不陌生,也不害怕,他年轻的时候和同学们去灵异胜地考察,几个人兴高采烈到了,探访一圈之后就各自回家了,以为安然无事就此过下去,谁知他们这些人相继死去。

电话那头的人说起这件事,他就在胜地,准备去山里一探究竟。全篇用对话的方式完成,气氛渲染到了极点,小说家觉得电话中的人他并不熟知,也不是当时去胜地的同学,那么他究竟是谁呢?

写到这里,恐怖已经逼到了死角,作家询问对方姓名,对方不理会,只是回答了一句“我来了”。此篇结束。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泽村伊智的小说《来了》,一个得了“日本恐怖小说大奖”首奖的作家,第二部《丧眼人偶》也很好看,俄罗斯套娃式的说故事方式,写得很有趣。

三津田在短篇里还提到了他写的刀城言耶系列,也就那部赫赫有名的《首无》,最后用一句话破解了37个谜题的民俗推理小说,看来三津田在写《赫眼》的时候脑子已经在构思刀城系列小说了。

因为《赫眼》不是长篇,每个怪谈都像是拆分了的完整拼图,东一块西一块,却在最后一个故事收尾的时候给圆回来了。
拼图一下子完整了。

整个故事告诉我们,深夜的电话不要接听,人烟稀少的地方不要去。
...展开全文
172人阅读
9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9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薛刚反唐》是一部流传很广的评书,它是以唐朝永徽元年至神龙元年武则天参政、篡位到垮台这段历史演义出来的故事,因为薛刚被说成是唐朝著名猛将薛仁贵的后代,又极具正能量,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但这部书有毛病,还是致命硬伤,听这么多年谁都没在意。什么毛病呢?
薛刚在《薛刚反唐》中反的是武则天,他闹花灯,九焰山聚义,力劈张天霸,赴西凉借兵,与武周军大战九焰山,最后将武周军打败,灭武兴唐,薛刚的整个造反过程,这是反唐吗?薛刚不是反武周吗?他是反武周,兴大唐,这部书为什么要叫《薛刚反唐》,这不是致命硬伤吗?
一部书的书名,应该是整部书的高度概括总结,或者可以提示书中内容,《薛刚反唐》这个书名,给人一个误解,就是薛刚反叛了唐朝,与忠于唐朝的先祖薛仁贵背道而驰了,事实上并非如此,薛刚没有反唐,而是反武则天,他是要推翻武则天,恢复大唐。
《薛刚反唐》书名出了问题,为什么听这么多年谁都没在意呢?也没有人认为书名有毛病呢?这大概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用这个书名卖了个关子,让大家没听书,就已经有了悬念,薛刚为什么要反唐?唐朝对不起他家了吗?带着这个疑问去听,自然就会把书听进去。如果把书名起成《薛刚兴唐》、《薛刚造反》、《薛刚反武周》等等,反倒失去了悬念性,人们听的欲望反倒没了。因此说,《薛刚反唐》虽然有毛病,还是致命硬伤,但听众可以接受。观众或许可以自圆其说,薛刚前期反的是唐,后期反的是武周,也没毛病。
132人阅读
8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8
#你最期待影视化的书# 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就差一本书的距离。这是官场小说名家许开祯为何常在的新书《问鼎》写的序中颇经典的一句话。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长大了鲜衣怒马衣袂飘飘的梦想。不想当元帅的士兵真不是好兵、当了公务员就不想升迁的那也一定是另类。《问鼎》封面的一句“从基层公务员到书记的升迁之路”的广告语、虽然有夸大功能的嫌疑,但依旧让人产生翩翩联想。
何常在从写文至今,十余年间,先从事技术工作、从技术架构的角度切入上层建筑。奠定了与众不同的视点。后曾在国家级报社驻当地记者站从事文化工作。以文化人和经济人的两重身份,周旋于官场之间。
何常在半官场人的身份,既能切身体验官场的云橘波诡。又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观察官场浮沉。以知行合一的经历深得官场三昧。而以后的地方行政杂志记者、官报记者的身份,更是一步步接触到了官场深层次。
123人阅读
10人点赞
收藏 转发 评论 10
热门话题